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同心筑梦・共谋发展” 粤港澳媒体湾区行联合采访活动走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实地探寻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之路,感受传统中医焕发出的全新活力。

据介绍,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为主要参建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药企业参与共建,组建了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等多层次专家学者组成的领军队伍,并引育各类人才、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团队。
备受采访团关注的是,目前该实验室已建设四大原创科技平台,助力中医药从“祖传秘方”变成“数字新药”。其中,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是全球首个“一站式、无人化”中药新药创制平台,从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到药物活性测试,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工程化、自动化,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节省成本,为中药复方和单体化合物新药创制提供全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让中药创新药开发进入“快车道”。
其次,实验室打造的中医横琴大模型汇聚涵盖逾1000亿字符的中西医药知识文本和临床诊疗数据,实现中医+西医+中西药物三大“智能体”交互,创建“人机协同”治疗方案,让中医临床传统诊疗方式向“数智化”转变。

“随着中医药创新科技和高质量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医药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传统产业的模式,而是迎来了多学科整合的时代,更是智能化时代,所以要发展中医药现代科技产业,尤为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刘良告诉记者,目前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大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的团队,这也属于实验室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适合对中医药进行赋能,以其作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来看,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比如看关节炎,医生只能够给患者记录哪个关节有红有肿有痛,不能全面为其精确定量,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各种技术采集关键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比我们医生个人经验判断要全面和客观得多,今后还可复制实现标准化。”因此他认为,人工智能多模态的识别技术可以为中医临床医生赋能,帮助医生更好地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

在实验室展厅,采访团一睹“零磁”中医证候诊断装备开发平台的面貌——该平台将量子极弱磁测量技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医工交叉研究,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把模糊的“证候”变成精准数据,量化人体功能信息,推动中医诊断从“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型。
此外,实验室打造的人体免疫防御体系开发平台则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整合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在人体应对生物安全威胁的多维免疫响应与防御链,形成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生物学信息的深度关联数据库,如同一张“免疫数字地图”,构建人体抗病毒的“数字防线”,为中医药参与现代医学提供全新工具。
“在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上的使用感觉很震撼,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作为此次采访团的一员,香港商报副总编辑、新媒体中心主任李晓颖表示,这些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药产品让其打开了全新视野。
当日,采访团还走访了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所在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粤澳两地合作开发的首个项目,目前该产业园已形成写字楼、研发用房、酒店、商业街、博物馆、制药厂、检测中心、提取中心、专家人才公寓等多种业态,搭建起符合中国认证标准的GMP中试生产、研发检测、产业孵化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今年2月底,园区入驻企业127家,其中澳门企业60家,产业载体出租率已达91.06%,涉及中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领域,已成为横琴岛上硬件最完善、产业最聚集、发展最成熟的大健康产业园。
4月14日,“同心筑梦・共谋发展” 粤港澳媒体湾区行联合采访活动走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实地探寻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之路,感受传统中医焕发出的全新活力。

据介绍,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为主要参建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药企业参与共建,组建了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等多层次专家学者组成的领军队伍,并引育各类人才、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团队。
备受采访团关注的是,目前该实验室已建设四大原创科技平台,助力中医药从“祖传秘方”变成“数字新药”。其中,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是全球首个“一站式、无人化”中药新药创制平台,从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到药物活性测试,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工程化、自动化,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节省成本,为中药复方和单体化合物新药创制提供全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让中药创新药开发进入“快车道”。
其次,实验室打造的中医横琴大模型汇聚涵盖逾1000亿字符的中西医药知识文本和临床诊疗数据,实现中医+西医+中西药物三大“智能体”交互,创建“人机协同”治疗方案,让中医临床传统诊疗方式向“数智化”转变。

“随着中医药创新科技和高质量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医药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传统产业的模式,而是迎来了多学科整合的时代,更是智能化时代,所以要发展中医药现代科技产业,尤为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刘良告诉记者,目前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大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的团队,这也属于实验室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适合对中医药进行赋能,以其作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来看,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比如看关节炎,医生只能够给患者记录哪个关节有红有肿有痛,不能全面为其精确定量,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各种技术采集关键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比我们医生个人经验判断要全面和客观得多,今后还可复制实现标准化。”因此他认为,人工智能多模态的识别技术可以为中医临床医生赋能,帮助医生更好地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

在实验室展厅,采访团一睹“零磁”中医证候诊断装备开发平台的面貌——该平台将量子极弱磁测量技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医工交叉研究,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把模糊的“证候”变成精准数据,量化人体功能信息,推动中医诊断从“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型。
此外,实验室打造的人体免疫防御体系开发平台则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整合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在人体应对生物安全威胁的多维免疫响应与防御链,形成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生物学信息的深度关联数据库,如同一张“免疫数字地图”,构建人体抗病毒的“数字防线”,为中医药参与现代医学提供全新工具。
“在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上的使用感觉很震撼,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作为此次采访团的一员,香港商报副总编辑、新媒体中心主任李晓颖表示,这些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药产品让其打开了全新视野。
当日,采访团还走访了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所在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粤澳两地合作开发的首个项目,目前该产业园已形成写字楼、研发用房、酒店、商业街、博物馆、制药厂、检测中心、提取中心、专家人才公寓等多种业态,搭建起符合中国认证标准的GMP中试生产、研发检测、产业孵化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今年2月底,园区入驻企业127家,其中澳门企业60家,产业载体出租率已达91.06%,涉及中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领域,已成为横琴岛上硬件最完善、产业最聚集、发展最成熟的大健康产业园。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