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印象】在全国各地,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民间组织:他们从事各行各业,走在人群中平平无奇;一旦哪里发生了灾害,哪里有受困者的求救,他们就会穿上标志性的蓝色队服,化身为训练有素的救援战士,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刘杨就是其中一员,这个组织就是“蓝天救援队”。

蓝天救援队是国内首支正式注册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从洞穴、地震、洪灾、溃坝救援,到反盗猎、抗击新冠疫情,蓝天救援队凭借专业的救援设备和过硬的救援技术,平均每年参与上万次救援活动。截至目前,蓝天救援队在全国成立了800余支分队,全国正式队员人数共有5万余人,此外还在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分别成立了7支国际队,向世界展现了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
加入该公益组织以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蓝天救援队的刘杨不断提升救援技能和理论知识,先后考取应急救援员、应急救援员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多个国家认证的技能证书,并在今年正式成为联合国认证的国际救援员。
“光速”入伙,走上志愿救援之路
为什么加入蓝天救援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刘杨而言,他的答案是友情。
2013年,刘杨第一次从战友口中知道了“蓝天救援队”这个组织,那时他还是一家真人射击俱乐部的老板。“我的战友先加入了蓝天,我知道这个事儿的第一反应是‘你小子居然不告诉我’。我本身也很乐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也立马申请加入蓝天了,没想到一干就是十年,现在还成了我的主业。”
公益救援与其他常见的公益活动不同,在许多情况下,救援不仅意味着队员们要跋山涉水、深入危险的受灾一线,还代表着队员们需要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残酷。

“在我报到的第一天,队长就非常严肃地给我们上了一课。他把灾害现场救援的照片展示给我们,看得大家心情都非常沉重。”刘杨回忆道。
不加任何渲染和夸张,只是记录人类面对灾害时的弱小和顽强,这堂“蓝天第一课”用直击人心的画面告诉每位新人,他们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救援干好,帮助受灾受困中的人们。”刘杨说。
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与决心,自2013年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刘杨竭尽所能,他不仅出现在国内各个灾害突发现场,还远赴尼泊尔、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地区,向受灾受困的人们伸出国际援手。
在今年2月的土耳其地震中,刘杨在后方担任技术保障工作,与前线的战友共同奋战了七天七夜。“虽然语言文化肤色有差异,但大家面对灾难时的团结是相同的,这就是连接我们彼此的桥梁。”
命悬一线,直面救援的生死考验
“救援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救援现场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危险,所以每一次出去救援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都是一次和灾难的较量。”刘杨告诉记者,“安全!安全!安全!”是他在每次救援任务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三个“安全”分别代表自身的安全、队友的安全和受困者的安全。
即便已经“身经百战”,在危急关头,刘杨也会害怕,也会担忧。冷静30秒,是他给自己打的强心针,然后立马回归现场状态,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没人知道危险是否会在下一秒突然降临。“生与死没有中间地带。我不能出半点错,我要对自己、队友和被困者负责。”

对刘杨而言,身体每多去一个受灾现场,大脑就多添一份深刻且沉重的回忆。当成功解救被困者的欣喜、目睹被困者遇难的自责、得知队友牺牲的悲痛纠缠在一起,救援现场的画面总是会在他脑中盘旋,“想忘记,但总是忘记不了”。
直到今天,一些离别刘杨都无法释怀,救援现场依然险象环生。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反而下定决心要继续负重前行。“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当被困者在快要绝望的时候,我们就是他(她)活下去的希望。”刘杨瞪大了坚定的双眼,把每一个字都咬得很重。
开枝散叶,在南海之滨吸纳新力量
2022年,刘杨受珠海蓝天救援中心队长邀请,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蓝天救援中心,并见证了横琴蓝天救援队的发展与壮大。

事实上,蓝天救援队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一方面,作为民间社会公益组织,没有资金来源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租仓库、买设备需要队员们自掏腰包或依靠“化缘”,每次救援的开销也要由队员们“AA”(平均分担费用)。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群‘又有钱、又有闲’的人,其实大家都是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因为同样的理想和信念聚集在一起。”刘杨告诉记者,面对社会上的误解和质疑,队员们都很无奈。但即便不求任何回报,甚至“自讨苦吃”,大家也想尽自己所能,“把陷入绝境的人们拉出来”。

另一方面,救援工作对队员身体、心理素质和专业救援技术的要求门槛很高。刘杨介绍,申请加入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培训并通过选拔考核后可成为预备队员,预备队员需要一年内的服务时长达200小时并通过考核,才能转为正式队员。每年招募时,只有一成左右的志愿者能通过层层考核转为正式队员,并留下来参与各项任务。
救援工作不仅十分艰辛,还时刻伴随着危险,许多人都不得不面对家人的反对和不解。“从我刚刚开始做救援时,全家族的人都非常反对,但我坚持了近十年,他们的‘反对’也已经变成了‘反对无效’。其实他们只是担心安全问题,从心底还是支持我的。”刘杨说。

“救援员”这个身份给刘杨带来的,不仅是义无反顾的坚持,更是一种敬畏生命、对生命负责的责任。即使是在非救援环境的日常生活中,“救死扶伤”也已经成为他的本能反应。
在刘杨的影响下,身边人也对救援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会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刘杨告诉记者,他的堂弟最近提交了“无国界医生”的申请,“正找机会给家里面说。”


【人物印象】在全国各地,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民间组织:他们从事各行各业,走在人群中平平无奇;一旦哪里发生了灾害,哪里有受困者的求救,他们就会穿上标志性的蓝色队服,化身为训练有素的救援战士,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刘杨就是其中一员,这个组织就是“蓝天救援队”。

蓝天救援队是国内首支正式注册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从洞穴、地震、洪灾、溃坝救援,到反盗猎、抗击新冠疫情,蓝天救援队凭借专业的救援设备和过硬的救援技术,平均每年参与上万次救援活动。截至目前,蓝天救援队在全国成立了800余支分队,全国正式队员人数共有5万余人,此外还在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分别成立了7支国际队,向世界展现了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
加入该公益组织以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蓝天救援队的刘杨不断提升救援技能和理论知识,先后考取应急救援员、应急救援员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多个国家认证的技能证书,并在今年正式成为联合国认证的国际救援员。
“光速”入伙,走上志愿救援之路
为什么加入蓝天救援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刘杨而言,他的答案是友情。
2013年,刘杨第一次从战友口中知道了“蓝天救援队”这个组织,那时他还是一家真人射击俱乐部的老板。“我的战友先加入了蓝天,我知道这个事儿的第一反应是‘你小子居然不告诉我’。我本身也很乐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也立马申请加入蓝天了,没想到一干就是十年,现在还成了我的主业。”
公益救援与其他常见的公益活动不同,在许多情况下,救援不仅意味着队员们要跋山涉水、深入危险的受灾一线,还代表着队员们需要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残酷。

“在我报到的第一天,队长就非常严肃地给我们上了一课。他把灾害现场救援的照片展示给我们,看得大家心情都非常沉重。”刘杨回忆道。
不加任何渲染和夸张,只是记录人类面对灾害时的弱小和顽强,这堂“蓝天第一课”用直击人心的画面告诉每位新人,他们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救援干好,帮助受灾受困中的人们。”刘杨说。
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与决心,自2013年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刘杨竭尽所能,他不仅出现在国内各个灾害突发现场,还远赴尼泊尔、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地区,向受灾受困的人们伸出国际援手。
在今年2月的土耳其地震中,刘杨在后方担任技术保障工作,与前线的战友共同奋战了七天七夜。“虽然语言文化肤色有差异,但大家面对灾难时的团结是相同的,这就是连接我们彼此的桥梁。”
命悬一线,直面救援的生死考验
“救援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救援现场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危险,所以每一次出去救援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都是一次和灾难的较量。”刘杨告诉记者,“安全!安全!安全!”是他在每次救援任务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三个“安全”分别代表自身的安全、队友的安全和受困者的安全。
即便已经“身经百战”,在危急关头,刘杨也会害怕,也会担忧。冷静30秒,是他给自己打的强心针,然后立马回归现场状态,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没人知道危险是否会在下一秒突然降临。“生与死没有中间地带。我不能出半点错,我要对自己、队友和被困者负责。”

对刘杨而言,身体每多去一个受灾现场,大脑就多添一份深刻且沉重的回忆。当成功解救被困者的欣喜、目睹被困者遇难的自责、得知队友牺牲的悲痛纠缠在一起,救援现场的画面总是会在他脑中盘旋,“想忘记,但总是忘记不了”。
直到今天,一些离别刘杨都无法释怀,救援现场依然险象环生。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反而下定决心要继续负重前行。“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当被困者在快要绝望的时候,我们就是他(她)活下去的希望。”刘杨瞪大了坚定的双眼,把每一个字都咬得很重。
开枝散叶,在南海之滨吸纳新力量
2022年,刘杨受珠海蓝天救援中心队长邀请,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蓝天救援中心,并见证了横琴蓝天救援队的发展与壮大。

事实上,蓝天救援队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一方面,作为民间社会公益组织,没有资金来源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租仓库、买设备需要队员们自掏腰包或依靠“化缘”,每次救援的开销也要由队员们“AA”(平均分担费用)。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群‘又有钱、又有闲’的人,其实大家都是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因为同样的理想和信念聚集在一起。”刘杨告诉记者,面对社会上的误解和质疑,队员们都很无奈。但即便不求任何回报,甚至“自讨苦吃”,大家也想尽自己所能,“把陷入绝境的人们拉出来”。

另一方面,救援工作对队员身体、心理素质和专业救援技术的要求门槛很高。刘杨介绍,申请加入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培训并通过选拔考核后可成为预备队员,预备队员需要一年内的服务时长达200小时并通过考核,才能转为正式队员。每年招募时,只有一成左右的志愿者能通过层层考核转为正式队员,并留下来参与各项任务。
救援工作不仅十分艰辛,还时刻伴随着危险,许多人都不得不面对家人的反对和不解。“从我刚刚开始做救援时,全家族的人都非常反对,但我坚持了近十年,他们的‘反对’也已经变成了‘反对无效’。其实他们只是担心安全问题,从心底还是支持我的。”刘杨说。

“救援员”这个身份给刘杨带来的,不仅是义无反顾的坚持,更是一种敬畏生命、对生命负责的责任。即使是在非救援环境的日常生活中,“救死扶伤”也已经成为他的本能反应。
在刘杨的影响下,身边人也对救援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会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刘杨告诉记者,他的堂弟最近提交了“无国界医生”的申请,“正找机会给家里面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