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斗门这个改革试点获全省推介

“《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获省发展改革委全省推介……”11月21日,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的这封表扬函,表扬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鼓励各成员单位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总结形成更多“珠海经验”。

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斗门区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斗门区坚持稳慎有序推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建立健全宅基地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和保障农民居住权益为目标,各项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建设宅基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探索出台宅基地审批管理、流转、退出、建房施工管理等12份制度文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系;

集体所有权行使路径、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及退出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

着力化解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建设和美新农村;

……

细细梳理,不难发现,在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探索、创新成为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字眼: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斗门区不断完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建立依法取得、节约利用、权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典型做法推介
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获表扬

绿水青山、岭南气象。

斗门区面积约675平方千米,农村总人口21.7万人。深入推进并发挥好乡村振兴主战场的作用,需要做好的工作之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斗门区宅基地使用主体类型多、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复杂,宅基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斗门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经费等要素保障,扎实加强基础工作,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风险可控、稳慎推进的原则,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制定相应政策,有序有步骤实施。

“在试点工作中,斗门区优先出台有管理实践基础的文件,重点研究改革探索文件,逐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探索文件先在试点村实施,对系列政策文件可行性、适用性、安全性进行试验。根据试点实施情况调整和完善政策,并经研判分析后再在全区推广实施。

重点抓好试点村工作,是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又一项主要内容。针对全区人多地少、宅基地供求紧张的现实,创新农民住房保障机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洲村和福安村,开展合作建房和村民公寓建设探索。指导福安村制定《斗门区莲洲镇福安村村民公寓建设工作方案》,配套研究出台《珠海市斗门区关于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推进村民公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珠海市斗门区关于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指导意见(试行)》《珠海市斗门区农民住房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等。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斗门区坚持稳慎有序推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建立健全宅基地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和保障农民居住权益为目标,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各项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成效值得总结,便于初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借鉴路径。

梳理发现,斗门区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指引、优化、完善、试点、创新等探索性举措成为关键字眼。经过归纳,这些探索涉及多方面内容: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因地制宜进行探索,正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内在要求。

“《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获省发展改革委全省推介。请斗门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推动珠海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1月21日,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斗门区城乡融合案例入选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的表扬函,表扬了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鼓励各成员单位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总结形成更多“珠海经验”。

集中式居住
探索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

灵秀“福”地,永世“安”居。

斗门莲洲镇福安村新涌河以西的一块平整地块上,备受关注的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项目“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首期第一栋,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效果图。

资料查阅、座谈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考察……11月21日-23日,农业农村部第六评估工作组来到这里,对该项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将时间回溯。今年9月20日,该村民公寓动工仪式举行。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规划建设为3栋11层高楼,保障60户村民居住需求。其中,每栋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一梯两户,南北对流,每户户型约120平方米。村民公寓整体采用新中式设计风格,外墙为白色,屋面配灰瓦,颇具岭南水乡建筑特色。

首期第一栋建房成本约2500元/平方米,远低于周边地区房价。建成后,业主可按照正常宅基地报建办理不动产权证。金融机构还为村民制定了银行贷款方案,其中珠海农村商业银行“美丽农居贷”项目,是全国首个农民宅基地住房建设的贷款产品。“当然开心啦!现在回乡创业需要安居生活,这项利好解决了我的住房困扰。”村民杨敏霞说。

为尽快实现村民的“上楼梦”,让村民真正地住在“幸福里”,福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振业表示,首期第一栋争取在明年4月份封顶,上半年验收交付。同时,不断优化周边配套设施,如水电配套房、垃圾房、停车位、绿化及围栏等,抓实抓细房屋质量把控、村民贷款方案、银行风险把控、物业管理等环节,努力把村民公寓建设成村民的幸福家园。

福安村位于莲洲镇西北部,村内水网纵横,房屋依河而建,“疍户生于江海,住于舟船,随潮来往,捕鱼为生”,“疍家文化”氛围浓厚。另一方面,村里的可分配宅基地极少。“福安村遵循‘集约用地、有偿使用、村民自愿、自主管理’原则,因地制宜探索保障户有所居的多种形式,利用有限的集体土地建设村民公寓,最大限度集中集约利用宅基地,在保障村民住房需求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 林振业表示。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项目,是斗门区探索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的生动实践。

针对农村人多地少、宅基地供求紧张的现实情况,斗门区创新村民住房保障机制,探索建设村民公寓等集中式居住保障方式,初步构建了村民公寓居住保障制度政策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斗门区试点“村集体出地、村民出钱、银行放贷”的建设模式,以农户股权分红作为质押申请银行宅基地住房贷款、创造性以多户村民集体申请宅基地报建的形式进行建设申请,并参照相关规定办理宅基地不动产权登记,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

利益共享机制
激发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内生动力

“炒米饼是主打,我一般上午9点上班,下午6点就收工了,家门口就业很方便。”今年61岁的斗门镇下洲村村民梁秀玲表示。

说话间,梁姨开始忙碌起来。先把上等的炒米粉、鸡蛋、葡萄糖粉、花生油等原料,手工混合均匀,放到模具中,再放上肥猪肉和花生碎,盖上一层粉,用力反复搓压,炒米饼就做好了。“我喜欢做饼,也想着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在下洲村,像梁秀玲这样的店铺还有很多家,包括斗门鲈鱼馆、斗门荔枝馆、非遗竹编馆、炸糯米鸡、非遗茶果、下洲供销社、非遗皮影戏、斗门虾米糍、汇·咖啡等各有韵味的特色业态。

下洲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全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率较高。为深入挖掘闲置资源潜力,在斗门区和斗门镇的大力支持下,在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下洲村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斗门印象小镇”乡村旅游新热点,今年春节至元宵节“斗门印象小镇”试运营期间,累计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百万元,获利约为40万元,村集体、合作企业、经营者和农户各得收益约10万元。

“斗门印象小镇”探索“四位一体”合作模式。

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初步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和经营者“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实现了各方收益、共同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主要有几个方面:

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是基础。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除在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外,其他“统”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成员服务的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过程中,用途转变和土地房屋投资等引起的宅基地资产价值显化,往往会牵动各主体利益。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合理分配盘活宅基地和农房带来的利益,成为推进宅基地改革的关键。“斗门印象小镇”项目探索“四方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模式,构建“利益共享、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给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障。“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权益赋能和利益联结,把村民组织起来,把社会资源要素吸引进来,克服传统的分散经营缺陷,解决了类似改革中业态低水平发展和无序竞争格局,在一个村子里有效实现了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化机制化,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闲置资源盘活利用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近3年,斗门区通过出租、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5262宗,增加村集体收入112万元,增加农民收入5398.36万元。

“天天惦记”民宿盘活闲置农房。

数字化管理
建立宅基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探索宅基地数字化管理路径,成为开展试点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全区原有宅基地管理存在底数不清、档案不全、审批时间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斗门区积极探索宅基地数字化管理路径。在房地一体权籍调查成果基础上,对宅基地的四至、面积、使用主体、利用现状等基础信息进行补充调查和完善,全面摸清宅基地和农房底数,建立起斗门区宅基地数据库和区镇村宅基地管理台账。此外,搭建具备查询、审批、监管、存档等综合功能的宅基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对宅基地资格保障、申请审批、使用流转、建房过程监管等情况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试点开展线上审批宅基地21宗,据介绍,原有宅基地审批材料一个部门审核完才能转到下一个部门审核,线上审批实现各部门同步审核,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据介绍,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可以直接在手机提交宅基地申请,村级审核程序结束后直接提交镇级部门审核,镇级部门内部流转也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村建房领域“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的应用目标。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斗门这个改革试点获全省推介
珠海特区报 2023-12-01 09:58

“《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获省发展改革委全省推介……”11月21日,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的这封表扬函,表扬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鼓励各成员单位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总结形成更多“珠海经验”。

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斗门区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斗门区坚持稳慎有序推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建立健全宅基地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和保障农民居住权益为目标,各项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建设宅基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探索出台宅基地审批管理、流转、退出、建房施工管理等12份制度文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系;

集体所有权行使路径、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及退出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

着力化解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建设和美新农村;

……

细细梳理,不难发现,在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探索、创新成为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字眼: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斗门区不断完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建立依法取得、节约利用、权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典型做法推介
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获表扬

绿水青山、岭南气象。

斗门区面积约675平方千米,农村总人口21.7万人。深入推进并发挥好乡村振兴主战场的作用,需要做好的工作之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斗门区宅基地使用主体类型多、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复杂,宅基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斗门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经费等要素保障,扎实加强基础工作,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风险可控、稳慎推进的原则,根据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制定相应政策,有序有步骤实施。

“在试点工作中,斗门区优先出台有管理实践基础的文件,重点研究改革探索文件,逐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探索文件先在试点村实施,对系列政策文件可行性、适用性、安全性进行试验。根据试点实施情况调整和完善政策,并经研判分析后再在全区推广实施。

重点抓好试点村工作,是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又一项主要内容。针对全区人多地少、宅基地供求紧张的现实,创新农民住房保障机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洲村和福安村,开展合作建房和村民公寓建设探索。指导福安村制定《斗门区莲洲镇福安村村民公寓建设工作方案》,配套研究出台《珠海市斗门区关于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推进村民公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珠海市斗门区关于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指导意见(试行)》《珠海市斗门区农民住房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等。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斗门区坚持稳慎有序推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建立健全宅基地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和保障农民居住权益为目标,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各项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成效值得总结,便于初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借鉴路径。

梳理发现,斗门区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指引、优化、完善、试点、创新等探索性举措成为关键字眼。经过归纳,这些探索涉及多方面内容: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因地制宜进行探索,正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内在要求。

“《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入选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获省发展改革委全省推介。请斗门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推动珠海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1月21日,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斗门区城乡融合案例入选省城乡融合典型做法的表扬函,表扬了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鼓励各成员单位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总结形成更多“珠海经验”。

集中式居住
探索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

灵秀“福”地,永世“安”居。

斗门莲洲镇福安村新涌河以西的一块平整地块上,备受关注的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项目“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首期第一栋,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效果图。

资料查阅、座谈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考察……11月21日-23日,农业农村部第六评估工作组来到这里,对该项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将时间回溯。今年9月20日,该村民公寓动工仪式举行。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规划建设为3栋11层高楼,保障60户村民居住需求。其中,每栋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一梯两户,南北对流,每户户型约120平方米。村民公寓整体采用新中式设计风格,外墙为白色,屋面配灰瓦,颇具岭南水乡建筑特色。

首期第一栋建房成本约2500元/平方米,远低于周边地区房价。建成后,业主可按照正常宅基地报建办理不动产权证。金融机构还为村民制定了银行贷款方案,其中珠海农村商业银行“美丽农居贷”项目,是全国首个农民宅基地住房建设的贷款产品。“当然开心啦!现在回乡创业需要安居生活,这项利好解决了我的住房困扰。”村民杨敏霞说。

为尽快实现村民的“上楼梦”,让村民真正地住在“幸福里”,福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振业表示,首期第一栋争取在明年4月份封顶,上半年验收交付。同时,不断优化周边配套设施,如水电配套房、垃圾房、停车位、绿化及围栏等,抓实抓细房屋质量把控、村民贷款方案、银行风险把控、物业管理等环节,努力把村民公寓建设成村民的幸福家园。

福安村位于莲洲镇西北部,村内水网纵横,房屋依河而建,“疍户生于江海,住于舟船,随潮来往,捕鱼为生”,“疍家文化”氛围浓厚。另一方面,村里的可分配宅基地极少。“福安村遵循‘集约用地、有偿使用、村民自愿、自主管理’原则,因地制宜探索保障户有所居的多种形式,利用有限的集体土地建设村民公寓,最大限度集中集约利用宅基地,在保障村民住房需求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 林振业表示。

“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项目,是斗门区探索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的生动实践。

针对农村人多地少、宅基地供求紧张的现实情况,斗门区创新村民住房保障机制,探索建设村民公寓等集中式居住保障方式,初步构建了村民公寓居住保障制度政策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斗门区试点“村集体出地、村民出钱、银行放贷”的建设模式,以农户股权分红作为质押申请银行宅基地住房贷款、创造性以多户村民集体申请宅基地报建的形式进行建设申请,并参照相关规定办理宅基地不动产权登记,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

利益共享机制
激发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内生动力

“炒米饼是主打,我一般上午9点上班,下午6点就收工了,家门口就业很方便。”今年61岁的斗门镇下洲村村民梁秀玲表示。

说话间,梁姨开始忙碌起来。先把上等的炒米粉、鸡蛋、葡萄糖粉、花生油等原料,手工混合均匀,放到模具中,再放上肥猪肉和花生碎,盖上一层粉,用力反复搓压,炒米饼就做好了。“我喜欢做饼,也想着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在下洲村,像梁秀玲这样的店铺还有很多家,包括斗门鲈鱼馆、斗门荔枝馆、非遗竹编馆、炸糯米鸡、非遗茶果、下洲供销社、非遗皮影戏、斗门虾米糍、汇·咖啡等各有韵味的特色业态。

下洲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全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率较高。为深入挖掘闲置资源潜力,在斗门区和斗门镇的大力支持下,在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下洲村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斗门印象小镇”乡村旅游新热点,今年春节至元宵节“斗门印象小镇”试运营期间,累计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百万元,获利约为40万元,村集体、合作企业、经营者和农户各得收益约10万元。

“斗门印象小镇”探索“四位一体”合作模式。

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初步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和经营者“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实现了各方收益、共同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主要有几个方面:

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是基础。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除在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外,其他“统”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成员服务的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过程中,用途转变和土地房屋投资等引起的宅基地资产价值显化,往往会牵动各主体利益。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合理分配盘活宅基地和农房带来的利益,成为推进宅基地改革的关键。“斗门印象小镇”项目探索“四方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模式,构建“利益共享、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给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障。“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权益赋能和利益联结,把村民组织起来,把社会资源要素吸引进来,克服传统的分散经营缺陷,解决了类似改革中业态低水平发展和无序竞争格局,在一个村子里有效实现了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化机制化,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闲置资源盘活利用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近3年,斗门区通过出租、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5262宗,增加村集体收入112万元,增加农民收入5398.36万元。

“天天惦记”民宿盘活闲置农房。

数字化管理
建立宅基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探索宅基地数字化管理路径,成为开展试点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全区原有宅基地管理存在底数不清、档案不全、审批时间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斗门区积极探索宅基地数字化管理路径。在房地一体权籍调查成果基础上,对宅基地的四至、面积、使用主体、利用现状等基础信息进行补充调查和完善,全面摸清宅基地和农房底数,建立起斗门区宅基地数据库和区镇村宅基地管理台账。此外,搭建具备查询、审批、监管、存档等综合功能的宅基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对宅基地资格保障、申请审批、使用流转、建房过程监管等情况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试点开展线上审批宅基地21宗,据介绍,原有宅基地审批材料一个部门审核完才能转到下一个部门审核,线上审批实现各部门同步审核,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据介绍,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可以直接在手机提交宅基地申请,村级审核程序结束后直接提交镇级部门审核,镇级部门内部流转也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村建房领域“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的应用目标。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