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珠海挺好|租下乡村老屋做木工,一对夫妻的理想主义实验

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选择离开城市中心的喧嚣与忙碌,在屋边村开启一段别样的生活。

何嘉熙与史敏,一个曾是幼儿园老师,一个从事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两人租下一座乡村老屋,以木工为媒,探索着教育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的故事无关财富与世俗成功,而是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按下“暂停键”:捡一块漂流木做成桌子,用年轮教孩子敬畏自然,把“坚持做自己”刻进每一件手作里。

这对夫妻用木头的温度、心理学的智慧,以及“别慌”的生活态度,在珠海乡村编织出一张慢生活的网。我们记录他们的选择,并非为了歌颂逃离,而是想探讨:当一个人真正与生活、与自己深度链接时,创造理想生活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何嘉熙与史敏

以下内容整理自何嘉熙与史敏的自述——

何嘉熙

“屋边村,是我向往的生活”

我来自广州,2009年到珠海读书,从北师大毕业后进入珠海的幼儿园工作。2018年到2021年,我去贵州参与了一所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在那期间和我爱人史敏相遇。我们回到珠海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尝试过短视频直播,做托管班运营。直到去年7月,我从幼儿园正式辞职,全身心投入到木工事业中。

工作中的何嘉熙。钟凡 摄

以前我就爱看木工的视频,感觉特别解压。5年前,我在斗门白蕉镇一个朋友的工作室里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木工设备。我发现做木工的过程像是疗愈自己的一段心灵旅程。木头的自然纹理、质感以及在手中逐渐成型的过程,都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这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木工技艺,逐渐将这份爱好发展起来,跟我长期从事的教育行业相结合。

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珠海屋边村。这里的环境和人文风情,干净整洁的巷子、悠闲的生活,以及村民们热情好客的态度,都让我觉得这里可以成为一片理想之地。于是我们在这里定了下来,签了8年租约,花了很多功夫改造屋边村这栋老屋。我们现在搬到了新装修的国艺服务中心一楼,这里更宽敞,木工坊的发展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屋边村的日子,我每天的日常都围绕木工展开。周一到周四,早上浇花、喂鱼,周五我会到珠海市区的小学上木工课,周六组织亲子活动,周日陪伴家人。

木工坊一隅。 陈子怡 摄

今年4月底,我们开始改造工作室的花园。师傅们种完花草,发现花坛里的土深浅不一。为了好看,他们主动提出来返工重新种。因为担心自己的鞋脏,他们坚持脱鞋进入工作室,我怎么都劝不住。门口的绿植摆放完毕之后,他们还要专门看看植物的朝向对不对。种花草的时候把墙弄脏了,他们仔细细用水冲洗干净。我喜欢在乡村生活,因为我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简单纯朴的人和事。

以前在市区生活的时候,我更偏向于创作迎合市场的东西。到了屋边村后,我的创作更多考虑如何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味。最近,木工坊差不多收拾好了,五月中下旬开始正式营业,希望能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到木工的魅力。

“木作和人生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对我来说,木工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生活和教育哲学。在木工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木头是有生命的,每块木料都有自己的脾性。每段木头长在树头不同的位置上,它们的应力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水分和温度的变化,木头还会发生形变,会开裂、膨胀或收缩。

做木工的时候,要顺着木头的纹理和特质,这和教育孩子一样,你要顺着他的方向走,去发掘他的潜力。每块木头都有独特的纹理和特质,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人生轨迹。我的木工课也更鼓励自主创作。木工坊提供不同的打磨工具,供学员自由选择。掌握基本操作后,每个人可以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发挥创意。

在木工创作中,我学会了慢下来。每一次锯切、每一次打磨,都需要专注和耐心。这个过程让我与自己、与自然、与生活建立了更深的链接。我感觉现在的大环境底下,大家总是很着急,每天都在赶时间、被安排。但做木工这个事情,你可以完全按照你的节奏和想法来。

一块原木拿在手里,你会觉得它是有无限可能的。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现在经常有人教导我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而木作里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你喜欢,它就是最好的。我觉得人生也该是这样,只要你喜欢这种活法,它就是好的。

木工作品“别慌”。陈子怡 摄

我跟爱人合作的“别慌”摆件,是我们生活态度的体现。在学木工之前,其实我是比较循规蹈矩的人。自从开始做木工之后,我慢慢学会了适应所有的变化,随遇而安。因为我发现每次变化都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使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有些事情不如我们所想,也勉强不了,那就随它去吧。

史敏

“朝着梦想,哪怕走出去一步也行”

我老家在山西。从北方来珠海,主要是想为孩子找一个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当时我跑了全国很多地方,来到珠海,我感觉突然想在这座城市静下来,再加上这边有合适的学校,于是最终选择了定居珠海。

有一天,我们一家人漫无目的地聊天,我问嘉熙,如果不用考虑钱的问题,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他说:“希望你可以和朋友开心喝茶聊天,做心理学沙龙,我去玩木工,也有其他喜欢木工的孩子和大人来一起玩。”他讲完以后,我们全家都沉浸在那种美好的畅想中。

不过,我们很快又回到忙碌的日常生活里。每周我们都有“家庭时间”,全家围坐着翻相册、聊心事。有一次,我们又提起了上次的话题。我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去做?聊着聊着,我们才意识到问题,于是终于行动起来,到处走访珠海的村落,寻找理想的栖居地。

村里的租金便宜,但我们也花了不少钱改造房子。这座老宅的房主很懂生活,从那么多窗户的设计就能看出来。窗外就是绿荫,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景,这比任何挂画都美。

改造后的小院二楼房间。 陈子怡 摄

我们之所以去打造这个院落,就是觉得你既然有梦想,哪怕能走出去一步也行。可以先拥有它,即便我们还不擅长经营,那也没关系。我们到处去问,到处学习,就这样一直在路上也挺好。

“底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

常常有朋友会问我们,下个月房租有着落吗?最近是不是油都快加不起了?其实我们实实在在的物质底气真没多少。但我觉得,底气这东西,是一种看不见的气。它并不意味着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定与自信。

我们的底气是,知道这些都是眼下的问题,它不影响我们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不偏离轨道,直到坚持不下去。最起码,这样还留下了初心。

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在于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像嘉熙在木工创作和体验课程中所展现的那样,不被定义、不被期待,只是简单地“自己做,做自己”。

小院一楼的照片墙。陈子怡 摄

在大多数人看来我们不现实。去年7月,我老公决定从幼儿园辞职的时候,亲友劝他“别拿爱好当饭吃”,“别太理想主义了”。我对他说:“先不去考虑任何外界因素,哪怕有一天我们归零,但至少为自己拼过一把。”我是真心觉得他值得这样的人生。

如果以后有一天,热爱真的不能成为职业,不能当饭吃的时候,我们这段时间的生活将成为回忆,想起来也会觉得很开心和珍贵吧。

文字:陈子怡 图片:钟凡 陈子怡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我在珠海挺好|租下乡村老屋做木工,一对夫妻的理想主义实验
观海融媒 2025-05-18 13:53

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选择离开城市中心的喧嚣与忙碌,在屋边村开启一段别样的生活。

何嘉熙与史敏,一个曾是幼儿园老师,一个从事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两人租下一座乡村老屋,以木工为媒,探索着教育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的故事无关财富与世俗成功,而是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按下“暂停键”:捡一块漂流木做成桌子,用年轮教孩子敬畏自然,把“坚持做自己”刻进每一件手作里。

这对夫妻用木头的温度、心理学的智慧,以及“别慌”的生活态度,在珠海乡村编织出一张慢生活的网。我们记录他们的选择,并非为了歌颂逃离,而是想探讨:当一个人真正与生活、与自己深度链接时,创造理想生活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何嘉熙与史敏

以下内容整理自何嘉熙与史敏的自述——

何嘉熙

“屋边村,是我向往的生活”

我来自广州,2009年到珠海读书,从北师大毕业后进入珠海的幼儿园工作。2018年到2021年,我去贵州参与了一所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在那期间和我爱人史敏相遇。我们回到珠海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尝试过短视频直播,做托管班运营。直到去年7月,我从幼儿园正式辞职,全身心投入到木工事业中。

工作中的何嘉熙。钟凡 摄

以前我就爱看木工的视频,感觉特别解压。5年前,我在斗门白蕉镇一个朋友的工作室里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木工设备。我发现做木工的过程像是疗愈自己的一段心灵旅程。木头的自然纹理、质感以及在手中逐渐成型的过程,都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这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木工技艺,逐渐将这份爱好发展起来,跟我长期从事的教育行业相结合。

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珠海屋边村。这里的环境和人文风情,干净整洁的巷子、悠闲的生活,以及村民们热情好客的态度,都让我觉得这里可以成为一片理想之地。于是我们在这里定了下来,签了8年租约,花了很多功夫改造屋边村这栋老屋。我们现在搬到了新装修的国艺服务中心一楼,这里更宽敞,木工坊的发展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屋边村的日子,我每天的日常都围绕木工展开。周一到周四,早上浇花、喂鱼,周五我会到珠海市区的小学上木工课,周六组织亲子活动,周日陪伴家人。

木工坊一隅。 陈子怡 摄

今年4月底,我们开始改造工作室的花园。师傅们种完花草,发现花坛里的土深浅不一。为了好看,他们主动提出来返工重新种。因为担心自己的鞋脏,他们坚持脱鞋进入工作室,我怎么都劝不住。门口的绿植摆放完毕之后,他们还要专门看看植物的朝向对不对。种花草的时候把墙弄脏了,他们仔细细用水冲洗干净。我喜欢在乡村生活,因为我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简单纯朴的人和事。

以前在市区生活的时候,我更偏向于创作迎合市场的东西。到了屋边村后,我的创作更多考虑如何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味。最近,木工坊差不多收拾好了,五月中下旬开始正式营业,希望能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到木工的魅力。

“木作和人生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对我来说,木工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生活和教育哲学。在木工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木头是有生命的,每块木料都有自己的脾性。每段木头长在树头不同的位置上,它们的应力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水分和温度的变化,木头还会发生形变,会开裂、膨胀或收缩。

做木工的时候,要顺着木头的纹理和特质,这和教育孩子一样,你要顺着他的方向走,去发掘他的潜力。每块木头都有独特的纹理和特质,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人生轨迹。我的木工课也更鼓励自主创作。木工坊提供不同的打磨工具,供学员自由选择。掌握基本操作后,每个人可以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发挥创意。

在木工创作中,我学会了慢下来。每一次锯切、每一次打磨,都需要专注和耐心。这个过程让我与自己、与自然、与生活建立了更深的链接。我感觉现在的大环境底下,大家总是很着急,每天都在赶时间、被安排。但做木工这个事情,你可以完全按照你的节奏和想法来。

一块原木拿在手里,你会觉得它是有无限可能的。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现在经常有人教导我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而木作里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你喜欢,它就是最好的。我觉得人生也该是这样,只要你喜欢这种活法,它就是好的。

木工作品“别慌”。陈子怡 摄

我跟爱人合作的“别慌”摆件,是我们生活态度的体现。在学木工之前,其实我是比较循规蹈矩的人。自从开始做木工之后,我慢慢学会了适应所有的变化,随遇而安。因为我发现每次变化都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使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有些事情不如我们所想,也勉强不了,那就随它去吧。

史敏

“朝着梦想,哪怕走出去一步也行”

我老家在山西。从北方来珠海,主要是想为孩子找一个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当时我跑了全国很多地方,来到珠海,我感觉突然想在这座城市静下来,再加上这边有合适的学校,于是最终选择了定居珠海。

有一天,我们一家人漫无目的地聊天,我问嘉熙,如果不用考虑钱的问题,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他说:“希望你可以和朋友开心喝茶聊天,做心理学沙龙,我去玩木工,也有其他喜欢木工的孩子和大人来一起玩。”他讲完以后,我们全家都沉浸在那种美好的畅想中。

不过,我们很快又回到忙碌的日常生活里。每周我们都有“家庭时间”,全家围坐着翻相册、聊心事。有一次,我们又提起了上次的话题。我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去做?聊着聊着,我们才意识到问题,于是终于行动起来,到处走访珠海的村落,寻找理想的栖居地。

村里的租金便宜,但我们也花了不少钱改造房子。这座老宅的房主很懂生活,从那么多窗户的设计就能看出来。窗外就是绿荫,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景,这比任何挂画都美。

改造后的小院二楼房间。 陈子怡 摄

我们之所以去打造这个院落,就是觉得你既然有梦想,哪怕能走出去一步也行。可以先拥有它,即便我们还不擅长经营,那也没关系。我们到处去问,到处学习,就这样一直在路上也挺好。

“底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

常常有朋友会问我们,下个月房租有着落吗?最近是不是油都快加不起了?其实我们实实在在的物质底气真没多少。但我觉得,底气这东西,是一种看不见的气。它并不意味着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定与自信。

我们的底气是,知道这些都是眼下的问题,它不影响我们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不偏离轨道,直到坚持不下去。最起码,这样还留下了初心。

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在于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像嘉熙在木工创作和体验课程中所展现的那样,不被定义、不被期待,只是简单地“自己做,做自己”。

小院一楼的照片墙。陈子怡 摄

在大多数人看来我们不现实。去年7月,我老公决定从幼儿园辞职的时候,亲友劝他“别拿爱好当饭吃”,“别太理想主义了”。我对他说:“先不去考虑任何外界因素,哪怕有一天我们归零,但至少为自己拼过一把。”我是真心觉得他值得这样的人生。

如果以后有一天,热爱真的不能成为职业,不能当饭吃的时候,我们这段时间的生活将成为回忆,想起来也会觉得很开心和珍贵吧。

文字:陈子怡 图片:钟凡 陈子怡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