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金湾区处处青葱,青砖黛瓦间焕发新活力。在上周召开的金湾区两会上,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推动全部行政村成立农房运营服务中心,进一步盘活宅基地和农房。记者走访该区多地发现,昔日破败的村居老屋正蝶变为创业乐土和“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金湾区已成功盘活宅基地和农房447宗,预计带动村民增收247万元。

在三灶镇木头冲村,澳门老人丁伟洪的根雕工作室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打卡点”。去年租下石头屋后,这名七旬老人将这里改造成第二个家。“这里既能静心创作,又能种菜养花,享受田园生活,回澳门反倒像出差。”丁伟洪表示,宽敞的空间让他得以尽情发展根雕爱好。
像丁老这样的“新村民”在金湾区已非个例,这得益于金湾区创新推出的一系列宅基地和农房盘活措施。近年来,金湾区深入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积极构建“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放市场、收益权惠村民”的金湾模式,配套开发的农房运营平台集成房源发布、智能匹配等8大功能,实现资源精准对接。
其中,三灶镇建成全省首个镇一级农房运营服务中心,吸引了港澳人士及内地高校教师、艺术家及青年创客等通过租赁闲置农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木头冲村,19栋闲置石头屋经过改造升级,成功转型为特色民宿、餐饮和木工坊、陶艺坊、国医馆等特色文旅空间,每栋年租金约1.5万元、综合营收超3.75万元。“以前空置的老屋现在每月能收租上千元,而且租金逐年上涨。”村民曹婴花指着自家改造后的石头屋高兴地说。

“90后”大学生吴泳康返乡创业的故事同样精彩。他回到家乡三板村创立“返屋”民宿,14间临河客房既保留水乡特色,又融入现代设计,每年为村民增收超25万元,成功实现“村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多赢局面。“‘返屋’在粤语里是回家的意思,期待更多青年回乡创业,共同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吴泳康说。
从“沉睡农房”到“共富空间”,金湾区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宅基地和农房“沉睡困局”,已累计推动826宗闲置农房委托运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我们近期将举办一场大型农房盘活推介会,为有兴趣投资的企业及港澳人士搭建沟通平台,促成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黄颖怡透露,金湾区还将积极助推港澳人士享受村内娱乐设施、日间照料、入学等方面政策,让更多港澳居民成为金湾区“新村民”。
春日的金湾区处处青葱,青砖黛瓦间焕发新活力。在上周召开的金湾区两会上,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推动全部行政村成立农房运营服务中心,进一步盘活宅基地和农房。记者走访该区多地发现,昔日破败的村居老屋正蝶变为创业乐土和“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金湾区已成功盘活宅基地和农房447宗,预计带动村民增收247万元。

在三灶镇木头冲村,澳门老人丁伟洪的根雕工作室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打卡点”。去年租下石头屋后,这名七旬老人将这里改造成第二个家。“这里既能静心创作,又能种菜养花,享受田园生活,回澳门反倒像出差。”丁伟洪表示,宽敞的空间让他得以尽情发展根雕爱好。
像丁老这样的“新村民”在金湾区已非个例,这得益于金湾区创新推出的一系列宅基地和农房盘活措施。近年来,金湾区深入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积极构建“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放市场、收益权惠村民”的金湾模式,配套开发的农房运营平台集成房源发布、智能匹配等8大功能,实现资源精准对接。
其中,三灶镇建成全省首个镇一级农房运营服务中心,吸引了港澳人士及内地高校教师、艺术家及青年创客等通过租赁闲置农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木头冲村,19栋闲置石头屋经过改造升级,成功转型为特色民宿、餐饮和木工坊、陶艺坊、国医馆等特色文旅空间,每栋年租金约1.5万元、综合营收超3.75万元。“以前空置的老屋现在每月能收租上千元,而且租金逐年上涨。”村民曹婴花指着自家改造后的石头屋高兴地说。

“90后”大学生吴泳康返乡创业的故事同样精彩。他回到家乡三板村创立“返屋”民宿,14间临河客房既保留水乡特色,又融入现代设计,每年为村民增收超25万元,成功实现“村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多赢局面。“‘返屋’在粤语里是回家的意思,期待更多青年回乡创业,共同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吴泳康说。
从“沉睡农房”到“共富空间”,金湾区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宅基地和农房“沉睡困局”,已累计推动826宗闲置农房委托运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我们近期将举办一场大型农房盘活推介会,为有兴趣投资的企业及港澳人士搭建沟通平台,促成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黄颖怡透露,金湾区还将积极助推港澳人士享受村内娱乐设施、日间照料、入学等方面政策,让更多港澳居民成为金湾区“新村民”。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