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教育界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本届教博会现场,各方专家传经送宝,各地教育部门分享成果经验,展露出教育评价改革激活育人使命“一池春水”的效应。教育评价改革这片“桃林”正在“园丁”们的努力浇灌下,孕育开出繁花的鲜活力量。

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
在区域展馆的新疆克拉玛依展位现场,学生们结合马勺这一传统新疆生产生活工具进行的艺术创作吸引了参观者的注目。据了解,本届教博会现场,克拉玛依市共参与展示22项创新成果、17个成果展示工作坊,还有2场教育论坛、1场优秀教研员讲坛,集中展现克拉玛依市教育转型变革下的教育创新显著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就有“基于立德树人的统编三科主题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等成果。以“书法校本课程拓宽学生美育教育”为例,老师们结合当地特点,突出 “能力、素养、审美、情怀、创新”美育培养核心要素,打造了以书法为主要特色的美育模式,让书法美育实质性地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使孩子能够拥有追求精神美的愿望和能力。

这些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冰山一角”。《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是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浙江的理念走在了前列。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在论坛分享中就提到,浙江把4个“关注”体现在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以全面发展举例,就包括了学生的学业达标、高层次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把实践能力纳入其中,是因为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可持续保持至关重要。浙江的核心主张是“生态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它指的是从环境生态的视角观察事物,关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启动关系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浙江从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结果型质量去评价教育质量。“我们今天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但不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我们提出人人满意的学校,要多方满意度,所以我们构建了一个家长、学生、老师三方都满意的一个评价体系。”他介绍。
当前,“探索增值评价”的话题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湖南长沙就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本土化深度探索。2013年12月,长沙市依托教育部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历经十年探索,科学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实施路径、管理系统、应用范式。其中就以“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有效破解“唯分数、唯升学”顽疾难除、学校办学动力不足、教育功利倾向严重等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以“多模态数据汇聚、智能化模型分析、可视化地图呈现、循证式诊断改进”的智慧评价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重构教育新生态。
据了解,长沙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关注“增加值”,不比基础比进步,关注“净效应”,不比背景比努力,长沙市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通过迭代升级K均值聚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水平线性模型、多水平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四代增值技术,比对出口和入口,科学计算增值结果,以多元评价指标的进步幅度科学考量学生、教师成长过程及学校的发展变化,打破“以成绩定标签,以结果论英雄”的分层固化。坚持“调”“研”并重,积极探索结果应用机制及策略,形成了“分析诊断—循证归因—靶向改进—跟踪问效”四阶评价结果应用范式,实现用数字说话,并层层递进,对评价报告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延伸。评用互促有力驱动了区域教育、学校教学、智慧教研、学科课堂四大改进,评价结果常态化应用已成为长沙教育系统以内需为驱动的自发行为。
粤港澳的实践与思索
在本届教博会上,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应用到教育评价中去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一大焦点。在粤港澳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论坛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教授提到,广东正在开展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采集课堂音视频数据,借助语音识别、文本识别、情感识别、行为识别等新技术,可以呈现教师教学的数字画像,就像照镜子一样,把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精准体现出来。通过量化知识点的覆盖率、知识图谱的辐射面、课堂信息量等指标,课堂教学评价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一个飞跃。李海东认为,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基于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迫切的需求,还在于它是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打破基础教育质量短板的一大关键。“数字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变道超车的可能性和路径。举个例子,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每一次时间只有两三秒钟,这个属于无效简单的发言;如果学生发言到30秒左右,就说明他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发言了以后再去补充延展,那么这说明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像照镜子一样改进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种数字化的课堂教学评测,实现了传统教研向数字化教研的转型,老师看报告结果就能知道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好的,并能及时改进。”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试、评核及研究总监席小明在论坛分享发言中也探讨了新技术在出题、远程监考、自动评分、自动评估反馈等的应用可能。她认为,目前自动生成考试材料的质量及考察能力的全面性瓶颈依旧没能突破,即使是辅助人工审核,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评价也可能会是片面的、不准确的。随着AI辅助工具在日常交际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她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的定义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倡导在写作等能力的评估中考虑给学生提供AI辅助工具,以考察更高阶的写作能力,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AI技术大突破未来还会发生,且一定会发生,一定还会让教育工作者猝不及防。我们的教育理论框架和行为准则制定的工作不能老是落在后面。”来自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薛宝嫦则结合澳门一所中学开展科学课程学业质量监察系统的成果经验作分享,她认为通过建立老师自行建立题库,实际上可以更好地倒逼教学质量提升,监测系统发挥“指挥棒”效力明显。
“让技术为教育赋能、让数据为评价增值,为学校德育精细画像、为学生成长精准诊疗。”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局长杨珺在论坛发言中分享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评价改革的南山实践”,从更宏观的角度探索一个地区教育评价的改革路径。该方案兼顾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全程化、多维化、多元化和多样化,比如,学科的实践活动重在让学生做,有的学校布置了“搭牙签桥”的实践活动,推动跨学科学习,让老师更好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内驱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申继亮在论坛发言中引用灯芯和灯油作喻,指出“要放长线钓大鱼”。“如果一个人专注痴迷地做几十年这个工作,我相信再加上智力的因素,他一定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不需要18岁的博士,我们需要的是80岁的诺奖获得者。怎么让学生能够持久地坚持一件事,这跟我们的评价导向有关。如果最后学习都变成了敲门砖,直接就扼杀了基本内在兴趣,那这件事与我们期望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背道而驰。”这很好地总结了近几年教育界开展评价改革探索的初心——立德树人成效依旧是根本标准。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教育界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本届教博会现场,各方专家传经送宝,各地教育部门分享成果经验,展露出教育评价改革激活育人使命“一池春水”的效应。教育评价改革这片“桃林”正在“园丁”们的努力浇灌下,孕育开出繁花的鲜活力量。

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
在区域展馆的新疆克拉玛依展位现场,学生们结合马勺这一传统新疆生产生活工具进行的艺术创作吸引了参观者的注目。据了解,本届教博会现场,克拉玛依市共参与展示22项创新成果、17个成果展示工作坊,还有2场教育论坛、1场优秀教研员讲坛,集中展现克拉玛依市教育转型变革下的教育创新显著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就有“基于立德树人的统编三科主题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等成果。以“书法校本课程拓宽学生美育教育”为例,老师们结合当地特点,突出 “能力、素养、审美、情怀、创新”美育培养核心要素,打造了以书法为主要特色的美育模式,让书法美育实质性地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使孩子能够拥有追求精神美的愿望和能力。

这些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冰山一角”。《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是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浙江的理念走在了前列。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在论坛分享中就提到,浙江把4个“关注”体现在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以全面发展举例,就包括了学生的学业达标、高层次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把实践能力纳入其中,是因为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可持续保持至关重要。浙江的核心主张是“生态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它指的是从环境生态的视角观察事物,关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启动关系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浙江从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结果型质量去评价教育质量。“我们今天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但不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我们提出人人满意的学校,要多方满意度,所以我们构建了一个家长、学生、老师三方都满意的一个评价体系。”他介绍。
当前,“探索增值评价”的话题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湖南长沙就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本土化深度探索。2013年12月,长沙市依托教育部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历经十年探索,科学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实施路径、管理系统、应用范式。其中就以“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有效破解“唯分数、唯升学”顽疾难除、学校办学动力不足、教育功利倾向严重等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以“多模态数据汇聚、智能化模型分析、可视化地图呈现、循证式诊断改进”的智慧评价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重构教育新生态。
据了解,长沙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关注“增加值”,不比基础比进步,关注“净效应”,不比背景比努力,长沙市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通过迭代升级K均值聚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水平线性模型、多水平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四代增值技术,比对出口和入口,科学计算增值结果,以多元评价指标的进步幅度科学考量学生、教师成长过程及学校的发展变化,打破“以成绩定标签,以结果论英雄”的分层固化。坚持“调”“研”并重,积极探索结果应用机制及策略,形成了“分析诊断—循证归因—靶向改进—跟踪问效”四阶评价结果应用范式,实现用数字说话,并层层递进,对评价报告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延伸。评用互促有力驱动了区域教育、学校教学、智慧教研、学科课堂四大改进,评价结果常态化应用已成为长沙教育系统以内需为驱动的自发行为。
粤港澳的实践与思索
在本届教博会上,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应用到教育评价中去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一大焦点。在粤港澳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论坛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教授提到,广东正在开展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采集课堂音视频数据,借助语音识别、文本识别、情感识别、行为识别等新技术,可以呈现教师教学的数字画像,就像照镜子一样,把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精准体现出来。通过量化知识点的覆盖率、知识图谱的辐射面、课堂信息量等指标,课堂教学评价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一个飞跃。李海东认为,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基于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迫切的需求,还在于它是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打破基础教育质量短板的一大关键。“数字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变道超车的可能性和路径。举个例子,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每一次时间只有两三秒钟,这个属于无效简单的发言;如果学生发言到30秒左右,就说明他进行了一些思考;如果发言了以后再去补充延展,那么这说明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像照镜子一样改进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种数字化的课堂教学评测,实现了传统教研向数字化教研的转型,老师看报告结果就能知道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好的,并能及时改进。”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试、评核及研究总监席小明在论坛分享发言中也探讨了新技术在出题、远程监考、自动评分、自动评估反馈等的应用可能。她认为,目前自动生成考试材料的质量及考察能力的全面性瓶颈依旧没能突破,即使是辅助人工审核,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评价也可能会是片面的、不准确的。随着AI辅助工具在日常交际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她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的定义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倡导在写作等能力的评估中考虑给学生提供AI辅助工具,以考察更高阶的写作能力,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AI技术大突破未来还会发生,且一定会发生,一定还会让教育工作者猝不及防。我们的教育理论框架和行为准则制定的工作不能老是落在后面。”来自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薛宝嫦则结合澳门一所中学开展科学课程学业质量监察系统的成果经验作分享,她认为通过建立老师自行建立题库,实际上可以更好地倒逼教学质量提升,监测系统发挥“指挥棒”效力明显。
“让技术为教育赋能、让数据为评价增值,为学校德育精细画像、为学生成长精准诊疗。”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局长杨珺在论坛发言中分享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评价改革的南山实践”,从更宏观的角度探索一个地区教育评价的改革路径。该方案兼顾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全程化、多维化、多元化和多样化,比如,学科的实践活动重在让学生做,有的学校布置了“搭牙签桥”的实践活动,推动跨学科学习,让老师更好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内驱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申继亮在论坛发言中引用灯芯和灯油作喻,指出“要放长线钓大鱼”。“如果一个人专注痴迷地做几十年这个工作,我相信再加上智力的因素,他一定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不需要18岁的博士,我们需要的是80岁的诺奖获得者。怎么让学生能够持久地坚持一件事,这跟我们的评价导向有关。如果最后学习都变成了敲门砖,直接就扼杀了基本内在兴趣,那这件事与我们期望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背道而驰。”这很好地总结了近几年教育界开展评价改革探索的初心——立德树人成效依旧是根本标准。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