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丨从“无废研学”看生态教育新路径

珠海自2022年4月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全民参与的“无废珠海”建设新路径。今年3月至4月,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策划“无废”研学月系列活动,打破传统宣教模式,通过四期主题鲜明的沉浸式教育,将“无废”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行动指南,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珠海特区报》5月6日03版)

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的背景下,珠海“无废研学月”是一场环境教育活动,也是一次绿色价值观的系统培育实践。通过多维融合、沉浸式体验、科技文化协同,珠海为青少年精准提供生态教育新路径。这是一次环保教育的革新,更是一次青春力量与长远眼光的汇聚。

“无废研学月”的最大亮点,在于打破了传统宣教的单一、抽象方式,借助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将“无废城市”从政策口号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起”的生动实践,激发青少年的环保热情。

通过城乡联动,珠海“无废研学”在社区与乡村多场景体验中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教育链条。从城市走向乡村,从教室延伸到田野,青少年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亲身参与的观察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无废研学”离不开多方共建的社会参与格局。在活动中,环保企业、非遗传承人、社区组织等纷纷参与,实现了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多元共育”的教育新生态。

长远来看,“无废教育”应进一步走向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议从几方面发力:一是课程体系化,将“无废”理念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综合生态教育体系;二是平台建设专业化,搭建城市级“无废教育”资源平台,整合环保企业、非遗工作坊、科研机构资源,形成常态化研学基地;三是激励机制多元化,通过“绿色积分”“环保成长档案”等机制,将青少年环保行为纳入成长记录,激发持续参与热情。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不止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更在于构建一个全民参与、代际传承、价值共识的社会生态系统。珠海“无废研学月”是生态教育的城市实验,也是一场对青春力量的绿色启蒙。当“无废”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这座城市终将开出美丽的生态之花。

文字:郭棠瑞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新视野丨从“无废研学”看生态教育新路径
珠海特区报 2025-05-06 23:47

珠海自2022年4月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全民参与的“无废珠海”建设新路径。今年3月至4月,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策划“无废”研学月系列活动,打破传统宣教模式,通过四期主题鲜明的沉浸式教育,将“无废”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行动指南,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珠海特区报》5月6日03版)

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的背景下,珠海“无废研学月”是一场环境教育活动,也是一次绿色价值观的系统培育实践。通过多维融合、沉浸式体验、科技文化协同,珠海为青少年精准提供生态教育新路径。这是一次环保教育的革新,更是一次青春力量与长远眼光的汇聚。

“无废研学月”的最大亮点,在于打破了传统宣教的单一、抽象方式,借助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将“无废城市”从政策口号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起”的生动实践,激发青少年的环保热情。

通过城乡联动,珠海“无废研学”在社区与乡村多场景体验中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教育链条。从城市走向乡村,从教室延伸到田野,青少年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亲身参与的观察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无废研学”离不开多方共建的社会参与格局。在活动中,环保企业、非遗传承人、社区组织等纷纷参与,实现了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多元共育”的教育新生态。

长远来看,“无废教育”应进一步走向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议从几方面发力:一是课程体系化,将“无废”理念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综合生态教育体系;二是平台建设专业化,搭建城市级“无废教育”资源平台,整合环保企业、非遗工作坊、科研机构资源,形成常态化研学基地;三是激励机制多元化,通过“绿色积分”“环保成长档案”等机制,将青少年环保行为纳入成长记录,激发持续参与热情。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不止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更在于构建一个全民参与、代际传承、价值共识的社会生态系统。珠海“无废研学月”是生态教育的城市实验,也是一场对青春力量的绿色启蒙。当“无废”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这座城市终将开出美丽的生态之花。

文字:郭棠瑞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