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启新程 创新绘未来丨宅基地制度改革,多户联建新机制保障村民住有所居

 “我听说很快就要通电了,通水的事情也在推进。”3月8日,斗门区莲洲镇福安村的村民梁少声开心说道,“快就可以住进新楼房了,我是盼了20多年,以后在村里,就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

梁少声所说的新楼房,是福安村“福安·幸福里”项目。

斗门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

项目自2023年9月动工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集约利用有限的宅基地资源、首个安居金融产品等村民住房保障新机制,有力有效保障了当地村民的住有所居,实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与增进民生福祉互促并进,探索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斗门路径、特区经验。

作为珠海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成果之一,项目分别被写进2025年斗门区两会、珠海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称之为“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福安’模式”,成为完成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项目首期已经完成交付,二期封顶、三期启动建设,本月内将通电,通水和办证事宜正在加紧推进。

项目背倚福安村新涌河,在田野和鱼塘间,这栋拔地而起的村民公寓,在周边区域显得格外醒目。

斗门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

梁少声是土生土长的福安村村民。祖屋宅基地产权归大伯、二伯、父亲三家共有,最多时十多人共住祖屋。无法分配宅基地,也无法重建祖屋,梁少声难以在村里安家,只能选择到外地务工。

2022年,梁少声听说村里要推进村民公寓项目后,第一时间交了订金。“每套房子大约30万元,远远低于周边地区房价。”梁少声说,这套房子让他落叶归根的想法,一下子变成了现实。

参与建设村民公寓首期的20户村民,跟梁少声的经历大都类似。不少村民难以在村内安家,背后隐藏着“人多地少”这一历史遗留难题。在珠三角很多农村地区,村里二三十年未分配宅基地的情况十分普遍。

农村宅基地事关村民福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

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福安村是珠江口地区典型的水上村,可分配宅基地极少,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如何有效保障村民的住有所居,成为改革中亟需探索破解的核心议题。

2022年初,斗门区从福安村村民居住保障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村庄空间规划布局,探索集约式居住保障优化村民建房用地方式,启动实施村民公寓建设项目,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

村民公寓项目总用地7.17亩,按照传统的分配宅基地单独建房方式,只能保障15户村民的建房需求。通过优化用地布局建设村民公寓,该地块规划建设3栋村民公寓,可以满足60户村民的居住需求。参与村民公寓建设的农户,共同拥有宅基地使用权,但仍拥有一户一证的住房所有权。

斗门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

与此同时,为让村民公寓建设有章可循,近两年来,斗门区出台了《珠海市斗门区关于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推进村民公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举措。

长期以来,村民宅基地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而金融机构因为找不到合格的抵押物对冲贷款风险,一直无法为农村建房者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支持。这也是困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瓶颈。

为推进项目进展,斗门区联合珠海农商银行推出全国首个支持农民宅基地住房建设的贷款产品——“美丽农居贷”:由斗门区属国企出资设立上限1000万元的风险担保资金池,以村民集体经济股权分红为质押,保障了村民公寓建设的资金来源。

珠海农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产品经理苏钦阳表示,“美丽农居贷”的创新之处,在于用股权分红质押代替房产抵押,在没有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村民的购房能力增强、购房成本下降,真正享受到金融资源带来的消费红利。

在村民公寓首期和二期共计40户村民中,有70%的村民选择了“美丽农居贷”。作为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实践成果,其涉及的工作报告此前获中央领导批示、农业农村部主要领导肯定。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彭晶
改革启新程 创新绘未来丨宅基地制度改革,多户联建新机制保障村民住有所居
观海融媒 2025-03-09 21:49

 “我听说很快就要通电了,通水的事情也在推进。”3月8日,斗门区莲洲镇福安村的村民梁少声开心说道,“快就可以住进新楼房了,我是盼了20多年,以后在村里,就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

梁少声所说的新楼房,是福安村“福安·幸福里”项目。

斗门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

项目自2023年9月动工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集约利用有限的宅基地资源、首个安居金融产品等村民住房保障新机制,有力有效保障了当地村民的住有所居,实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与增进民生福祉互促并进,探索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斗门路径、特区经验。

作为珠海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成果之一,项目分别被写进2025年斗门区两会、珠海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称之为“斗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福安’模式”,成为完成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项目首期已经完成交付,二期封顶、三期启动建设,本月内将通电,通水和办证事宜正在加紧推进。

项目背倚福安村新涌河,在田野和鱼塘间,这栋拔地而起的村民公寓,在周边区域显得格外醒目。

斗门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

梁少声是土生土长的福安村村民。祖屋宅基地产权归大伯、二伯、父亲三家共有,最多时十多人共住祖屋。无法分配宅基地,也无法重建祖屋,梁少声难以在村里安家,只能选择到外地务工。

2022年,梁少声听说村里要推进村民公寓项目后,第一时间交了订金。“每套房子大约30万元,远远低于周边地区房价。”梁少声说,这套房子让他落叶归根的想法,一下子变成了现实。

参与建设村民公寓首期的20户村民,跟梁少声的经历大都类似。不少村民难以在村内安家,背后隐藏着“人多地少”这一历史遗留难题。在珠三角很多农村地区,村里二三十年未分配宅基地的情况十分普遍。

农村宅基地事关村民福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

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福安村是珠江口地区典型的水上村,可分配宅基地极少,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如何有效保障村民的住有所居,成为改革中亟需探索破解的核心议题。

2022年初,斗门区从福安村村民居住保障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村庄空间规划布局,探索集约式居住保障优化村民建房用地方式,启动实施村民公寓建设项目,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

村民公寓项目总用地7.17亩,按照传统的分配宅基地单独建房方式,只能保障15户村民的建房需求。通过优化用地布局建设村民公寓,该地块规划建设3栋村民公寓,可以满足60户村民的居住需求。参与村民公寓建设的农户,共同拥有宅基地使用权,但仍拥有一户一证的住房所有权。

斗门福安村“村民公寓”项目。

与此同时,为让村民公寓建设有章可循,近两年来,斗门区出台了《珠海市斗门区关于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推进村民公寓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举措。

长期以来,村民宅基地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而金融机构因为找不到合格的抵押物对冲贷款风险,一直无法为农村建房者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支持。这也是困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瓶颈。

为推进项目进展,斗门区联合珠海农商银行推出全国首个支持农民宅基地住房建设的贷款产品——“美丽农居贷”:由斗门区属国企出资设立上限1000万元的风险担保资金池,以村民集体经济股权分红为质押,保障了村民公寓建设的资金来源。

珠海农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产品经理苏钦阳表示,“美丽农居贷”的创新之处,在于用股权分红质押代替房产抵押,在没有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村民的购房能力增强、购房成本下降,真正享受到金融资源带来的消费红利。

在村民公寓首期和二期共计40户村民中,有70%的村民选择了“美丽农居贷”。作为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实践成果,其涉及的工作报告此前获中央领导批示、农业农村部主要领导肯定。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