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县城烟火与时代记忆 ——王姹小说集《噼里啪啦》读札

作为作家的王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小说集《噼里啪啦》之前,她是散文作者;一个是以小说集《噼里啪啦》确立下来的小说作者的身份。在真正开始小说创作之前,王姹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出版了多部散文专著,她的散文几乎都指向她所生活的那个地方——定安。定安是海南岛中部偏东北的一座县城,那里有近乎凝固的日常生活。在小说创作之前,王姹几乎是以一种个人的使命感,在为自己的故乡定安立传。

当王姹重新出发,渴望跨过此前的“非虚构”式写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虚构”写作的时候,她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反而不是虚构所带来的“自由”,而是被隐藏在“虚构”这个面具之下,那种过往记忆、昔日情感的真实。王姹在开启小说写作的时候,此前的文史收集整理、散文创作所面对的那个真实的“定安”,便不能以其本名出现了,它被作为小说家的王姹,悄悄换了一个名字,“白芒古镇”,听来便有一种古朴、缓慢、温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不断渗入了王姹小说集《噼里啪啦》的文字肌理之间。

这部小说集由《苦楝巷》《露天舞厅》《红旗茶店》《离贰塔》《噼里啪啦》五个中篇组成,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个地点:《苦楝巷》中的主人公走不出的小巷,《露天舞厅》中的华尔兹歌舞厅,《红旗茶店》中跨越百年的老茶店,《离贰塔》中那座阴气森森的塔,《噼里啪啦》中的江南爆竹厂,这些“小说地标”一样的地方,把小说人物框定其中,在里头进行着他们悲欢离合的生活。

小说集《噼里啪啦》里的五个中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近年特别流行的关于县城的书写。县城写作一直在中国的小说创作中极为特殊,它既非城市,也非乡村,而是处于过渡地带,过渡地带的特殊性、混杂性、交融性,也让其变化更具有文学表达的张力。近年来,关于县城书写的很重要的作品,便是作家张楚的长篇小说《云落》,他呈现了县城女人丰沛的内心、跌宕的命运,也呈现了北方县城的沧桑巨变。相对应,王姹的《噼里啪啦》则写的是南方海岛上的小县城,写的是小县城近乎凝固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貌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下的惊涛骇浪。《苦楝巷》中,年迈的老苏,在身子随着节气变化而不断衰老的过程中,仍然希望从年轻的女子身上,感受生活的希望和别样,其底色既温暖又悲凉。《露天舞厅》里,一个在县城开舞厅的年轻女子,注定会活在别人的风言风语中,时代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其身上投下阴影,她不断改变着舞步,试图跟上时代的变迁。《红旗茶店》里,几代人,一个超过百年的茶店,有人死守故乡,有人远赴海外,有清末掌故,也有当下的流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里,蕴藏着生命的传承与时代的浪涛。《离贰塔》中,一座神秘的古塔,一件离奇的失踪案,通过不同人不同语气的讲述,呈现了生活的多义性,县城生活的暗面深蕴其中。《噼里啪啦》中,以一响又一响的鞭炮轰炸声,走向最后的那响“哑炮”,一座鞭炮厂在1990年代的商品大潮中的起伏兴衰,便在其中,亲历了工厂变化的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这五部小说,虽然人物没有交叉,故事之间没有联系,但共享了一个“白芒古镇”的故事背景,也就从不同侧面,组合成了一首浑厚的县城交响曲,我们甚至也可以把这部小说集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来看,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并非露在表面上那一个个让人心酸、心疼的人物,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县城。

县城叙事,是王姹这部小说集的最大主题。或许王姹本人并非有意把目光聚焦在县城上面,但因为她最为熟悉的生活都来自县城,所以一旦动笔,所有的县城人物、县城往事奔涌而来——有时甚至赶来的人太多了,她有点手忙脚乱,却又不舍得略掉任何一个人,尽量把他们的命运一一记录下来。这种感觉在《红旗茶店》里尤其明显。

“虚构”作为一种方法,反而激活了王姹的所有县城生活记忆,反而让你读来,感觉到了别样的真实。如果说,此前王姹以非虚构的方式,写下了县城的骨肉,现在,她则以虚构的方式,写下县城的心灵和情感。这两者,都是真实的。王姹并没有追求“大”,而是把目光专注在人的一言一行上,专注在人的“小”上,反而在不经意的叙述中,通过人物本身的命运,折射出了时代的广阔图景。

文字:林 森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
微信
朋友圈
湾韵丨县城烟火与时代记忆 ——王姹小说集《噼里啪啦》读札
珠海特区报 2025-07-14 01:46

作为作家的王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小说集《噼里啪啦》之前,她是散文作者;一个是以小说集《噼里啪啦》确立下来的小说作者的身份。在真正开始小说创作之前,王姹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出版了多部散文专著,她的散文几乎都指向她所生活的那个地方——定安。定安是海南岛中部偏东北的一座县城,那里有近乎凝固的日常生活。在小说创作之前,王姹几乎是以一种个人的使命感,在为自己的故乡定安立传。

当王姹重新出发,渴望跨过此前的“非虚构”式写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虚构”写作的时候,她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反而不是虚构所带来的“自由”,而是被隐藏在“虚构”这个面具之下,那种过往记忆、昔日情感的真实。王姹在开启小说写作的时候,此前的文史收集整理、散文创作所面对的那个真实的“定安”,便不能以其本名出现了,它被作为小说家的王姹,悄悄换了一个名字,“白芒古镇”,听来便有一种古朴、缓慢、温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不断渗入了王姹小说集《噼里啪啦》的文字肌理之间。

这部小说集由《苦楝巷》《露天舞厅》《红旗茶店》《离贰塔》《噼里啪啦》五个中篇组成,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个地点:《苦楝巷》中的主人公走不出的小巷,《露天舞厅》中的华尔兹歌舞厅,《红旗茶店》中跨越百年的老茶店,《离贰塔》中那座阴气森森的塔,《噼里啪啦》中的江南爆竹厂,这些“小说地标”一样的地方,把小说人物框定其中,在里头进行着他们悲欢离合的生活。

小说集《噼里啪啦》里的五个中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近年特别流行的关于县城的书写。县城写作一直在中国的小说创作中极为特殊,它既非城市,也非乡村,而是处于过渡地带,过渡地带的特殊性、混杂性、交融性,也让其变化更具有文学表达的张力。近年来,关于县城书写的很重要的作品,便是作家张楚的长篇小说《云落》,他呈现了县城女人丰沛的内心、跌宕的命运,也呈现了北方县城的沧桑巨变。相对应,王姹的《噼里啪啦》则写的是南方海岛上的小县城,写的是小县城近乎凝固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貌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下的惊涛骇浪。《苦楝巷》中,年迈的老苏,在身子随着节气变化而不断衰老的过程中,仍然希望从年轻的女子身上,感受生活的希望和别样,其底色既温暖又悲凉。《露天舞厅》里,一个在县城开舞厅的年轻女子,注定会活在别人的风言风语中,时代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其身上投下阴影,她不断改变着舞步,试图跟上时代的变迁。《红旗茶店》里,几代人,一个超过百年的茶店,有人死守故乡,有人远赴海外,有清末掌故,也有当下的流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里,蕴藏着生命的传承与时代的浪涛。《离贰塔》中,一座神秘的古塔,一件离奇的失踪案,通过不同人不同语气的讲述,呈现了生活的多义性,县城生活的暗面深蕴其中。《噼里啪啦》中,以一响又一响的鞭炮轰炸声,走向最后的那响“哑炮”,一座鞭炮厂在1990年代的商品大潮中的起伏兴衰,便在其中,亲历了工厂变化的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这五部小说,虽然人物没有交叉,故事之间没有联系,但共享了一个“白芒古镇”的故事背景,也就从不同侧面,组合成了一首浑厚的县城交响曲,我们甚至也可以把这部小说集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来看,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并非露在表面上那一个个让人心酸、心疼的人物,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县城。

县城叙事,是王姹这部小说集的最大主题。或许王姹本人并非有意把目光聚焦在县城上面,但因为她最为熟悉的生活都来自县城,所以一旦动笔,所有的县城人物、县城往事奔涌而来——有时甚至赶来的人太多了,她有点手忙脚乱,却又不舍得略掉任何一个人,尽量把他们的命运一一记录下来。这种感觉在《红旗茶店》里尤其明显。

“虚构”作为一种方法,反而激活了王姹的所有县城生活记忆,反而让你读来,感觉到了别样的真实。如果说,此前王姹以非虚构的方式,写下了县城的骨肉,现在,她则以虚构的方式,写下县城的心灵和情感。这两者,都是真实的。王姹并没有追求“大”,而是把目光专注在人的一言一行上,专注在人的“小”上,反而在不经意的叙述中,通过人物本身的命运,折射出了时代的广阔图景。

文字:林 森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