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丨在珠澳,诗和蚝

让住在“国际美食之都”的澳门人最热衷谈起的另一座美食之城,当数珠海。澳门人周末北上吃喝、运动保健,已成习惯;在珠海逛菜市场或大型超市,食材新鲜,价廉物美,选择甚多。澳门朋友选择在珠海置业,也是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尤其茹素一族,经常夸赞珠海有机农产品之丰美或物流便利。

我素来提醒自己对触手可及的幸福,须格外珍惜,不能取之过度。前往咫尺之遥的珠海,多为办事或交通接驳,很少为美食或景点而专程奔赴。随着大湾区内的区域融合不断提速,珠澳两地的生活圈越来越紧密,边界感的日渐模糊,生活机能上的互补,更是众人皆见的发展趋势。天天往返珠澳,成了不少澳门人的日常。

住在珠海的朋友W是媒体人,常常受邀到澳门的高级餐厅试菜,却老是惦记我是否安好,不时就以美食之名诱我造访珠海。玻璃乳鸽、中式点心、肥美走地鸡、足料老火汤、牛肉火锅、麻辣小龙虾等最受澳门人追捧的菜肴,我俩对此提不起劲,反而常到小馆或小摊,大啖生滚粥和粤式小炒,聊过去;偶尔到精致的私房菜馆、咖啡厅、手工啤酒专卖店,聊将来。每回她见我被无聊的复杂人事所困,就发短信来提醒我,是时候来珠海的淇澳岛住一晚,做陶瓷、看看海、吃好菜、散散心了。因为W的缘故,我总觉得栖居珠海的人最在乎的,永远是可及的现在。

珠海的吃喝记忆,不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素朴淡然,而是热辣滚烫的人间烟火。童年家境拮据,在澳门很少上饭馆,珠海就是周末的美食乐园——一瓶啤酒,可以浇散父亲心中愁绪;众多生活的不平不屈,母亲用一口海鲜应对;我童年的莫名愁苦,也常常被眼前的鲜味所升华。我对珠海的记忆,遂成“无论如何,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的执着。

可以说,珠海以美食和松弛感,润物无声,予人慰藉,助人自愈自渡,单是这一点已配享太庙,功德无量。

珠海充分利用其水网密布、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早早立下宜居的滨海城市及花园城市的规划定位,机场、轻轨、高铁、城际公共交通全面覆盖,博物馆、大剧院、金湾艺术中心等文博设施逐步完备,书展、书店讲座、live house演出等艺文活动愈发多样。就连做视力矫正手术,许多澳门人都首选珠海。经营细水长流的生活小确幸,珠海早已后来居上。甚至让人合理怀疑,澳门基层市民和中产家庭的幸福指数,若干程度是靠珠海的美食佳肴和休闲娱乐所支撑,换句话说,珠海更像是澳门人赖以忘忧的心灵驿站。

也许是小时候每次经珠海回乡探亲,习惯了帮亲戚捎点免税烟酒,总觉得往珠海见故人,两手空空不合礼数。我从澳门带了一瓶法国香槟去珠海看望W,问出生成长在安徽、粤语能力一般、长年在澳门打拼的她,在珠海独居不容易吧?她正能量地用外卖打个比方:“有次生病我不想出门,在家单击手机,需要的感冒药、想吃的西瓜、货真价实的龟苓膏,一会儿就送到家门口,外卖费比澳门的便宜多了。生活机能才是王道啊。”W见我流露欣羡之意,趁机补上温柔一刀:“就连进口的手工啤酒都比澳门便宜一半。嘿嘿,别再那么客气老远扛酒来了,下回带你去珠海的海边酒吧微醺看日落,再去吃顿好的。辜负珠海的美景、美酒、美食,天理不容。”

若论珠海的美味,蚝最为知名。珠海人也不负大自然的馈赠,做法令人眼花缭乱。被誉为“海中牛奶”的横琴蚝,一大、二肥、三白、四嫰、五脆,和清远鸡共煮,鲜上加鲜;以铁板与姜葱生煎,更为惹味。蚝烙、蚝仔粥、蒜蓉炭烤生蚝、蚝仔肠粉等街头风味,色香味不在话下。

平日吃蚝虽少,但这种海之珍味衍生出来的蚝文化,正是珠澳两地一衣带水的生动见证。古称“蚝镜澳”的澳门,现存的好几座旧式大宅如卢家大屋、郑家大屋,仍使用古色古香、透亮清幽的蚝壳窗,古城墙的建造亦多渗入蚝壳灰加固。斗门菉漪堂那几面有着六百多年历史、高耸的蚝壳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防盗又隔音,正是岭南人务实的智慧结晶。

顺境要吃好、逆境更要吃好的,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岛)后,才没空茶饭不思,靠蚝治好了官场的精神伤害。他在元符二年(1099)予幼子苏过的信(《献蚝帖》)中,记录了他以酒煮蚝辟腥的伟大发明:“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同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面对困境,更不忘借美食自我解嘲:“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达耳顺之年的苏东坡谈及海南盛产生蚝,可煮可炙,美味非常,叮咛儿子切勿外传消息,以免他人求谪海南,瓜分美味。

澳门人在珠海的饭桌上推杯换盏、大啖蚝肉、抱怨生活虐人千遍之际,不妨想想苏轼的百折不挠和豁达入世。珠澳的生活,也许不够轰烈,不算浪漫,不比候鸟潇洒,有时甚至教人忘记还有远方,但靠海吃海的人们从不内耗,因为这里的生活,永远有诗和生蚝。

(袁绍珊 澳门诗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澳门笔会理事。)

文字:袁绍珊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作品丨在珠澳,诗和蚝
珠海特区报 2024-10-09 01:45

让住在“国际美食之都”的澳门人最热衷谈起的另一座美食之城,当数珠海。澳门人周末北上吃喝、运动保健,已成习惯;在珠海逛菜市场或大型超市,食材新鲜,价廉物美,选择甚多。澳门朋友选择在珠海置业,也是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尤其茹素一族,经常夸赞珠海有机农产品之丰美或物流便利。

我素来提醒自己对触手可及的幸福,须格外珍惜,不能取之过度。前往咫尺之遥的珠海,多为办事或交通接驳,很少为美食或景点而专程奔赴。随着大湾区内的区域融合不断提速,珠澳两地的生活圈越来越紧密,边界感的日渐模糊,生活机能上的互补,更是众人皆见的发展趋势。天天往返珠澳,成了不少澳门人的日常。

住在珠海的朋友W是媒体人,常常受邀到澳门的高级餐厅试菜,却老是惦记我是否安好,不时就以美食之名诱我造访珠海。玻璃乳鸽、中式点心、肥美走地鸡、足料老火汤、牛肉火锅、麻辣小龙虾等最受澳门人追捧的菜肴,我俩对此提不起劲,反而常到小馆或小摊,大啖生滚粥和粤式小炒,聊过去;偶尔到精致的私房菜馆、咖啡厅、手工啤酒专卖店,聊将来。每回她见我被无聊的复杂人事所困,就发短信来提醒我,是时候来珠海的淇澳岛住一晚,做陶瓷、看看海、吃好菜、散散心了。因为W的缘故,我总觉得栖居珠海的人最在乎的,永远是可及的现在。

珠海的吃喝记忆,不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素朴淡然,而是热辣滚烫的人间烟火。童年家境拮据,在澳门很少上饭馆,珠海就是周末的美食乐园——一瓶啤酒,可以浇散父亲心中愁绪;众多生活的不平不屈,母亲用一口海鲜应对;我童年的莫名愁苦,也常常被眼前的鲜味所升华。我对珠海的记忆,遂成“无论如何,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的执着。

可以说,珠海以美食和松弛感,润物无声,予人慰藉,助人自愈自渡,单是这一点已配享太庙,功德无量。

珠海充分利用其水网密布、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早早立下宜居的滨海城市及花园城市的规划定位,机场、轻轨、高铁、城际公共交通全面覆盖,博物馆、大剧院、金湾艺术中心等文博设施逐步完备,书展、书店讲座、live house演出等艺文活动愈发多样。就连做视力矫正手术,许多澳门人都首选珠海。经营细水长流的生活小确幸,珠海早已后来居上。甚至让人合理怀疑,澳门基层市民和中产家庭的幸福指数,若干程度是靠珠海的美食佳肴和休闲娱乐所支撑,换句话说,珠海更像是澳门人赖以忘忧的心灵驿站。

也许是小时候每次经珠海回乡探亲,习惯了帮亲戚捎点免税烟酒,总觉得往珠海见故人,两手空空不合礼数。我从澳门带了一瓶法国香槟去珠海看望W,问出生成长在安徽、粤语能力一般、长年在澳门打拼的她,在珠海独居不容易吧?她正能量地用外卖打个比方:“有次生病我不想出门,在家单击手机,需要的感冒药、想吃的西瓜、货真价实的龟苓膏,一会儿就送到家门口,外卖费比澳门的便宜多了。生活机能才是王道啊。”W见我流露欣羡之意,趁机补上温柔一刀:“就连进口的手工啤酒都比澳门便宜一半。嘿嘿,别再那么客气老远扛酒来了,下回带你去珠海的海边酒吧微醺看日落,再去吃顿好的。辜负珠海的美景、美酒、美食,天理不容。”

若论珠海的美味,蚝最为知名。珠海人也不负大自然的馈赠,做法令人眼花缭乱。被誉为“海中牛奶”的横琴蚝,一大、二肥、三白、四嫰、五脆,和清远鸡共煮,鲜上加鲜;以铁板与姜葱生煎,更为惹味。蚝烙、蚝仔粥、蒜蓉炭烤生蚝、蚝仔肠粉等街头风味,色香味不在话下。

平日吃蚝虽少,但这种海之珍味衍生出来的蚝文化,正是珠澳两地一衣带水的生动见证。古称“蚝镜澳”的澳门,现存的好几座旧式大宅如卢家大屋、郑家大屋,仍使用古色古香、透亮清幽的蚝壳窗,古城墙的建造亦多渗入蚝壳灰加固。斗门菉漪堂那几面有着六百多年历史、高耸的蚝壳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防盗又隔音,正是岭南人务实的智慧结晶。

顺境要吃好、逆境更要吃好的,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岛)后,才没空茶饭不思,靠蚝治好了官场的精神伤害。他在元符二年(1099)予幼子苏过的信(《献蚝帖》)中,记录了他以酒煮蚝辟腥的伟大发明:“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同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面对困境,更不忘借美食自我解嘲:“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达耳顺之年的苏东坡谈及海南盛产生蚝,可煮可炙,美味非常,叮咛儿子切勿外传消息,以免他人求谪海南,瓜分美味。

澳门人在珠海的饭桌上推杯换盏、大啖蚝肉、抱怨生活虐人千遍之际,不妨想想苏轼的百折不挠和豁达入世。珠澳的生活,也许不够轰烈,不算浪漫,不比候鸟潇洒,有时甚至教人忘记还有远方,但靠海吃海的人们从不内耗,因为这里的生活,永远有诗和生蚝。

(袁绍珊 澳门诗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澳门笔会理事。)

文字:袁绍珊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