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金湾: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7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内热闹非凡。9时30分,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准时走到台前,合力敲响象征上市的铜锣,标志着这家总部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的企业成功上市,金湾区上市企业队伍再添一员。

7月10日上午,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锣上市。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10年,天承科技的前身天承化工在广州市起步。历经12年的发展,去年天承科技签约落地珠海,计划将总部、产线、研发中心等相继迁往金湾区,并最终实现了“当年招引,次年上市”的发展目标。

这样的发展历程,也为天承科技附上了金湾区招商典型案例的标签: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定制化服务赋能……在诸多招商手段的加持下,成功上市的天承科技也随之成为了湾区产业项目向珠海、向金湾区转移升级的“新标杆”。

与天承科技类似的项目不在少数。回顾这些签约项目的招商之路,不仅清晰地折射出金湾区精准招商、产业升级的脉络与方向,也很好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珠海金湾区,为什么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天承科技:

电子化学品行业领先企业

PCB(电路板)是组装电子元器件和芯片封装用的基板,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手机、手表,几乎每一个电子产品上,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而在PCB板精致而复杂的电路背后,是人类近100年来微电子科技的智慧结晶。

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PCB专用电子化学品研究和生产的企业之一,产品主要包括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电镀专用化学品、铜面处理专用化学品等,应用于沉铜、电镀、棕化、粗化、退膜、微蚀、化学沉锡等多个生产环节。沉铜和电镀是电子电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实现电子电路导电性能的基础,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让天承科技成为了新材料领域国产化替代的先行者,截至目前,公司已经获得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发展成为国内少数在品牌和技术方面可与国外知名厂商相竞争的专用电子化学品企业之一。

天承科技生产车间。

“背靠大树好乘凉”

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夯实产业链招商“价值基础”

对于天承科技落户珠海金湾区,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童茂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关键因素是——“近”。

“我们的许多终端客户曾明确提出,希望供应链各环节离得更近,因此我们搬到珠海金湾区来,更加接近产业中心。”童茂军表示,天承科技的产品主要供应电子电路及IC(集成电路)的相关生产企业,而珠海在集成电路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与积淀。

一组数字可作例证:根据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珠海集成电路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聚集100多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在企业业绩上,珠海市过亿元收入规模的集成电路企业达到22家。以电子电路生产为例,方正电子电路、景旺电子、崇达技术、兴森科技等国内领先的电子电路生产商,都在珠海西部有所布局。

靠近市场客户,对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除了更低的交通运输成本,企业不仅能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也能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在新一轮产业扩张中抢占商机。“背靠大树好乘凉”,天承科技落子金湾区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也源自于对珠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看好。

去年,珠海提出“4+2”支柱型产业体系、金湾区提出“5+2+N”现代产业体系,集成电路产业均位列其中。其中,珠海为集成电路产业勾勒了清晰的路线图——到2025年,珠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要超过1000亿元,初步建成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特色突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在科创板上市后,我们的募资会用于研发中心的建设、产能的扩充和市场的拓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在金湾区有更好的发展。”童茂军表示。根据计划,天承科技将总部、工厂都落户于金湾区。其中,工厂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8-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金湾区产业链招商成果斐然,整体上呈现“以商引商,百花齐放”的积极态势,成为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桥头堡”。

在新能源领域,“百亿级”项目埃克森新能源等龙头相继落地;智能制造领域,深圳奋达科技等企业纷纷来投;集成电路领域,华灿光电Mini LED项目等落地在即,成为金湾区强链、补链的强劲驱动力……

“天高海阔凭鱼跃”

构建优质营商环境 打造湾区企业“新目的地”

天承科技落户金湾区,有一个细节引人关注——该企业将总部迁到了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湾区)石油化工区内,扩充了金湾区总部经济的版图。而企业总部的到来,对地方经济而言意义重大。

一方面,我国的税收统计一般都归口于总部所在地,企业总部的到来意味着税收的增加。以天承科技为例,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金湾区带来超6000万的税收红利。另一方面,总部落地有助于增加购地收入,并增加一大批就业岗位。

相较于传统的“总部在外地,珠海设工厂”的形式,“总部经济招商”也在近年来成为了与“产业链招商”同等重要的招商方向。走在前列的金湾区,也随之给出了一系列力度颇大的招商政策,赋能相关招商工作的开展。

制度上看,金湾区在今年6月,正式成立了总部经济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成员包括各镇与区经济发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等职能部门,以及金航集团、联港集团等国企。多方力量的加入,使总部经济招商工作有了“主心骨”。

政策上看,除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金湾区也致力为企业上市跑出“加速度”。2022年《金湾区(开发区)推进“产业第一”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建立金湾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库,入库企业共44家。

截至目前,金湾区已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吸引区外迁入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其中珠海市派特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7月成功登陆北交所,是继拾比佰后珠海第二家在北交所上市企业。

环境好、产业强。如今,宜居宜业的金湾区正在加快建设为大湾区企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去年7月,江门科恒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24亿元、年产值超80亿元;今年2月,深圳奋达科技整体进驻金湾区5.0产业新空间格创·云谷,建设新型智能硬件产业基地,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今年5月,深圳埃克森新能源储能电池项目签约落地,年产值预计可达144亿元……越来越多大湾区其他区域的龙头企业,开始关注并来到珠海金湾这片热土,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事无巨细样样通”

贴身服务加速落地 推着产业项目“跑步前进”

回顾落地珠海金湾区的这个决定,童茂军和企业团队颇为感慨。据介绍,除了周边产业链下游客户集聚,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油化工区内规范的监管,也是企业安心将产业整体迁移至金湾区的重要原因。

去年6月,珠海经开区危化品监管局牵头建设了石油化工区封闭管理项目。今年2月,园区正式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备案与预约申报准入制度。天承科技作为电子电路相关化学品的生产商,对于园区的安全管理有极高的要求。

然而,纵观大湾区周边区域,交通便利且能够做到封闭式管理的园区选择有限。在生产体量持续扩大的情况下,金湾区(经开区)也便成为了企业的不二之选。

金湾区的企业服务,也给童茂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天承科技上市阶段,由于珠海工厂还未开工建设,企业落户流程走得较慢,为了帮助企业及时完成上市的申请和审批等流程,金湾区和南水镇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加快企业在金湾区的注册速度。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总部的落户,工厂也基本走完了审批手续,有望在今年底开始动工,并在一年至一年半之内投产。”童茂军表示。

天承科技的例子并非个例,金湾区优质的营商环境也有目共睹。签约落地的产业,能在这里切实地体验到“跑步前进”的感觉。

在流程优化上,“拿地即开工”改革方案深入推行,今年1-5月已有英纳能、瑞康生物、普伊特三个项目办理施工通知单,涉及项目总投资额共9.3亿元;此外,还有高栏港疏港铁路物流园等项目加紧办理。

在资金保障上,在《金湾区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金湾区转贷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加持下,自2022年6月启动以来,金湾区已完成了40笔区内企业转贷业务落地。

此外,“走出去”的主动招商思路,也为金湾区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以来,金湾区围绕“5+2+N”产业体系开展了多次对外招商推介,承接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潜力股”“小巨人”,使“金湾所能”与“企业所需”更好地契合,为金湾区迈向千亿产业强区、珠海迈向万亿产业强市奠定基础。

金湾区航空新城。

“百千万工程”驱动下

金湾区如何喝到产业升级“头啖汤”?

 

 

近年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区的明星项目,已成为金湾区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广深等地的天承科技、兴森科技、锐骏半导体等行业领军企业也纷纷来投,可见,位居湾区西岸的金湾区正在迎来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实打实地成为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看来,对于珠海市、金湾区来说,来自湾区其他区域的大项目、大投资将陆续有来,甚至有望成为珠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背后最关键的驱动力,源自于今年广东省提出的“百千万工程”。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在于发展县域经济,打破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难题。”杨永聪表示。放眼去年广东省百强区县名单,排名前列的区县基本都来自珠三角区域,发展较为不均衡。

横向来看,26个归属于“千亿俱乐部”的区县里,有24个来自广东、深圳、佛山、珠海。纵向来看,排名第1的深圳南山区(8035.88亿元),是排名第50名的揭阳市榕城区(493.39亿元)的超16倍。而排名越靠后的区县,差距也逐步放大。省内产业转移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早在2008年,广东省就提出了“双转移”战略,致力将珠三角的产业、劳动力向东西两翼及粤北转移。这次的“百千万工程”,与“双转移战略”,又有着怎样的不同?杨永聪表示,“双转移”更多是促成了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线的外迁,但大部分利润、人才还是留在了珠三角。

“‘百千万工程’聚焦‘高质量发展’,在产业领域可具象呈现为产业链配套的整体迁移,如企业的总部、产线、研发中心等‘打包’转移。”杨永聪表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地,日益高涨的地价与人力成本,促使不少制造业企业寻求“走出去”。

珠海金湾区抢喝“头啖汤”

在杨永聪看来,企业向外迁移的首选“目的地”,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产业有基础、空间有保障、交通要便利。

“企业不可能在0产业基础的地方扎根,一定需要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进行支撑。同时,企业生产、人才居住都对空间环境有要求。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县才能喝到产业转移升级的‘头啖汤’”。杨永聪表示。

去年,金湾区以861.96亿元GDP排名广东省百强区县榜单的第29位。而作为全国仅有的同时坐拥空港、海港的县级行政区域,金湾区在交通领域拥有天然的优势。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推进建设,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此外,随着一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一批5.0产业新空间落成投用,金湾区的产业链厚度、广度、长度,都足以支撑更多“百亿”项目的投资落地。此外,航空新城等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对不少外地企业而言也颇有吸引力。产业链招商与总部经济“两手抓”,金湾区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相信金湾优质的营商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完善的产业空间,将吸引更多类似天承公司的制造业企业落户金湾。”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敖炜表示。

文字:甘丰恺 金璐 图片:张洲 通讯员温雪珊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珠海金湾: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珠海特区报 2023-07-11 13:27

7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内热闹非凡。9时30分,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准时走到台前,合力敲响象征上市的铜锣,标志着这家总部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的企业成功上市,金湾区上市企业队伍再添一员。

7月10日上午,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锣上市。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10年,天承科技的前身天承化工在广州市起步。历经12年的发展,去年天承科技签约落地珠海,计划将总部、产线、研发中心等相继迁往金湾区,并最终实现了“当年招引,次年上市”的发展目标。

这样的发展历程,也为天承科技附上了金湾区招商典型案例的标签: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定制化服务赋能……在诸多招商手段的加持下,成功上市的天承科技也随之成为了湾区产业项目向珠海、向金湾区转移升级的“新标杆”。

与天承科技类似的项目不在少数。回顾这些签约项目的招商之路,不仅清晰地折射出金湾区精准招商、产业升级的脉络与方向,也很好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珠海金湾区,为什么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天承科技:

电子化学品行业领先企业

PCB(电路板)是组装电子元器件和芯片封装用的基板,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手机、手表,几乎每一个电子产品上,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而在PCB板精致而复杂的电路背后,是人类近100年来微电子科技的智慧结晶。

广东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PCB专用电子化学品研究和生产的企业之一,产品主要包括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电镀专用化学品、铜面处理专用化学品等,应用于沉铜、电镀、棕化、粗化、退膜、微蚀、化学沉锡等多个生产环节。沉铜和电镀是电子电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实现电子电路导电性能的基础,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让天承科技成为了新材料领域国产化替代的先行者,截至目前,公司已经获得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发展成为国内少数在品牌和技术方面可与国外知名厂商相竞争的专用电子化学品企业之一。

天承科技生产车间。

“背靠大树好乘凉”

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夯实产业链招商“价值基础”

对于天承科技落户珠海金湾区,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童茂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关键因素是——“近”。

“我们的许多终端客户曾明确提出,希望供应链各环节离得更近,因此我们搬到珠海金湾区来,更加接近产业中心。”童茂军表示,天承科技的产品主要供应电子电路及IC(集成电路)的相关生产企业,而珠海在集成电路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与积淀。

一组数字可作例证:根据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珠海集成电路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聚集100多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在企业业绩上,珠海市过亿元收入规模的集成电路企业达到22家。以电子电路生产为例,方正电子电路、景旺电子、崇达技术、兴森科技等国内领先的电子电路生产商,都在珠海西部有所布局。

靠近市场客户,对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除了更低的交通运输成本,企业不仅能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也能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在新一轮产业扩张中抢占商机。“背靠大树好乘凉”,天承科技落子金湾区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也源自于对珠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看好。

去年,珠海提出“4+2”支柱型产业体系、金湾区提出“5+2+N”现代产业体系,集成电路产业均位列其中。其中,珠海为集成电路产业勾勒了清晰的路线图——到2025年,珠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要超过1000亿元,初步建成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特色突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在科创板上市后,我们的募资会用于研发中心的建设、产能的扩充和市场的拓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在金湾区有更好的发展。”童茂军表示。根据计划,天承科技将总部、工厂都落户于金湾区。其中,工厂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8-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金湾区产业链招商成果斐然,整体上呈现“以商引商,百花齐放”的积极态势,成为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桥头堡”。

在新能源领域,“百亿级”项目埃克森新能源等龙头相继落地;智能制造领域,深圳奋达科技等企业纷纷来投;集成电路领域,华灿光电Mini LED项目等落地在即,成为金湾区强链、补链的强劲驱动力……

“天高海阔凭鱼跃”

构建优质营商环境 打造湾区企业“新目的地”

天承科技落户金湾区,有一个细节引人关注——该企业将总部迁到了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湾区)石油化工区内,扩充了金湾区总部经济的版图。而企业总部的到来,对地方经济而言意义重大。

一方面,我国的税收统计一般都归口于总部所在地,企业总部的到来意味着税收的增加。以天承科技为例,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金湾区带来超6000万的税收红利。另一方面,总部落地有助于增加购地收入,并增加一大批就业岗位。

相较于传统的“总部在外地,珠海设工厂”的形式,“总部经济招商”也在近年来成为了与“产业链招商”同等重要的招商方向。走在前列的金湾区,也随之给出了一系列力度颇大的招商政策,赋能相关招商工作的开展。

制度上看,金湾区在今年6月,正式成立了总部经济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成员包括各镇与区经济发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等职能部门,以及金航集团、联港集团等国企。多方力量的加入,使总部经济招商工作有了“主心骨”。

政策上看,除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金湾区也致力为企业上市跑出“加速度”。2022年《金湾区(开发区)推进“产业第一”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建立金湾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库,入库企业共44家。

截至目前,金湾区已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吸引区外迁入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其中珠海市派特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7月成功登陆北交所,是继拾比佰后珠海第二家在北交所上市企业。

环境好、产业强。如今,宜居宜业的金湾区正在加快建设为大湾区企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去年7月,江门科恒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24亿元、年产值超80亿元;今年2月,深圳奋达科技整体进驻金湾区5.0产业新空间格创·云谷,建设新型智能硬件产业基地,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今年5月,深圳埃克森新能源储能电池项目签约落地,年产值预计可达144亿元……越来越多大湾区其他区域的龙头企业,开始关注并来到珠海金湾这片热土,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事无巨细样样通”

贴身服务加速落地 推着产业项目“跑步前进”

回顾落地珠海金湾区的这个决定,童茂军和企业团队颇为感慨。据介绍,除了周边产业链下游客户集聚,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油化工区内规范的监管,也是企业安心将产业整体迁移至金湾区的重要原因。

去年6月,珠海经开区危化品监管局牵头建设了石油化工区封闭管理项目。今年2月,园区正式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备案与预约申报准入制度。天承科技作为电子电路相关化学品的生产商,对于园区的安全管理有极高的要求。

然而,纵观大湾区周边区域,交通便利且能够做到封闭式管理的园区选择有限。在生产体量持续扩大的情况下,金湾区(经开区)也便成为了企业的不二之选。

金湾区的企业服务,也给童茂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天承科技上市阶段,由于珠海工厂还未开工建设,企业落户流程走得较慢,为了帮助企业及时完成上市的申请和审批等流程,金湾区和南水镇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加快企业在金湾区的注册速度。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总部的落户,工厂也基本走完了审批手续,有望在今年底开始动工,并在一年至一年半之内投产。”童茂军表示。

天承科技的例子并非个例,金湾区优质的营商环境也有目共睹。签约落地的产业,能在这里切实地体验到“跑步前进”的感觉。

在流程优化上,“拿地即开工”改革方案深入推行,今年1-5月已有英纳能、瑞康生物、普伊特三个项目办理施工通知单,涉及项目总投资额共9.3亿元;此外,还有高栏港疏港铁路物流园等项目加紧办理。

在资金保障上,在《金湾区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金湾区转贷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加持下,自2022年6月启动以来,金湾区已完成了40笔区内企业转贷业务落地。

此外,“走出去”的主动招商思路,也为金湾区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以来,金湾区围绕“5+2+N”产业体系开展了多次对外招商推介,承接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潜力股”“小巨人”,使“金湾所能”与“企业所需”更好地契合,为金湾区迈向千亿产业强区、珠海迈向万亿产业强市奠定基础。

金湾区航空新城。

“百千万工程”驱动下

金湾区如何喝到产业升级“头啖汤”?

 

 

近年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区的明星项目,已成为金湾区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广深等地的天承科技、兴森科技、锐骏半导体等行业领军企业也纷纷来投,可见,位居湾区西岸的金湾区正在迎来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实打实地成为湾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第一站”。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看来,对于珠海市、金湾区来说,来自湾区其他区域的大项目、大投资将陆续有来,甚至有望成为珠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背后最关键的驱动力,源自于今年广东省提出的“百千万工程”。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在于发展县域经济,打破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难题。”杨永聪表示。放眼去年广东省百强区县名单,排名前列的区县基本都来自珠三角区域,发展较为不均衡。

横向来看,26个归属于“千亿俱乐部”的区县里,有24个来自广东、深圳、佛山、珠海。纵向来看,排名第1的深圳南山区(8035.88亿元),是排名第50名的揭阳市榕城区(493.39亿元)的超16倍。而排名越靠后的区县,差距也逐步放大。省内产业转移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早在2008年,广东省就提出了“双转移”战略,致力将珠三角的产业、劳动力向东西两翼及粤北转移。这次的“百千万工程”,与“双转移战略”,又有着怎样的不同?杨永聪表示,“双转移”更多是促成了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线的外迁,但大部分利润、人才还是留在了珠三角。

“‘百千万工程’聚焦‘高质量发展’,在产业领域可具象呈现为产业链配套的整体迁移,如企业的总部、产线、研发中心等‘打包’转移。”杨永聪表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地,日益高涨的地价与人力成本,促使不少制造业企业寻求“走出去”。

珠海金湾区抢喝“头啖汤”

在杨永聪看来,企业向外迁移的首选“目的地”,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产业有基础、空间有保障、交通要便利。

“企业不可能在0产业基础的地方扎根,一定需要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进行支撑。同时,企业生产、人才居住都对空间环境有要求。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县才能喝到产业转移升级的‘头啖汤’”。杨永聪表示。

去年,金湾区以861.96亿元GDP排名广东省百强区县榜单的第29位。而作为全国仅有的同时坐拥空港、海港的县级行政区域,金湾区在交通领域拥有天然的优势。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推进建设,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此外,随着一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一批5.0产业新空间落成投用,金湾区的产业链厚度、广度、长度,都足以支撑更多“百亿”项目的投资落地。此外,航空新城等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对不少外地企业而言也颇有吸引力。产业链招商与总部经济“两手抓”,金湾区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相信金湾优质的营商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完善的产业空间,将吸引更多类似天承公司的制造业企业落户金湾。”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敖炜表示。

文字:甘丰恺 金璐 图片:张洲 通讯员温雪珊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