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小种子如何育出大产业?

一粒种子,能迸发出多大能量?在南繁硅谷,您或许能找到答案。

近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在三亚举行。这是中国种子大会连续四年在三亚召开,也是续三年沿用“中国种业振兴 南繁硅谷崛起”这一主题,从中可看出南繁硅谷在我国种业振兴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

2018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南繁考察,十分关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海南牢记嘱托,发挥自然禀赋,深耕种业创新,加快推进南繁基地建设。

尤其是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海南认真谋划,提出利用“三度一色”比较优势、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开放优势,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其中,“三度一色”中的温度着眼的是“一粒种子”的发展动能。凭借“温度”优势,实现“向种图强”正是重要发力点。

海南致力做大南繁“种源+种业+种市”,蹚“向种图强”新路,有何优势?又该如何攀登种业高峰呢?

3月20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业专业研发外包服务公共平台(CRO)实验室里,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动化设备对种子进行核酸提取。

海南“种”有多重要?

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南繁培育

来自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人员,带着从实验室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稻“样板苗”,不远千里来到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加代”。该中心副研究员刘毅说,在上海,水稻一般一年一季,而如果春节期间在海南插秧,四五月便可收获一季。通过上海与海南的轮番种植,一年就能“挤”出两季稻。

这背后是温度的加持。海南三亚、陵水、乐东一带,地处北纬18度以南,年平均气温约25℃,阳光充足,热量充沛,是天然的“育种场”。

20世纪50年代,为提高粮食产量,回答“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我国育种专家一路向南,终于找到这里。此后每年冬春季,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如候鸟一般进入海南,进行农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种。他们当中走出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程相文、周开达、郭三堆、谢华安、盖钧镒等知名育种专家。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南繁培育。

2月28日,三亚市海棠区营根田洋里,南繁工作者正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采集样本进行科学管理。

优越的光热条件,促成南繁育种的先天优势。在此基础上,海南持续加快基地建设、完善平台搭建,不断探索机制体制创新,为南繁科研育种做好服务保障,加快形成“向种图强”比较优势——

  • 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16个项目已完工并陆续投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确权交换中心等13个项目提速增效;

  • 在平台搭建方面,打造种业科技创新主阵地——崖州湾科技城,推动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相继落户,目前南繁硅谷已建成全国数量最多、空间最大、体系最全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

  • 在集群打造方面,推动中种集团等种业龙头企业入驻。中种集团系首家正式落户海南的种业央企,2021年10月将总部迁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今年新总部大楼将建成投用,江淮园艺研究所等10个种业战略性业务单元将进驻,纳统收入有望达到100亿元。截至目前,崖州湾科技城累计注册种业创新企业2800余家,经营主体汇聚进一步提速;

  • 在服务保障方面,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含5.3万亩核心区)实行用途管制,划定783亩南繁配套服务区建设用地……

先天禀赋叠加后天“养成”,海南“向种图强”有优势、有底气。

1月27日,俯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三角梅种质保存与应用基地。

育种界“团宠”表现如何?

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升级

如果说南繁硅谷是我国育种界“团宠”,那么,这一“团宠”表现如何?有何成绩单值得关注?

从“盆景”看,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五年前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创业团队不足10人,注册资金1000万元,如今团队达到130多人,公司估值超40亿元。

从“风景”看,近5年来,海南强化科研软硬件条件保障,推进人才、科技、资金和项目要素向南繁硅谷聚集。去年,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了50%。

海南南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升级,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为种业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打下基础。

1月24日,在三亚南繁试验田内,热带观赏植物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专家带领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查看耐热菊花。
  • 坚持创新链驱动。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沿轨道运行,育种材料数据采集效率大幅提升、信息更为精准……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育种新技术加速运用,推动更多“好种子”在南繁硅谷落地,也支撑着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崖州湾科技城打造科研公共平台,促进种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现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

  • 坚持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崖州湾科技城持续引进国内外优质种业及其关联产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打通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等为一体的南繁全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海南出台南繁种业合同研发组织(CRO)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效盘活先进的育种技术资源。以CRO为核心的南繁现代服务业,让更多新质生产力从科研机构流向生产一线。

  • 坚持人才链支撑。崖州湾科技城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用融通创新,通过发放人才补贴,实施“揭榜挂帅”等措施,截至2023年底共引进南繁领域海南省高层次人才337人,认定南繁领域人才815人,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

当前,海南南繁已集聚一批种业创新科研单位和企业,建设一批种业创新重大平台,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3月20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嘉宾参观番茄新品种。

海南“种”如何再攀高峰?

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向“新”发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认为,目前,我国种业还存在前沿育种技术原创性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种业市场发展滞后、现代高效的种业创新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1月底,《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称《规划》)发布,描画出南繁硅谷未来的样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全面建成。

3月18日,在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室内展览现场,与会嘉宾观看生物育种自动化设备。

如今,南繁硅谷“向种图强”机遇“涌动”——

机遇来自中央的大力支持。《规划》对南繁硅谷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南繁硅谷规划是南繁基地规划的升级版、加强版,随着硅谷规划的实施,种业振兴的南繁根基将会更加牢固。

机遇来自自贸港政策优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这为“海南种”种质资源保存、交换、贸易、共同科研、合作开发等提供了更好平台、更大空间。

海南“向种图强”基础坚实,目标明确,势头强劲,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定能将蓝图早日变为实景图,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王朝辉 责任编辑:帅云
海南小种子如何育出大产业?
读特客户端 2024-03-26 18:15

一粒种子,能迸发出多大能量?在南繁硅谷,您或许能找到答案。

近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在三亚举行。这是中国种子大会连续四年在三亚召开,也是续三年沿用“中国种业振兴 南繁硅谷崛起”这一主题,从中可看出南繁硅谷在我国种业振兴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

2018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南繁考察,十分关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海南牢记嘱托,发挥自然禀赋,深耕种业创新,加快推进南繁基地建设。

尤其是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海南认真谋划,提出利用“三度一色”比较优势、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开放优势,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其中,“三度一色”中的温度着眼的是“一粒种子”的发展动能。凭借“温度”优势,实现“向种图强”正是重要发力点。

海南致力做大南繁“种源+种业+种市”,蹚“向种图强”新路,有何优势?又该如何攀登种业高峰呢?

3月20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业专业研发外包服务公共平台(CRO)实验室里,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动化设备对种子进行核酸提取。

海南“种”有多重要?

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南繁培育

来自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人员,带着从实验室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稻“样板苗”,不远千里来到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加代”。该中心副研究员刘毅说,在上海,水稻一般一年一季,而如果春节期间在海南插秧,四五月便可收获一季。通过上海与海南的轮番种植,一年就能“挤”出两季稻。

这背后是温度的加持。海南三亚、陵水、乐东一带,地处北纬18度以南,年平均气温约25℃,阳光充足,热量充沛,是天然的“育种场”。

20世纪50年代,为提高粮食产量,回答“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我国育种专家一路向南,终于找到这里。此后每年冬春季,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如候鸟一般进入海南,进行农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种。他们当中走出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程相文、周开达、郭三堆、谢华安、盖钧镒等知名育种专家。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南繁培育。

2月28日,三亚市海棠区营根田洋里,南繁工作者正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采集样本进行科学管理。

优越的光热条件,促成南繁育种的先天优势。在此基础上,海南持续加快基地建设、完善平台搭建,不断探索机制体制创新,为南繁科研育种做好服务保障,加快形成“向种图强”比较优势——

  • 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16个项目已完工并陆续投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确权交换中心等13个项目提速增效;

  • 在平台搭建方面,打造种业科技创新主阵地——崖州湾科技城,推动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相继落户,目前南繁硅谷已建成全国数量最多、空间最大、体系最全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

  • 在集群打造方面,推动中种集团等种业龙头企业入驻。中种集团系首家正式落户海南的种业央企,2021年10月将总部迁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今年新总部大楼将建成投用,江淮园艺研究所等10个种业战略性业务单元将进驻,纳统收入有望达到100亿元。截至目前,崖州湾科技城累计注册种业创新企业2800余家,经营主体汇聚进一步提速;

  • 在服务保障方面,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含5.3万亩核心区)实行用途管制,划定783亩南繁配套服务区建设用地……

先天禀赋叠加后天“养成”,海南“向种图强”有优势、有底气。

1月27日,俯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三角梅种质保存与应用基地。

育种界“团宠”表现如何?

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升级

如果说南繁硅谷是我国育种界“团宠”,那么,这一“团宠”表现如何?有何成绩单值得关注?

从“盆景”看,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五年前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创业团队不足10人,注册资金1000万元,如今团队达到130多人,公司估值超40亿元。

从“风景”看,近5年来,海南强化科研软硬件条件保障,推进人才、科技、资金和项目要素向南繁硅谷聚集。去年,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了50%。

海南南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升级,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为种业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打下基础。

1月24日,在三亚南繁试验田内,热带观赏植物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专家带领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查看耐热菊花。
  • 坚持创新链驱动。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沿轨道运行,育种材料数据采集效率大幅提升、信息更为精准……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育种新技术加速运用,推动更多“好种子”在南繁硅谷落地,也支撑着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崖州湾科技城打造科研公共平台,促进种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现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

  • 坚持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崖州湾科技城持续引进国内外优质种业及其关联产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打通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等为一体的南繁全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海南出台南繁种业合同研发组织(CRO)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效盘活先进的育种技术资源。以CRO为核心的南繁现代服务业,让更多新质生产力从科研机构流向生产一线。

  • 坚持人才链支撑。崖州湾科技城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用融通创新,通过发放人才补贴,实施“揭榜挂帅”等措施,截至2023年底共引进南繁领域海南省高层次人才337人,认定南繁领域人才815人,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

当前,海南南繁已集聚一批种业创新科研单位和企业,建设一批种业创新重大平台,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3月20日,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嘉宾参观番茄新品种。

海南“种”如何再攀高峰?

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向“新”发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认为,目前,我国种业还存在前沿育种技术原创性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种业市场发展滞后、现代高效的种业创新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1月底,《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称《规划》)发布,描画出南繁硅谷未来的样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全面建成。

3月18日,在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室内展览现场,与会嘉宾观看生物育种自动化设备。

如今,南繁硅谷“向种图强”机遇“涌动”——

机遇来自中央的大力支持。《规划》对南繁硅谷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南繁硅谷规划是南繁基地规划的升级版、加强版,随着硅谷规划的实施,种业振兴的南繁根基将会更加牢固。

机遇来自自贸港政策优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这为“海南种”种质资源保存、交换、贸易、共同科研、合作开发等提供了更好平台、更大空间。

海南“向种图强”基础坚实,目标明确,势头强劲,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定能将蓝图早日变为实景图,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王朝辉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