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诗的国度、抒情的民族。有些人的感情如大海般深邃莫测,实在是他们内心深处埋藏着共鸣的种子,静待外界触动那一刻绽放。
子美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诗文穿越时空,如鲜活的生命扣人心弦。南唐李璟写“丁香空结雨中愁”,或许是这一个“愁”字,勾起了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情,于是,他写了一首《雨巷》,更深深 地诉说愁肠:他与丁香姑娘,在雨中的小巷相逢,一眼万年的美好,打动了千千万万颗美丽的心灵,唤起世人情感的向往。
欣赏别人写作的诗文,我们常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动情处,忍不住朗诵出来,更希望和他人一起感受。我想,朗诵浇灌写作之花,写作的人,每每写出一篇诗文,就是种下了一树花,朗诵者,有情有声地读,花儿就开了。
相信那天,不只是我,听见丁香花开的声音。
“我们是靠一种情绪,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朗诵时,声音可以塑造形象。”赵国宏老师随即站定身子,屏气凝神,声音汇聚成一股力,醇厚如陈酿溢香: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们望着屏幕上的《雨巷》,看一行行诗句,化作一声声沉吟,诗中的旅人如在眼前,他迷茫又寻觅,在哀愁里期待。那一刻,读诗和写诗的人,共生出一种朦胧美,令我们醺然欲醉。这样的魔力,来自动人的诗文、动情的声音。
朗诵的“情”,因人而不同。听人说,戴望舒写作《雨巷》时,思念着一个爱而不得的姑娘,他也曾亲自朗诵自己的诗作,可惜时隔太久了,他的声音如今只能想象。乔榛老年时朗诵《雨巷》,他带有磁性的嗓音,加上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将诗中的忧愁与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诧异的是,他的声音里竟充满激情与热烈,真是难得!也听过濮存昕朗诵《雨巷》,他穿着深蓝色长布衫,戴着深蓝色围巾,一声长箫划破时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细雨绵绵中,他的声音醇厚,带着诗人的独立与含蓄,淡然中透出深情。如果是一个少年读呢?情窦初开,在充满好奇心与幻想的年龄,“丁香般的姑娘”“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于他们,或许是青涩的爱情和成长的朦胧。
我那天也读了《雨巷》,现在回忆当时,在没有丝毫准备下,却大胆走上台。我并不能品味自己读出了什么味道,读着读着,想起几年前在北京遇见的一棵丁香树。她被种在院子里,对着主人卧室的窗,不远处有竹林、牡丹园,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绿叶树,竹林中藏着百鸟,牡丹开得红艳似火。只有她,树身上绑着一个红绳子,亭亭玉立在窗前。四月天里,乍暖还寒,这一棵丁香树开着淡紫色的花,一簇簇挺在枝头,柔软亲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紫色的云雾。若不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主人何故独独宠爱这一棵丁香树?亦或是寄托着一份相思情,一片真爱的回忆?没有人,真的需要答案。
读过《雨巷》的人,就像见证了一首诗的传奇:即使不曾见面,用一棵树就读懂了一颗心。听过一个枫叶的故事,在异国他乡的秋天,枫林变成一片红海,美得令人心醉。一对因工作原因长期异地恋的情侣约定,每年秋天都要一起看枫叶变色,然而某年男方因为意外无法赴约。她知道男友对枫林的喜爱,于是每天给男友寄一张手绘的枫叶,附上当天的心情小记,直到秋天结束。男友收到这些画片时,似乎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听到她的心跳。即使隔着千里之遥,那一片片枫叶成为了他们感情的纽带,彼此的思念借由这片片叶子得到了释放。可见,心灵的沟通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跨越障碍,达成深层次的理解。正如诗文一样,写作者以文诉情,朗诵者以声传情,生出心灵的共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真诚的联结。
当我读着《雨巷》,读的是什么呢?是种下一棵丁香树在窗前所寓意的深情?还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情?亦或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遗憾?坐在我身旁的葛大姐突然发来一条信息,是录制我读《雨巷》的视频,她写了一句话: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朗读戴望舒的《雨巷》。她们听得很认真,真惭愧,我读得并没有那样深情。一瞬间,有种遗憾的坚强美涌上心头。这种美,像一个独特的瓷杯,它曾破碎,懂得金缮的人,在它的边沿镶上一小片金,高难度修补后,破损的瓷器复原,别有一番雅致。金缮让喜爱瓷器的人,学着接受生命中的缺憾,更加懂得珍惜。雨巷中美好的丁香,之所以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因为美丽总有结束的那一刻,总有些东西是抓不住、留不住的。再读《雨巷》,我会用金缮修补哀愁,读出每一个字句的珍惜与坚定。
听画荷的人说,荷花一朵一朵绽放的时候,会发出很轻、很细微的声音,像花瓣之间相互碰撞的声音。我深信不疑,因为“碰撞”,确实会发生在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相通处。云化作雨,滋润土地,大自然有花开花落。生命中的丁香呢?在我们动情读出她的那一瞬,听,丁香花开了。
我们是诗的国度、抒情的民族。有些人的感情如大海般深邃莫测,实在是他们内心深处埋藏着共鸣的种子,静待外界触动那一刻绽放。
子美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诗文穿越时空,如鲜活的生命扣人心弦。南唐李璟写“丁香空结雨中愁”,或许是这一个“愁”字,勾起了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情,于是,他写了一首《雨巷》,更深深 地诉说愁肠:他与丁香姑娘,在雨中的小巷相逢,一眼万年的美好,打动了千千万万颗美丽的心灵,唤起世人情感的向往。
欣赏别人写作的诗文,我们常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动情处,忍不住朗诵出来,更希望和他人一起感受。我想,朗诵浇灌写作之花,写作的人,每每写出一篇诗文,就是种下了一树花,朗诵者,有情有声地读,花儿就开了。
相信那天,不只是我,听见丁香花开的声音。
“我们是靠一种情绪,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朗诵时,声音可以塑造形象。”赵国宏老师随即站定身子,屏气凝神,声音汇聚成一股力,醇厚如陈酿溢香: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们望着屏幕上的《雨巷》,看一行行诗句,化作一声声沉吟,诗中的旅人如在眼前,他迷茫又寻觅,在哀愁里期待。那一刻,读诗和写诗的人,共生出一种朦胧美,令我们醺然欲醉。这样的魔力,来自动人的诗文、动情的声音。
朗诵的“情”,因人而不同。听人说,戴望舒写作《雨巷》时,思念着一个爱而不得的姑娘,他也曾亲自朗诵自己的诗作,可惜时隔太久了,他的声音如今只能想象。乔榛老年时朗诵《雨巷》,他带有磁性的嗓音,加上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将诗中的忧愁与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诧异的是,他的声音里竟充满激情与热烈,真是难得!也听过濮存昕朗诵《雨巷》,他穿着深蓝色长布衫,戴着深蓝色围巾,一声长箫划破时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细雨绵绵中,他的声音醇厚,带着诗人的独立与含蓄,淡然中透出深情。如果是一个少年读呢?情窦初开,在充满好奇心与幻想的年龄,“丁香般的姑娘”“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于他们,或许是青涩的爱情和成长的朦胧。
我那天也读了《雨巷》,现在回忆当时,在没有丝毫准备下,却大胆走上台。我并不能品味自己读出了什么味道,读着读着,想起几年前在北京遇见的一棵丁香树。她被种在院子里,对着主人卧室的窗,不远处有竹林、牡丹园,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绿叶树,竹林中藏着百鸟,牡丹开得红艳似火。只有她,树身上绑着一个红绳子,亭亭玉立在窗前。四月天里,乍暖还寒,这一棵丁香树开着淡紫色的花,一簇簇挺在枝头,柔软亲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紫色的云雾。若不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主人何故独独宠爱这一棵丁香树?亦或是寄托着一份相思情,一片真爱的回忆?没有人,真的需要答案。
读过《雨巷》的人,就像见证了一首诗的传奇:即使不曾见面,用一棵树就读懂了一颗心。听过一个枫叶的故事,在异国他乡的秋天,枫林变成一片红海,美得令人心醉。一对因工作原因长期异地恋的情侣约定,每年秋天都要一起看枫叶变色,然而某年男方因为意外无法赴约。她知道男友对枫林的喜爱,于是每天给男友寄一张手绘的枫叶,附上当天的心情小记,直到秋天结束。男友收到这些画片时,似乎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听到她的心跳。即使隔着千里之遥,那一片片枫叶成为了他们感情的纽带,彼此的思念借由这片片叶子得到了释放。可见,心灵的沟通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跨越障碍,达成深层次的理解。正如诗文一样,写作者以文诉情,朗诵者以声传情,生出心灵的共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真诚的联结。
当我读着《雨巷》,读的是什么呢?是种下一棵丁香树在窗前所寓意的深情?还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情?亦或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遗憾?坐在我身旁的葛大姐突然发来一条信息,是录制我读《雨巷》的视频,她写了一句话: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朗读戴望舒的《雨巷》。她们听得很认真,真惭愧,我读得并没有那样深情。一瞬间,有种遗憾的坚强美涌上心头。这种美,像一个独特的瓷杯,它曾破碎,懂得金缮的人,在它的边沿镶上一小片金,高难度修补后,破损的瓷器复原,别有一番雅致。金缮让喜爱瓷器的人,学着接受生命中的缺憾,更加懂得珍惜。雨巷中美好的丁香,之所以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因为美丽总有结束的那一刻,总有些东西是抓不住、留不住的。再读《雨巷》,我会用金缮修补哀愁,读出每一个字句的珍惜与坚定。
听画荷的人说,荷花一朵一朵绽放的时候,会发出很轻、很细微的声音,像花瓣之间相互碰撞的声音。我深信不疑,因为“碰撞”,确实会发生在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相通处。云化作雨,滋润土地,大自然有花开花落。生命中的丁香呢?在我们动情读出她的那一瞬,听,丁香花开了。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