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按照部署,斗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在全市先行先试政法力量下沉一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奋力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并形成诸多可借鉴路径:
在全市率先制定《斗门区全面推动政法力量下沉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工作方案》,得到市委政法委肯定;
每月第四周组织政法力量下沉镇(街道)召开集中研判工作会议,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率先种好“试验田”;
将下沉工作方案细化为3项重点内容11条具体任务,排出“任务书”;
一村(居)一法官、一村(居)一检察官、一村(居)一警(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工作职责上墙,管好“责任田”;
推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
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力量在一线汇聚,打造专业解纷“生力军”;
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
……
近日召开的斗门区五届四次党代会明确:坚定不移维护安全稳定,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接下来,斗门区将以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为着力点,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斗门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进一步推进政法力量下沉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斗门、法治斗门、幸福斗门。

高位开局高效运行高质服务
23日上午,在白藤街道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内,白藤街道、斗门公安分局、斗门检察院、斗门法院、斗门区司法局白藤司法所等相关负责人,正在召开政法力量下沉集中研判工作会议。大家现场把脉问诊,研判分析复杂、疑难矛盾纠纷,提供处置意见和建议。“研判工作会议可以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做到让群众满意。”白藤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肖尊喜表示。
政法力量下沉集中研判工作会议,成为斗门区推动政法力量下沉一线的生动实践,如今已经成为常态方法论。
在省市指导部署下,斗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践行“浦江经验”,以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为着力点,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斗门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相关部门通过推动政法力量下沉一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先行先试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推动高位开局,成为斗门区政法力量下沉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斗门区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以‘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覆盖’为工作思路,迅速发出动员令。”斗门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郑木水表示,去年9月,斗门区召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对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斗门版、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新路径及政法力量下沉工作,进行全面推动落实。
高位部署,试点先行,斗门区率先种好政法力量下沉一线这块“试验田”。
按照“先试先行、典型引领”原则,全区选取了8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6个有待完善基础建设的村(居)作为示范点,明确上述14个示范点下沉服务日,由镇(街道)牵头组织挂点人员下沉一线、上门问诊,“一站式”解决群众服务诉求,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由点到面实现“全覆盖”。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民生福祉不舍小微。
如何在全区范围内的高位布局中,推动政法力量下沉落实落细,成为一项关键工作。为此,斗门区以“任务书、施工图、责任田”为落实抓手,切实细化职责任务,推动治理机制高效运行。在具体工作中,紧扣职能职责、聚焦关键重点,率先制定《斗门区政法力量协同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制度》,连同各政法单位“一村(居)一法官”“一村(居)一检察官”“一村(居)一警(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工作职责上墙,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工作实践证明,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单靠单兵作战是无法完成的。”郑木水表示,斗门区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为契机,通过挖掘整合政法资源,逐步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工作格局,推动多元共治高质服务。主要举措包括:
完善“一套体系”,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聚焦农业农村、劳资纠纷、问题楼盘、征地补偿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充分发挥区、镇(街)、村(居)三级平台优势,努力做到一般性纠纷就地及时化解,重大复杂矛盾三级联合会诊、联动化解、集中攻坚。
组建“一支队伍”,打造专业解纷“生力军”。实现每个村(居)“有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顾问”的“四有”,有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
做实“一个载体”,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依托镇(街)综治中心、法官驻村工作室、检察工作室、警务室等载体,努力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借助政法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三融入”社区警务工作法
尽管天气寒冷,但在井岸镇飞龙社区的大信·新都汇内,仍是人来人往。
许广富像往常一样,在商场内例行巡查。许广富是井岸派出所社区警务队中队长,负责管辖飞龙社区治安工作。“这里是斗门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平常人流量在2万人次,节假日达到5万人次左右。”许广富介绍说,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大,治安状况复杂,治安管理压力较大。
针对这一治安短板,许广富广泛发动商场物业保安、商家店铺等多方力量参与,并探索总结出“商家岗哨预警、保安先期处置、监控巡查、广播提醒、物防阻隔”等多项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逐步健全“商家-物业-派出所”三级警企联动联处工作机制,积极创建平安商都。
主动融入企业,构建警企共建共治格局,成为斗门公安分局井岸派出所“三融入”社区警务工作法的缩影。
2022年以来,井岸派出所把践行“预防警务”作为推进派出所回归“主防”的重要抓手。在该理念指导下,许广富在辖区人口聚集、治安状况复杂的飞龙社区,探索将社区警务主动融入群众、社区和企业,总结出“三融入”工作法,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飞龙社区盗窃警情同比下降62%,诈骗警情同比下降21.2%。
主动融入群众,搭建网上“熟人”社区。
许广富加强与社区居委会的沟通协调,将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分网格组建微信群,每个微信群由居委会网格员做群主,民警为管理人员,以每户为单位发动群众加入微信群。“我现在有三十几个微信群,如出租群、商户群、夜间经济群、校园安全群等,基本实现了辖区居民全覆盖。”许广富表示,微信群组建以来,社区民警、网格员第一时间能了解掌握邻里纠纷、噪音扰民、占道停车等矛盾纠纷,并主动跟进、合力化解。利用微信群覆盖面广的特点,常态开展安全警示提醒,赢得了居民信任,拉近了警民关系。许广富去年在执行校园安保任务时,突然接到辖区一家幼儿园园长来电,“刚刚我们老板组建了一个QQ群,让我给客服转账32.8万元,请帮我分析一下。”许广富当即发觉事情不对劲,立马提醒对方:“一定先不要转账!直接打电话跟老板核实,然后去派出所报案。”没过多久,园长激动地向许广富致电感谢:“老板接电话了,他真的没有转账需求,是诈骗分子冒充的!”
主动融入社区,推动警务居务深度融合。
一方面,许广富积极融入社区工作,在维稳、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解、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公安的情报优势和执法权威,为落地核查、普法教育等提供合法指导和支撑。另一方面,发挥“每一名网格员都是一名治安信息员”的作用,建立“村居网格员吹哨、社区民警协同作战”工作机制,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
“这里最近常有一袋一袋的粪便,群众意见很大。”2022年下半年,飞龙社区居委会反映环山北路有人常往楼下扔粪便。居委会“吹哨”,许广富立即“应哨”。经过核查,该行为是一名80岁老年痴呆患者所为,遂当场责令老人家属做好监管。“我们积极协调居委会出资,在老人家的窗户和阳台装置防盗网和防蚊网纱,通过物理隔离,扔掷粪便等类似行为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许广富表示,这件事为防范高空抛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警12年的许广富,在平凡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不平凡成绩。2020年度获评“全市优秀社区民警”“珠海市优秀人民警察”;2023年9月获评广东省公安机关社区民警标兵,当年12月被评为珠海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十佳基层实践者。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在于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井岸派出所的“三融入”社区警务工作法,接地气、善总结、肯主动、能推进,实现辖区风险隐患提前感知、及早介入、合力化解,有效降警情、压发案,展现出政法力量下沉一线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的成效,提供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斗门版的一条可借鉴路径。

“枫桥经验”十佳基层实践站点
张先生和陈女士两家均住白藤街道新城社区,共用300平方米的公共平台。张先生平时在平台上遛狗,陈女士一家则喜欢在平台上散步。为实现遛狗、散步两不误,两家协商把公共平台划分成两个独立区域,陈女士用100平方米,张先生用200平方米。于是,陈女士自制围栏很快就做好了,但陈女士后悔了,认为自家活动空间太小,想要重新划分区域。张先生不同意陈女士的想法,双方自行协商未果。
去年12月10日-13日,张先生和陈女士到新城社区申请调解,新城社区调解员提出建议:即张先生用180平方米,陈女士用120平方米。张先生始终不同意这个调解方案。三次调解双方无法达成和解。
去年12月14日上午,斗门法院立案庭庭长黎嘉荣下沉新城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时,了解到张先生、陈女士之间的纠纷。当日下午,张先生来到新城社区继续申请调解。黎嘉荣引导张先生和陈女士互谅互让,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关系和谐了,才会家和万事兴。”调解期间,黎嘉荣借古喻今,从孟子所倡导的“邻不仁,何以为邻”的邻里道德,谈到家喻户晓的桐城“六尺巷”故事,并结合民法典相关条款进一步释法明理,让当事人了解到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和相处之道。
万事和为贵,有理让三分。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规劝疏导,张先生“打结”的眉毛舒展开来,最终同意大致以公共平台中线划分的调解方案,即张先生用165平方米,陈女士用135平方米,并同意签订和解协议。新城社区民警现场向张先生讲解了《珠海经济特区养犬管理条例》,张先生表示以后注意规范养犬。至此,“堵塞”的邻里情被成功“疏通”。
“考虑到这是一个邻里纠纷,应该以和为贵,就讲了‘六尺巷’故事来感化对方。”黎嘉荣表示,之后根据双方诉求,指导调解员制订一个新的调解方案,实现双方握手言和。
发挥“一村(居)一法官”作用化解邻里纠纷,是白藤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实践。
近年来,白藤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白藤街道获评珠海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十佳基层实践站点。
细微之处见真章,基层治理有创新。
斗门区细化职责任务,推动治理机制高效运行。借助“一村(居)一法官”“一村(居)一检察官”“一村(居)一警(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形式,有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积极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加强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按照部署,斗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在全市先行先试政法力量下沉一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奋力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并形成诸多可借鉴路径:
在全市率先制定《斗门区全面推动政法力量下沉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工作方案》,得到市委政法委肯定;
每月第四周组织政法力量下沉镇(街道)召开集中研判工作会议,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率先种好“试验田”;
将下沉工作方案细化为3项重点内容11条具体任务,排出“任务书”;
一村(居)一法官、一村(居)一检察官、一村(居)一警(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工作职责上墙,管好“责任田”;
推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
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力量在一线汇聚,打造专业解纷“生力军”;
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
……
近日召开的斗门区五届四次党代会明确:坚定不移维护安全稳定,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接下来,斗门区将以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为着力点,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斗门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进一步推进政法力量下沉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斗门、法治斗门、幸福斗门。

高位开局高效运行高质服务
23日上午,在白藤街道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内,白藤街道、斗门公安分局、斗门检察院、斗门法院、斗门区司法局白藤司法所等相关负责人,正在召开政法力量下沉集中研判工作会议。大家现场把脉问诊,研判分析复杂、疑难矛盾纠纷,提供处置意见和建议。“研判工作会议可以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做到让群众满意。”白藤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肖尊喜表示。
政法力量下沉集中研判工作会议,成为斗门区推动政法力量下沉一线的生动实践,如今已经成为常态方法论。
在省市指导部署下,斗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践行“浦江经验”,以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为着力点,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斗门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相关部门通过推动政法力量下沉一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先行先试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推动高位开局,成为斗门区政法力量下沉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斗门区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以‘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覆盖’为工作思路,迅速发出动员令。”斗门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郑木水表示,去年9月,斗门区召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对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斗门版、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新路径及政法力量下沉工作,进行全面推动落实。
高位部署,试点先行,斗门区率先种好政法力量下沉一线这块“试验田”。
按照“先试先行、典型引领”原则,全区选取了8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6个有待完善基础建设的村(居)作为示范点,明确上述14个示范点下沉服务日,由镇(街道)牵头组织挂点人员下沉一线、上门问诊,“一站式”解决群众服务诉求,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由点到面实现“全覆盖”。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民生福祉不舍小微。
如何在全区范围内的高位布局中,推动政法力量下沉落实落细,成为一项关键工作。为此,斗门区以“任务书、施工图、责任田”为落实抓手,切实细化职责任务,推动治理机制高效运行。在具体工作中,紧扣职能职责、聚焦关键重点,率先制定《斗门区政法力量协同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制度》,连同各政法单位“一村(居)一法官”“一村(居)一检察官”“一村(居)一警(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工作职责上墙,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工作实践证明,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单靠单兵作战是无法完成的。”郑木水表示,斗门区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为契机,通过挖掘整合政法资源,逐步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工作格局,推动多元共治高质服务。主要举措包括:
完善“一套体系”,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聚焦农业农村、劳资纠纷、问题楼盘、征地补偿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充分发挥区、镇(街)、村(居)三级平台优势,努力做到一般性纠纷就地及时化解,重大复杂矛盾三级联合会诊、联动化解、集中攻坚。
组建“一支队伍”,打造专业解纷“生力军”。实现每个村(居)“有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顾问”的“四有”,有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
做实“一个载体”,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依托镇(街)综治中心、法官驻村工作室、检察工作室、警务室等载体,努力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借助政法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三融入”社区警务工作法
尽管天气寒冷,但在井岸镇飞龙社区的大信·新都汇内,仍是人来人往。
许广富像往常一样,在商场内例行巡查。许广富是井岸派出所社区警务队中队长,负责管辖飞龙社区治安工作。“这里是斗门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平常人流量在2万人次,节假日达到5万人次左右。”许广富介绍说,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大,治安状况复杂,治安管理压力较大。
针对这一治安短板,许广富广泛发动商场物业保安、商家店铺等多方力量参与,并探索总结出“商家岗哨预警、保安先期处置、监控巡查、广播提醒、物防阻隔”等多项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逐步健全“商家-物业-派出所”三级警企联动联处工作机制,积极创建平安商都。
主动融入企业,构建警企共建共治格局,成为斗门公安分局井岸派出所“三融入”社区警务工作法的缩影。
2022年以来,井岸派出所把践行“预防警务”作为推进派出所回归“主防”的重要抓手。在该理念指导下,许广富在辖区人口聚集、治安状况复杂的飞龙社区,探索将社区警务主动融入群众、社区和企业,总结出“三融入”工作法,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飞龙社区盗窃警情同比下降62%,诈骗警情同比下降21.2%。
主动融入群众,搭建网上“熟人”社区。
许广富加强与社区居委会的沟通协调,将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分网格组建微信群,每个微信群由居委会网格员做群主,民警为管理人员,以每户为单位发动群众加入微信群。“我现在有三十几个微信群,如出租群、商户群、夜间经济群、校园安全群等,基本实现了辖区居民全覆盖。”许广富表示,微信群组建以来,社区民警、网格员第一时间能了解掌握邻里纠纷、噪音扰民、占道停车等矛盾纠纷,并主动跟进、合力化解。利用微信群覆盖面广的特点,常态开展安全警示提醒,赢得了居民信任,拉近了警民关系。许广富去年在执行校园安保任务时,突然接到辖区一家幼儿园园长来电,“刚刚我们老板组建了一个QQ群,让我给客服转账32.8万元,请帮我分析一下。”许广富当即发觉事情不对劲,立马提醒对方:“一定先不要转账!直接打电话跟老板核实,然后去派出所报案。”没过多久,园长激动地向许广富致电感谢:“老板接电话了,他真的没有转账需求,是诈骗分子冒充的!”
主动融入社区,推动警务居务深度融合。
一方面,许广富积极融入社区工作,在维稳、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解、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公安的情报优势和执法权威,为落地核查、普法教育等提供合法指导和支撑。另一方面,发挥“每一名网格员都是一名治安信息员”的作用,建立“村居网格员吹哨、社区民警协同作战”工作机制,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
“这里最近常有一袋一袋的粪便,群众意见很大。”2022年下半年,飞龙社区居委会反映环山北路有人常往楼下扔粪便。居委会“吹哨”,许广富立即“应哨”。经过核查,该行为是一名80岁老年痴呆患者所为,遂当场责令老人家属做好监管。“我们积极协调居委会出资,在老人家的窗户和阳台装置防盗网和防蚊网纱,通过物理隔离,扔掷粪便等类似行为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许广富表示,这件事为防范高空抛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警12年的许广富,在平凡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不平凡成绩。2020年度获评“全市优秀社区民警”“珠海市优秀人民警察”;2023年9月获评广东省公安机关社区民警标兵,当年12月被评为珠海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十佳基层实践者。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在于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源。井岸派出所的“三融入”社区警务工作法,接地气、善总结、肯主动、能推进,实现辖区风险隐患提前感知、及早介入、合力化解,有效降警情、压发案,展现出政法力量下沉一线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的成效,提供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斗门版的一条可借鉴路径。

“枫桥经验”十佳基层实践站点
张先生和陈女士两家均住白藤街道新城社区,共用300平方米的公共平台。张先生平时在平台上遛狗,陈女士一家则喜欢在平台上散步。为实现遛狗、散步两不误,两家协商把公共平台划分成两个独立区域,陈女士用100平方米,张先生用200平方米。于是,陈女士自制围栏很快就做好了,但陈女士后悔了,认为自家活动空间太小,想要重新划分区域。张先生不同意陈女士的想法,双方自行协商未果。
去年12月10日-13日,张先生和陈女士到新城社区申请调解,新城社区调解员提出建议:即张先生用180平方米,陈女士用120平方米。张先生始终不同意这个调解方案。三次调解双方无法达成和解。
去年12月14日上午,斗门法院立案庭庭长黎嘉荣下沉新城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时,了解到张先生、陈女士之间的纠纷。当日下午,张先生来到新城社区继续申请调解。黎嘉荣引导张先生和陈女士互谅互让,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关系和谐了,才会家和万事兴。”调解期间,黎嘉荣借古喻今,从孟子所倡导的“邻不仁,何以为邻”的邻里道德,谈到家喻户晓的桐城“六尺巷”故事,并结合民法典相关条款进一步释法明理,让当事人了解到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和相处之道。
万事和为贵,有理让三分。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规劝疏导,张先生“打结”的眉毛舒展开来,最终同意大致以公共平台中线划分的调解方案,即张先生用165平方米,陈女士用135平方米,并同意签订和解协议。新城社区民警现场向张先生讲解了《珠海经济特区养犬管理条例》,张先生表示以后注意规范养犬。至此,“堵塞”的邻里情被成功“疏通”。
“考虑到这是一个邻里纠纷,应该以和为贵,就讲了‘六尺巷’故事来感化对方。”黎嘉荣表示,之后根据双方诉求,指导调解员制订一个新的调解方案,实现双方握手言和。
发挥“一村(居)一法官”作用化解邻里纠纷,是白藤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实践。
近年来,白藤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白藤街道获评珠海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十佳基层实践站点。
细微之处见真章,基层治理有创新。
斗门区细化职责任务,推动治理机制高效运行。借助“一村(居)一法官”“一村(居)一检察官”“一村(居)一警(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形式,有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积极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协同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