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爱红
“今天有没有遇见特别的事情呀?”
傍晚,老李驱车下班回家,“吱呀”一声刚打开家门,夫人便笑滋滋地迎上前来,莫名其妙地问了这么一句话。
老李一面换拖鞋,一面看腕表。今天与往常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尽管途中遇到两处拥堵的路况,用时也没有超过一个点,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
其实,老李还不算老,再过几年才退休呢。他是一位书画家,原来在单位里从事文化工作,后来成为分管生活的处级干部,写写画画便成了个人的业余爱好。
“噢,还真有一件。”老李在沙发上坐定,突然想起了什么。
“是吗?”李夫人的眼睛亮了一下。
“这是一件小事,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你如果不问,它就像只小蜜蜂从我面前一闪而过,没了踪影。”老李抑扬顿挫地说。
“你说,我看是怎么回事嘛?”夫人颔首微笑如一位大仙,有视觉追踪的特异功能。
“今天中午,我掐着点儿准备去餐厅吃午饭的时候,在大门口遇见一位上了岁数的老汉,他颤颤巍巍的,一阵风好像就能把他吹倒。”老李一五一十地说,“其实,我老远就看见他在踌躇彷徨,并没有特别在意。你知道,我们单位的饭厅设在办公楼旁边的平房内,与办公地点有一段小距离。在办公楼的大门前,我站了一会儿,有去用餐的同事还跟我打招呼,我叫他们先行一步,仿佛就是为了等那老汉。当我走下台阶,那人宛若电影上的快镜头,蒙太奇般站到我跟前。我愣了一下,只听他用微弱的声音向我行乞。”
“你没问他是哪里人?”
“没有。我给他留了个面子,怕老汉难堪,羞于启齿。”
“我看你才是真正的腼腆,单纯得很。现在,哪有要饭的人?更何况在偌大的京都。”
“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老李莞尔一笑,接着说:“开始,我还认为他是迷路的外地人。他看我迟疑,又小声重复了一遍。我这才确定,他是向我要点钱买口饭吃。我看他穿着很邋遢,饥肠辘辘的样子,仿佛有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顿时就生出十分复杂的情感。作为生活干部,我遇到的根本问题实际上还是吃饭的问题。可惜,我身上没带现金。现在,随身携带现金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只有手机,他没有条形码。不管怎样,应该立刻让老人填饱肚子,我二话没说,就把他带到我们单位的饭厅。全当他是我的一位访客,我签单后与他一起吃了一顿工作餐。”
“你们单位的自助餐可圈可点。”对老李单位的伙食,李夫人记忆深刻,十分满意。
老李的背倚在靠垫上,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单位一餐就收一元钱,而且不是现结的形式,只是签字挂单,发工资的时候统一结算,集体免单的情况也是有的。”
“那人脏兮兮的,吃饭的时候,不怕大家看您吗?”夫人问。
“这个我并不在意,谁没有个穷亲戚、穷朋友呀!”老李慢条斯理地说。
“然后呢?”夫人接着问。
“我问老汉吃饱了吗?他拍了拍肚子,回答说吃饱了。然后,他就满意地走了,连个谢字也没说。”老李站起身在腹部也拍了两下。
“你让他感谢你?”夫人拉长了语调。
“难不成让我感谢他?”老李复又坐下,面前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
夫人的嘴角动了一下,但没有说话。
“是啊,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见的。”老李端起茶几上的一只空茶杯,若有所思地说:“我长了这么大,工作了这么多年,这是头一回。”
“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情况。”夫人十分严肃地说:“只不过样式不尽相同罢了。”
“如此说来就不奇怪了,我送走了老汉漫步走上台阶,回首再去寻他的时候,转眼就没了踪影。”老李略有所悟,近乎自言自语地说:“我还纳闷,他吃饱了,脚下可能有了力气。”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夫人点点头,不无赞许地说:“我给你打了60分。”
“刚刚及格?”老李对这个分数不甚满意。
“你有一颗善心,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请老汉吃了个饱饭,这很好!老汉走的时候,你如果再给他一点钱,哪怕是一百元,就更好了。那样的话,你会得到90分以上的高分。”李夫人认真地说。
老李是我的朋友,这个故事他至少给我讲了三遍了。李夫人曾经帮助过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大家对她十分钦佩,有解不开的疙瘩往往会请她帮忙疏导。现在,老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书画创作中,其作品也似乎上了一个档次。


□ 蔡 旭
芥菜包好,就好在不容易吃到。它只在粤西家乡才能吃到,况且,以前只在过年与冬至时才能吃到。
这种名叫芥菜包的糯米粑,其实并不用芥菜,而是用生菜来包裹。儿时过年在家中,就盼着母亲做芥菜包。
母亲把昨天水浸的糯米打成粉。把昨晚准备的萝卜丝挤干水分,把花生炒好捣碎,把五花肉炸成半酥脆……
我发现母亲包的时候,还加上一点咸鱼,就有一点特别的香味。
生菜烫几秒就可以,太生会太硬,太熟包不了。放进蒸笼时,守在旁边的我们早就迫不及待。
芥菜包好,就好在不容易吃到。
离乡在外多年,就只能在回忆中回味。
忽然有一天,老乡们在老乡开的餐馆中欢聚,一盘芥菜包在惊喜中亮相。
一下子就让筷子们一扫而光,随即再来一盘。吃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这是童年的味道呀,这是故乡的味道呀。这时,我却感到少了一味东西,老乡们一听,也点头称是。其实,少的就是那一点咸鱼的味道。
故乡是那么遥远。而且,母亲更加遥远……

□ 张家鸿
《风景与画境》是伍立杨谈文学、论艺术的随笔集,整本书展示的是作者的学习之道与成长之旅。
刘云泉画作中的题跋,尤其令作者难忘。他说:“我辈在其间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真相。端的是文字的飞瀑流泉,淙淙可闻。此不仅为思想、美学之佳肴,即在实用方面,亦能使人迷途知返。”如此,可知文与画交相辉映,简短的题跋并非画作的附属品。被伍立杨誉为“美与力之的大手笔”的书法家是洪厚甜,无论对师友还是晚辈,他总是一腔至诚。既有待人接物时迎面可感的诚,亦有作品中流淌与电视授课时透露出的诚。换言之,他的诚是一如既往的诚,是不管身在哪里都不会丢失的诚。在现实生活中,这不是底线,而是多数人不能达至的境界。周明安作品给予伍立杨感动的最根本缘由,莫过于清净自守、明月入怀的生活态度。
支撑起独特艺术魅力的,定与人性之高贵有密切关联。行文中,伍立杨在艺术世界里纵横捭阖,做真挚且深情的理解,莫不源于艺术家的修养之高与创作之诚。艺术是作者考察人性的窗口,他从未踱步至窗边便掉头离开,而是推窗而入,探其内里究竟。
如果打个比方,我愿意把《风景与画境》视作伍立杨的朋友圈。其中的朋友,可以因现实交集缔结友情,亦可以因知音之赏而建立的隔代情谊。
因为身在烟火人间,终日不得不与琐事打交道,岂能不通俗?在通俗与高雅、世俗与艺术之间随意进出,才能写出这般既高耸入云又充满地气的文艺随笔。从风景到画境,经历了什么?借伍立杨评论张剑其人其画的文字或可一探究竟。“总之,是以满腔的激情和挚爱来赞美故土、颂赞故土、记录故土、抒写故土,从而绘就了一幅幅充满乡情、亲情、风情的乡土画卷,其既是酣畅淋漓的真情流露,更是娓娓道来的深情表达。”换言之,因了艺术家全心投入与全情参与,画境才得以在笔端呈现。
《风景与画境》虽是以书画艺术为核心的写作,可是,伍立杨行文并不沦为脱离作品实际的虚言,反而不时流淌出实在话或明白话,让人读之豁然开朗,更能走向艺术之本质,觅得艺术之本真。
在《山有平仄·文涵奇峰》中,他写道:“文字、书法与画作皆追求有咀嚼的余味,以及整体的冲击力,画里必有哲学和辩证的东西,思想渗透在里面,创作者和欣赏者在此间融汇无间,属于一种高级精神交流。”外人看不出丝毫端倪,内里早已风云变幻,难以扼要概述。论黄永厚《头衔一字集》时,伍立杨尤其在意先生笔墨里的见识、思想、文采,以《谁挽羲和》《富贵云尔》《刘叉》为例后,他写道:“其笔下的一番变形、拉开、合拢,用生为熟,冲击着我们的审美认知。先生当然是在陶写一己胸次,但更是在为人心世象立说立行。”真正的艺术家,莫不以个性卓绝为标志。当下,书法家或画家常有,艺术家不常有。如永厚先生这般用生为熟,给世人树立榜样的,更少之又少。
画境在何处?在书画家的笔墨之中,也在伍立杨的解读之中。他的解读不被理论捆绑,而是忠于直觉。诚如他推介《南方草木状》这本小书,书中寄寓着作者嵇含对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特殊爱好,伍立杨认为品读此书可觅得诗意,可缓解甚至治愈现代人无端疲倦、六神无主这样的心理顽疾。在作者眼里,书中那些凸显南方草木生命价值的句子,正是现代人理应珍视的画境。如此说来,画境不仅是艺术家的,也是可以被艺术之外的人摄入心中。
我以为伍立杨是古风犹存的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


□ 张步根
这是一抹神奇的绿色,素有“空中草原”之称的那拉提,它秀美的身段,藏在伊犁河谷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去那拉提草原散步,是心中很久的愿望,在草原最美的季节里,我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与所有草原一样,那拉提草原辽阔苍远,绿草如茵。所不一样的是,它在云端中的色彩,依然绿得如此不同凡响,如此繁复厚重。当景区公交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上升时,朝阳正磅礴地挥洒下来,山坳里笼罩着一片乳晕似的金辉,烟岚顺着山谷悄悄地行走,醉人的绿色从坡底一直蔓延到坡顶。山坡像一幅水墨的剪影,一丛丛淡蓝、粉黄、浅紫、莹白、深红的花朵粲然绽放,葱茏矮小的野苹果树犹如点点墨痕四处渲染。一道道山梁,勾勒出起伏的绿色波浪,在湛蓝的天幕下流淌。
这波浪在天界台变成了回旋,成了一汪绿色的深潭。广袤的绿色深潭,就是梦中的那拉提草原。我们徒步登上高坡,一览它的秀丽景色。如同这个名字的寓意一样,那拉提此时阳光正好。目光尽头的座座山峰,白雪妖娆,像一顶顶华贵的冕旒,悬垂的银珠下面,一丛丛苍翠的雪岭云杉簇拥依偎着,把雪山衬托得那么庄严而神圣。雪岭云杉的脚下,奔腾的巩乃斯河水,像一把银色的铧犁,犁开青青草地湍急流淌,河水滋润着两岸宽阔的草原,孕育出哈萨克人和牛羊的美丽故乡。雪山、森林、河流、草原、牛羊、人家,大自然神奇的信笔一抹,创造了这样一幅和谐的人间画卷。当我们静静地端详这幅宁静安然的图画,那遥远的墨绿、黛绿、深绿,眼前的翠绿、浅绿、嫩绿,似乎诠释了草原文化的全部答案。于是,我们兴味盎然地去穿行那拉提草原。
漫步天牧台上,听恰普河水声滔滔,水草丰美的那拉提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笑靥。只见溪流纵横交错,泉水汩汩不息,茂盛的青稞草没住了膝盖,遍地的沙棘、苔草、羊茅草、百里香,踏上去像一条厚厚的绿毡。野花汇成了视觉盛宴,一半是花海一半是草绿的奇妙景致,让人久久沉醉流连!
顺着河谷,我们走近毡房。在一湾溪水潺潺处,依布拉依木大叔,一个在那拉提草原上生活了八十多年的哈萨克老牧民,起身迎接了我们。老人精神矍铄,热情健谈,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家的毡房。毡房就像一个哈萨克族艺术沙龙,用红、黄、白、黑、蓝五色装饰起来。四壁的挂毯和地上的毡毯美轮美奂,用羊毛线编织的羊角、马嘴、鸟翅、驼掌的传统纹样,饱含动感、节奏和韵律变化,透露出主人对动物的珍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两幅内容极其珍贵的挂毯。
那拉提草原遍地是牧场,最美的牧场位于河谷南坡。阳光下的草地,闪耀着橙绿色的光芒,一群群健壮的黑色、白色、棕色的马、牛、羊,好似满天的繁星洒满草原。年轻的哈萨克牧民,挥舞着长鞭,一声声长调似的吆喝回响耳畔,一串串马的响鼻,羊的咩叫,牛的哞声,像音乐,像歌唱,像吟咏,在山谷间悠长地荡漾开来。这动人的游牧图景,与雪山、蓝天、白云、苍松、绿草、碧水交相辉映,成为那拉提草原最美丽、最隽永、最饱满、最不能忘怀的画面,镌刻在每一个走进那拉提草原人的脑海中。
远远近近的毡房顶上,炊烟袅袅升起,奶香味弥散在空气里,草原和牧民一起进入了沉醉的时光。一只只苍鹰在空中盘旋,天更高,地更远,山更青,水更绿,那拉提草原在落日的余晖里,像静穆圣洁的殿堂。

□ 陈群洲
紫鹊界梯田
爱美的豹子,穿着比老虎还时尚
永远有时光的美学潮流
在云端里小憩的时候
才意外交出身体里的软
路过的春天,误把它们当成
草木柔情,山水迷人的一部分
风吹过,群峰抖动
火山爆发之前,常常有这样的征兆
一条河流回到人间
它最终在山坡上找到出口
九曲回肠,重返人间
什么样的境况下水会长出翅膀
内心里有流放的苦痛跟炊烟的激情
它才要飞翔,阳光才会
以液态四处喷涌
一条潜行的河流。怎么样描述它
漫长的前世?我们能够想到的词,只有孤独
岩层深处,它超出常规的热度
发韧于沉默
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发现和提炼
人世间稀缺的物质。而太长时间里
保持着克制,相信黑暗中
迟早要迎来的光明
一条河流就这样
结束了自己的隐秘史
我们必须多给它准备一些怀抱
历经千难万苦,欲火重生的江南
每一个白鹭翻飞的早晨,
我们所看到的花朵
都是它在醒来的梦里精彩绽放
动车之外的云南
我甚至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这里
天空的洁净和空气中弥漫的香
春天慢慢住进了果实的身子
窗外,不断飞过低矮的荔枝林
一垅一垅的青菜,
刚刚嫁给水田的秧苗
这一天是谷雨但阳光灿烂
差不多一整天,我似睡非睡
一个接着一个的站台中间
是高原之上的群山、城市、乡村
和时光隧道
一个外省人在云南大地上游走
带着这些熟悉的地名
在小小的身体里一路颠簸
雪花里有不会融化的故乡
而此刻的上海只下着毛毛细雨
三千里之外是衡阳。
你说,你看到了
视频里的故乡。古典的石鼓
江山锦绣。
雪,仙女一样漫天飞舞
你说看着看着就想家乡了
你说,下着雪的家乡,
让你回到童年
童年里有雪,
有炊烟和妈妈的味道
连气象部门都措手不及
元宵节的早晨,一场铺天盖地的雪
将悄悄降临黄浦江边
一朵比天空更大的雪花
取道顺丰飞向你
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一朵比天空
更大的雪花里,有不会融化的
故乡的春天
只有七月的天空才会这样纯粹
群鸟飞过,它们又一次掉进了大海
不管怎样用力划动翅膀
可是很快就会被吞没
海这样蓝还这样辽阔
最后的云朵也像浪花一样消失了
天空愈发旷远,就像我们涅槃的内心
孤独,深邃,大到空无一物
只有七月的天空才会这样纯粹
每个午后都有一场洗礼
大海从头顶升起
万物沉入水底


□ 王爱红
“今天有没有遇见特别的事情呀?”
傍晚,老李驱车下班回家,“吱呀”一声刚打开家门,夫人便笑滋滋地迎上前来,莫名其妙地问了这么一句话。
老李一面换拖鞋,一面看腕表。今天与往常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尽管途中遇到两处拥堵的路况,用时也没有超过一个点,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
其实,老李还不算老,再过几年才退休呢。他是一位书画家,原来在单位里从事文化工作,后来成为分管生活的处级干部,写写画画便成了个人的业余爱好。
“噢,还真有一件。”老李在沙发上坐定,突然想起了什么。
“是吗?”李夫人的眼睛亮了一下。
“这是一件小事,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你如果不问,它就像只小蜜蜂从我面前一闪而过,没了踪影。”老李抑扬顿挫地说。
“你说,我看是怎么回事嘛?”夫人颔首微笑如一位大仙,有视觉追踪的特异功能。
“今天中午,我掐着点儿准备去餐厅吃午饭的时候,在大门口遇见一位上了岁数的老汉,他颤颤巍巍的,一阵风好像就能把他吹倒。”老李一五一十地说,“其实,我老远就看见他在踌躇彷徨,并没有特别在意。你知道,我们单位的饭厅设在办公楼旁边的平房内,与办公地点有一段小距离。在办公楼的大门前,我站了一会儿,有去用餐的同事还跟我打招呼,我叫他们先行一步,仿佛就是为了等那老汉。当我走下台阶,那人宛若电影上的快镜头,蒙太奇般站到我跟前。我愣了一下,只听他用微弱的声音向我行乞。”
“你没问他是哪里人?”
“没有。我给他留了个面子,怕老汉难堪,羞于启齿。”
“我看你才是真正的腼腆,单纯得很。现在,哪有要饭的人?更何况在偌大的京都。”
“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老李莞尔一笑,接着说:“开始,我还认为他是迷路的外地人。他看我迟疑,又小声重复了一遍。我这才确定,他是向我要点钱买口饭吃。我看他穿着很邋遢,饥肠辘辘的样子,仿佛有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顿时就生出十分复杂的情感。作为生活干部,我遇到的根本问题实际上还是吃饭的问题。可惜,我身上没带现金。现在,随身携带现金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只有手机,他没有条形码。不管怎样,应该立刻让老人填饱肚子,我二话没说,就把他带到我们单位的饭厅。全当他是我的一位访客,我签单后与他一起吃了一顿工作餐。”
“你们单位的自助餐可圈可点。”对老李单位的伙食,李夫人记忆深刻,十分满意。
老李的背倚在靠垫上,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单位一餐就收一元钱,而且不是现结的形式,只是签字挂单,发工资的时候统一结算,集体免单的情况也是有的。”
“那人脏兮兮的,吃饭的时候,不怕大家看您吗?”夫人问。
“这个我并不在意,谁没有个穷亲戚、穷朋友呀!”老李慢条斯理地说。
“然后呢?”夫人接着问。
“我问老汉吃饱了吗?他拍了拍肚子,回答说吃饱了。然后,他就满意地走了,连个谢字也没说。”老李站起身在腹部也拍了两下。
“你让他感谢你?”夫人拉长了语调。
“难不成让我感谢他?”老李复又坐下,面前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
夫人的嘴角动了一下,但没有说话。
“是啊,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见的。”老李端起茶几上的一只空茶杯,若有所思地说:“我长了这么大,工作了这么多年,这是头一回。”
“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情况。”夫人十分严肃地说:“只不过样式不尽相同罢了。”
“如此说来就不奇怪了,我送走了老汉漫步走上台阶,回首再去寻他的时候,转眼就没了踪影。”老李略有所悟,近乎自言自语地说:“我还纳闷,他吃饱了,脚下可能有了力气。”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夫人点点头,不无赞许地说:“我给你打了60分。”
“刚刚及格?”老李对这个分数不甚满意。
“你有一颗善心,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请老汉吃了个饱饭,这很好!老汉走的时候,你如果再给他一点钱,哪怕是一百元,就更好了。那样的话,你会得到90分以上的高分。”李夫人认真地说。
老李是我的朋友,这个故事他至少给我讲了三遍了。李夫人曾经帮助过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大家对她十分钦佩,有解不开的疙瘩往往会请她帮忙疏导。现在,老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书画创作中,其作品也似乎上了一个档次。


□ 蔡 旭
芥菜包好,就好在不容易吃到。它只在粤西家乡才能吃到,况且,以前只在过年与冬至时才能吃到。
这种名叫芥菜包的糯米粑,其实并不用芥菜,而是用生菜来包裹。儿时过年在家中,就盼着母亲做芥菜包。
母亲把昨天水浸的糯米打成粉。把昨晚准备的萝卜丝挤干水分,把花生炒好捣碎,把五花肉炸成半酥脆……
我发现母亲包的时候,还加上一点咸鱼,就有一点特别的香味。
生菜烫几秒就可以,太生会太硬,太熟包不了。放进蒸笼时,守在旁边的我们早就迫不及待。
芥菜包好,就好在不容易吃到。
离乡在外多年,就只能在回忆中回味。
忽然有一天,老乡们在老乡开的餐馆中欢聚,一盘芥菜包在惊喜中亮相。
一下子就让筷子们一扫而光,随即再来一盘。吃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这是童年的味道呀,这是故乡的味道呀。这时,我却感到少了一味东西,老乡们一听,也点头称是。其实,少的就是那一点咸鱼的味道。
故乡是那么遥远。而且,母亲更加遥远……

□ 张家鸿
《风景与画境》是伍立杨谈文学、论艺术的随笔集,整本书展示的是作者的学习之道与成长之旅。
刘云泉画作中的题跋,尤其令作者难忘。他说:“我辈在其间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真相。端的是文字的飞瀑流泉,淙淙可闻。此不仅为思想、美学之佳肴,即在实用方面,亦能使人迷途知返。”如此,可知文与画交相辉映,简短的题跋并非画作的附属品。被伍立杨誉为“美与力之的大手笔”的书法家是洪厚甜,无论对师友还是晚辈,他总是一腔至诚。既有待人接物时迎面可感的诚,亦有作品中流淌与电视授课时透露出的诚。换言之,他的诚是一如既往的诚,是不管身在哪里都不会丢失的诚。在现实生活中,这不是底线,而是多数人不能达至的境界。周明安作品给予伍立杨感动的最根本缘由,莫过于清净自守、明月入怀的生活态度。
支撑起独特艺术魅力的,定与人性之高贵有密切关联。行文中,伍立杨在艺术世界里纵横捭阖,做真挚且深情的理解,莫不源于艺术家的修养之高与创作之诚。艺术是作者考察人性的窗口,他从未踱步至窗边便掉头离开,而是推窗而入,探其内里究竟。
如果打个比方,我愿意把《风景与画境》视作伍立杨的朋友圈。其中的朋友,可以因现实交集缔结友情,亦可以因知音之赏而建立的隔代情谊。
因为身在烟火人间,终日不得不与琐事打交道,岂能不通俗?在通俗与高雅、世俗与艺术之间随意进出,才能写出这般既高耸入云又充满地气的文艺随笔。从风景到画境,经历了什么?借伍立杨评论张剑其人其画的文字或可一探究竟。“总之,是以满腔的激情和挚爱来赞美故土、颂赞故土、记录故土、抒写故土,从而绘就了一幅幅充满乡情、亲情、风情的乡土画卷,其既是酣畅淋漓的真情流露,更是娓娓道来的深情表达。”换言之,因了艺术家全心投入与全情参与,画境才得以在笔端呈现。
《风景与画境》虽是以书画艺术为核心的写作,可是,伍立杨行文并不沦为脱离作品实际的虚言,反而不时流淌出实在话或明白话,让人读之豁然开朗,更能走向艺术之本质,觅得艺术之本真。
在《山有平仄·文涵奇峰》中,他写道:“文字、书法与画作皆追求有咀嚼的余味,以及整体的冲击力,画里必有哲学和辩证的东西,思想渗透在里面,创作者和欣赏者在此间融汇无间,属于一种高级精神交流。”外人看不出丝毫端倪,内里早已风云变幻,难以扼要概述。论黄永厚《头衔一字集》时,伍立杨尤其在意先生笔墨里的见识、思想、文采,以《谁挽羲和》《富贵云尔》《刘叉》为例后,他写道:“其笔下的一番变形、拉开、合拢,用生为熟,冲击着我们的审美认知。先生当然是在陶写一己胸次,但更是在为人心世象立说立行。”真正的艺术家,莫不以个性卓绝为标志。当下,书法家或画家常有,艺术家不常有。如永厚先生这般用生为熟,给世人树立榜样的,更少之又少。
画境在何处?在书画家的笔墨之中,也在伍立杨的解读之中。他的解读不被理论捆绑,而是忠于直觉。诚如他推介《南方草木状》这本小书,书中寄寓着作者嵇含对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特殊爱好,伍立杨认为品读此书可觅得诗意,可缓解甚至治愈现代人无端疲倦、六神无主这样的心理顽疾。在作者眼里,书中那些凸显南方草木生命价值的句子,正是现代人理应珍视的画境。如此说来,画境不仅是艺术家的,也是可以被艺术之外的人摄入心中。
我以为伍立杨是古风犹存的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


□ 张步根
这是一抹神奇的绿色,素有“空中草原”之称的那拉提,它秀美的身段,藏在伊犁河谷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去那拉提草原散步,是心中很久的愿望,在草原最美的季节里,我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与所有草原一样,那拉提草原辽阔苍远,绿草如茵。所不一样的是,它在云端中的色彩,依然绿得如此不同凡响,如此繁复厚重。当景区公交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上升时,朝阳正磅礴地挥洒下来,山坳里笼罩着一片乳晕似的金辉,烟岚顺着山谷悄悄地行走,醉人的绿色从坡底一直蔓延到坡顶。山坡像一幅水墨的剪影,一丛丛淡蓝、粉黄、浅紫、莹白、深红的花朵粲然绽放,葱茏矮小的野苹果树犹如点点墨痕四处渲染。一道道山梁,勾勒出起伏的绿色波浪,在湛蓝的天幕下流淌。
这波浪在天界台变成了回旋,成了一汪绿色的深潭。广袤的绿色深潭,就是梦中的那拉提草原。我们徒步登上高坡,一览它的秀丽景色。如同这个名字的寓意一样,那拉提此时阳光正好。目光尽头的座座山峰,白雪妖娆,像一顶顶华贵的冕旒,悬垂的银珠下面,一丛丛苍翠的雪岭云杉簇拥依偎着,把雪山衬托得那么庄严而神圣。雪岭云杉的脚下,奔腾的巩乃斯河水,像一把银色的铧犁,犁开青青草地湍急流淌,河水滋润着两岸宽阔的草原,孕育出哈萨克人和牛羊的美丽故乡。雪山、森林、河流、草原、牛羊、人家,大自然神奇的信笔一抹,创造了这样一幅和谐的人间画卷。当我们静静地端详这幅宁静安然的图画,那遥远的墨绿、黛绿、深绿,眼前的翠绿、浅绿、嫩绿,似乎诠释了草原文化的全部答案。于是,我们兴味盎然地去穿行那拉提草原。
漫步天牧台上,听恰普河水声滔滔,水草丰美的那拉提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笑靥。只见溪流纵横交错,泉水汩汩不息,茂盛的青稞草没住了膝盖,遍地的沙棘、苔草、羊茅草、百里香,踏上去像一条厚厚的绿毡。野花汇成了视觉盛宴,一半是花海一半是草绿的奇妙景致,让人久久沉醉流连!
顺着河谷,我们走近毡房。在一湾溪水潺潺处,依布拉依木大叔,一个在那拉提草原上生活了八十多年的哈萨克老牧民,起身迎接了我们。老人精神矍铄,热情健谈,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家的毡房。毡房就像一个哈萨克族艺术沙龙,用红、黄、白、黑、蓝五色装饰起来。四壁的挂毯和地上的毡毯美轮美奂,用羊毛线编织的羊角、马嘴、鸟翅、驼掌的传统纹样,饱含动感、节奏和韵律变化,透露出主人对动物的珍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两幅内容极其珍贵的挂毯。
那拉提草原遍地是牧场,最美的牧场位于河谷南坡。阳光下的草地,闪耀着橙绿色的光芒,一群群健壮的黑色、白色、棕色的马、牛、羊,好似满天的繁星洒满草原。年轻的哈萨克牧民,挥舞着长鞭,一声声长调似的吆喝回响耳畔,一串串马的响鼻,羊的咩叫,牛的哞声,像音乐,像歌唱,像吟咏,在山谷间悠长地荡漾开来。这动人的游牧图景,与雪山、蓝天、白云、苍松、绿草、碧水交相辉映,成为那拉提草原最美丽、最隽永、最饱满、最不能忘怀的画面,镌刻在每一个走进那拉提草原人的脑海中。
远远近近的毡房顶上,炊烟袅袅升起,奶香味弥散在空气里,草原和牧民一起进入了沉醉的时光。一只只苍鹰在空中盘旋,天更高,地更远,山更青,水更绿,那拉提草原在落日的余晖里,像静穆圣洁的殿堂。

□ 陈群洲
紫鹊界梯田
爱美的豹子,穿着比老虎还时尚
永远有时光的美学潮流
在云端里小憩的时候
才意外交出身体里的软
路过的春天,误把它们当成
草木柔情,山水迷人的一部分
风吹过,群峰抖动
火山爆发之前,常常有这样的征兆
一条河流回到人间
它最终在山坡上找到出口
九曲回肠,重返人间
什么样的境况下水会长出翅膀
内心里有流放的苦痛跟炊烟的激情
它才要飞翔,阳光才会
以液态四处喷涌
一条潜行的河流。怎么样描述它
漫长的前世?我们能够想到的词,只有孤独
岩层深处,它超出常规的热度
发韧于沉默
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发现和提炼
人世间稀缺的物质。而太长时间里
保持着克制,相信黑暗中
迟早要迎来的光明
一条河流就这样
结束了自己的隐秘史
我们必须多给它准备一些怀抱
历经千难万苦,欲火重生的江南
每一个白鹭翻飞的早晨,
我们所看到的花朵
都是它在醒来的梦里精彩绽放
动车之外的云南
我甚至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这里
天空的洁净和空气中弥漫的香
春天慢慢住进了果实的身子
窗外,不断飞过低矮的荔枝林
一垅一垅的青菜,
刚刚嫁给水田的秧苗
这一天是谷雨但阳光灿烂
差不多一整天,我似睡非睡
一个接着一个的站台中间
是高原之上的群山、城市、乡村
和时光隧道
一个外省人在云南大地上游走
带着这些熟悉的地名
在小小的身体里一路颠簸
雪花里有不会融化的故乡
而此刻的上海只下着毛毛细雨
三千里之外是衡阳。
你说,你看到了
视频里的故乡。古典的石鼓
江山锦绣。
雪,仙女一样漫天飞舞
你说看着看着就想家乡了
你说,下着雪的家乡,
让你回到童年
童年里有雪,
有炊烟和妈妈的味道
连气象部门都措手不及
元宵节的早晨,一场铺天盖地的雪
将悄悄降临黄浦江边
一朵比天空更大的雪花
取道顺丰飞向你
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一朵比天空
更大的雪花里,有不会融化的
故乡的春天
只有七月的天空才会这样纯粹
群鸟飞过,它们又一次掉进了大海
不管怎样用力划动翅膀
可是很快就会被吞没
海这样蓝还这样辽阔
最后的云朵也像浪花一样消失了
天空愈发旷远,就像我们涅槃的内心
孤独,深邃,大到空无一物
只有七月的天空才会这样纯粹
每个午后都有一场洗礼
大海从头顶升起
万物沉入水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