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学家开发1.7克脑机接口新工具,可实现神经血管同步成像

记者3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该院医学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与刘成波、郑炜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3月21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重量仅有1.7克的头戴式成像显微镜,实现了自由活动下小鼠神经元活动与血氧代谢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大脑神经血管耦合机制探索和脑机接口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深圳先进院为该研究第一单位。

研究团队通过微型化设计,整合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光声显微镜,成功构建了重量仅1.7克的双模态成像探头,可在自由活动小鼠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血管同步成像。成像分辨率达到1.5微米,成像速度为0.78赫兹,视野范围为400微米×400微米。通过系统硬件与算法创新,实现了大脑血氧代谢成像,并同步记录神经元钙信号活动。

神经血管耦合是大脑神经活动对局部血流、血氧动态调节的一种功能机制,也是脑机接口功能成像神经活动的核心目标。当神经元活跃时,其代谢需求增加,邻近血管通过扩张和血氧调节进行快速响应,从而保障大脑神经活动能量供应。这一机制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基础,也是非侵入脑机接口获取大脑信息的关键。

“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对自由活动小鼠大脑神经元活动与血液动力学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解析神经血管耦合机制和开发新一代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思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刘成波介绍,未来,研究人员将在两方面推进该研究。在成像技术方面,继续优化头戴式显微镜的性能,进一步扩大成像视场,提高成像景深和速度,并探索融合多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等其它模态,满足更广泛的研究需求。在脑机接口应用方面,探索头戴成像技术应用于灵长类动物脑功能信息非侵入读取,利用神经血管耦合机制精准解析大脑功能活动,为阿尔茨海默病、卒中等脑疾病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
深圳科学家开发1.7克脑机接口新工具,可实现神经血管同步成像
南方+ 2025-03-24 17:52

记者3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该院医学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与刘成波、郑炜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3月21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重量仅有1.7克的头戴式成像显微镜,实现了自由活动下小鼠神经元活动与血氧代谢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大脑神经血管耦合机制探索和脑机接口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深圳先进院为该研究第一单位。

研究团队通过微型化设计,整合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光声显微镜,成功构建了重量仅1.7克的双模态成像探头,可在自由活动小鼠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血管同步成像。成像分辨率达到1.5微米,成像速度为0.78赫兹,视野范围为400微米×400微米。通过系统硬件与算法创新,实现了大脑血氧代谢成像,并同步记录神经元钙信号活动。

神经血管耦合是大脑神经活动对局部血流、血氧动态调节的一种功能机制,也是脑机接口功能成像神经活动的核心目标。当神经元活跃时,其代谢需求增加,邻近血管通过扩张和血氧调节进行快速响应,从而保障大脑神经活动能量供应。这一机制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基础,也是非侵入脑机接口获取大脑信息的关键。

“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对自由活动小鼠大脑神经元活动与血液动力学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解析神经血管耦合机制和开发新一代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思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刘成波介绍,未来,研究人员将在两方面推进该研究。在成像技术方面,继续优化头戴式显微镜的性能,进一步扩大成像视场,提高成像景深和速度,并探索融合多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等其它模态,满足更广泛的研究需求。在脑机接口应用方面,探索头戴成像技术应用于灵长类动物脑功能信息非侵入读取,利用神经血管耦合机制精准解析大脑功能活动,为阿尔茨海默病、卒中等脑疾病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