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破垄断到走向世界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光刻胶“小巨人”何以逆袭?
编者按: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今日起,本报开设“探秘新动能·经开区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专栏,聚焦企业攻破“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实践,记录技术攻坚的奋斗历程,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思考与启示。敬请垂注!

 

技术人员正在忙碌。

光刻胶是半导体、显示器面板和集成电路板制造中的核心材料,被誉为“芯片之基”。在珠海经开区,有一家深耕干膜光刻胶领域十四载的“小巨人”——珠海市能动科技光学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走出了一条从“实现干膜光刻胶国产化替代”,到“把中国造干膜光刻胶推向国际”,再到“感光功能性材料泛应用技术全面突破”的创新发展之路。能动科技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探究竟。

PART.01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

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成为印制电路板光刻胶的最大消费国,但自给率长期偏低,生产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为提升国家干膜光刻胶供应链保障能力,我们的创始人从经销转型实业生产,创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干膜光刻胶生产企业。如今,我们自研的微米级干膜光刻胶量产成像精度已达8微米——相当于成年男性头发丝直径的1/125。”在能动科技展厅,技术人员向记者讲述起这段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历程。

2011年,能动科技收购AQUAMER®品牌干膜光刻胶的技术、专利、工艺及全球独占性经营权,于2012年正式启动“高栏光学产业项目”,开启了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引领的干膜光刻胶国产化升级发展之路。

“有了配方后,第一步就是实现供应链替代。”能动科技首席顾问雷磊介绍,研发团队足足花了三年时间,逐一对标国外供应商,开展原材料国产化替代及自研开发工作,不断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

然而,光刻胶产品对精度和均匀性有着极高要求,其生产过程对环境洁净度、温度、湿度和高精密涂工工艺等条件的要求也极为严苛,国外工艺在国内落地,远不止供应链替代这一项挑战。

“由于国内该行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生产设备落后,如果定制设备,等正式启用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为此,我们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寻求设备和人才支持,从客户视角提升产品工艺和终端场景的技术应用需求。”雷磊介绍,研发团队在经历无数次“今天成功,明天失败”的反复实验后,最终成功掌握了核心技术。

2015年,能动科技正式投产,首款产品MA315一经面世,公司同年便获得了“第四届创业创新大赛(广东赛区)”优秀企业称号,并被纳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坚持从产业链源头创新的理念,也让能动科技成为了国内唯一具备从精细化工合成源头至精密涂布分切全工序覆盖的国产干膜光刻胶生产骨干企业。

截至目前,能动科技已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珠海市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珠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及珠海市创新驱动百强企业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技术创新一直是能动科技的生命线。”雷磊介绍,公司不仅率先突破了以铜柱、镀金、沉镍等特种泛应用制程工艺为主的先进封装用厚阻干膜光刻胶的国产化,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是国内首家实现半导体领域先进封装载板、类载板专用干膜光刻胶量产企业。

PART.02

从国产化替代到品牌出海

开启全球化新征程

2020年和2021年,能动科技分别完成A、B轮融资,通过升级高速精密涂布线、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设自动仓储和投料系统等举措,强化工艺可控,实现产能倍增。2022年,能动科技成功实现光阻干膜和防焊干膜的批量生产,走在了高端干膜光刻胶国产化替代进程的最前端。然而,他们并未止步于此。

“除了持续加大对前沿光刻胶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转化外,我们还在开发其他光学材料。”雷磊透露,公司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终端头部客户建立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现有产品性能,实现了预研一批、成熟一批和推广一批的产品迭代发展良性循环。

海外市场的开拓,是能动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去年7月,能动科技在泰国设立首个海外子公司及大型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预计于今年8月投产,具备覆盖泰国本地乃至东南亚市场的光刻胶成品满荷分切加工和存储能力,将成为能动科技海外供应链及东南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能动科技已在经开区厂区筹备增设新的高精密涂工生产线。“预计今年5月安装,海外基地和新产线全部投产后,公司年产值预计将从1.5亿元跃升至4亿元。”雷磊表示,未来,能动科技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助推中国光刻胶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电路互联及半导体行业注入中国力量。

文字:宋一诺 图片:张 洲 编辑:刘鹏凯 莫海晖 责任编辑:莫海晖
从打破垄断到走向世界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光刻胶“小巨人”何以逆袭?
珠海特区报 2025-03-18 03:01
编者按: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今日起,本报开设“探秘新动能·经开区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专栏,聚焦企业攻破“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实践,记录技术攻坚的奋斗历程,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思考与启示。敬请垂注!

 

技术人员正在忙碌。

光刻胶是半导体、显示器面板和集成电路板制造中的核心材料,被誉为“芯片之基”。在珠海经开区,有一家深耕干膜光刻胶领域十四载的“小巨人”——珠海市能动科技光学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走出了一条从“实现干膜光刻胶国产化替代”,到“把中国造干膜光刻胶推向国际”,再到“感光功能性材料泛应用技术全面突破”的创新发展之路。能动科技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探究竟。

PART.01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

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成为印制电路板光刻胶的最大消费国,但自给率长期偏低,生产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为提升国家干膜光刻胶供应链保障能力,我们的创始人从经销转型实业生产,创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干膜光刻胶生产企业。如今,我们自研的微米级干膜光刻胶量产成像精度已达8微米——相当于成年男性头发丝直径的1/125。”在能动科技展厅,技术人员向记者讲述起这段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历程。

2011年,能动科技收购AQUAMER®品牌干膜光刻胶的技术、专利、工艺及全球独占性经营权,于2012年正式启动“高栏光学产业项目”,开启了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引领的干膜光刻胶国产化升级发展之路。

“有了配方后,第一步就是实现供应链替代。”能动科技首席顾问雷磊介绍,研发团队足足花了三年时间,逐一对标国外供应商,开展原材料国产化替代及自研开发工作,不断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

然而,光刻胶产品对精度和均匀性有着极高要求,其生产过程对环境洁净度、温度、湿度和高精密涂工工艺等条件的要求也极为严苛,国外工艺在国内落地,远不止供应链替代这一项挑战。

“由于国内该行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生产设备落后,如果定制设备,等正式启用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为此,我们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寻求设备和人才支持,从客户视角提升产品工艺和终端场景的技术应用需求。”雷磊介绍,研发团队在经历无数次“今天成功,明天失败”的反复实验后,最终成功掌握了核心技术。

2015年,能动科技正式投产,首款产品MA315一经面世,公司同年便获得了“第四届创业创新大赛(广东赛区)”优秀企业称号,并被纳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坚持从产业链源头创新的理念,也让能动科技成为了国内唯一具备从精细化工合成源头至精密涂布分切全工序覆盖的国产干膜光刻胶生产骨干企业。

截至目前,能动科技已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珠海市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珠海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及珠海市创新驱动百强企业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技术创新一直是能动科技的生命线。”雷磊介绍,公司不仅率先突破了以铜柱、镀金、沉镍等特种泛应用制程工艺为主的先进封装用厚阻干膜光刻胶的国产化,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是国内首家实现半导体领域先进封装载板、类载板专用干膜光刻胶量产企业。

PART.02

从国产化替代到品牌出海

开启全球化新征程

2020年和2021年,能动科技分别完成A、B轮融资,通过升级高速精密涂布线、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设自动仓储和投料系统等举措,强化工艺可控,实现产能倍增。2022年,能动科技成功实现光阻干膜和防焊干膜的批量生产,走在了高端干膜光刻胶国产化替代进程的最前端。然而,他们并未止步于此。

“除了持续加大对前沿光刻胶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转化外,我们还在开发其他光学材料。”雷磊透露,公司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终端头部客户建立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现有产品性能,实现了预研一批、成熟一批和推广一批的产品迭代发展良性循环。

海外市场的开拓,是能动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去年7月,能动科技在泰国设立首个海外子公司及大型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预计于今年8月投产,具备覆盖泰国本地乃至东南亚市场的光刻胶成品满荷分切加工和存储能力,将成为能动科技海外供应链及东南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能动科技已在经开区厂区筹备增设新的高精密涂工生产线。“预计今年5月安装,海外基地和新产线全部投产后,公司年产值预计将从1.5亿元跃升至4亿元。”雷磊表示,未来,能动科技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助推中国光刻胶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电路互联及半导体行业注入中国力量。

文字:宋一诺 图片:张 洲 编辑:刘鹏凯 莫海晖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