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论坛丨“无废城市”建设让绿色发展深入城市肌理

近日,我市举办“无废城市”建设论坛,分别围绕“无废”海岛创建和电子行业“无废”转型展开深入研讨。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无废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珠海特区报》12月9日01版)

近年来,“无废城市”的理念逐渐从纸上蓝图走进城市实践,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建设的有力抓手。然而,“无废城市”并非只是简单地减少垃圾、提高回收利用率,而是将绿色发展深植于城市肌理之中,从顶层设计到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共同编织一张“无废”的生态网络。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破解城市发展与废弃物产生的悖论,以系统思维构建绿色发展的新型城市生态。资源循环体系的全面构建,是实现“无废城市”的核心切入点,也是让绿色发展更具韧性的基石。

传统的废弃物管理模式往往聚焦于末端处理,例如垃圾填埋、焚烧发电等。虽然这些方法在短期内解决了垃圾“无处可去”的问题,但其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尤其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末端治理的模式无法从根本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因此,“无废城市”的建设必须跳出末端治理的思维框架,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如何减少资源消耗、优化材料选择、提高耐用性和可循环性;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源头减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消费环节,则需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环保产品;最终在废弃物处理阶段,通过先进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真正实现“废物资源化”。

以电子行业为例,随着更新换代的加速,大量电子垃圾成为城市环境的隐患。“无废工厂”的理念正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在源头减量、生产过程智能化废弃物管控和末端资源回收上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无废城市”的建设不可能靠单一主体独立完成,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形成多主体协同的资源循环网络。政府的角色在于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为“无废”建设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为企业创新和公众参与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作为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主要环节,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环境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实现绿色生产。

而市民则是资源循环网络的终端,也是决定“无废”理念能否落地的重要力量。如果说资源循环体系的构建是“无废城市”的硬件基础,那么公众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则是软件保障。只有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才能让“无废”的种子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简单来说,“无废城市”不仅要关注废弃物的流向,更要塑造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让每个人都成为“无废”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构建“无废城市”资源循环体系的过程中,技术赋能是重要驱动力之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效率。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垃圾类别,实现自动化分拣,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则为城市废弃物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资源循环计划。

“无废城市”的建设,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通过资源循环体系的全面构建,让绿色发展从理念变成实践,从局部试点变成普遍行动,才能真正让绿色发展深入城市肌理,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董帅奇
特区论坛丨“无废城市”建设让绿色发展深入城市肌理
珠海特区报 2024-12-10 02:10

近日,我市举办“无废城市”建设论坛,分别围绕“无废”海岛创建和电子行业“无废”转型展开深入研讨。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无废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珠海特区报》12月9日01版)

近年来,“无废城市”的理念逐渐从纸上蓝图走进城市实践,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建设的有力抓手。然而,“无废城市”并非只是简单地减少垃圾、提高回收利用率,而是将绿色发展深植于城市肌理之中,从顶层设计到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共同编织一张“无废”的生态网络。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破解城市发展与废弃物产生的悖论,以系统思维构建绿色发展的新型城市生态。资源循环体系的全面构建,是实现“无废城市”的核心切入点,也是让绿色发展更具韧性的基石。

传统的废弃物管理模式往往聚焦于末端处理,例如垃圾填埋、焚烧发电等。虽然这些方法在短期内解决了垃圾“无处可去”的问题,但其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尤其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末端治理的模式无法从根本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因此,“无废城市”的建设必须跳出末端治理的思维框架,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如何减少资源消耗、优化材料选择、提高耐用性和可循环性;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源头减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消费环节,则需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环保产品;最终在废弃物处理阶段,通过先进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真正实现“废物资源化”。

以电子行业为例,随着更新换代的加速,大量电子垃圾成为城市环境的隐患。“无废工厂”的理念正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在源头减量、生产过程智能化废弃物管控和末端资源回收上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无废城市”的建设不可能靠单一主体独立完成,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形成多主体协同的资源循环网络。政府的角色在于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为“无废”建设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为企业创新和公众参与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作为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主要环节,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环境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实现绿色生产。

而市民则是资源循环网络的终端,也是决定“无废”理念能否落地的重要力量。如果说资源循环体系的构建是“无废城市”的硬件基础,那么公众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则是软件保障。只有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才能让“无废”的种子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简单来说,“无废城市”不仅要关注废弃物的流向,更要塑造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让每个人都成为“无废”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构建“无废城市”资源循环体系的过程中,技术赋能是重要驱动力之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效率。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垃圾类别,实现自动化分拣,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则为城市废弃物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资源循环计划。

“无废城市”的建设,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通过资源循环体系的全面构建,让绿色发展从理念变成实践,从局部试点变成普遍行动,才能真正让绿色发展深入城市肌理,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