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烟火气,最暖游子心——记者返乡过年记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到来,无论是亲人的翘首以盼,还是家乡烟火气的召唤,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收拾行囊、踏上归途的充分理由。一句“我回来了”,就是最好的年。

春节期间,珠海特区报记者也分别从珠海回到全国各地的家中过年。于他们而言,回家是与亲人团聚,也是一种记录。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视角,一起感受不同地域的独特年味,一起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一起重整行装、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山东潍坊:鹿皋村的多多益善

春节回到老家过年。

老家名叫鹿皋,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一个山村里。

临近年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平时安静的老家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在路上遇见了,不管能否叫得上名字,都亲切地打个招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去年村子的大街小巷全部铺上沥青罩面,平整舒坦,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提升。”鹿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守生表示。

过年离不开雪,有雪年味更浓。幸运的是,刚刚回到村子的当晚,一场大雪普天而降;过了几天的大年初六早上,同样迎来了一场大雪。

好事成双,瑞雪盈门。像罕见的两场瑞雪一样,“多”成为春节期间的归乡认知。

炮竹烟花“多”。除夕之夜,水饺(老家叫包子)包起,村子里的烟花、鞭炮不断。从当晚8时一直放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老家有502户村民、户籍人口1760人,估计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初一拜年时,家族里的一位大哥表示,去年承包桃园收入不错,小儿子也上班了,钱包更厚实了。“手头宽裕,一下子买了不少鞭炮,响亮响亮、人财两旺。”大哥开心地说道,加上刚刚下了雪,放鞭炮安全很多。

车子越来越“多”。村道两边,停满了各式小车。村道主路较宽,两边停车中间尚可以开车。初二初三去县城,平时一个小时的车程,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可以说,只要是有村庄的地方,都有车子不停地进出。如果停下来买点礼品,肯定要塞上一会。更明显的是,车子的档次越来越高,奔驰、宝马、红旗等品牌的车子纷纷出现在乡村路面上,其中不少是新车,估计是在刚需基础上的更新换代,私家车已经成为农村逢年过节越来越普遍的出行工具。

第三个“多”需要细细体会。

春节相聚,快乐多多。快乐快乐,“乐”都是很快过去的。

年前父老乡亲们都在忙,似乎一直要忙到除夕夜零时的钟声敲响才作罢。贴春联、挂灯笼、打扫卫生、上坟祭祖、初一拜年、初二走亲戚……僻远的老家坚守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甚至是很多人的乡愁之根。春节过罢,年味减退,哥嫂侄子外甥……陆续离开了村子,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从初三开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家族的哥嫂叔侄轮流叫着去吃饭。老家的饭菜、儿时的味道、亲情的延展……老家永远不会舍弃你,不管你混得好与坏,老家都是我们的根。

对的,在老家的日子是具体而温馨的,具体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温馨到身心暖暖乎乎;离开老家回到工作岗位,自然而然会想起老家的点点滴滴,这种突然而至、时常想起的温情、想念,深深地留在心里。

江西上饶:高铁通到家门口 返乡出行更方便

“以前坐高铁只能到南昌,下了高铁再坐汽车回家,路上还要两个小时。现在好了,坐高铁直接到余干站,从高铁站到家半个小时就够了。”

“开车回家还要担心路上堵车,第一次坐高铁直接到家门口,感觉特别方便。”

春节前后,和老家的亲戚朋友聊起返乡的交通工具,高铁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首选。春节前两天,外甥女夫妻二人也乘坐高铁回外婆家过年,给老人平添了几分热闹和喜庆。

2023年12月27日,随着昌景黄高铁的开通,余干高铁站也正式投入运营,首度加入春运“朋友圈”。对于鄱阳湖边的余干来说,不仅结束了全县没有铁路客运的历史,更是直接进入“高铁时代”,交通运输实现追赶跨越式发展。

昌景黄高铁的开通,给在外的游子返乡提供了更加快捷、安全的出行选择。而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让长期留守在老家的村民往返县城、省城更加便利。

20多年前,我在省城上学时,要从家里去学校,必须先从村里搭车去县城汽车站,再坐大巴车一路颠簸,绕行余江、东乡、进贤等地,花费三四个小时才到南昌市区,加上搭乘公交车回学校的时间,路上要耗费六七个小时。

如今,不仅有跨越鄱阳湖的省道可以直达南昌,更有杭长高速公路将车程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就连村里的乡道也铺上了沥青,平整加宽的路面让往年一到春节,村里就堵车的现象也大为缓解。

说到堵车,这几年老家农村的汽车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今年春节,行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门前都停放着各种品牌的家用小汽车,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端车也不鲜见,正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了高铁的“加持”,余干的父老乡亲除了享受出行的便利之外,还分享到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的红利。高铁余干站周边的村民纷纷做起了农业合作社采摘基地的“生意”,让余干县周边的家长和孩子可以利用周末体验采摘农产品的快乐。余干康山大堤是冬季观鸟的绝佳拍摄地,高铁余干站开通后,乘坐高铁来观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交通首选。

广东梅州:除夕全村齐聚拜“太公”

“今年大年三十拜‘太公’的时间定为当天中午1点,请互相转告。”相较于往年的“口头通知”,今年村里拜“太公”的时间提前一天,便在村中的微信群通知了。我的家乡是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拜“太公”是全村人过年的“头等大事”。

自打小时候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年便成为“中心工作”。大人们渐渐停下田间劳作,开始打扫卫生、添置年货,准备祭拜“太公”用的“碗粄”和鸡鸭鱼等。我在家中排行最小,还没上班前,每年的打扫卫生和宰鸡、宰鸭的“重任”我都“难以逃脱”。上班后,我往往要腊月二十九甚至是三十才能回到家,这些“工序”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今年,全家人终于说服母亲,把鸡拿到镇上的鸡档去宰。虽然母亲还是“心疼”每只七块钱的“手工费”,但也为全家人挣得宝贵的闲暇时光。

“碗粄”是指用碗制作的一种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在米浆中掺入“酵种”,尔后倒入小陶钵蒸熟。“碗粄”从磨浆、加入“酵种”、发酵、蒸制,往往需要十几个小时,也成为拜“太公”最耗时的祭品。“碗粄”发酵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适宜蒸制的“窗口期”很短,为了蒸得一锅“笑”(粄面隆起后的开裂)的“碗粄”,坚守到深夜或凌晨往往是常态。与母亲、姐姐围在灶台旁烤火、聊天,是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

大年三十中午1点,在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洪亮的“请神词”中,拜“太公”正式开始。每家每户装有“碗粄”、“三牲”(鸡、鸭、鱼、猪肉、鱿鱼干货等的其中三样)、糖果的竹篮,依次在祠堂里排开。“三牲”的朝向、烧香的根数、祈福和跪拜都有严谨的流程,处处体现着对“太公”的敬畏之心。拜“太公”也是一年中与儿时的朋友、村里的长辈难得的见面机会,大家相互问候近况,祝愿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拜“太公”结束后,我还和几位同龄人,穿梭在祠堂旁边的巷道。也许是因为长大了,小时候看起来长长的巷子,如今“几步路”就能走完。空空如也的巷子里没有了小时候的那股喧嚣,但却将五味杂陈的情绪填满我的心头。也许这就是回家的其中一个意义,让自己始终保留着对未来的好奇,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宁夏银川:在平静中缅怀姥姥、姥爷

今年春节,注定是与以往不同的,早在我登上回家的飞机前便知晓了。我的姥姥,我最爱的姥姥,最疼我的姥姥,终究还是没能等到我回去看她。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我,总是后知后觉的,在我察觉姥姥去世时,我的家人们已经与姥姥在葬礼上作了最后的道别。

而我,自从离开了家,就成了那个“永远缺席的异乡人”。2020年4月20日凌晨1时,我的姥爷突然离世。接到家里的电话后,我定了最早飞往宁夏的航班,简单收拾了行李,便连夜坐车赶往广州机场。可就这样,我还是没能在家里见到姥爷最后一面。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比眼睁睁地看着至亲离世,更无能为力的是身处异乡。

姥姥去世时,我肚子里的宝宝还不满三个月,家人知道我与姥姥感情深厚,怕我接受不了,向我“封锁”了消息,替我承受了至亲离别的苦楚。

家人去世的春节,是不能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拜年的。今年,依旧是全家人在姥姥家过的,我总觉得姥姥还在“陪伴”着我们。我仿佛看到姥姥穿着新衣服,头发烫得板正,站在窗边等着我们回家,我一抬头仍旧能看到那双眺望的眼睛;我仿佛看到姥姥依旧坐在沙发上喝着她最爱的花茶,笑呵呵地、满是慈爱地看着我们嬉笑打闹。

按照习俗,老人去世的头一年春节,要在家中摆上老人的遗像、贡品,儿孙们依次磕头。考虑到照顾我的情绪,家里人最终还是免了这一流程。“遗像一摆,氛围太沉重了,尽孝尽到了,爸妈走的时候都是安详的,这些仪式便免了吧。”大姨说。

姥姥、姥爷还在世的时候,非常注重春节的氛围。八十多岁的姥爷,会提前做好过年期间要吃的碗蒸黄焖鸡、粉蒸肉、八宝糯米饭,并上手剁羊肉、调饺子馅。往常的大年三十,通常是我和小妹还有大舅,陪着姥姥、姥爷守岁。待零点的钟声响起,姥爷便让舅舅放上一挂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一早,姥姥会冲上一碗红糖水,喂到还没睡醒的我和小妹的嘴里,寓意着这一年要红红火火。

今年春节,是第一个家里没有老人的节日。家里依旧是热闹的,像往常一样,吃年夜饭、看春晚、互道新年祝福。我知道,不是声嘶力竭才是痛苦和思念的表达方式,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也不意味着遗忘。我们深深地思念着已故的亲人;我们努力地走出情绪的漩涡,试图过得再快乐一些;我们彼此依偎,抱团取暖,珍惜这个在姥姥家过的春节;我们在心中,向姥姥、姥爷默默道了无数声“新年快乐!我爱你。”

山西太原:千门万户迎彩灯

太原市别称“龙城”,恰逢龙年,城市里到处挂着各式彩灯,“龙”元素与山西古建筑融合,充满了北方浓烈又古朴的民俗氛围。除夕当天,我踏上返乡路程,跨越2000公里,拥抱记忆里温暖的年味。

飞机降落在家乡的土地,我拖着行李箱走进居民区,迎面就看到楼上的光影与色彩齐飞,许多花花绿绿的长方形色块拼凑在一起,从外面看上去,仿佛进入了奇幻的世界。

原来,这是近几年家乡流行的风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挂起各式灯笼和彩灯,给阳台穿上“限定皮肤”,每到天黑,各个小区就开始轮番上映“灯光秀”——有亮闪闪的“辣椒串”、旋转的红灯笼、垂挂的星星灯……各家各户都有自己装饰的巧思,组合构成都市里最喜庆热烈的景色。

有趣的是,家乡人甚至不忍心让街边树木和石墩子光秃秃地过年,走在大街小巷,发现它们也都穿上了“新衣”,五颜六色的彩灯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浓烈的喜气。

除了每家每户的阳台和街边花草树木,大型景观早已“群星璀璨”。太原古县城作为电影《满江红》的取景地,今年春节也迎来了大量的游客。正月初一,我来到古县城,远远就看到城墙上“盘踞”着一条巨大的青龙,龙灯和城墙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城内的花灯也极具地方特色,蒙山大佛、应县木塔、青铜器等造型的彩灯让人应接不暇。

另一边,在晋阳湖桃花岛,一场以《山海经》为主题的新年灯会在傍晚举行。我和家人一起来到晋阳湖,街边小商贩已经拿着各式各样的彩灯叫卖,游客们手上提着各式灯笼,许多小孩子还在头顶上戴着小灯作装饰。走进景区,看到50米长的金色巨龙在夜空中昂首挺立,旁边是点缀着山川祥云的景色,无人机在空中绘出龙的图案,营造出一片梦幻般的景象。此外还有蟾宫玉兔、九尾狐、蝴蝶树等花灯在夜色中各自璀璨。

爆竹声中辞旧岁,千门万户迎彩灯。这次返乡之旅,彩灯、花灯成了过年期间最浓墨重彩的元素。灯,有小有大,而感情只有一往情深。各色花灯不仅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无论是挂灯风俗,还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光影盛宴,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全民共庆节日而迸发的力量和热闹,感叹“中国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广东阳江:在鼍城 行大运 赏烟花

在粤语以及本地方言里,阳江与阳光发音相同,顾名思义,阳江是个阳光灿烂的地方。想到家乡,我总会忆起阳光普照的场景。而想到家乡的年味,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家里的团圆饭、拥挤的小城街道、灿烂的烟花盛宴……

“新年快乐!干杯!”除夕那晚,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摆满餐桌,鸡肉、鹅肉等硬菜冒着香气,一家人团聚一起吃饭,聊聊家长里短,平淡而温馨。饭后,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打开电视,看春晚里的欢歌载舞,听耳畔的烟火鞭炮声齐鸣。

“走,出门行大运了!”每逢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都会选择出门兜风,讨个好彩头。阳江别称为鼍城,“鼍城行大运”是阳江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相关记载,该习俗是指阳江城居民除夕燃放鞭炮“赶噩神”之后,大年初一天亮之前,选定属大利方向环城周围绕一圈。“行大运”寓意新的一年事事顺心如意,期盼新的一年能碰上个好时机,带来大好运气。而我欣喜地发现,相比往年市民自行选择路线,今年的“鼍城行大运”活动有了精心的路线设计和装饰布置。

它的路线全长约2.3公里,覆盖3个社区,穿越10多条街巷。小时候,我也住在这附近的街区,喜欢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而今用双脚走过这些年味十足的大街小巷,看着满街张灯结彩的装束,感觉熟悉又陌生。

踏过青云路,走过祈福小公园,穿过卜巷街……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发现整条线路还整合了名人故居、历史建筑、非遗、文物等元素,沿途可以深入领略千年鼍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体验感“拉满”。在每个打卡点集齐印章后,我得到一个特别的纪念品——它是一个福袋,里面装着一个龙形状的钥匙扣,非常应节。

大年初二,一度停摆多年的烟花盛宴回归,一时间全城出动,万人空巷。在人潮涌动中,我寻觅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静静等待烟花秀的上演。在烟花绽放之前,充满科技感的无人机表演已获全场欢呼。紧随其后,伴随着一阵阵声响,绚烂夺目的烟花闪耀在夜空,人们踮脚仰望,欢欣鼓舞,举起手机记录这美好的一刻。

对于像我这样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而言,过年到底寄托着怎样的思绪?在彼刻,我想,或许是游子的归心,又或许是家乡的慰藉。

统筹:罗汉章
文字:张帆 郑振华 罗汉章 张景璐 陈子怡 施展华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
家乡烟火气,最暖游子心——记者返乡过年记
珠海特区报 2024-02-17 09:13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到来,无论是亲人的翘首以盼,还是家乡烟火气的召唤,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收拾行囊、踏上归途的充分理由。一句“我回来了”,就是最好的年。

春节期间,珠海特区报记者也分别从珠海回到全国各地的家中过年。于他们而言,回家是与亲人团聚,也是一种记录。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视角,一起感受不同地域的独特年味,一起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一起重整行装、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山东潍坊:鹿皋村的多多益善

春节回到老家过年。

老家名叫鹿皋,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一个山村里。

临近年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平时安静的老家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在路上遇见了,不管能否叫得上名字,都亲切地打个招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去年村子的大街小巷全部铺上沥青罩面,平整舒坦,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提升。”鹿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守生表示。

过年离不开雪,有雪年味更浓。幸运的是,刚刚回到村子的当晚,一场大雪普天而降;过了几天的大年初六早上,同样迎来了一场大雪。

好事成双,瑞雪盈门。像罕见的两场瑞雪一样,“多”成为春节期间的归乡认知。

炮竹烟花“多”。除夕之夜,水饺(老家叫包子)包起,村子里的烟花、鞭炮不断。从当晚8时一直放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老家有502户村民、户籍人口1760人,估计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初一拜年时,家族里的一位大哥表示,去年承包桃园收入不错,小儿子也上班了,钱包更厚实了。“手头宽裕,一下子买了不少鞭炮,响亮响亮、人财两旺。”大哥开心地说道,加上刚刚下了雪,放鞭炮安全很多。

车子越来越“多”。村道两边,停满了各式小车。村道主路较宽,两边停车中间尚可以开车。初二初三去县城,平时一个小时的车程,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可以说,只要是有村庄的地方,都有车子不停地进出。如果停下来买点礼品,肯定要塞上一会。更明显的是,车子的档次越来越高,奔驰、宝马、红旗等品牌的车子纷纷出现在乡村路面上,其中不少是新车,估计是在刚需基础上的更新换代,私家车已经成为农村逢年过节越来越普遍的出行工具。

第三个“多”需要细细体会。

春节相聚,快乐多多。快乐快乐,“乐”都是很快过去的。

年前父老乡亲们都在忙,似乎一直要忙到除夕夜零时的钟声敲响才作罢。贴春联、挂灯笼、打扫卫生、上坟祭祖、初一拜年、初二走亲戚……僻远的老家坚守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甚至是很多人的乡愁之根。春节过罢,年味减退,哥嫂侄子外甥……陆续离开了村子,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从初三开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家族的哥嫂叔侄轮流叫着去吃饭。老家的饭菜、儿时的味道、亲情的延展……老家永远不会舍弃你,不管你混得好与坏,老家都是我们的根。

对的,在老家的日子是具体而温馨的,具体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温馨到身心暖暖乎乎;离开老家回到工作岗位,自然而然会想起老家的点点滴滴,这种突然而至、时常想起的温情、想念,深深地留在心里。

江西上饶:高铁通到家门口 返乡出行更方便

“以前坐高铁只能到南昌,下了高铁再坐汽车回家,路上还要两个小时。现在好了,坐高铁直接到余干站,从高铁站到家半个小时就够了。”

“开车回家还要担心路上堵车,第一次坐高铁直接到家门口,感觉特别方便。”

春节前后,和老家的亲戚朋友聊起返乡的交通工具,高铁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首选。春节前两天,外甥女夫妻二人也乘坐高铁回外婆家过年,给老人平添了几分热闹和喜庆。

2023年12月27日,随着昌景黄高铁的开通,余干高铁站也正式投入运营,首度加入春运“朋友圈”。对于鄱阳湖边的余干来说,不仅结束了全县没有铁路客运的历史,更是直接进入“高铁时代”,交通运输实现追赶跨越式发展。

昌景黄高铁的开通,给在外的游子返乡提供了更加快捷、安全的出行选择。而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让长期留守在老家的村民往返县城、省城更加便利。

20多年前,我在省城上学时,要从家里去学校,必须先从村里搭车去县城汽车站,再坐大巴车一路颠簸,绕行余江、东乡、进贤等地,花费三四个小时才到南昌市区,加上搭乘公交车回学校的时间,路上要耗费六七个小时。

如今,不仅有跨越鄱阳湖的省道可以直达南昌,更有杭长高速公路将车程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就连村里的乡道也铺上了沥青,平整加宽的路面让往年一到春节,村里就堵车的现象也大为缓解。

说到堵车,这几年老家农村的汽车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今年春节,行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门前都停放着各种品牌的家用小汽车,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端车也不鲜见,正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了高铁的“加持”,余干的父老乡亲除了享受出行的便利之外,还分享到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的红利。高铁余干站周边的村民纷纷做起了农业合作社采摘基地的“生意”,让余干县周边的家长和孩子可以利用周末体验采摘农产品的快乐。余干康山大堤是冬季观鸟的绝佳拍摄地,高铁余干站开通后,乘坐高铁来观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交通首选。

广东梅州:除夕全村齐聚拜“太公”

“今年大年三十拜‘太公’的时间定为当天中午1点,请互相转告。”相较于往年的“口头通知”,今年村里拜“太公”的时间提前一天,便在村中的微信群通知了。我的家乡是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拜“太公”是全村人过年的“头等大事”。

自打小时候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年便成为“中心工作”。大人们渐渐停下田间劳作,开始打扫卫生、添置年货,准备祭拜“太公”用的“碗粄”和鸡鸭鱼等。我在家中排行最小,还没上班前,每年的打扫卫生和宰鸡、宰鸭的“重任”我都“难以逃脱”。上班后,我往往要腊月二十九甚至是三十才能回到家,这些“工序”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今年,全家人终于说服母亲,把鸡拿到镇上的鸡档去宰。虽然母亲还是“心疼”每只七块钱的“手工费”,但也为全家人挣得宝贵的闲暇时光。

“碗粄”是指用碗制作的一种大米为原料的食品,在米浆中掺入“酵种”,尔后倒入小陶钵蒸熟。“碗粄”从磨浆、加入“酵种”、发酵、蒸制,往往需要十几个小时,也成为拜“太公”最耗时的祭品。“碗粄”发酵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适宜蒸制的“窗口期”很短,为了蒸得一锅“笑”(粄面隆起后的开裂)的“碗粄”,坚守到深夜或凌晨往往是常态。与母亲、姐姐围在灶台旁烤火、聊天,是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

大年三十中午1点,在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洪亮的“请神词”中,拜“太公”正式开始。每家每户装有“碗粄”、“三牲”(鸡、鸭、鱼、猪肉、鱿鱼干货等的其中三样)、糖果的竹篮,依次在祠堂里排开。“三牲”的朝向、烧香的根数、祈福和跪拜都有严谨的流程,处处体现着对“太公”的敬畏之心。拜“太公”也是一年中与儿时的朋友、村里的长辈难得的见面机会,大家相互问候近况,祝愿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拜“太公”结束后,我还和几位同龄人,穿梭在祠堂旁边的巷道。也许是因为长大了,小时候看起来长长的巷子,如今“几步路”就能走完。空空如也的巷子里没有了小时候的那股喧嚣,但却将五味杂陈的情绪填满我的心头。也许这就是回家的其中一个意义,让自己始终保留着对未来的好奇,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宁夏银川:在平静中缅怀姥姥、姥爷

今年春节,注定是与以往不同的,早在我登上回家的飞机前便知晓了。我的姥姥,我最爱的姥姥,最疼我的姥姥,终究还是没能等到我回去看她。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我,总是后知后觉的,在我察觉姥姥去世时,我的家人们已经与姥姥在葬礼上作了最后的道别。

而我,自从离开了家,就成了那个“永远缺席的异乡人”。2020年4月20日凌晨1时,我的姥爷突然离世。接到家里的电话后,我定了最早飞往宁夏的航班,简单收拾了行李,便连夜坐车赶往广州机场。可就这样,我还是没能在家里见到姥爷最后一面。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比眼睁睁地看着至亲离世,更无能为力的是身处异乡。

姥姥去世时,我肚子里的宝宝还不满三个月,家人知道我与姥姥感情深厚,怕我接受不了,向我“封锁”了消息,替我承受了至亲离别的苦楚。

家人去世的春节,是不能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拜年的。今年,依旧是全家人在姥姥家过的,我总觉得姥姥还在“陪伴”着我们。我仿佛看到姥姥穿着新衣服,头发烫得板正,站在窗边等着我们回家,我一抬头仍旧能看到那双眺望的眼睛;我仿佛看到姥姥依旧坐在沙发上喝着她最爱的花茶,笑呵呵地、满是慈爱地看着我们嬉笑打闹。

按照习俗,老人去世的头一年春节,要在家中摆上老人的遗像、贡品,儿孙们依次磕头。考虑到照顾我的情绪,家里人最终还是免了这一流程。“遗像一摆,氛围太沉重了,尽孝尽到了,爸妈走的时候都是安详的,这些仪式便免了吧。”大姨说。

姥姥、姥爷还在世的时候,非常注重春节的氛围。八十多岁的姥爷,会提前做好过年期间要吃的碗蒸黄焖鸡、粉蒸肉、八宝糯米饭,并上手剁羊肉、调饺子馅。往常的大年三十,通常是我和小妹还有大舅,陪着姥姥、姥爷守岁。待零点的钟声响起,姥爷便让舅舅放上一挂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一早,姥姥会冲上一碗红糖水,喂到还没睡醒的我和小妹的嘴里,寓意着这一年要红红火火。

今年春节,是第一个家里没有老人的节日。家里依旧是热闹的,像往常一样,吃年夜饭、看春晚、互道新年祝福。我知道,不是声嘶力竭才是痛苦和思念的表达方式,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也不意味着遗忘。我们深深地思念着已故的亲人;我们努力地走出情绪的漩涡,试图过得再快乐一些;我们彼此依偎,抱团取暖,珍惜这个在姥姥家过的春节;我们在心中,向姥姥、姥爷默默道了无数声“新年快乐!我爱你。”

山西太原:千门万户迎彩灯

太原市别称“龙城”,恰逢龙年,城市里到处挂着各式彩灯,“龙”元素与山西古建筑融合,充满了北方浓烈又古朴的民俗氛围。除夕当天,我踏上返乡路程,跨越2000公里,拥抱记忆里温暖的年味。

飞机降落在家乡的土地,我拖着行李箱走进居民区,迎面就看到楼上的光影与色彩齐飞,许多花花绿绿的长方形色块拼凑在一起,从外面看上去,仿佛进入了奇幻的世界。

原来,这是近几年家乡流行的风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挂起各式灯笼和彩灯,给阳台穿上“限定皮肤”,每到天黑,各个小区就开始轮番上映“灯光秀”——有亮闪闪的“辣椒串”、旋转的红灯笼、垂挂的星星灯……各家各户都有自己装饰的巧思,组合构成都市里最喜庆热烈的景色。

有趣的是,家乡人甚至不忍心让街边树木和石墩子光秃秃地过年,走在大街小巷,发现它们也都穿上了“新衣”,五颜六色的彩灯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浓烈的喜气。

除了每家每户的阳台和街边花草树木,大型景观早已“群星璀璨”。太原古县城作为电影《满江红》的取景地,今年春节也迎来了大量的游客。正月初一,我来到古县城,远远就看到城墙上“盘踞”着一条巨大的青龙,龙灯和城墙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城内的花灯也极具地方特色,蒙山大佛、应县木塔、青铜器等造型的彩灯让人应接不暇。

另一边,在晋阳湖桃花岛,一场以《山海经》为主题的新年灯会在傍晚举行。我和家人一起来到晋阳湖,街边小商贩已经拿着各式各样的彩灯叫卖,游客们手上提着各式灯笼,许多小孩子还在头顶上戴着小灯作装饰。走进景区,看到50米长的金色巨龙在夜空中昂首挺立,旁边是点缀着山川祥云的景色,无人机在空中绘出龙的图案,营造出一片梦幻般的景象。此外还有蟾宫玉兔、九尾狐、蝴蝶树等花灯在夜色中各自璀璨。

爆竹声中辞旧岁,千门万户迎彩灯。这次返乡之旅,彩灯、花灯成了过年期间最浓墨重彩的元素。灯,有小有大,而感情只有一往情深。各色花灯不仅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无论是挂灯风俗,还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光影盛宴,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全民共庆节日而迸发的力量和热闹,感叹“中国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广东阳江:在鼍城 行大运 赏烟花

在粤语以及本地方言里,阳江与阳光发音相同,顾名思义,阳江是个阳光灿烂的地方。想到家乡,我总会忆起阳光普照的场景。而想到家乡的年味,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家里的团圆饭、拥挤的小城街道、灿烂的烟花盛宴……

“新年快乐!干杯!”除夕那晚,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摆满餐桌,鸡肉、鹅肉等硬菜冒着香气,一家人团聚一起吃饭,聊聊家长里短,平淡而温馨。饭后,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打开电视,看春晚里的欢歌载舞,听耳畔的烟火鞭炮声齐鸣。

“走,出门行大运了!”每逢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都会选择出门兜风,讨个好彩头。阳江别称为鼍城,“鼍城行大运”是阳江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相关记载,该习俗是指阳江城居民除夕燃放鞭炮“赶噩神”之后,大年初一天亮之前,选定属大利方向环城周围绕一圈。“行大运”寓意新的一年事事顺心如意,期盼新的一年能碰上个好时机,带来大好运气。而我欣喜地发现,相比往年市民自行选择路线,今年的“鼍城行大运”活动有了精心的路线设计和装饰布置。

它的路线全长约2.3公里,覆盖3个社区,穿越10多条街巷。小时候,我也住在这附近的街区,喜欢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而今用双脚走过这些年味十足的大街小巷,看着满街张灯结彩的装束,感觉熟悉又陌生。

踏过青云路,走过祈福小公园,穿过卜巷街……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发现整条线路还整合了名人故居、历史建筑、非遗、文物等元素,沿途可以深入领略千年鼍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体验感“拉满”。在每个打卡点集齐印章后,我得到一个特别的纪念品——它是一个福袋,里面装着一个龙形状的钥匙扣,非常应节。

大年初二,一度停摆多年的烟花盛宴回归,一时间全城出动,万人空巷。在人潮涌动中,我寻觅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静静等待烟花秀的上演。在烟花绽放之前,充满科技感的无人机表演已获全场欢呼。紧随其后,伴随着一阵阵声响,绚烂夺目的烟花闪耀在夜空,人们踮脚仰望,欢欣鼓舞,举起手机记录这美好的一刻。

对于像我这样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而言,过年到底寄托着怎样的思绪?在彼刻,我想,或许是游子的归心,又或许是家乡的慰藉。

统筹:罗汉章
文字:张帆 郑振华 罗汉章 张景璐 陈子怡 施展华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