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人为了吃海鲜,可以有多拼?

8月16日起,2024年南海伏季休渔休渔期正式结束,珠海正式开渔!在珠海各个港口,千舟竞发,渔民们驾驶着渔船,开启新一轮丰收之旅。

“老饕”们早已迫不及待,经过三个半月的“养精蓄锐”,一大群鲜活生猛、膏腴丰沛的海鲜,正在加速赶往我们餐桌。

海鲜市场售卖的生猛海鲜。 资料图,梁冠贤 摄

中国人超爱吃海鲜,我们老祖宗吃海鲜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为治水在全国考察,尝到多种海味,建立夏朝后,他指定四方贡品中有海产。《周礼·天官》则言明鱼、螺、蛤蜊等海鲜食品是周天子祭祀用品,只供周朝宫廷使用,是不折不扣的“贵族食品”。

时至今日,海鲜早已走进中国人的日常食谱。据统计,2021年中国水产产量6690万吨,占全球70%份额,捕捞和养殖并重,让国人逐步实现“海鲜自由”。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对于珠海人来说,靠海吃海,实现“海鲜自由”似乎更容易些。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犒赏味蕾,珠海人在追求海鲜极致美味的道路上,一直孜孜不倦。

珠海人,很早就是“捕鱼达人”

一万多年前,地球的末次大冰期结束,海平面逐渐上升,海水淹没大片陆地,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距今6000多年前,海平面高度接近现今高度。

此时的珠海,已从绵亘蜿蜒的丘陵蜕变为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岛屿在海浪的侵袭作用下形成海湾,与此同时,自东北向西南的珠江水在此汇入大海,富有养料的泥沙逐年堆积,形成了一片片沙丘。

珠海先民凭借着这里丰富的鱼类资源和优良的避风条件,在沿海的沙丘、岛屿上生存、繁衍、劳动、生息,创造着珠海的史前文化。

在珠海现存的沙丘遗址中,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骨针、网坠等物件,这说明珠海人很早就学会了捕捞技术。在珠海草堂湾遗址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陶釜上,还刻划着生动的波浪纹,显示早在6000年前,渔民们就对给他们提供食物的海洋产生了朴素的情感。

自明代以后,珠海渔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就更多了,包括大缯、小缯、门缯、竹箔、鱼篮、虾篮、蟹篮、索罟、板罟、围罟等。一些捕鱼工具或方法甚至沿用至今。

万山渔场,海鲜生猛

在吃海鲜这件事上,拥有“万山渔场”的珠海人,一直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珠海万山群岛,自古就是著名渔场。这里140余座岛屿星罗棋布,礁石环绕、洋流奔涌,珠江口与伶仃洋的咸淡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饵料资源丰富的海域环境,为鱼类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良场所。

不到大万山,不知海鲜美。吃货小编数的出来的知名品种就有:海胆、将军帽、狗爪螺、石斑鱼、金鲳鱼、赤米虾、带鱼、黄鳍鲷、小管鱿鱼、长尾鱿鱼、青蟹、泥鯭鱼……

据统计,万山群岛分布有经济价值鱼类200多种、贝类68种、虾蟹61种、海藻18种,保留着完整的岛礁和生物资源。

万山群岛的海鲜生猛,吃法也是相当狂野。

首先是广东食客最爱的“万物皆可白灼”。白灼虾、白灼蛤蜊、白灼扇贝、白灼鱿鱼这些不足为奇,可当面对外形奇特甚至有些狰狞的将军帽、狗爪螺时,厨师依然会不慌不忙地以“白灼”应对,首次尝试的食客还在犹豫,“老饕”早已伸手大快朵颐……

狗爪螺。 图源:珠海万山微信公众号

其次是对鲜味的极致追求。比如,在外伶仃岛用木虾钓鱿鱼是当地一项富有特色的休闲文旅活动。有意思的是,当鱿鱼上钩那一刻,烹饪环节就已经开始。渔民会马上化身大厨,在船上展开烹饪,无论是刺身还是白灼,从食材变成菜品,只为最大程度留住鲜味。

对“鲜”的追求,刻在万山渔民的骨子里。在外伶仃岛、东澳岛、大万山岛,海鲜餐厅总是靠近码头港口,只为第一时间“抢鲜”。渔民们沿用的传统“淡晒”法处理鱼获,也是为了锁住这口“鲜”。

渔民们沿用的传统“淡晒”法处理鱼获。 图源:珠海万山微信公众号

耕海牧渔,不只是为了那一口“鲜”

“吃海鲜”的最高境界,是“耕海牧渔”,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都能吃上这口鲜。

桂山大小蜘洲网箱养殖场。资料图,李建束 摄

修建港珠澳大桥时,专门为中华白海豚的“航道”减掉近百个桥墩;在万山区担杆镇担杆岛成立猕猴保护区,不仅保护猕猴,还守护海岛的黄杨树、罗汉松;贯彻实施南海伏季休渔……一直以来,珠海人深谙与大自然、与海洋的相处之道。

如何更好利用海洋,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耕海牧渔”的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捕捞与食用,它承载着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多重使命。

桂山大小蜘洲网箱养殖场。资料图,李建束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

目前,我市多个海洋牧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包括深远海养殖工船“九洲一号”,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伶仃牧场1号、2号、3号”系列半潜养殖网箱平台等,已完工重力式深水网箱30口。

近年来,万山区发力海洋牧场建设,成为珠海经略海洋、耕海牧渔的“主战场”。

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位于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隘洲岛海域,将建造以“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平台为核心的24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打造以“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示范。

位于桂山蜘洲岛海域的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今年6月底正式下水投产,目前已经开展金鲳鱼、章红鱼等经济鱼种的试养殖。

今年上半年,万山区实现渔业产量8707吨,同比增长16.3%,实现渔业产值2.59亿元,同比增长14.9%。

在万山海域的海洋牧场里,金鲳鱼、珍珠斑、金鼓鱼、黄鳍鲷等一批批“居民”陆续“入住”。未来,还有更多的鱼种“入伙”!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编辑:张文单 张燕红 帅云 责任编辑:张燕红 帅云
珠海人为了吃海鲜,可以有多拼?
观海融媒 2024-08-16 22:51

8月16日起,2024年南海伏季休渔休渔期正式结束,珠海正式开渔!在珠海各个港口,千舟竞发,渔民们驾驶着渔船,开启新一轮丰收之旅。

“老饕”们早已迫不及待,经过三个半月的“养精蓄锐”,一大群鲜活生猛、膏腴丰沛的海鲜,正在加速赶往我们餐桌。

海鲜市场售卖的生猛海鲜。 资料图,梁冠贤 摄

中国人超爱吃海鲜,我们老祖宗吃海鲜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为治水在全国考察,尝到多种海味,建立夏朝后,他指定四方贡品中有海产。《周礼·天官》则言明鱼、螺、蛤蜊等海鲜食品是周天子祭祀用品,只供周朝宫廷使用,是不折不扣的“贵族食品”。

时至今日,海鲜早已走进中国人的日常食谱。据统计,2021年中国水产产量6690万吨,占全球70%份额,捕捞和养殖并重,让国人逐步实现“海鲜自由”。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对于珠海人来说,靠海吃海,实现“海鲜自由”似乎更容易些。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犒赏味蕾,珠海人在追求海鲜极致美味的道路上,一直孜孜不倦。

珠海人,很早就是“捕鱼达人”

一万多年前,地球的末次大冰期结束,海平面逐渐上升,海水淹没大片陆地,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距今6000多年前,海平面高度接近现今高度。

此时的珠海,已从绵亘蜿蜒的丘陵蜕变为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岛屿在海浪的侵袭作用下形成海湾,与此同时,自东北向西南的珠江水在此汇入大海,富有养料的泥沙逐年堆积,形成了一片片沙丘。

珠海先民凭借着这里丰富的鱼类资源和优良的避风条件,在沿海的沙丘、岛屿上生存、繁衍、劳动、生息,创造着珠海的史前文化。

在珠海现存的沙丘遗址中,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骨针、网坠等物件,这说明珠海人很早就学会了捕捞技术。在珠海草堂湾遗址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陶釜上,还刻划着生动的波浪纹,显示早在6000年前,渔民们就对给他们提供食物的海洋产生了朴素的情感。

自明代以后,珠海渔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就更多了,包括大缯、小缯、门缯、竹箔、鱼篮、虾篮、蟹篮、索罟、板罟、围罟等。一些捕鱼工具或方法甚至沿用至今。

万山渔场,海鲜生猛

在吃海鲜这件事上,拥有“万山渔场”的珠海人,一直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珠海万山群岛,自古就是著名渔场。这里140余座岛屿星罗棋布,礁石环绕、洋流奔涌,珠江口与伶仃洋的咸淡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饵料资源丰富的海域环境,为鱼类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良场所。

不到大万山,不知海鲜美。吃货小编数的出来的知名品种就有:海胆、将军帽、狗爪螺、石斑鱼、金鲳鱼、赤米虾、带鱼、黄鳍鲷、小管鱿鱼、长尾鱿鱼、青蟹、泥鯭鱼……

据统计,万山群岛分布有经济价值鱼类200多种、贝类68种、虾蟹61种、海藻18种,保留着完整的岛礁和生物资源。

万山群岛的海鲜生猛,吃法也是相当狂野。

首先是广东食客最爱的“万物皆可白灼”。白灼虾、白灼蛤蜊、白灼扇贝、白灼鱿鱼这些不足为奇,可当面对外形奇特甚至有些狰狞的将军帽、狗爪螺时,厨师依然会不慌不忙地以“白灼”应对,首次尝试的食客还在犹豫,“老饕”早已伸手大快朵颐……

狗爪螺。 图源:珠海万山微信公众号

其次是对鲜味的极致追求。比如,在外伶仃岛用木虾钓鱿鱼是当地一项富有特色的休闲文旅活动。有意思的是,当鱿鱼上钩那一刻,烹饪环节就已经开始。渔民会马上化身大厨,在船上展开烹饪,无论是刺身还是白灼,从食材变成菜品,只为最大程度留住鲜味。

对“鲜”的追求,刻在万山渔民的骨子里。在外伶仃岛、东澳岛、大万山岛,海鲜餐厅总是靠近码头港口,只为第一时间“抢鲜”。渔民们沿用的传统“淡晒”法处理鱼获,也是为了锁住这口“鲜”。

渔民们沿用的传统“淡晒”法处理鱼获。 图源:珠海万山微信公众号

耕海牧渔,不只是为了那一口“鲜”

“吃海鲜”的最高境界,是“耕海牧渔”,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都能吃上这口鲜。

桂山大小蜘洲网箱养殖场。资料图,李建束 摄

修建港珠澳大桥时,专门为中华白海豚的“航道”减掉近百个桥墩;在万山区担杆镇担杆岛成立猕猴保护区,不仅保护猕猴,还守护海岛的黄杨树、罗汉松;贯彻实施南海伏季休渔……一直以来,珠海人深谙与大自然、与海洋的相处之道。

如何更好利用海洋,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耕海牧渔”的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捕捞与食用,它承载着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多重使命。

桂山大小蜘洲网箱养殖场。资料图,李建束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

目前,我市多个海洋牧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包括深远海养殖工船“九洲一号”,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伶仃牧场1号、2号、3号”系列半潜养殖网箱平台等,已完工重力式深水网箱30口。

近年来,万山区发力海洋牧场建设,成为珠海经略海洋、耕海牧渔的“主战场”。

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位于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隘洲岛海域,将建造以“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平台为核心的24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打造以“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示范。

位于桂山蜘洲岛海域的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今年6月底正式下水投产,目前已经开展金鲳鱼、章红鱼等经济鱼种的试养殖。

今年上半年,万山区实现渔业产量8707吨,同比增长16.3%,实现渔业产值2.59亿元,同比增长14.9%。

在万山海域的海洋牧场里,金鲳鱼、珍珠斑、金鼓鱼、黄鳍鲷等一批批“居民”陆续“入住”。未来,还有更多的鱼种“入伙”!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编辑:张文单 张燕红 帅云 责任编辑:张燕红 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