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更多“沉睡”农房变身增收“法宝”

4月7日上午,珠海市金湾区首届农房盘活推介会举行,现场发布“农闲E居”智慧平台小程序。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港澳投资者到珠海金湾考察投资项目,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联动发展。(《珠海特区报》4月8日03版)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闲置农房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农房不仅是历史和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乡音、乡愁、乡忆,更蕴含着无数的乡土情结;且散落在乡间的闲置农房,也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曾因人口外流陷入沉寂的金湾区木头冲村,如今通过“农闲E居”平台实现华丽转身——澳门设计师的现代理念与岭南建筑相融合,打造出独具韵味的精品民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金湾区正用数字化钥匙打开更多“沉睡”农房,走出一条资源活化与城乡融合的创新之路。

数字化平台破解了农房盘活的“信息孤岛”。珠海金湾首创的“农闲E居”小程序,将231栋闲置农房纳入云端数据库,通过智能匹配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村民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将闲置院落推向港澳市场;投资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房屋结构、周边配套等立体信息。这种“互联网+农房”模式,让分散的农房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数据显示,平台上线后农房盘活效率大幅提升,村民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跨界融合激活了乡村价值的“乘数效应”。在木头冲村,澳门设计师将葡式建筑元素巧妙融入石头屋改造,本土运营团队则植入醒狮文化、茶果制作等非遗体验,创造出“澳门风情+岭南文化”的独特卖点。这种“设计在外、运营在内”的合作模式,既保留了乡村肌理,又注入了时尚基因。目前已有多家澳门居民选择在此定居创业,带动周边建成木工坊、国医馆等新业态,正重构乡村产业振兴生态。

金融活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为解决融资问题,金湾区2024年12月成立全省首个镇级农房运营服务中心,构建起“资源库+服务链”的双轮驱动机制。如今通过专项贷款产品,农户最高可获得50万元贷款资金,破解了农房改造的资金瓶颈。这种“政府搭台、金融护航”的机制,让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从珠海金湾的实践可以看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在守护乡愁中创新发展。当数字化平台消弭城乡信息鸿沟,当港澳元素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当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沉睡”的农房就变成了增收的“法宝”。这种以制度创新盘活存量、以跨界融合提升价值的实践,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金湾样本”。

文字:王小梅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李梅容
乐见更多“沉睡”农房变身增收“法宝”
珠海特区报 2025-04-10 01:52

4月7日上午,珠海市金湾区首届农房盘活推介会举行,现场发布“农闲E居”智慧平台小程序。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港澳投资者到珠海金湾考察投资项目,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联动发展。(《珠海特区报》4月8日03版)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闲置农房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农房不仅是历史和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乡音、乡愁、乡忆,更蕴含着无数的乡土情结;且散落在乡间的闲置农房,也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曾因人口外流陷入沉寂的金湾区木头冲村,如今通过“农闲E居”平台实现华丽转身——澳门设计师的现代理念与岭南建筑相融合,打造出独具韵味的精品民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金湾区正用数字化钥匙打开更多“沉睡”农房,走出一条资源活化与城乡融合的创新之路。

数字化平台破解了农房盘活的“信息孤岛”。珠海金湾首创的“农闲E居”小程序,将231栋闲置农房纳入云端数据库,通过智能匹配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村民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将闲置院落推向港澳市场;投资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房屋结构、周边配套等立体信息。这种“互联网+农房”模式,让分散的农房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数据显示,平台上线后农房盘活效率大幅提升,村民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跨界融合激活了乡村价值的“乘数效应”。在木头冲村,澳门设计师将葡式建筑元素巧妙融入石头屋改造,本土运营团队则植入醒狮文化、茶果制作等非遗体验,创造出“澳门风情+岭南文化”的独特卖点。这种“设计在外、运营在内”的合作模式,既保留了乡村肌理,又注入了时尚基因。目前已有多家澳门居民选择在此定居创业,带动周边建成木工坊、国医馆等新业态,正重构乡村产业振兴生态。

金融活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为解决融资问题,金湾区2024年12月成立全省首个镇级农房运营服务中心,构建起“资源库+服务链”的双轮驱动机制。如今通过专项贷款产品,农户最高可获得50万元贷款资金,破解了农房改造的资金瓶颈。这种“政府搭台、金融护航”的机制,让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从珠海金湾的实践可以看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在守护乡愁中创新发展。当数字化平台消弭城乡信息鸿沟,当港澳元素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当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沉睡”的农房就变成了增收的“法宝”。这种以制度创新盘活存量、以跨界融合提升价值的实践,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金湾样本”。

文字:王小梅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