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眼昏花,长篇小说近几年已经很少读了。绍国兄寄来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我暗暗佩服的同时,认认真真读起来,并拉拉杂杂记下一点心得。
这是一部别致深刻的小说。别致深刻在哪?在新的人物、新的内容。
我以为,好的小说当然是写人,塑造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记住的往往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性格独特、形象鲜明的人物。长篇小说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为文学画廊贡献了新的人物。从这一点说,《体察师的日子》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印象难忘的全新人物。
一是主人公丁西。他是江南天州城的一名三轮车夫,每天骑着没有牌照的白卵车招揽生意,收入低微,勉强糊口。正在他为治父病陷入困境的时候,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父亲建国初响应号召,放弃岗位,回乡务农,而他当年的文书,官运亨通,从省政协主席位置上退休后回到家乡天州,得知老领导病重,出手相助,不仅承担了丁父所有的医疗费用,还托付归国经商的巨富郝叔关照丁西的生活。丁西得遇贵人,境遇大变。
丁西身上有着底层民众的特点:老实本分,纯朴善良,乐于助人,有恩必报。他让我想起了老舍笔下早期的骆驼祥子,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只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处于生活最底层的丁西,他又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头脑简单,缺乏主见,智商情商、生存能力似乎都低于常人。他本来势单力薄,被人们看作体察师后,爱慕虚荣,沾沾自喜,沉迷于谎言和假象之中不可自拔。丁西的冥顽不灵、愚昧愚忠让人扼腕惋惜,不禁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小说没有宏大叙事,从小处着眼,从凡人小事写起,通过丁西的琐碎日常,写出了世态,写出了人心。三轮车夫这个默默无闻却又遍布城区的群体,是现实市井生活的缩影。正是这些看似支根末节的小人物印迹,反映出以车友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丁西身上发生的故事看似荒诞,却折射出残酷的现实与真实的人性。造成车夫们命运的因素很多,自身的弱点不可忽视。绍国这部小说的深度,我以为,带有一种对国民性的批判意味。
绍国的高明之处,没有从全知的角度简单地对人物进行评判,而是通过情节的推进,剥蚕抽丝般写出了郝叔复杂难辨的性格,以浸透爱憎不露声色的笔墨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倾向。他一方面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尤其对丁西夫妻屡施恩惠,鼎力相助;另一方面又阴险怪异,心灵扭曲,他的每一个举动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目的。作者笔下的郝叔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朦朦胧胧,遮遮掩掩,让人看不清真实面目。绍国在处理郝叔这个人物时,似乎故意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他的一些做法看似莫名其妙,令人费解,读者始终带着疑问往下看,郝叔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这么做?随着情节的深入,疑团渐渐解开,郝叔的贪婪本性和阴险用心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有了郝叔这个个性鲜明、生动立体的人物,小说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独具特色的“这一个”艺术使命,为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周作人说过,好文章的标准有两个,要么有意思,要么有意义。“有意思”是说文章要好看,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有美感;“有意义”是说文章要有思想性,让人思索,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的理解,“有意思,有意义”,无非就是四个字——好看、耐读。《体察师的日子》就属于有意思还有一定意义的作品。好看、耐读,故事情节精彩丰富,人物性格生动鲜明,语言文字老辣从容,更重要的是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经得住读者慢慢琢磨品味。
老眼昏花,长篇小说近几年已经很少读了。绍国兄寄来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我暗暗佩服的同时,认认真真读起来,并拉拉杂杂记下一点心得。
这是一部别致深刻的小说。别致深刻在哪?在新的人物、新的内容。
我以为,好的小说当然是写人,塑造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记住的往往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性格独特、形象鲜明的人物。长篇小说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为文学画廊贡献了新的人物。从这一点说,《体察师的日子》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印象难忘的全新人物。
一是主人公丁西。他是江南天州城的一名三轮车夫,每天骑着没有牌照的白卵车招揽生意,收入低微,勉强糊口。正在他为治父病陷入困境的时候,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父亲建国初响应号召,放弃岗位,回乡务农,而他当年的文书,官运亨通,从省政协主席位置上退休后回到家乡天州,得知老领导病重,出手相助,不仅承担了丁父所有的医疗费用,还托付归国经商的巨富郝叔关照丁西的生活。丁西得遇贵人,境遇大变。
丁西身上有着底层民众的特点:老实本分,纯朴善良,乐于助人,有恩必报。他让我想起了老舍笔下早期的骆驼祥子,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只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处于生活最底层的丁西,他又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头脑简单,缺乏主见,智商情商、生存能力似乎都低于常人。他本来势单力薄,被人们看作体察师后,爱慕虚荣,沾沾自喜,沉迷于谎言和假象之中不可自拔。丁西的冥顽不灵、愚昧愚忠让人扼腕惋惜,不禁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小说没有宏大叙事,从小处着眼,从凡人小事写起,通过丁西的琐碎日常,写出了世态,写出了人心。三轮车夫这个默默无闻却又遍布城区的群体,是现实市井生活的缩影。正是这些看似支根末节的小人物印迹,反映出以车友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丁西身上发生的故事看似荒诞,却折射出残酷的现实与真实的人性。造成车夫们命运的因素很多,自身的弱点不可忽视。绍国这部小说的深度,我以为,带有一种对国民性的批判意味。
绍国的高明之处,没有从全知的角度简单地对人物进行评判,而是通过情节的推进,剥蚕抽丝般写出了郝叔复杂难辨的性格,以浸透爱憎不露声色的笔墨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倾向。他一方面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尤其对丁西夫妻屡施恩惠,鼎力相助;另一方面又阴险怪异,心灵扭曲,他的每一个举动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目的。作者笔下的郝叔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朦朦胧胧,遮遮掩掩,让人看不清真实面目。绍国在处理郝叔这个人物时,似乎故意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他的一些做法看似莫名其妙,令人费解,读者始终带着疑问往下看,郝叔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这么做?随着情节的深入,疑团渐渐解开,郝叔的贪婪本性和阴险用心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有了郝叔这个个性鲜明、生动立体的人物,小说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独具特色的“这一个”艺术使命,为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周作人说过,好文章的标准有两个,要么有意思,要么有意义。“有意思”是说文章要好看,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有美感;“有意义”是说文章要有思想性,让人思索,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的理解,“有意思,有意义”,无非就是四个字——好看、耐读。《体察师的日子》就属于有意思还有一定意义的作品。好看、耐读,故事情节精彩丰富,人物性格生动鲜明,语言文字老辣从容,更重要的是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经得住读者慢慢琢磨品味。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