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水产首次“游”入中国餐桌,深圳、老挝共建现代渔业产业园

近日,老挝首家获得对华出口资质的水产品企业——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旗下加工厂湄公鲜生生产的巴沙鱼,正式运抵深圳蛇口港。3月31日,经深圳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这批承载着中老渔业合作成果的优质水产品,即将摆上市民的餐桌。

这是中老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水产品贸易的首次通关突破,也是大鹏新区深化国际渔业合作、构建国际海洋经济全产业链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渔科技”)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是一家专注于东南亚渔业产业发展的投资平台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践行者,中渔科技依托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推动种源优势和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在湄公河畔的老挝巴色市投资建设的老挝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是深圳与老挝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产业园项目。

产业园区依托湄公河流域优质水源和亚热带气候优势,构建了集种鱼培育、生态养殖、科技研发、加工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园区一期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预计可实现年产巴沙鱼商品鱼超2万吨,加工巴沙鱼成品达1.2万吨,年产值约3.3亿元人民币。待园区项目整体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加工巴沙鱼超50万吨,成为保障深圳水产“菜篮子”的重要基地。

此次通关的老挝巴沙鱼具备显著优势:

生态养殖:依托湄公河天然水系,采用全程无激素添加的绿色养殖模式,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品质保障:严格遵循中国海关检验检疫标准,建立覆盖养殖、加工、运输全链条的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可溯。

价格亲民: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运营,有效降低成本,让市民享受到性价比高且优质安全的进口水产品。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彭晶
老挝水产首次“游”入中国餐桌,深圳、老挝共建现代渔业产业园
南方+ 2025-04-07 14:12

近日,老挝首家获得对华出口资质的水产品企业——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旗下加工厂湄公鲜生生产的巴沙鱼,正式运抵深圳蛇口港。3月31日,经深圳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这批承载着中老渔业合作成果的优质水产品,即将摆上市民的餐桌。

这是中老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水产品贸易的首次通关突破,也是大鹏新区深化国际渔业合作、构建国际海洋经济全产业链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渔科技”)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是一家专注于东南亚渔业产业发展的投资平台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践行者,中渔科技依托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推动种源优势和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在湄公河畔的老挝巴色市投资建设的老挝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是深圳与老挝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产业园项目。

产业园区依托湄公河流域优质水源和亚热带气候优势,构建了集种鱼培育、生态养殖、科技研发、加工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园区一期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预计可实现年产巴沙鱼商品鱼超2万吨,加工巴沙鱼成品达1.2万吨,年产值约3.3亿元人民币。待园区项目整体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加工巴沙鱼超50万吨,成为保障深圳水产“菜篮子”的重要基地。

此次通关的老挝巴沙鱼具备显著优势:

生态养殖:依托湄公河天然水系,采用全程无激素添加的绿色养殖模式,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品质保障:严格遵循中国海关检验检疫标准,建立覆盖养殖、加工、运输全链条的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可溯。

价格亲民: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运营,有效降低成本,让市民享受到性价比高且优质安全的进口水产品。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