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皮屋”到湾区枢纽!横琴口岸见证粤澳融合新篇章
核心提示

珠江潮涌,琴澳璀璨。2000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横琴莲花桥头的第一代横琴口岸正式投入使用,为往来琴澳两地的旅客和车辆提供通关服务。

25载悠悠岁月,横琴口岸历经蜕变,在口岸面貌、基础设施、通关人流量等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琴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的重要见证。

25年来,这里见证了无数变迁,记录了时代的脉动,谱写着湾区发展的壮丽篇章。

硬联通:
从“边陲小站”到湾区枢纽,交通网络再升级

走进位于横琴环岛东路的横琴口岸,建筑风格现代大气,设施设备先进齐全。旅检大厅宽敞明亮,自助查验通道快速便捷……

相比如今的横琴口岸,最早投入使用的横琴口岸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澳门居民梁玉玲,曾是澳门旅行团导游。据她回忆,21世纪初,经横琴口岸到内地时,口岸还是个“铁皮屋”,周边一片荒芜,在泥泞的道路上步行20分钟以上,才能见到零星的房屋建筑。口岸通关第一年,进出境旅客约2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仅500多人次。

当时的横琴口岸与澳门莲花口岸隔桥相望,每次到横琴接团都要先在澳门莲花口岸过关,再乘坐摆渡车通过1700多米的莲花大桥,然后在横琴口岸过关,通常接旅行团回到澳门都要两个小时左右。

横琴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师琳泠介绍,横琴口岸经过四代迭变第一代横琴口岸于2000年3月启用。后来,在原址上进行重建。2007年5月,第二代横琴口岸启用。“那个时候旅检大厅有所扩容,有了两条旅检通道和简单的查验设备,这个变化也为两地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粤澳两地交流的日益密切,往来的人员和货物数量持续攀升,第二代口岸很快也难以承载这日益增长的通行压力。

2014年12月,第三代横琴口岸开启。师琳泠告诉记者,它是整个环澳口岸里第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口岸,它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旅客不用卡着点来过关,澳门居民可以从横琴口岸过来这边吃点夜宵再回去,琴澳两地的联系更密切,两地的烟火气息也更浓了。

2020年8月,第四代横琴口岸的旅检区域开通。师琳泠介绍,这个时候的旅检大厅窗明几净,非常宽敞明亮,旅客的通关体验也变好了,口岸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也变好了。“第四代横琴口岸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化,我们的软硬件基本上都得到了迭代升级。”

“横琴口岸的迭代升级,将澳门人的心与祖国母亲拉得更近。”梁玉玲自豪地说。

2024年12月2日,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正式通车。从莲花站到横琴站,澳门轻轨下穿琴澳间的海底隧道,仅需2分钟就可通达。“轻轨线路网延伸至横琴口岸,并在横琴口岸与广珠城轨延长线快速换乘,让澳门进一步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澳门特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说。

2024年2月,珠海金海大桥正式通车,横琴口岸与珠海机场的通行距离大幅缩短,横琴口岸城轨线路也新增了多条市区线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横琴口岸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软联通:
从“两地两检”到“一地两检”,通关速度再提升

横琴口岸是“一国两制”下横琴与澳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是粤澳往来的重要通道。作为琴澳之间互联互通的唯一门户,横琴口岸也走上了粤澳合作的创新机制之路。

2016年12月20日,澳门单牌车入出横琴政策实施,首批符合入境条件的9辆澳门单牌车历史性地从澳门驶入横琴。

“澳门单牌车突破性地第一次驶入横琴,澳门居民的通关方式和时间选择变得更灵活了。”梁玉玲说。

此前,经该口岸往来两地仍采用传统的“两地两检”通关模式,出入境人员、车辆、货物必须经过两道关口、接受两次检查,耗时长且不便利。

“在2020年之前,琴澳两地的执法单位是隔河相望,到了2020年之后,澳门的口岸工作人员进驻横琴口岸,从此两地执法单位肩并肩携手办公,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师琳泠补充说。

2020年8月18日,横琴口岸新旅检区正式开通启用,彻底告别20年来的“两地两检”模式,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只需排一次队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续。琴澳旅客从“两地两检”变成“一地两检”,从“中间摆渡”半小时“两上两下”,进入“秒通关时代”。

“我一周往返琴澳三四次,通关感觉非常便捷。”澳门居民余潮斌在澳门工作,居住在横琴已有五六年。他表示,现在有一次性查验模式,往返琴澳过关时不必再反复放下行李物品接受检查,通关效率非常高。

通关便利化是合作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

2024年3月1日,合作区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允许澳门居民携带涵盖生活所需的7大类300余种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营造琴澳交心交融的良好氛围。政策实施以来,3600余名澳门居民携带近9000批次动植物产品便捷入境。

同年3月18日,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正式启用,由试运行期间的15条拓展为30条,车道通行能力提升1倍;4月9日,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随车人员验放厅启用,标志着横琴口岸通关区域全面投入使用。

2024年5月,“团进团出”政策落地,参团内地居民可7天内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琴澳。2025年1月1日起,横琴居民“一签多行”政策实施,横琴居民往来澳门更加便利。目前,横琴口岸日均进出境人员约8万人次。

心联通:
从“寥寥人烟”到“人车两旺”,琴澳融合再加速

近年来,“琴澳融合”一直是合作区发展的“关键词”。横琴口岸作为连接琴澳两地唯一的陆路口岸,站在了琴澳融合的“最前沿”,也交出了一张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30条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全面开通,客货车通道随车人员验放厅正式启用,旅检大厅设置“常旅客”“新家园便捷”通道,居民往来琴澳最快仅需20秒,“琴澳同城”生活已触手可及。

25年间,横琴口岸的客流结构也发生了质变。师琳泠介绍:“在前几代口岸,通关的人员大多是商务人士或者是旅行团,现在,通关人员更多的是往来琴澳的上班族学生这类人群。比如说我是在横琴安家,却在澳门工作,或者说是澳门人在横琴买房在这边居住的,如今琴澳两地更多的是一些民生的往来。”

25年前,横琴口岸的通关量微乎其微,旅客和车辆寥寥无几。如今,随着合作区建设迈向深入,横琴口岸客流量和车流量大幅增长,琴澳两地往来人员、车辆通关数量不断刷新纪录。横琴口岸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的口岸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经横琴口岸出入境的客流超过2280万人次,全年单日客流先后5次突破历史新高;2025年1-2月,经横琴口岸出入境的客流超过462万人次,进出境车辆47万辆次,分别同比增长29.4%和43.7%。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琴澳两地人员往来愈发密切的生动写照。如今,横琴口岸“七分民生、三分游客”的特点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选择在横琴工作、生活,每天往返琴澳两地的通勤人员不断增加。横琴口岸已成为澳门居民融入大湾区生活的重要通道。

横琴口岸开放的25年,是不断发展进步的25年。它从一个设施简陋的小口岸,蝶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口岸,背后是粤澳两地携手共进的不懈努力,是“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生动体现。

展望未来,横琴口岸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不断优化通关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为粤澳深度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横琴口岸。 朱文 摄
文字:马涛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董帅奇
从“铁皮屋”到湾区枢纽!横琴口岸见证粤澳融合新篇章
珠海特区报 2025-04-02 01:50
核心提示

珠江潮涌,琴澳璀璨。2000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横琴莲花桥头的第一代横琴口岸正式投入使用,为往来琴澳两地的旅客和车辆提供通关服务。

25载悠悠岁月,横琴口岸历经蜕变,在口岸面貌、基础设施、通关人流量等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琴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的重要见证。

25年来,这里见证了无数变迁,记录了时代的脉动,谱写着湾区发展的壮丽篇章。

硬联通:
从“边陲小站”到湾区枢纽,交通网络再升级

走进位于横琴环岛东路的横琴口岸,建筑风格现代大气,设施设备先进齐全。旅检大厅宽敞明亮,自助查验通道快速便捷……

相比如今的横琴口岸,最早投入使用的横琴口岸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澳门居民梁玉玲,曾是澳门旅行团导游。据她回忆,21世纪初,经横琴口岸到内地时,口岸还是个“铁皮屋”,周边一片荒芜,在泥泞的道路上步行20分钟以上,才能见到零星的房屋建筑。口岸通关第一年,进出境旅客约2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仅500多人次。

当时的横琴口岸与澳门莲花口岸隔桥相望,每次到横琴接团都要先在澳门莲花口岸过关,再乘坐摆渡车通过1700多米的莲花大桥,然后在横琴口岸过关,通常接旅行团回到澳门都要两个小时左右。

横琴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师琳泠介绍,横琴口岸经过四代迭变第一代横琴口岸于2000年3月启用。后来,在原址上进行重建。2007年5月,第二代横琴口岸启用。“那个时候旅检大厅有所扩容,有了两条旅检通道和简单的查验设备,这个变化也为两地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粤澳两地交流的日益密切,往来的人员和货物数量持续攀升,第二代口岸很快也难以承载这日益增长的通行压力。

2014年12月,第三代横琴口岸开启。师琳泠告诉记者,它是整个环澳口岸里第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口岸,它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旅客不用卡着点来过关,澳门居民可以从横琴口岸过来这边吃点夜宵再回去,琴澳两地的联系更密切,两地的烟火气息也更浓了。

2020年8月,第四代横琴口岸的旅检区域开通。师琳泠介绍,这个时候的旅检大厅窗明几净,非常宽敞明亮,旅客的通关体验也变好了,口岸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也变好了。“第四代横琴口岸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化,我们的软硬件基本上都得到了迭代升级。”

“横琴口岸的迭代升级,将澳门人的心与祖国母亲拉得更近。”梁玉玲自豪地说。

2024年12月2日,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正式通车。从莲花站到横琴站,澳门轻轨下穿琴澳间的海底隧道,仅需2分钟就可通达。“轻轨线路网延伸至横琴口岸,并在横琴口岸与广珠城轨延长线快速换乘,让澳门进一步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澳门特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说。

2024年2月,珠海金海大桥正式通车,横琴口岸与珠海机场的通行距离大幅缩短,横琴口岸城轨线路也新增了多条市区线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横琴口岸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软联通:
从“两地两检”到“一地两检”,通关速度再提升

横琴口岸是“一国两制”下横琴与澳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是粤澳往来的重要通道。作为琴澳之间互联互通的唯一门户,横琴口岸也走上了粤澳合作的创新机制之路。

2016年12月20日,澳门单牌车入出横琴政策实施,首批符合入境条件的9辆澳门单牌车历史性地从澳门驶入横琴。

“澳门单牌车突破性地第一次驶入横琴,澳门居民的通关方式和时间选择变得更灵活了。”梁玉玲说。

此前,经该口岸往来两地仍采用传统的“两地两检”通关模式,出入境人员、车辆、货物必须经过两道关口、接受两次检查,耗时长且不便利。

“在2020年之前,琴澳两地的执法单位是隔河相望,到了2020年之后,澳门的口岸工作人员进驻横琴口岸,从此两地执法单位肩并肩携手办公,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师琳泠补充说。

2020年8月18日,横琴口岸新旅检区正式开通启用,彻底告别20年来的“两地两检”模式,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只需排一次队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续。琴澳旅客从“两地两检”变成“一地两检”,从“中间摆渡”半小时“两上两下”,进入“秒通关时代”。

“我一周往返琴澳三四次,通关感觉非常便捷。”澳门居民余潮斌在澳门工作,居住在横琴已有五六年。他表示,现在有一次性查验模式,往返琴澳过关时不必再反复放下行李物品接受检查,通关效率非常高。

通关便利化是合作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

2024年3月1日,合作区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允许澳门居民携带涵盖生活所需的7大类300余种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营造琴澳交心交融的良好氛围。政策实施以来,3600余名澳门居民携带近9000批次动植物产品便捷入境。

同年3月18日,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正式启用,由试运行期间的15条拓展为30条,车道通行能力提升1倍;4月9日,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随车人员验放厅启用,标志着横琴口岸通关区域全面投入使用。

2024年5月,“团进团出”政策落地,参团内地居民可7天内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琴澳。2025年1月1日起,横琴居民“一签多行”政策实施,横琴居民往来澳门更加便利。目前,横琴口岸日均进出境人员约8万人次。

心联通:
从“寥寥人烟”到“人车两旺”,琴澳融合再加速

近年来,“琴澳融合”一直是合作区发展的“关键词”。横琴口岸作为连接琴澳两地唯一的陆路口岸,站在了琴澳融合的“最前沿”,也交出了一张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30条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全面开通,客货车通道随车人员验放厅正式启用,旅检大厅设置“常旅客”“新家园便捷”通道,居民往来琴澳最快仅需20秒,“琴澳同城”生活已触手可及。

25年间,横琴口岸的客流结构也发生了质变。师琳泠介绍:“在前几代口岸,通关的人员大多是商务人士或者是旅行团,现在,通关人员更多的是往来琴澳的上班族学生这类人群。比如说我是在横琴安家,却在澳门工作,或者说是澳门人在横琴买房在这边居住的,如今琴澳两地更多的是一些民生的往来。”

25年前,横琴口岸的通关量微乎其微,旅客和车辆寥寥无几。如今,随着合作区建设迈向深入,横琴口岸客流量和车流量大幅增长,琴澳两地往来人员、车辆通关数量不断刷新纪录。横琴口岸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的口岸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经横琴口岸出入境的客流超过2280万人次,全年单日客流先后5次突破历史新高;2025年1-2月,经横琴口岸出入境的客流超过462万人次,进出境车辆47万辆次,分别同比增长29.4%和43.7%。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琴澳两地人员往来愈发密切的生动写照。如今,横琴口岸“七分民生、三分游客”的特点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选择在横琴工作、生活,每天往返琴澳两地的通勤人员不断增加。横琴口岸已成为澳门居民融入大湾区生活的重要通道。

横琴口岸开放的25年,是不断发展进步的25年。它从一个设施简陋的小口岸,蝶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口岸,背后是粤澳两地携手共进的不懈努力,是“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生动体现。

展望未来,横琴口岸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不断优化通关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为粤澳深度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横琴口岸。 朱文 摄
文字:马涛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