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系列论坛举办,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导航”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11月19日至20日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为主题开展系列论坛,邀请国内外在项目学习领域深入研究或实践的专家、管理者、一线代表们分享优秀经验,为观众呈现具有国际前瞻性、契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同时又极具实践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11月19日至20日,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为主题开展系列论坛。

“2+10”系列论坛集中展示试验成果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九学科教育团队,启动“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课题,在北京丰台、北京海淀、上海黄浦、山西晋中、浙江温州5个试验区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创新实践。参与此次教博会、举办系列论坛,能集中展示两年多来课题组的试验情况、试验成果以及教学经验。

记者了解到,“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系列论坛包含2场主论坛和10场学科论坛,其中2场主论坛——《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追求与路径》,主要讨论在核心素养和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学习的学科化、常态化路径,以期引起与会局长、校长、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吸引更多区域参与项目学习的探索实践。

10场学科论坛则由北京师范大学九学科教育团队,包括语文、英语、数学(两个团队)、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10个团队,每个团队开展1场论坛,展示多年来在项目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层角度关注项目学习的推行与探索

在主论坛上,专家学者首先从宏观角度强调了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表明:“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只具备‘读写算’能力和基本执行力的劳动者,而是面对各行各业真实世界、能够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创造性人才。这需要我们破除‘学业过剩陷阱’,给未成年人更多的自主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

而想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项目学习”是重要抓手。“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课题组首席专家王磊表示,项目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高阶能力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驱动学生进行问题转化和任务拆解,制定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主动调取运用已有知识或学习建构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基于学科及跨学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角度及思路方法。

在项目学习创设的真实场景下,学生将直接面对现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转化。“这才是我们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应用’。王磊说。

系列论坛举行圆桌会议,邀请5大试验区代表,讨论各区域在探索项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分享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教学条件和物质基础,面临的挑战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面对此种情况,系列论坛以自由、开放、讲真话的原则,举行圆桌会议,邀请5大试验区代表,讨论各区域在探索项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分享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五个区域在整体推进项目学习的实践中各有亮点:

  • 黄浦开展跨校合作的教师联合教研,形成区域层面的核心学科研究团队;
  • 海淀探索专家指导和教研引领下的研究性实践;
  • 丰台基于校本开展区域整体生态的机制建设;
  • 温州从课堂、作业、评价三个维度分别针对不同学校基础进行分层次推进;
  • 晋中由多维评价体系撬动改革深化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

对于推动项目学习来讲,学校是重要的基本单元,系列论坛同样聚焦学校层面,围绕学校管理、校本教研、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邀请每个区域的学校校长分享经验。分享会上,“课程无边界,世界就是教室”“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喜欢就是一种学习力”等金句频出。

从宏观(国家政策及学术研究)、中观(区域)到微观(学校),基于三层角度的精彩分享,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总结了三句话:项目学习的先进性不容置疑;项目学习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项目学习常态化有望实现。

分学科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分享

10场学科论坛于20日相继展开,各学科教育团队从专家报告、成果展示、区域经验、课例展示等维度展示多年来在项目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各学科论坛不约而同强调了打通学科壁垒、整体规划实施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国民表示,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想要达成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就需要打通各门学科,整体安排和设计跨学科学习。郑国民还指出项目学习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

随后,各学科论坛分享了关于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和经验,比如语文学科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物理学科可以突出问题导向,带领学生一起逐渐解构概念发现规律,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数学学科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用数学的思维,包括数学模型、数学的推理思考现实世界……

各学科论坛分享了关于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和经验。

系列分享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据介绍,“指向核心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美国杨百翰大学等国际教育机构、国外大学的关注与肯定。

在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代局长Svein Östtveit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全球教育项目方面作出了如下示范:创新性地引入前瞻性教育理念,规划区域教育改革的实施蓝图;多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重塑区域教育生态;关注提升学生学业表现,开展课堂项目学习和课后项目式作业;借助学生和教师发展数据评估改革成效,引领改革方向。

同时,美国杨百翰大学教学与心理学技术专业教授Richard West在系列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与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对此表示,将继续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做出的研究和探索。

系列分享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美国杨百翰大学教学与心理学技术专业教授Richard E.West在系列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与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期2天的系列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携手项目学习试验区,毫无保留地将区域推进项目学习中的优秀经验、真实案例分享给广大教育从业者。热情的分享与探讨、密集且庞大的信息量,让系列论坛成为一场惠及广大教育从业者、且能为国家教育改革提供可靠参考的学术盛宴。

文字:陈子怡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闫宇鹤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系列论坛举办,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导航”
观海融媒 2023-11-22 13:29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11月19日至20日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为主题开展系列论坛,邀请国内外在项目学习领域深入研究或实践的专家、管理者、一线代表们分享优秀经验,为观众呈现具有国际前瞻性、契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同时又极具实践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11月19日至20日,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为主题开展系列论坛。

“2+10”系列论坛集中展示试验成果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九学科教育团队,启动“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课题,在北京丰台、北京海淀、上海黄浦、山西晋中、浙江温州5个试验区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创新实践。参与此次教博会、举办系列论坛,能集中展示两年多来课题组的试验情况、试验成果以及教学经验。

记者了解到,“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系列论坛包含2场主论坛和10场学科论坛,其中2场主论坛——《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追求与路径》,主要讨论在核心素养和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学习的学科化、常态化路径,以期引起与会局长、校长、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吸引更多区域参与项目学习的探索实践。

10场学科论坛则由北京师范大学九学科教育团队,包括语文、英语、数学(两个团队)、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10个团队,每个团队开展1场论坛,展示多年来在项目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层角度关注项目学习的推行与探索

在主论坛上,专家学者首先从宏观角度强调了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表明:“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只具备‘读写算’能力和基本执行力的劳动者,而是面对各行各业真实世界、能够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创造性人才。这需要我们破除‘学业过剩陷阱’,给未成年人更多的自主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

而想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项目学习”是重要抓手。“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课题组首席专家王磊表示,项目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高阶能力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驱动学生进行问题转化和任务拆解,制定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主动调取运用已有知识或学习建构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基于学科及跨学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角度及思路方法。

在项目学习创设的真实场景下,学生将直接面对现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转化。“这才是我们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应用’。王磊说。

系列论坛举行圆桌会议,邀请5大试验区代表,讨论各区域在探索项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分享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教学条件和物质基础,面临的挑战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面对此种情况,系列论坛以自由、开放、讲真话的原则,举行圆桌会议,邀请5大试验区代表,讨论各区域在探索项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分享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五个区域在整体推进项目学习的实践中各有亮点:

  • 黄浦开展跨校合作的教师联合教研,形成区域层面的核心学科研究团队;
  • 海淀探索专家指导和教研引领下的研究性实践;
  • 丰台基于校本开展区域整体生态的机制建设;
  • 温州从课堂、作业、评价三个维度分别针对不同学校基础进行分层次推进;
  • 晋中由多维评价体系撬动改革深化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

对于推动项目学习来讲,学校是重要的基本单元,系列论坛同样聚焦学校层面,围绕学校管理、校本教研、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邀请每个区域的学校校长分享经验。分享会上,“课程无边界,世界就是教室”“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喜欢就是一种学习力”等金句频出。

从宏观(国家政策及学术研究)、中观(区域)到微观(学校),基于三层角度的精彩分享,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总结了三句话:项目学习的先进性不容置疑;项目学习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项目学习常态化有望实现。

分学科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分享

10场学科论坛于20日相继展开,各学科教育团队从专家报告、成果展示、区域经验、课例展示等维度展示多年来在项目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各学科论坛不约而同强调了打通学科壁垒、整体规划实施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国民表示,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想要达成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就需要打通各门学科,整体安排和设计跨学科学习。郑国民还指出项目学习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

随后,各学科论坛分享了关于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和经验,比如语文学科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物理学科可以突出问题导向,带领学生一起逐渐解构概念发现规律,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数学学科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用数学的思维,包括数学模型、数学的推理思考现实世界……

各学科论坛分享了关于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和经验。

系列分享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据介绍,“指向核心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美国杨百翰大学等国际教育机构、国外大学的关注与肯定。

在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代局长Svein Östtveit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全球教育项目方面作出了如下示范:创新性地引入前瞻性教育理念,规划区域教育改革的实施蓝图;多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重塑区域教育生态;关注提升学生学业表现,开展课堂项目学习和课后项目式作业;借助学生和教师发展数据评估改革成效,引领改革方向。

同时,美国杨百翰大学教学与心理学技术专业教授Richard West在系列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与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对此表示,将继续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做出的研究和探索。

系列分享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美国杨百翰大学教学与心理学技术专业教授Richard E.West在系列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与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期2天的系列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携手项目学习试验区,毫无保留地将区域推进项目学习中的优秀经验、真实案例分享给广大教育从业者。热情的分享与探讨、密集且庞大的信息量,让系列论坛成为一场惠及广大教育从业者、且能为国家教育改革提供可靠参考的学术盛宴。

文字:陈子怡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闫宇鹤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