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惊天一曲《广陵散》
惊天一曲《广陵散》(国画)           潘军 作品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晋书》这段描写,给嵇康与《广陵散》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随后的《太平广记》又有离奇加工,把“古人”换作了幽灵。“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作为一支流传在古时广陵地区的琴曲,《广陵散》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刺客聂政行刺的故事。对此,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和东汉蔡邕的《琴操》均有记载,但有所不同。《史记》所言聂政是为严仲子报仇行刺韩相侠累,《琴操》则改作其为父报仇而杀韩王。依《琴操》描述,当年聂父为韩王铸剑,逾期不能交,为韩王所杀。聂政立志替父报仇。因韩王好听古琴,遂进山拜师学艺,十年学成;为防止被人识破身份,再毁容貌——以漆涂面颊,用石头砸掉牙齿,甚至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之后,他潜入京城,每日在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很快为韩王获知,就宣他进宫献艺。聂政窃喜,藏匕首于琴腹。大殿之上,待韩王和群臣都沉醉于他的琴曲之际,突然拔出匕首,刺死韩王。大仇已报,聂政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容,自刎而死。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全曲共有45个乐段,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是异名同曲。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描述则更为详细,《广陵散》全曲共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相当于一出大戏的“重场戏”,表现了聂政从悲痛到愤慨的感情发展,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我不懂古琴,但多年前有幸在北京长安剧场,听过古琴大师龚一演奏此曲。因知道《广陵散》的由来,故觉其声悲怆而激越,对烈士的景仰之情闻之油然而生。但那一刻,我想起了不是聂政,而是嵇康。我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一曲《广陵散》是因嵇康而闻名天下。《晋书》载: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在高高的断头台上,一个将死之人,看看太阳的影子,觉得离人头落地还要等上一时半刻,便索要一台琴,再为大众奏上一曲《广陵散》。日影斜,曲亦终,从容赴死,这是多大的气魄!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也曾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散官即有官名而无职事,但照样享受俸禄。所谓中散大夫,也就是对朝政发表一些建言和议论。但是,即使是这种闲差,嵇康也不想干,之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当然他的隐居与辞官,主要还是不满司马氏集团的统治,他的立场和感情依旧是坚定站在曹魏一边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有载: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陈寅恪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竹林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遂成“竹林七贤”。但这一观点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竹林是真实存在的,就位于嵇康山阳的寓所附近。还有人专门作过考察,说那一带确实有过竹子。不过,我倒觉得所谓的竹林,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指代称谓,或者说“竹林”只存在于嵇康等七子的心中。作为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七子中虽思想倾向有别,但某种程度上还是继承了老庄之学,作品仍具建安风骨,只不过对时政的抨击大多采取了隐晦迂回的手法。而其中能够直抒胸臆的,唯有嵇康。

在所谓“竹林七贤”中,我最喜爱和尊敬的人,就是嵇康。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今天要作这幅画的理由。

第一,嵇康是一位江湖中人。他不满司马昭治下的政治局面,历来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拒绝入仕,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铁匠。他鄙视乌烟瘴气的庙堂,在自己的“竹林”里活得潇洒;

第二,他是一位性情中人。身处浊世,但不颓废。他能寄情于自然,放浪形骸;打铁为生,工诗善文,琴瑟相伴;

第三,嵇康还是一位血性之人。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举荐他做官时,他深感受到侮辱,毅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所以,行将就戮之际,还要弹上一曲《广陵散》!

大学时代就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如今再读,还是禁不住拍案叫绝,引为知音。尤其是其中著名的“七不堪”“二不可”,宏论滔滔、一气呵成,不容对方置喙。

嵇康的笔下,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一,是山涛企图把他拉上的官道——“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不得妄动”“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另一条,是他自己开辟的歧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两两相比,泾渭分明——“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嵇康的回答是如此果决。但是嵇康没有想到,文中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贯主张相呼应,竟引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是以所谓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嵇康这篇文章,等于是发表了和统治集团最后决裂的宣言,他们岂能容忍?

戊戌年春末的这个上午,看着眼前墨迹未干的嵇康,我很悲痛,也感欣慰。因为我从他的眉宇之间,看到那种“龙性谁能驯”的矜持与傲岸,窃以为,中国文人的狂狷应自嵇康始。嵇康死后,阮籍佯狂避世,刘伶、向秀、阮咸被迫入仕,而王戎、山涛之流则是卖身投靠了。一代骄子就此分崩离析,这才是令人心碎的“广陵绝响”!

《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聂政行刺成功之后再次毁容,是不想连累亲人。但这件事还是被姐姐聂荣获知,遂奔赴韩国都城,赶到陈尸现场,一眼辨出:这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围观者大为惊讶,说这个人刺杀了宰相,君王正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弟弟是士为知己者死,他毁容是不想连累我这个姐姐,但是,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英名呢?”聂荣最终因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文天祥有诗:“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潘军 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长篇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等。

文字:潘 军 图片:潘军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
微信
朋友圈
湾韵丨惊天一曲《广陵散》
珠海特区报 2025-07-07 01:51
惊天一曲《广陵散》(国画)           潘军 作品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晋书》这段描写,给嵇康与《广陵散》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随后的《太平广记》又有离奇加工,把“古人”换作了幽灵。“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作为一支流传在古时广陵地区的琴曲,《广陵散》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刺客聂政行刺的故事。对此,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和东汉蔡邕的《琴操》均有记载,但有所不同。《史记》所言聂政是为严仲子报仇行刺韩相侠累,《琴操》则改作其为父报仇而杀韩王。依《琴操》描述,当年聂父为韩王铸剑,逾期不能交,为韩王所杀。聂政立志替父报仇。因韩王好听古琴,遂进山拜师学艺,十年学成;为防止被人识破身份,再毁容貌——以漆涂面颊,用石头砸掉牙齿,甚至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之后,他潜入京城,每日在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很快为韩王获知,就宣他进宫献艺。聂政窃喜,藏匕首于琴腹。大殿之上,待韩王和群臣都沉醉于他的琴曲之际,突然拔出匕首,刺死韩王。大仇已报,聂政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容,自刎而死。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全曲共有45个乐段,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是异名同曲。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描述则更为详细,《广陵散》全曲共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相当于一出大戏的“重场戏”,表现了聂政从悲痛到愤慨的感情发展,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我不懂古琴,但多年前有幸在北京长安剧场,听过古琴大师龚一演奏此曲。因知道《广陵散》的由来,故觉其声悲怆而激越,对烈士的景仰之情闻之油然而生。但那一刻,我想起了不是聂政,而是嵇康。我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一曲《广陵散》是因嵇康而闻名天下。《晋书》载: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在高高的断头台上,一个将死之人,看看太阳的影子,觉得离人头落地还要等上一时半刻,便索要一台琴,再为大众奏上一曲《广陵散》。日影斜,曲亦终,从容赴死,这是多大的气魄!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也曾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散官即有官名而无职事,但照样享受俸禄。所谓中散大夫,也就是对朝政发表一些建言和议论。但是,即使是这种闲差,嵇康也不想干,之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当然他的隐居与辞官,主要还是不满司马氏集团的统治,他的立场和感情依旧是坚定站在曹魏一边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有载: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陈寅恪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竹林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遂成“竹林七贤”。但这一观点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竹林是真实存在的,就位于嵇康山阳的寓所附近。还有人专门作过考察,说那一带确实有过竹子。不过,我倒觉得所谓的竹林,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指代称谓,或者说“竹林”只存在于嵇康等七子的心中。作为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七子中虽思想倾向有别,但某种程度上还是继承了老庄之学,作品仍具建安风骨,只不过对时政的抨击大多采取了隐晦迂回的手法。而其中能够直抒胸臆的,唯有嵇康。

在所谓“竹林七贤”中,我最喜爱和尊敬的人,就是嵇康。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今天要作这幅画的理由。

第一,嵇康是一位江湖中人。他不满司马昭治下的政治局面,历来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拒绝入仕,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铁匠。他鄙视乌烟瘴气的庙堂,在自己的“竹林”里活得潇洒;

第二,他是一位性情中人。身处浊世,但不颓废。他能寄情于自然,放浪形骸;打铁为生,工诗善文,琴瑟相伴;

第三,嵇康还是一位血性之人。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举荐他做官时,他深感受到侮辱,毅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所以,行将就戮之际,还要弹上一曲《广陵散》!

大学时代就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如今再读,还是禁不住拍案叫绝,引为知音。尤其是其中著名的“七不堪”“二不可”,宏论滔滔、一气呵成,不容对方置喙。

嵇康的笔下,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一,是山涛企图把他拉上的官道——“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不得妄动”“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另一条,是他自己开辟的歧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两两相比,泾渭分明——“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嵇康的回答是如此果决。但是嵇康没有想到,文中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贯主张相呼应,竟引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是以所谓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嵇康这篇文章,等于是发表了和统治集团最后决裂的宣言,他们岂能容忍?

戊戌年春末的这个上午,看着眼前墨迹未干的嵇康,我很悲痛,也感欣慰。因为我从他的眉宇之间,看到那种“龙性谁能驯”的矜持与傲岸,窃以为,中国文人的狂狷应自嵇康始。嵇康死后,阮籍佯狂避世,刘伶、向秀、阮咸被迫入仕,而王戎、山涛之流则是卖身投靠了。一代骄子就此分崩离析,这才是令人心碎的“广陵绝响”!

《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聂政行刺成功之后再次毁容,是不想连累亲人。但这件事还是被姐姐聂荣获知,遂奔赴韩国都城,赶到陈尸现场,一眼辨出:这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围观者大为惊讶,说这个人刺杀了宰相,君王正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弟弟是士为知己者死,他毁容是不想连累我这个姐姐,但是,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英名呢?”聂荣最终因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文天祥有诗:“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潘军 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长篇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等。

文字:潘 军 图片:潘军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