今日面孔丨陈刚:行走田野,探寻千百年前的珠海“火光”

【人物印象】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言写报告,在大众心目中,考古工作者总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珠海博物馆内,也有这样一个人,翻开他泛黄的考古笔记,一页又一页的字迹里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他对考古学的信念和传承,他就是珠海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陈刚。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陈刚说:“行走在田野上,我们始终都是学习者,永远不要停下探寻的脚步。”

陈刚

你想象中的考古学是怎样的?

是不是感觉自己看懂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就有望深谙考古之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学第一印象是深奥的、神秘的、冷门的,而这些属性则给了历史爱好者及盗墓书籍粉丝无限的想象空间。初中爱好阅读盗墓书籍的陈刚就是其中一员。

接触考古学后,陈刚却渐渐发现“考古”与书中所描绘的“盗墓”场景相去甚远。“正经考古很少主动发掘墓葬,大部分都是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被动性发掘和对已经被破坏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陈刚说。

陈刚在工作中。

参加珠海考古工作之前,陈刚已有多次考古实践经历。新疆、北京、西安……走遍大江南北,陈刚对前往新疆考古的经历印象最为深刻。“当时我们队伍住的是两间10平米左右的土坯房,一间住7个人,每个人睡觉只有70公分的宽度,早上醒来经常会看到有伙伴不自觉就抱在一起了。”陈刚笑着回忆道,那时候一周只能洗一次澡,居住的土坯房一旦碰上倾盆大雨,室内就会下起“局部小雨”。去了一趟新疆,陈刚瘦了20斤。

为了给考古发现的文物暂时安个“家”,到达新疆的第一天,陈刚还和另一名男同学去清理羊粪,用小推车把羊圈里的羊粪铲干净,再把一个个文物放进整理架,标注出土信息,并为它们编号。“我们考古一般最后半个月到一个月都是在室内整理。早上进羊圈,晚上带着一身羊粪味出羊圈吃饭,但大家慢慢都习惯了。”陈刚笑着说。

陈刚(左)在工作中。

寻找解开历史密码的探索历程虽然很苦,但陈刚觉得,苦中作乐重点在“乐”字。“地表出现遗迹遗物的消息通常都是突如其来的,这些不确定性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考古经验,诸如对地层、遗迹的认知。”对于陈刚来说,考古极具挑战性,但跳出书本亲身实践后,他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不同城市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陈刚说。

淇澳岛、横琴岛、东澳岛……研究生毕业后,陈刚开始沿着珠海的足迹一路探寻。“据上世纪末90年代专家学者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珠海的沙丘遗址大概有80多处,数量在珠三角地区排名前列。此外,东澳湾和赤沙湾如今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宝镜湾则成为珠海考古项目中唯一的国宝级单位。”

陈刚在工作中。

为什么宝镜湾是国宝级单位?陈刚表示,考古界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信息。“在珠海博物馆展厅内展示的宝镜湾史前岩画,就记录着以前的人类活动,例如生活场景、祭祀场景等内容,这才是无价之宝。”

除了史前岩画,宝镜湾遗址内还有圭和玦等玉器,同样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这些东西在中原地区非常兴盛,我们一般称之为礼器。礼器的出现,意味着统治阶级在这个地方已经建立起等级制度来区分尊卑。”将实物与历史文献一一对照,陈刚慢慢摸索出遴选博物馆展品的“门道”,“我们会重点关注南粤先民史前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衣食住行、宗教礼器等,尽可能让观众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陈刚(中)在工作中。

透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遗址,陈刚与南粤先民、古代文明有了越来越多的“对话”。未来,陈刚还渴望点亮珠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篝火。“此前考古发现外伶仃岛内有‘朱师所治’陶片,通过翻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陶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珠江口海上贸易的盛况。此外,郑和下西洋所制海图上的重要坐标,无不显示着珠海海域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意味着珠海水下还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发掘。”陈刚解释道。

尽管长路漫漫,见证不少同学半路转行,但陈刚始终还记得恩师的话:“做任何事情要耐得住寂寞。”行走田野,陈刚将继续追逐千百年前的珠海“火光”,与所有考古工作者一起为绘出南粤大地的历史图卷而奋斗。

文字:伍芷莹 图片:陈佳哲 编辑:古春婷 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今日面孔丨陈刚:行走田野,探寻千百年前的珠海“火光”

【人物印象】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言写报告,在大众心目中,考古工作者总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珠海博物馆内,也有这样一个人,翻开他泛黄的考古笔记,一页又一页的字迹里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他对考古学的信念和传承,他就是珠海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陈刚。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陈刚说:“行走在田野上,我们始终都是学习者,永远不要停下探寻的脚步。”

陈刚

你想象中的考古学是怎样的?

是不是感觉自己看懂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就有望深谙考古之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学第一印象是深奥的、神秘的、冷门的,而这些属性则给了历史爱好者及盗墓书籍粉丝无限的想象空间。初中爱好阅读盗墓书籍的陈刚就是其中一员。

接触考古学后,陈刚却渐渐发现“考古”与书中所描绘的“盗墓”场景相去甚远。“正经考古很少主动发掘墓葬,大部分都是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被动性发掘和对已经被破坏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陈刚说。

陈刚在工作中。

参加珠海考古工作之前,陈刚已有多次考古实践经历。新疆、北京、西安……走遍大江南北,陈刚对前往新疆考古的经历印象最为深刻。“当时我们队伍住的是两间10平米左右的土坯房,一间住7个人,每个人睡觉只有70公分的宽度,早上醒来经常会看到有伙伴不自觉就抱在一起了。”陈刚笑着回忆道,那时候一周只能洗一次澡,居住的土坯房一旦碰上倾盆大雨,室内就会下起“局部小雨”。去了一趟新疆,陈刚瘦了20斤。

为了给考古发现的文物暂时安个“家”,到达新疆的第一天,陈刚还和另一名男同学去清理羊粪,用小推车把羊圈里的羊粪铲干净,再把一个个文物放进整理架,标注出土信息,并为它们编号。“我们考古一般最后半个月到一个月都是在室内整理。早上进羊圈,晚上带着一身羊粪味出羊圈吃饭,但大家慢慢都习惯了。”陈刚笑着说。

陈刚(左)在工作中。

寻找解开历史密码的探索历程虽然很苦,但陈刚觉得,苦中作乐重点在“乐”字。“地表出现遗迹遗物的消息通常都是突如其来的,这些不确定性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考古经验,诸如对地层、遗迹的认知。”对于陈刚来说,考古极具挑战性,但跳出书本亲身实践后,他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不同城市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陈刚说。

淇澳岛、横琴岛、东澳岛……研究生毕业后,陈刚开始沿着珠海的足迹一路探寻。“据上世纪末90年代专家学者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珠海的沙丘遗址大概有80多处,数量在珠三角地区排名前列。此外,东澳湾和赤沙湾如今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宝镜湾则成为珠海考古项目中唯一的国宝级单位。”

陈刚在工作中。

为什么宝镜湾是国宝级单位?陈刚表示,考古界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信息。“在珠海博物馆展厅内展示的宝镜湾史前岩画,就记录着以前的人类活动,例如生活场景、祭祀场景等内容,这才是无价之宝。”

除了史前岩画,宝镜湾遗址内还有圭和玦等玉器,同样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这些东西在中原地区非常兴盛,我们一般称之为礼器。礼器的出现,意味着统治阶级在这个地方已经建立起等级制度来区分尊卑。”将实物与历史文献一一对照,陈刚慢慢摸索出遴选博物馆展品的“门道”,“我们会重点关注南粤先民史前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衣食住行、宗教礼器等,尽可能让观众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陈刚(中)在工作中。

透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遗址,陈刚与南粤先民、古代文明有了越来越多的“对话”。未来,陈刚还渴望点亮珠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篝火。“此前考古发现外伶仃岛内有‘朱师所治’陶片,通过翻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陶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珠江口海上贸易的盛况。此外,郑和下西洋所制海图上的重要坐标,无不显示着珠海海域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意味着珠海水下还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发掘。”陈刚解释道。

尽管长路漫漫,见证不少同学半路转行,但陈刚始终还记得恩师的话:“做任何事情要耐得住寂寞。”行走田野,陈刚将继续追逐千百年前的珠海“火光”,与所有考古工作者一起为绘出南粤大地的历史图卷而奋斗。

文字:伍芷莹 图片:陈佳哲 编辑:古春婷 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