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二道白河前,我是绝不至将松树喻作美人的。讲不清松与美妇这两者之间,谁才是对谁的冒犯。总之,是浑然不搭那个腔调。我也向来不喜欢一切速生的东西,初看美人松,身形流畅中满满的青春活力,以为她无疑可归为速生一类。查资料时,吓了一跳,美人松高龄者,可活四百多年,是地地道道的老妪。她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长白山也属珍稀树种,只有区区数百株。也真是生来富贵,她们偏爱扎根在富含火山灰的土壤中,又从无任何病虫害。瞧瞧眼前这一群,可能多数已是百岁美人了,可依旧活泼精致,毫无迟暮之感。
以前觉得松之美,在于有一种慢相。或者说,是一种寿者相。爱松者,爱的其实是自身对时光、对消逝的一种超常敏感。立于松下,仿佛是在另一套时间系统中,安谧中,浸透了一种慢的感觉。松树,是一个令万物减速的特殊符码,它的慢相,仿佛很快就能在人的内心布下一种安宁和自觉,所以自古以来,松下与竹林一样,成了中国人的心灵道场。在松下,抚琴焚香,交游清谈,读书悟道,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形态。没有任何别的树木,能够达成这样的抚慰——“松下问童子”,如果改成柳下问童子,那就不像话了。松的生长之难,锲合了这种慢相。我见过几个做松树盆景的人,以铁丝捆绑甚至以烧红的烙铁,刻意求曲,在树形上制造一种病态。由曲生慢,以成就这种心相。我在书桌上,也曾摆过一盆小松,内心焦躁时,看一看,果然心里就好受了些。
长白主峰之上,无松。当然,也没有别的树木。荒寒、贫瘠得只剩下裸岩、砂石。山顶恢弘又瘠薄,让人心生敬畏。大风刮过,像生命的剃刀一样,将绝大多数生的气息剥离开去,只剩极少量块状的苔藓类,顽强附着在岩地上。众峰环矗,被衬出的,是人的脆弱与渺小。我们以羽绒服、军大衣、遮风帽、墨镜、防滑鞋层层包裹,仍不敢与寒风迎面而立。大家使劲跺着脚,找寻既能避风又可舒展眼力之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近处,千百雪峰耸涌;远处,平野开阔苍茫。气象之宏大,在我所见海内诸山中,是少有匹敌的。天池,比料想的要小些,虽被坚冰冻彻,仍不难想象她在荡漾之时的一派澄澈之相。长白山是孕育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等大江大河的万水之源,众水之滨滋育生民何止亿万,谁料想这源头地的生存环境竟严酷至此。我问了一下同游的本地朋友,到半山腰海拔一千八百米左右时,不光是松,所有的乔木都怯而止步了。
其实,上行至半山时,松树也并不醒目。倒是窗外大片树干浅白、枝条深褐的树群,从未见过,一直吸引着我们。司机说,这是岳桦,苦寒地带的苦命树,南方见不到的。据说岳桦最美的样子是时近中秋,片片金叶灿灿生辉,坡脊谷地犹似黄龙舞动,非常壮观迷人。可惜现在是三月,只有这些赤裸寒枝,在风中颤动着,却也眼见地柔韧、有力。资料上说,岳桦成林之地,多是长白山火山碎屑较为富集之处。司机又笑说,长白山中有两件奇妙事,该沉的不沉,石头水上漂;该浮的又不浮,木头沉水底。瞧山道旁,这些浅黄灰白的石块,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凝成的,看似沉甸甸的,其实浑身是孔,灌满空气,扔到水面就会漂起来。而岳桦,长年抗衡寒风大雪,生长艰难缓慢,木质异常坚致密实,真的是命硬、身沉,入水就会咕咕地一沉到底。
直到从山顶盘旋而下时,混交林中的松树之美,才从俯瞰的视线中夺目而出。
当阔叶树都落光了叶子,长白松林沉郁之深绿,颇有些陶渊明所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的意味。隔着雪原之纯白、之轻盈,大片松林与山体裸露的大片黑褐色,与高海拔地带寸草不生的沉重荒芜,形成一种遥遥的呼应。在雪的无边围困之中,松林的蓊郁,让我本能地想起知白守黑这个词。
细细打量上去,长白松虽生苦寒之地,却无苦寒之相,多长得威猛高大,精、气、神儿旺足得很。我推测,跟火山土供给的富足养分有关。虽说松树对矿质土壤、砂土、钙质土、石灰岩土、红壤等各类土壤都有强悍耐受力,但毕竟吃得丰足,才能长得壮实。相反,我所熟悉的皖浙一带,黄山松虽生在湿润温暖的南国,却生就一副艰难之相,因为她们生来就身寄崎岖石缝,有机质极度匮乏,只能挣扎着求生。
树有树的生存智慧。长白松,有两点挺稀罕的。一是懂得退守。松林有条清晰的“退守线”。某个海拔之上,它不去,这条线在长白山是泾渭分明的。长白山虽是我多年看松中纬度最高之地,但松树只退守在她觉得最适宜的区域。半山而下,簇簇而居。所以我得以俯见下山松,无数松冠组成的雄浑大合唱,在雪地的无尽默然之中,带来难忘的视觉震撼。二是懂得伴生。岳桦与松林交织起伏,枯荣环替。人生有知己,两两不相违。这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松桦恋”了。而黄山松的智慧,是另外一种,一种被逼出来的生存之道。黄山松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抓不到泥土,她的根部便分泌出有机酸,以有机酸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从中汲取养分。甚至,她的根部在呼吸中释放二氧化碳,遇水后合成碳酸,协助有机酸共同侵蚀岩石,助力自己的生长。更奇妙的是,黄山松的松针表层,有一种防水结构的蜡状覆盖物,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不怕烈日、干旱,而且还防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练成绝招之后,黄山松似乎更多了一些进击性,她从不退守,故黄山奇松,多在山巅。
看松要得大滋味,最好还是独看。找一块石头,一个无人处,什么姿势舒服你就什么姿势吧。坐着好,就坐着。躺着好,就躺着。我在黄山、天柱山看松,要等旁边的游客、朋友都走尽了,等到一个人清清静静时。这时,也不要想生活中的事,更不想急事。心中无挂碍,耳中无杂声,把自己清空了,与松的对话才可以开始。想想白头之前,半生中有多少憾事、做错的事。也不要有什么顾惜的念头,笑一笑,如风过了。机缘好时,在月下看松。月色沐人,松枝微动,朦朦胧胧中,看松之剪影。想想半生中那些你忘不掉的背影,那些已然永失又明明镌刻在记忆中的人……还有种方式,更超脱些,纸上看松。我喜欢马远、赵孟頫、倪瓒、梅清的松。或在斧劈皴的大力道中,或在荒渚疏树的大清淡中。想想深夜楼头,江湖烟雨,一生中有过多少掉头而去、再不相见的时刻。看看,闭眼,再看看。纸上云烟恍兮惚兮,倍觉松真是一位友人,故人。
离开长白的前一个晚上,大家聚到一家农家菜馆打牌,喝酒。好一通人声鼎沸,酒酣耳热,不知今夕何夕。我晕晕乎乎地出来找厕所。从一扇满是锈迹的窗栅看出,斜坡之上,竟立着棵孤松。长白松一路看来,很少见这种低矮葡伏的。南方人叫它小老松,身子骨没长开,一副受苦人的相。但这松的姿态却是热忱得很,松枝两侧斜伸又向内环起些,一副冲上来拥抱的样子。定定神,再看,真是棵好松。想起明日将别,我且叫他送客松了。
回到杯盏喧腾的席间。说起我刚刚命名的送客松,有人还念起了苏东坡的松花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掏;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我第一次知有此曲,隐隐中觉是伪作,不是东坡那个味儿。又觉词中这配方倒也诱人,找个闲时,鼓捣一下试试吧。
陈先发 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陈先发诗选》,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系列)、长篇小说《拉魂腔》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
来二道白河前,我是绝不至将松树喻作美人的。讲不清松与美妇这两者之间,谁才是对谁的冒犯。总之,是浑然不搭那个腔调。我也向来不喜欢一切速生的东西,初看美人松,身形流畅中满满的青春活力,以为她无疑可归为速生一类。查资料时,吓了一跳,美人松高龄者,可活四百多年,是地地道道的老妪。她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长白山也属珍稀树种,只有区区数百株。也真是生来富贵,她们偏爱扎根在富含火山灰的土壤中,又从无任何病虫害。瞧瞧眼前这一群,可能多数已是百岁美人了,可依旧活泼精致,毫无迟暮之感。
以前觉得松之美,在于有一种慢相。或者说,是一种寿者相。爱松者,爱的其实是自身对时光、对消逝的一种超常敏感。立于松下,仿佛是在另一套时间系统中,安谧中,浸透了一种慢的感觉。松树,是一个令万物减速的特殊符码,它的慢相,仿佛很快就能在人的内心布下一种安宁和自觉,所以自古以来,松下与竹林一样,成了中国人的心灵道场。在松下,抚琴焚香,交游清谈,读书悟道,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形态。没有任何别的树木,能够达成这样的抚慰——“松下问童子”,如果改成柳下问童子,那就不像话了。松的生长之难,锲合了这种慢相。我见过几个做松树盆景的人,以铁丝捆绑甚至以烧红的烙铁,刻意求曲,在树形上制造一种病态。由曲生慢,以成就这种心相。我在书桌上,也曾摆过一盆小松,内心焦躁时,看一看,果然心里就好受了些。
长白主峰之上,无松。当然,也没有别的树木。荒寒、贫瘠得只剩下裸岩、砂石。山顶恢弘又瘠薄,让人心生敬畏。大风刮过,像生命的剃刀一样,将绝大多数生的气息剥离开去,只剩极少量块状的苔藓类,顽强附着在岩地上。众峰环矗,被衬出的,是人的脆弱与渺小。我们以羽绒服、军大衣、遮风帽、墨镜、防滑鞋层层包裹,仍不敢与寒风迎面而立。大家使劲跺着脚,找寻既能避风又可舒展眼力之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近处,千百雪峰耸涌;远处,平野开阔苍茫。气象之宏大,在我所见海内诸山中,是少有匹敌的。天池,比料想的要小些,虽被坚冰冻彻,仍不难想象她在荡漾之时的一派澄澈之相。长白山是孕育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等大江大河的万水之源,众水之滨滋育生民何止亿万,谁料想这源头地的生存环境竟严酷至此。我问了一下同游的本地朋友,到半山腰海拔一千八百米左右时,不光是松,所有的乔木都怯而止步了。
其实,上行至半山时,松树也并不醒目。倒是窗外大片树干浅白、枝条深褐的树群,从未见过,一直吸引着我们。司机说,这是岳桦,苦寒地带的苦命树,南方见不到的。据说岳桦最美的样子是时近中秋,片片金叶灿灿生辉,坡脊谷地犹似黄龙舞动,非常壮观迷人。可惜现在是三月,只有这些赤裸寒枝,在风中颤动着,却也眼见地柔韧、有力。资料上说,岳桦成林之地,多是长白山火山碎屑较为富集之处。司机又笑说,长白山中有两件奇妙事,该沉的不沉,石头水上漂;该浮的又不浮,木头沉水底。瞧山道旁,这些浅黄灰白的石块,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凝成的,看似沉甸甸的,其实浑身是孔,灌满空气,扔到水面就会漂起来。而岳桦,长年抗衡寒风大雪,生长艰难缓慢,木质异常坚致密实,真的是命硬、身沉,入水就会咕咕地一沉到底。
直到从山顶盘旋而下时,混交林中的松树之美,才从俯瞰的视线中夺目而出。
当阔叶树都落光了叶子,长白松林沉郁之深绿,颇有些陶渊明所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的意味。隔着雪原之纯白、之轻盈,大片松林与山体裸露的大片黑褐色,与高海拔地带寸草不生的沉重荒芜,形成一种遥遥的呼应。在雪的无边围困之中,松林的蓊郁,让我本能地想起知白守黑这个词。
细细打量上去,长白松虽生苦寒之地,却无苦寒之相,多长得威猛高大,精、气、神儿旺足得很。我推测,跟火山土供给的富足养分有关。虽说松树对矿质土壤、砂土、钙质土、石灰岩土、红壤等各类土壤都有强悍耐受力,但毕竟吃得丰足,才能长得壮实。相反,我所熟悉的皖浙一带,黄山松虽生在湿润温暖的南国,却生就一副艰难之相,因为她们生来就身寄崎岖石缝,有机质极度匮乏,只能挣扎着求生。
树有树的生存智慧。长白松,有两点挺稀罕的。一是懂得退守。松林有条清晰的“退守线”。某个海拔之上,它不去,这条线在长白山是泾渭分明的。长白山虽是我多年看松中纬度最高之地,但松树只退守在她觉得最适宜的区域。半山而下,簇簇而居。所以我得以俯见下山松,无数松冠组成的雄浑大合唱,在雪地的无尽默然之中,带来难忘的视觉震撼。二是懂得伴生。岳桦与松林交织起伏,枯荣环替。人生有知己,两两不相违。这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松桦恋”了。而黄山松的智慧,是另外一种,一种被逼出来的生存之道。黄山松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抓不到泥土,她的根部便分泌出有机酸,以有机酸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从中汲取养分。甚至,她的根部在呼吸中释放二氧化碳,遇水后合成碳酸,协助有机酸共同侵蚀岩石,助力自己的生长。更奇妙的是,黄山松的松针表层,有一种防水结构的蜡状覆盖物,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不怕烈日、干旱,而且还防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练成绝招之后,黄山松似乎更多了一些进击性,她从不退守,故黄山奇松,多在山巅。
看松要得大滋味,最好还是独看。找一块石头,一个无人处,什么姿势舒服你就什么姿势吧。坐着好,就坐着。躺着好,就躺着。我在黄山、天柱山看松,要等旁边的游客、朋友都走尽了,等到一个人清清静静时。这时,也不要想生活中的事,更不想急事。心中无挂碍,耳中无杂声,把自己清空了,与松的对话才可以开始。想想白头之前,半生中有多少憾事、做错的事。也不要有什么顾惜的念头,笑一笑,如风过了。机缘好时,在月下看松。月色沐人,松枝微动,朦朦胧胧中,看松之剪影。想想半生中那些你忘不掉的背影,那些已然永失又明明镌刻在记忆中的人……还有种方式,更超脱些,纸上看松。我喜欢马远、赵孟頫、倪瓒、梅清的松。或在斧劈皴的大力道中,或在荒渚疏树的大清淡中。想想深夜楼头,江湖烟雨,一生中有过多少掉头而去、再不相见的时刻。看看,闭眼,再看看。纸上云烟恍兮惚兮,倍觉松真是一位友人,故人。
离开长白的前一个晚上,大家聚到一家农家菜馆打牌,喝酒。好一通人声鼎沸,酒酣耳热,不知今夕何夕。我晕晕乎乎地出来找厕所。从一扇满是锈迹的窗栅看出,斜坡之上,竟立着棵孤松。长白松一路看来,很少见这种低矮葡伏的。南方人叫它小老松,身子骨没长开,一副受苦人的相。但这松的姿态却是热忱得很,松枝两侧斜伸又向内环起些,一副冲上来拥抱的样子。定定神,再看,真是棵好松。想起明日将别,我且叫他送客松了。
回到杯盏喧腾的席间。说起我刚刚命名的送客松,有人还念起了苏东坡的松花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掏;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我第一次知有此曲,隐隐中觉是伪作,不是东坡那个味儿。又觉词中这配方倒也诱人,找个闲时,鼓捣一下试试吧。
陈先发 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陈先发诗选》,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系列)、长篇小说《拉魂腔》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