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珠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拥有227.26千米海岸线、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个海岛,确定为四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之一。如何可持续地获取、培育、发展海洋资源,既是对各级部门的考验,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顶层设计上,去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明确支持珠海“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链条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临港油气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和海洋旅游”等具体工作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条路径》《珠海市海岛旅游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等规划和政策文件,构建完善了贯通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海洋经济保障体系。
工作抓手上,以“三海联动”为举措,即在省内率先成立市级海洋发展局,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个不同部门的涉海管理职能或审批事项;成立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发展集团,由格力、华发、大横琴等多家市属国企共同出资设立,集约了相关国企的涉海职能,做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实践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拥有国内第一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承载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空间谋划上,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地级市,目前已确定“功能区-重点片区-园区”海洋产业三级承载空间体系。一是以洪湾片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主窗口,促进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渔业跨界融合。二是以金湾区、斗门区为主阵地,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油气产业园区。三是以万山群岛为主战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居民岛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在省委具体部署下,珠海持续唱响“海洋牧歌”,海洋生产总值实现连年攀升,“蓝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继续发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成为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蓝色引擎”持续强劲。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必须以先进产业为牵引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聚焦建设粤港澳海洋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大湾区国际锚地服务区,珠海已形成海洋化工、海洋油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以及滨海旅游为支柱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和汇聚了中海油、江龙船艇、太平洋海洋工程、三一重工等3400余家涉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0余家,优秀的工程装备单位79家。其次,珠海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的珠海港,多年前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助推珠海成为华南重要临港工业基地、珠三角海洋交通物流中心之一、全国优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第三,海洋新能源发展迅速,近年来珠海积极发展临港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LNG接收站、天然气发电等重点项目,建成华南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运基地;自主开发的国内首个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设备“南鲲”号投入试运行,省内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47台风机和金湾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投运。
“蓝色平台”持续创新。现代海洋产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平台,全市拥有南方海洋实验室等30家海洋创新平台,涉海科技创新平台企业92家,潜力企业超1200家,科研机构涉海科技创新平台5家,市内10所高校中7所拥有涉海专业业务,其中这些高校内已创建涉海研究平台(团队)57个,人才储备丰富。
“蓝色粮仓”持续夯实。最新出台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对构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提出了更多细化的指引,珠海正按照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要求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加强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在水产种业上的深度合作,提升“深蓝种业”源头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强劲“珠海芯”。珠海正在推进万山、外伶仃两个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近两年涉海企业积极参与,新谋划了一系列海洋牧场项目,重点以重力式网箱、桁架式养殖平台和大型养殖工船为载体,构建“基金+国有资本+产业资本+重点项目”的商业模式,探索形成海洋牧场“珠海范式”。
碧海蓝天与暖色人文,构成了这个海滨城市多层次风景线,让珠海吸引力与日俱增。
“蓝色文旅”增效升级。滨海旅游业一直是珠海的靓丽名片,极为丰富的优质海岛资源,让这里逐步发展出集休闲度假、主题公园、温泉康养、海岛运动、海洋科普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珠海“一岛一品”旅游品牌越打越响,差异化海岛旅游体验初见成效,多个海岛收获广泛好评。珠海海岛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截至去年底海岛共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珠海未来定位打造世界级海岛旅游品牌,开拓海洋产业、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的“新赛道”,将探索开展与深圳、香港以及周边兄弟市的海岛跨岛旅游,不断擦亮浪漫珠海蓝色文旅名片。
“人岛和谐”持续强化。海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收益必须高度重视开发问题,控制节奏。2023年印发的《珠海市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明确将55个无居民海岛纳入海洋发展区,重点围绕海岛旅游、农林牧渔等主导功能推动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利用,在不影响海岛主导功能发挥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其他兼容功能,推动海岛的功能复合高效利用;其余197个无居民海岛纳入生态保护区,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在有居民海岛中,东澳、外伶仃、桂山、长琴等4岛均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长琴岛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东澳岛沙滩修复工程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暖色配套”加快完善。魅力珠海的内容和魅力,还体现在“百千万工程”为民谋福上。为解决海岛生产生活配套不健全问题,市委有关部门推动万山区立行立改、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市三甲医院与海岛各镇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增加优秀医护人员轮岗交流、常态化上岛义诊、加快对现有人员的系统培训和急救培训,解决海岛医院人才短缺、医疗能力弱、设备闲置等问题;对多家快递公司对海岛上取件加收取件费情况,严肃叫停、提出整改,坚决打击违规收费;对各海岛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整体薄弱的实际情况,市、区已切实担负起责任,从以强带弱、做大做强镇属国企、丰富收入来源等方面,研究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等。为建设更加幸福和美的新城市,全市各级各部门在提升和谐便利、绿色低碳方面下足了功夫。如全市范围已修建1156座设施完善的公厕,累计建成公共充电站700余座,充电桩4万余个,规划将配备13.5万个公共停车位的目标已完成一半,越来越多的人们为生活在珠海感到幸福,越来越多的游客有了更多理由再来珠海。
作为大湾区重要极点、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已具备一定的海洋产业基础,但在海洋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如何在海洋经济领域进一步发掘新质生产力,结合现有产业布局、要素资源及区域竞争态势,提出以下思路建议。
抓枢纽强联通,推动港口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级。当前高栏已与南美洲开通直航,大宗商品货轮吃水较深,建议加快推进高栏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提升深水泊位容量,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吞吐量。二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建议开通珠三角铁路货运专线,推广“海铁联运”模式,降低企业陆运成本。构建“空港-海港-数字港”三港联动体系,通过空港的国际化航空枢纽功能,连接全球主要城市;强化珠海港与大湾区内外的物流运输网络,促进贸易往来;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三是优化港口配套服务生态。建议通过政府补贴或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将港口作业费降低至广州南沙港同等水平。在高栏港综合保税区进一步完善仓储、报关、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吸引跨境电商和临港加工企业集聚。优化码头冷链物流服务,满足生物医药、农产品等货物进出口需求。
抓创新强动能,推动海洋科技装备突破升级。一是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群。珠海已拥有海洋装配龙头企业,但在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领域仍依赖进口。建议设立“海洋装备创新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攻关深水钻井平台、LNG船用储罐、海洋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动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突破耐腐蚀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瓶颈;鼓励本地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全球优质海工企业资源,补足技术短板。二是培育智能船舶与绿色船舶产业。全球航运业正加速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珠海可依托本土军工企业,打造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自主导航系统、船用氢燃料电池等细分领域,并推动“5G+北斗”技术在船舶通信中的应用;鼓励支持本地电池企业开发船用储能电池,抢占电动船舶市场先机。三是延伸海洋装备服务链条。建议引进国际知名船舶设计公司和认证机构,提供技术咨询与认证服务;发展海洋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依托横琴金融岛政策,设立船舶租赁SPV公司,降低中小企业购船门槛,完善后端服务薄弱环节。
抓科研强体验,拓展培育蓝色经济新动能。一是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珠海海域年均风速达6.5米/秒,建议在海域范围设置20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增加风能布设储备;推动“风电+储能+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利用风电电解水制氢,通过管道或船舶输送至园区或企业端;试点跨境海洋碳汇联合拍卖,以红树林作为碳汇标的推出。二是突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议联合珠澳两地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海洋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设立海洋生物医药中试基地,攻关海洋多肽药物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抗癌抗衰类的生物创新药品,打造从海洋微生物筛选→化合物合成→临床试验→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三是升级滨海文旅与休闲渔业。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开发高端海洋文旅项目,如建设“海洋科技主题乐园”,融合VR潜水、无人艇体验等科技元素;推广“休闲渔业+民宿”模式,支持桂山镇等地渔村改造传统渔船为观光船,提供海钓、养殖体验等特色服务;开通大湾区豪华邮轮航线,丰富拓展游艇出游内容等。
展望未来,珠海海洋产业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在这片蔚蓝里,我们既要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海洋科技新边界,又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的道路,守护好这片宝贵的蓝色家园。通过“港口升级、装备创新、产业融合”的核心路径,推动海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加速转变,为城市经济注入可持续的蓝色动能,书写珠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珠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拥有227.26千米海岸线、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个海岛,确定为四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之一。如何可持续地获取、培育、发展海洋资源,既是对各级部门的考验,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顶层设计上,去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明确支持珠海“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链条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临港油气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和海洋旅游”等具体工作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条路径》《珠海市海岛旅游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等规划和政策文件,构建完善了贯通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海洋经济保障体系。
工作抓手上,以“三海联动”为举措,即在省内率先成立市级海洋发展局,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个不同部门的涉海管理职能或审批事项;成立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发展集团,由格力、华发、大横琴等多家市属国企共同出资设立,集约了相关国企的涉海职能,做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实践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拥有国内第一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承载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空间谋划上,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地级市,目前已确定“功能区-重点片区-园区”海洋产业三级承载空间体系。一是以洪湾片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主窗口,促进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渔业跨界融合。二是以金湾区、斗门区为主阵地,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油气产业园区。三是以万山群岛为主战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居民岛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在省委具体部署下,珠海持续唱响“海洋牧歌”,海洋生产总值实现连年攀升,“蓝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继续发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成为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蓝色引擎”持续强劲。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必须以先进产业为牵引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聚焦建设粤港澳海洋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大湾区国际锚地服务区,珠海已形成海洋化工、海洋油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以及滨海旅游为支柱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和汇聚了中海油、江龙船艇、太平洋海洋工程、三一重工等3400余家涉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0余家,优秀的工程装备单位79家。其次,珠海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的珠海港,多年前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助推珠海成为华南重要临港工业基地、珠三角海洋交通物流中心之一、全国优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第三,海洋新能源发展迅速,近年来珠海积极发展临港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LNG接收站、天然气发电等重点项目,建成华南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运基地;自主开发的国内首个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设备“南鲲”号投入试运行,省内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47台风机和金湾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投运。
“蓝色平台”持续创新。现代海洋产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平台,全市拥有南方海洋实验室等30家海洋创新平台,涉海科技创新平台企业92家,潜力企业超1200家,科研机构涉海科技创新平台5家,市内10所高校中7所拥有涉海专业业务,其中这些高校内已创建涉海研究平台(团队)57个,人才储备丰富。
“蓝色粮仓”持续夯实。最新出台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对构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提出了更多细化的指引,珠海正按照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要求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加强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在水产种业上的深度合作,提升“深蓝种业”源头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强劲“珠海芯”。珠海正在推进万山、外伶仃两个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近两年涉海企业积极参与,新谋划了一系列海洋牧场项目,重点以重力式网箱、桁架式养殖平台和大型养殖工船为载体,构建“基金+国有资本+产业资本+重点项目”的商业模式,探索形成海洋牧场“珠海范式”。
碧海蓝天与暖色人文,构成了这个海滨城市多层次风景线,让珠海吸引力与日俱增。
“蓝色文旅”增效升级。滨海旅游业一直是珠海的靓丽名片,极为丰富的优质海岛资源,让这里逐步发展出集休闲度假、主题公园、温泉康养、海岛运动、海洋科普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珠海“一岛一品”旅游品牌越打越响,差异化海岛旅游体验初见成效,多个海岛收获广泛好评。珠海海岛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截至去年底海岛共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珠海未来定位打造世界级海岛旅游品牌,开拓海洋产业、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的“新赛道”,将探索开展与深圳、香港以及周边兄弟市的海岛跨岛旅游,不断擦亮浪漫珠海蓝色文旅名片。
“人岛和谐”持续强化。海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收益必须高度重视开发问题,控制节奏。2023年印发的《珠海市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明确将55个无居民海岛纳入海洋发展区,重点围绕海岛旅游、农林牧渔等主导功能推动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利用,在不影响海岛主导功能发挥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其他兼容功能,推动海岛的功能复合高效利用;其余197个无居民海岛纳入生态保护区,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在有居民海岛中,东澳、外伶仃、桂山、长琴等4岛均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长琴岛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东澳岛沙滩修复工程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暖色配套”加快完善。魅力珠海的内容和魅力,还体现在“百千万工程”为民谋福上。为解决海岛生产生活配套不健全问题,市委有关部门推动万山区立行立改、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市三甲医院与海岛各镇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增加优秀医护人员轮岗交流、常态化上岛义诊、加快对现有人员的系统培训和急救培训,解决海岛医院人才短缺、医疗能力弱、设备闲置等问题;对多家快递公司对海岛上取件加收取件费情况,严肃叫停、提出整改,坚决打击违规收费;对各海岛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整体薄弱的实际情况,市、区已切实担负起责任,从以强带弱、做大做强镇属国企、丰富收入来源等方面,研究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等。为建设更加幸福和美的新城市,全市各级各部门在提升和谐便利、绿色低碳方面下足了功夫。如全市范围已修建1156座设施完善的公厕,累计建成公共充电站700余座,充电桩4万余个,规划将配备13.5万个公共停车位的目标已完成一半,越来越多的人们为生活在珠海感到幸福,越来越多的游客有了更多理由再来珠海。
作为大湾区重要极点、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已具备一定的海洋产业基础,但在海洋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如何在海洋经济领域进一步发掘新质生产力,结合现有产业布局、要素资源及区域竞争态势,提出以下思路建议。
抓枢纽强联通,推动港口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级。当前高栏已与南美洲开通直航,大宗商品货轮吃水较深,建议加快推进高栏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提升深水泊位容量,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吞吐量。二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建议开通珠三角铁路货运专线,推广“海铁联运”模式,降低企业陆运成本。构建“空港-海港-数字港”三港联动体系,通过空港的国际化航空枢纽功能,连接全球主要城市;强化珠海港与大湾区内外的物流运输网络,促进贸易往来;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三是优化港口配套服务生态。建议通过政府补贴或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将港口作业费降低至广州南沙港同等水平。在高栏港综合保税区进一步完善仓储、报关、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吸引跨境电商和临港加工企业集聚。优化码头冷链物流服务,满足生物医药、农产品等货物进出口需求。
抓创新强动能,推动海洋科技装备突破升级。一是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群。珠海已拥有海洋装配龙头企业,但在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领域仍依赖进口。建议设立“海洋装备创新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攻关深水钻井平台、LNG船用储罐、海洋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动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突破耐腐蚀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瓶颈;鼓励本地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全球优质海工企业资源,补足技术短板。二是培育智能船舶与绿色船舶产业。全球航运业正加速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珠海可依托本土军工企业,打造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自主导航系统、船用氢燃料电池等细分领域,并推动“5G+北斗”技术在船舶通信中的应用;鼓励支持本地电池企业开发船用储能电池,抢占电动船舶市场先机。三是延伸海洋装备服务链条。建议引进国际知名船舶设计公司和认证机构,提供技术咨询与认证服务;发展海洋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依托横琴金融岛政策,设立船舶租赁SPV公司,降低中小企业购船门槛,完善后端服务薄弱环节。
抓科研强体验,拓展培育蓝色经济新动能。一是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珠海海域年均风速达6.5米/秒,建议在海域范围设置20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增加风能布设储备;推动“风电+储能+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利用风电电解水制氢,通过管道或船舶输送至园区或企业端;试点跨境海洋碳汇联合拍卖,以红树林作为碳汇标的推出。二是突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议联合珠澳两地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海洋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设立海洋生物医药中试基地,攻关海洋多肽药物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抗癌抗衰类的生物创新药品,打造从海洋微生物筛选→化合物合成→临床试验→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三是升级滨海文旅与休闲渔业。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开发高端海洋文旅项目,如建设“海洋科技主题乐园”,融合VR潜水、无人艇体验等科技元素;推广“休闲渔业+民宿”模式,支持桂山镇等地渔村改造传统渔船为观光船,提供海钓、养殖体验等特色服务;开通大湾区豪华邮轮航线,丰富拓展游艇出游内容等。
展望未来,珠海海洋产业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在这片蔚蓝里,我们既要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海洋科技新边界,又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的道路,守护好这片宝贵的蓝色家园。通过“港口升级、装备创新、产业融合”的核心路径,推动海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加速转变,为城市经济注入可持续的蓝色动能,书写珠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