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石溪,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看似普通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变得非常具有中国古典美。美的意境,美的意象,如松风、云影,充满诗意。
我首先想起的,是家乡湖南隆回的大托石瀑。在海拔3000多米的白马山上,斜立着一片绵延2000米、高300多米的灰白色岩石,像刀切斧劈过一般平整,远远望去,仿佛从天而降的飞瀑。石溪与石瀑,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5年的某天,我带着正读幼儿园的儿子,去石溪公园一探究竟。那天,我们把车停在位于现今香山驿站北侧的停车场,然后向西穿过一片人工林,沿着西侧一条石板小路拾级而上,到半山再往东下行,陆续就看到一些散落在路边的石刻,有题字,有题诗,印象最深的是“石溪”“鹅”等大字,还有“惜字社”遗存的断壁残垣,石龙溅雪、石燕迎春等石溪八景。我这才知道,这并非一个普通的公园,而是山场才子鲍俊等一批文人先贤曾经游历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想刚刚走过和看到的,林间有松树,儿子还捡到几个掉落地上的松果,高兴得跳起来。再看那潺潺溪水从一大片石壁顺流而下,要是晚上过来,明月高悬、松影婆娑,不正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诗歌的唯美意境,千年后居然照进了石溪公园的现实!
山下,很多市民拿着各种塑料桶,排队取山泉水。我也过去双手掬了一捧喝,清冽爽口,真解渴。一些小孩忍不住下到溪里捞鱼虾,欢声笑语在林间荡漾。
后来,我又多次带着家人去石溪公园游览,也看到立在入口的《重修石溪亦兰亭记》,才知这个公园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蛇虫出没的荒野之地,那些石刻遗迹也湮没在丛林沟壑之间。在一些本土文史专家的呼吁下,政府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修路、清淤,对摩崖石刻进行描色保护,并以绍兴兰亭为蓝本原址复建亦兰亭,修复“琴泉跌水”“溪池映月”等古景,再现清代雅集场景,让市民得以享受“登山观石、临溪听泉”的立体游览体验。
再进一步了解,此地原本叫石牛岭,因为清代诗人、书画家鲍俊仰慕书圣王羲之,便邀请岭南名士在此修筑亭(亦兰亭)榭(惜字社),仿兰亭修禊,经常组织“春游”“野炊”,烹茶煮酒、吟诗作对,兴之所至,又将题字、题诗镌刻在大小石头上,其中鲍俊所题“石溪”二字最大,鲍俊本人又别号“石溪生”,从此这里就改名石溪了。
但是,鲍俊为什么在此题“石溪”二字呢?据专家考证,香山知事林谦在日记中记录,1831年,他们一起登山,见有奇石林立与溪流潺潺,于是鲍俊题写了“石溪”二字,并以此遥相呼应绍兴的“兰亭”二字。近来还有专家了解到,书圣王羲之墓地所在的浙江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四周古柏参天、清溪流淌,附近有个村庄也叫石溪。
我们目前看到的30多处石溪摩崖石刻,其内容、年代、作者等,也是许多本土文博专家经过多年艰苦的考古发掘、研究考证得出的成果。但其中仍有一些字词,或残缺遗失或无法辨认,石溪八景也有六景仍找不到准确名称,所幸专家们始终没有停下继续探索求证的脚步。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溪之山不高,水亦不深,但有先贤翰墨词章、文人雅集佳话,草木含情、花香扑鼻、清泉甘洌、绿意养眼,作为今日珠海的“城市后花园”,必成胜景。游人至此,登高远眺,山水相依,摩崖无言,而文心长存。
第一次听到石溪,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看似普通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变得非常具有中国古典美。美的意境,美的意象,如松风、云影,充满诗意。
我首先想起的,是家乡湖南隆回的大托石瀑。在海拔3000多米的白马山上,斜立着一片绵延2000米、高300多米的灰白色岩石,像刀切斧劈过一般平整,远远望去,仿佛从天而降的飞瀑。石溪与石瀑,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5年的某天,我带着正读幼儿园的儿子,去石溪公园一探究竟。那天,我们把车停在位于现今香山驿站北侧的停车场,然后向西穿过一片人工林,沿着西侧一条石板小路拾级而上,到半山再往东下行,陆续就看到一些散落在路边的石刻,有题字,有题诗,印象最深的是“石溪”“鹅”等大字,还有“惜字社”遗存的断壁残垣,石龙溅雪、石燕迎春等石溪八景。我这才知道,这并非一个普通的公园,而是山场才子鲍俊等一批文人先贤曾经游历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想刚刚走过和看到的,林间有松树,儿子还捡到几个掉落地上的松果,高兴得跳起来。再看那潺潺溪水从一大片石壁顺流而下,要是晚上过来,明月高悬、松影婆娑,不正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诗歌的唯美意境,千年后居然照进了石溪公园的现实!
山下,很多市民拿着各种塑料桶,排队取山泉水。我也过去双手掬了一捧喝,清冽爽口,真解渴。一些小孩忍不住下到溪里捞鱼虾,欢声笑语在林间荡漾。
后来,我又多次带着家人去石溪公园游览,也看到立在入口的《重修石溪亦兰亭记》,才知这个公园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蛇虫出没的荒野之地,那些石刻遗迹也湮没在丛林沟壑之间。在一些本土文史专家的呼吁下,政府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修路、清淤,对摩崖石刻进行描色保护,并以绍兴兰亭为蓝本原址复建亦兰亭,修复“琴泉跌水”“溪池映月”等古景,再现清代雅集场景,让市民得以享受“登山观石、临溪听泉”的立体游览体验。
再进一步了解,此地原本叫石牛岭,因为清代诗人、书画家鲍俊仰慕书圣王羲之,便邀请岭南名士在此修筑亭(亦兰亭)榭(惜字社),仿兰亭修禊,经常组织“春游”“野炊”,烹茶煮酒、吟诗作对,兴之所至,又将题字、题诗镌刻在大小石头上,其中鲍俊所题“石溪”二字最大,鲍俊本人又别号“石溪生”,从此这里就改名石溪了。
但是,鲍俊为什么在此题“石溪”二字呢?据专家考证,香山知事林谦在日记中记录,1831年,他们一起登山,见有奇石林立与溪流潺潺,于是鲍俊题写了“石溪”二字,并以此遥相呼应绍兴的“兰亭”二字。近来还有专家了解到,书圣王羲之墓地所在的浙江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四周古柏参天、清溪流淌,附近有个村庄也叫石溪。
我们目前看到的30多处石溪摩崖石刻,其内容、年代、作者等,也是许多本土文博专家经过多年艰苦的考古发掘、研究考证得出的成果。但其中仍有一些字词,或残缺遗失或无法辨认,石溪八景也有六景仍找不到准确名称,所幸专家们始终没有停下继续探索求证的脚步。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溪之山不高,水亦不深,但有先贤翰墨词章、文人雅集佳话,草木含情、花香扑鼻、清泉甘洌、绿意养眼,作为今日珠海的“城市后花园”,必成胜景。游人至此,登高远眺,山水相依,摩崖无言,而文心长存。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