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夜访|打通凤山科技园的电价“卡点”

7月15日晚,凤山科技园的灯光次第亮起。这个由老旧工业区改造而来的新兴园区,如今聚集了120多家科技创新、电商和以餐饮为主的配套企业。然而,在繁华之下,一个问题正困扰着园区内的经营者——虽是服务行业却采用工业电价

在一家名为“一哥靓汤”的餐厅里,负责人吴玉祥正对着上个月的电费账单发愁。账单显示,这家开业仅一年多的餐厅,用电高峰期时每月电费高达10万元。“每度电1.27元,最低也要1元多一点。”吴玉祥苦笑着摇头,“如果能按商业用电缴费,一年能省下30万元。”这笔钱,对正在亏损的餐厅来说,可能就是生死线。

香洲区梅华街道翠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香洲区科技和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王文带领的香山夜访团队,正在倾听群众的诉求。

“我从事餐饮30年了,现在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吴玉祥的声音有些低沉,“我们380多名员工背后就是380多个家庭。再难,工资福利一分不能少,这是底线。”他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我们的成本主要是三方面,人力成本、场地租金和水电费,希望电费问题能够解决,让企业看到希望。

翠前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蓝锦丰翻出一些历史资料,解释道:“这里原本是凤山工业区,2023年改造后才更名为科技园。但用地性质还是工业用地,所以电价标准一直没变。”他补充道:“改造时,园区的主要定位就是科技创新和电商直播产业,但现在吸引了部分配套的餐饮企业入驻,用电问题确实越来越突出。”

凤山科技园运营经理吴浪拿出了一份文件:“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关注。上周,我们邀请供电所来实地勘察,供电所针对业态多元、不存在工厂生产车间等情况,建议将园区整体工业用电改为非工业用电,不过还需要对配电房进行改造。”吴浪比划着说:“这是园区用电,这是其他用电,原先共用一个柜子,现在要进行拆分,另外也有其他的配电房改造方案,明天就能出报价。”

王文仔细记录着每个人的发言,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他环视众人说道:“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人力成本要保障,这是企业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但水电费这块,我们必须想办法。”

会议很快达成共识:园区要立即启动配电房改造,派专人对接供电部门,加快审批流程,区科技和投资促进中心继续督促实施进展,并促进各园区之间的经验共享和资源整合。最后会议得出结论,整个工业用电转非工业用电的流程最快1个月就能完成

会议结束时,夜色已深。吴玉祥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听到政府这么重视我们的困难,心里踏实多了。”

王文再次让吴玉祥放心:“你们保障员工就业,我们保障企业发展。大家一起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记者手记

离开凤山科技园时,记者注意到,园区门口有一座立于1993年的“凤山工业城”纪念雕塑,夜色中它依旧格外醒目。这个承载着产业转型希望的园区,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而“香山夜访”机制,就像一剂良药,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正如王文所说:“企业的故事里藏着城市的温度。”夜色中,凤山科技园的玻璃幕墙映出灯光未熄的会议室,那里有干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也有企业家充满期待的目光。

文字:金璐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香山夜访|打通凤山科技园的电价“卡点”
珠海特区报 2025-07-16 01:16

7月15日晚,凤山科技园的灯光次第亮起。这个由老旧工业区改造而来的新兴园区,如今聚集了120多家科技创新、电商和以餐饮为主的配套企业。然而,在繁华之下,一个问题正困扰着园区内的经营者——虽是服务行业却采用工业电价

在一家名为“一哥靓汤”的餐厅里,负责人吴玉祥正对着上个月的电费账单发愁。账单显示,这家开业仅一年多的餐厅,用电高峰期时每月电费高达10万元。“每度电1.27元,最低也要1元多一点。”吴玉祥苦笑着摇头,“如果能按商业用电缴费,一年能省下30万元。”这笔钱,对正在亏损的餐厅来说,可能就是生死线。

香洲区梅华街道翠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香洲区科技和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王文带领的香山夜访团队,正在倾听群众的诉求。

“我从事餐饮30年了,现在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吴玉祥的声音有些低沉,“我们380多名员工背后就是380多个家庭。再难,工资福利一分不能少,这是底线。”他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我们的成本主要是三方面,人力成本、场地租金和水电费,希望电费问题能够解决,让企业看到希望。

翠前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蓝锦丰翻出一些历史资料,解释道:“这里原本是凤山工业区,2023年改造后才更名为科技园。但用地性质还是工业用地,所以电价标准一直没变。”他补充道:“改造时,园区的主要定位就是科技创新和电商直播产业,但现在吸引了部分配套的餐饮企业入驻,用电问题确实越来越突出。”

凤山科技园运营经理吴浪拿出了一份文件:“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关注。上周,我们邀请供电所来实地勘察,供电所针对业态多元、不存在工厂生产车间等情况,建议将园区整体工业用电改为非工业用电,不过还需要对配电房进行改造。”吴浪比划着说:“这是园区用电,这是其他用电,原先共用一个柜子,现在要进行拆分,另外也有其他的配电房改造方案,明天就能出报价。”

王文仔细记录着每个人的发言,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他环视众人说道:“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人力成本要保障,这是企业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但水电费这块,我们必须想办法。”

会议很快达成共识:园区要立即启动配电房改造,派专人对接供电部门,加快审批流程,区科技和投资促进中心继续督促实施进展,并促进各园区之间的经验共享和资源整合。最后会议得出结论,整个工业用电转非工业用电的流程最快1个月就能完成

会议结束时,夜色已深。吴玉祥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听到政府这么重视我们的困难,心里踏实多了。”

王文再次让吴玉祥放心:“你们保障员工就业,我们保障企业发展。大家一起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记者手记

离开凤山科技园时,记者注意到,园区门口有一座立于1993年的“凤山工业城”纪念雕塑,夜色中它依旧格外醒目。这个承载着产业转型希望的园区,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而“香山夜访”机制,就像一剂良药,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正如王文所说:“企业的故事里藏着城市的温度。”夜色中,凤山科技园的玻璃幕墙映出灯光未熄的会议室,那里有干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也有企业家充满期待的目光。

文字:金璐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