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 琳
前不久,和姐姐一道去看老爸,中午姐姐安排午餐。姐姐叫外甥订饭店,外甥说天太热,可以考虑去吃朝鲜冷面。我一听,头脑中立马闪过家乡的凉面,对姐姐说,如果去饭店吃冷面,还不如到你家自做凉面。我姐姐听了,赞同我的意见。在姐姐家附近的菜市场买了黄瓜、长豆角、西红柿,在商店买了几瓶冷柜里的纯净水,回到家,就做起凉面。不消说,那顿凉面,大家吃得很有兴致。
因为食品材料不齐全,或者不正宗,尽管吃得很惬意,但依然感觉和小时候的凉面有所不同。
老家在皖北砀山,小时候,家家户户别说空调,就是电扇都很不多见,最常见的是芭蕉扇。每年盛夏,老家最爱吃的午饭就是凉面,甚至有的家庭晚饭也吃凉面。家乡很少有人说吃凉面,而是说吃凉面条子,有一次,一个上海下放的知青说吃凉面,被人笑谈了很久。从此这个来自南方的知青爱上了吃凉面,他回上海后,开了一家韩国冷面店。
凉面的第一食材,不用说,是小麦面条。现在老家饭店里的凉面,用的面条,有的是面条机压出来的面条,有的是在商店买的挂面——这都不是正宗的食材。正宗的第一食材是什么?是小麦粉,含面筋的。老家是平原,小麦的主产地,出产优质小麦。吃凉面,是要付出代价的。用小麦粉擀面条,不仅是桩技术活,也是桩力气活。夏天出力,肯定要出汗。每家擀面条的多为妇女,因天热,一些年龄大的妇女顾不得讲究,在院子的大树下,铺张小饭桌,光着上身,脖子上挂条毛巾就擀起来,胸部的两只“布袋”晃来荡去,根本不管外人的眼光。一些年轻点的妇女不好意思这样在外面光膀子,那就在房间里打赤膊。热怎么办?有办法——让孩子手持芭蕉扇,为她扇风。如果有两个小孩更好,一边一个,左一股风,右一股风,直扑袒露的肌肤,擀一场面,也没见出多少汗。村里一位爱惜老婆的男人,在屋里为擀面条的老婆扇风,还不时在老婆身上揩一把油,笑笑骂骂中,面条擀得很轻快。村里的女人嘴上骂那男人不正经,心底却羡慕得要死。
凉面的第二食材,则是蔬菜。老家的面条常用的蔬菜,有黄瓜、长豆角、西红柿(那时候乡下人叫番茄)、青辣椒,有咸菜疙瘩,如果有香椿芽更好。黄瓜、长豆角、西红柿讲究一个嫩字,老了就不适合做凉面了。将长豆角和香椿芽放滚水里焯一下,长豆角不能焯面,要嫩,嚼起来有脆生生的感觉,捞出来,将长豆角和香椿芽用冷水淘几次,等凉了,将长豆角切成豆角碎,香椿芽切成细丝,放入盆中,撒点细盐,腌一腌。黄瓜不要去皮,切成黄瓜丝,也放在细盐里腌,杀出的水分滤出。长豆角切成豆角碎,黄瓜和香椿芽切成细丝,要大小均匀长度均等,这需要一定的刀工。小时候,去表舅家走亲戚,吃凉面条,表舅切的黄瓜丝,大小长短厚薄不均,被表妗子数落,说切得豁豁牙牙跟狗啃的似的。这样的黄瓜丝不美观,口感也不好。咸菜疙瘩要切成细丝,但和其他食材不一样,它需要去盐。怎么去?就是先尝一尝有多咸,放清水里泡,再尝一尝,如果依然咸,再换清水泡,直到咸淡适宜为止。西红柿和青椒都不用焯水,也不用盐腌,将其切成西红柿丁和青椒丝,放碗里备用。
凉面的佐料有麻酱、醋、蒜泥和味精。麻酱可以说是凉面的灵魂,这种麻酱是不提取麻油的芝麻酱,软乎乎的,不板结,可以拎着瓶子(一般是广口罐头瓶)直接浇。如果没有麻酱,也可以浇香油(皖北对麻油的叫法)。那时候的香油货真价实,浇在凉面上,口感尽管稍逊麻酱,但依然是不错的选择。放到现在,麻酱和香油很难买到正宗的,会令凉面的口味大打折扣。蒜泥是用蒜瓣放在蒜臼子里捣成泥的,如果青椒不切丝,也可以和蒜瓣放一起,捣成蒜椒泥,青碧色,诱人食欲。醋是当地的私酿土醋,现在陈醋香醋果醋白醋尽管品种繁多,但那种土醋的味道很难寻觅。有一年回老家,在一家乡村小饭店里,从凉拌菜里吃出久违的土醋味道。提到味精,估计有很多人都认为吃不得,但以素为主的凉面中不加,味道还真提不起来。
凉面如何能凉,跟水有关系。那时候没有冰箱,用的是井水。小时候几乎每家都有压水井,压出两大桶水来,放阴凉处备用。如果在城镇里,用的是自来水,那是不能淘凉面条的,怎么办?找深井打水,再抬回来,比较辛苦。
万事俱备,只待煮面。面条煮熟了,捞出,盛入一只加入凉水的搪瓷盆里,用凉水淘三四遍,待面条凉了,将水滤净,把备好的各种食材铺在面条上,搅拌均匀,凉面就做成了。盛碗,大啖,美味入口,暑气顿消。我一个小学同学,当时个子很瘦小,却很能吃凉面,外号四大碗。那时候的陶瓷碗,比现在的要大得多哟,拿碗要双手捧着。
不仅凉面好吃,煮面的面条汤也好喝。因面条用的手擀面,面条汤里含有很多面粉,黏黏稠稠的,喝起来有一股麦面的清香味,也是一道不错的解渴饮品。
凉面究竟有多好吃?没吃过的人,想象不出来。而吃过的人,总也念念不忘。老家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小孩子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闹着吃凉面条。家长给他做没做?不得而知。但想到现在冬天里冰淇淋生意依然不错,有孩子冬天要吃美味的凉面,也不是不可能。
可能有人会问,你讲的凉面用的都是这蔬菜那蔬菜的,有没有用荤的?告诉你,还真有荤的。比如,将煮熟的鸡胸肉用手撕成细丝,拌入凉面,就是鸡丝凉面;比如,将干卤牛肉切成薄片,拌入凉面,就是牛肉凉面。不过,因天太热,很少有人做荤的凉面,以免吃出事故来。
□ 王亚平
一
鸟儿倒挂在树上
变不成蝙蝠
鸟还是鸟
它只是好奇
另外一种活法
二
根扎在地下
久了 抱怨暗无天日
当大白于天下
被阳光暴晒
却会丢掉性命
三
一瓶水不响
半瓶水咣当
我认为
形容那些自视清高
狂妄自大之人
比较贴切
□ 刘合军
关于书写《钉子》的诗,读到不少,由于没有找到一把语言的锤子,到现在我一直不敢触碰,一是怕钉子钉得太浅,既挂不住浮云,也挂不住尘世。
钉子是传统的一件工具,但可以有思想者的锐气。在诗人李自国笔下的《钉子》中,没有浮泛的“传统”复制,而是具有批判性的内视与独立特质,诗人以“一枚钉子”自喻,将个体置于“时代的旧锤”与“人群”的背景中,既暗示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被动性,也暗含着一种坚韧的存在——即便生锈、不动,依然是具体的“存在”。“斜斜歪歪的钉子”则指向另一种个体:他们被历史标记为“耻辱”,成为时代的反面注脚,与“我”这枚沉默的钉子形成对照,凸显了不同个体在时代中的不同境遇与定位。这是一种微缩的生存空间,暗示了现代人虽身处人群却倍感孤立的生存状态。
诗中“史书”“战争、天灾和瘟疫”等词语,勾勒出宏大的历史轮廓,但诗人的目光始终落回“钉子”这一个体身上:历史的剧烈动荡(战争、天灾等),与个体“难于翻一次锈身”的静止形成强烈反差,既写出了个体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沉重——即便历史翻页,个体的状态依然难以改变。这种“大与小”“动与静”的对比,让诗歌在极简的文字中充满了张力,引人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全诗语言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字字精准:“小小人间”既指钉子的生存空间,也暗喻个体所处的有限世界,举重若轻。“旧锤”“锈身”“耻辱柱”等词语,带着强烈的时间感与历史感,让抽象的“时代”变得可触可感。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钉子”为切口,用冷静的笔触剖析了个体在时代中的生存状态,既有对自我存在的审视,也有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简短却余味悠长。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单一意象纵深发展的策略,通过“钉子”这个日常物件的多维度开掘,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隐喻系统。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钉”字在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暴力暗示。由“小小人间”到“耻辱柱”的意象演进,展现了诗人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
只有具备灵魂与艺术思想的人,才能准确地抓住身边的《钉子》,让它成为一个事件,以“传统”而赋予全新的艺术,让作品在一个新事物中演绎出艺术的经典,将独立的语言构成一个理想的特殊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用“内心”挖掘出新的撼动心灵的作品。

□ 陆 飚
那应该是最隐秘的一道门
或者一扇窗
当你站在海岸的任何一处
眼前是风平浪静
身后则是如火如荼
她和高大的雪山一样
你必须保持眺望
才能看到远处绝美的风光
因为接近天堂
她的真实表情你永远无法把握
因为辽阔
她的波光会抵达你最远的地方
然后随着波浪起伏
直到你感到身体在抽丝剥茧
慢慢地自愈
来吧 离开你久居的房子
去到你真爱的地方
就像一条朝圣的路
有些人在一念之间
有些人却要耗尽一生
这就像一场洗礼
除了顶礼膜拜
你的任何赞叹和语言都是多余
就像屹立千年的佛像
她什么也不说却已表达了所有
周末的街道
古老封闭的街道
连接着一座又一座城堡
我必须尽快通过
到达你的另一端
到处是空空如也
只剩某些角落
还残留着人间的烟火
我极力地不去打扰
但仍然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还是形同陌路
甚至渐行渐远
有些想法是奢侈的
我不能再次走进同一条街道
曾经有那么一瞬间
你充满了温暖
变得丝滑
甚至像阳光扫过一样的鲜亮
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原样
我必须坚持走下去
这是基于一种本能的欲望
不论前路多窄逼
我仍然想做最后的冲刺
以缩短你我的距离
□ 冯 亮
一
黄盖湖的水
每一滴都有青鱼、龙虾的味道
都有香莲的味道
黄盖的兵
出自文人的笔
出自老人的口
出自那个讲了无数次的三国
时间的长河里
成败 悲欢 离合不值一提
黄盖湖的水
泡浓了临湘的口音
口音里流传的倔强
二
以人命名的湖有两个
曲阜孔子湖和临湘黄盖湖
一北一南 一文一武
孔子周游列国未过长江
将军自捕蛇的永州而来
在长江赤壁放了一把火
三
江南不是一个地方
正如江湖不是一片水域
黄盖不仅仅是一个人物
有缕缕炊烟
熊熊烈火 阵阵东风
有盘发的女子打着花伞
站在高处的哀怨
□ 邢继学
骤雨下的落叶
放弃了呐喊
放弃了冲动
放弃了梦想成真
远离了世俗的灰烬
一路向北
寻觅前世今生的灵魂
我弯腰拾起一片落叶
看到了夙愿依旧
看到了风骨中的从容
我将落叶对准太阳
摇晃,摇晃
我看到了指日可待
看到了故乡
撕裂的云绵
斜阳缓缓西下
托举落霞狂欢
红色的是烈火
橙色的是激情
黄色的是冲动
绿色的是眷恋
青色的是理智
蓝色的是沉默
紫色的是不知所措
……
头顶的闪电
撕碎了高不可攀的云绵
零乱且破碎
伤口还流淌着透明的血液
明天或会愈合
□ 彭 健
成人始出小稚孩,天真活泼犹可爱。
心智性格细细裁,习惯品行孜孜栽。
练球
控球拉球若掌揉,夭矫毂转胜苍狗。
英俊少年戏蹴球,冠绝几多大国手。
□ 林买荣
岭南多奇境,而斗门则尤似一枚奇异之珠,在咸淡水交汇处孕育着独特的风骨,咸水浩荡奔涌,淡水则蜿蜒恬静,两者相融,涵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精魂,咸水涵养胆识,淡水滋养仁厚,悄然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微风拂过,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斗门的未来更加传奇。
到了近代,斗门人民渐渐不再囿于脚下方寸田畴,开始将目光投向那遥远的海平线之外。一代代斗门人到海外淘金、求学,他们利用学到的新文化、新知识,服务于各个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斗门有多少常住人口就有多少海外华侨,他们遍布世界各地,是名符其实的侨乡,也是名符其实的“珠江门户金水岸”。
近代革命种子传播中国时,也传播到了斗门,斗门便化身为珠海新思想的摇篮。最为人熟知者,当属邝任生,他组建的珠海市第一个党支部,使革命的种子在珠海生根发芽。他从小濠涌出发,足迹踏遍全国。胸中酝酿着改变旧中国的宏图伟业——咸水带来的开阔视野,淡水赋予的深沉根基,在他身上仿佛交融成一种磅礴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斗门人如榕树根须一般,深深扎进咸淡水交融的土壤之中。他们围海造田、艰苦创业,在各个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斗门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建设家乡;侨胞们带着新科技、新知识回乡投资创业;体育健儿勇敢拼搏夺取多项世界金牌……
历史如江水奔流,斗门人的精神亦随之绵延不息。斗门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大巡游、龙舟赛、美食节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国家非遗水上婚嫁、装泥鱼吸引无数人的目光。斗门还是中国曲艺之乡、禾虫之乡、海鲈之都……
站在黄杨河畔,看着奔涌的浪花,我心潮起伏,神思悠悠。新时代让斗门人有了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站在黄杨山巅,俯瞰着这片钟灵毓秀的沃土,我深信,斗门的明天更加璀璨烂漫,熠熠生辉。

□ 张 琳
前不久,和姐姐一道去看老爸,中午姐姐安排午餐。姐姐叫外甥订饭店,外甥说天太热,可以考虑去吃朝鲜冷面。我一听,头脑中立马闪过家乡的凉面,对姐姐说,如果去饭店吃冷面,还不如到你家自做凉面。我姐姐听了,赞同我的意见。在姐姐家附近的菜市场买了黄瓜、长豆角、西红柿,在商店买了几瓶冷柜里的纯净水,回到家,就做起凉面。不消说,那顿凉面,大家吃得很有兴致。
因为食品材料不齐全,或者不正宗,尽管吃得很惬意,但依然感觉和小时候的凉面有所不同。
老家在皖北砀山,小时候,家家户户别说空调,就是电扇都很不多见,最常见的是芭蕉扇。每年盛夏,老家最爱吃的午饭就是凉面,甚至有的家庭晚饭也吃凉面。家乡很少有人说吃凉面,而是说吃凉面条子,有一次,一个上海下放的知青说吃凉面,被人笑谈了很久。从此这个来自南方的知青爱上了吃凉面,他回上海后,开了一家韩国冷面店。
凉面的第一食材,不用说,是小麦面条。现在老家饭店里的凉面,用的面条,有的是面条机压出来的面条,有的是在商店买的挂面——这都不是正宗的食材。正宗的第一食材是什么?是小麦粉,含面筋的。老家是平原,小麦的主产地,出产优质小麦。吃凉面,是要付出代价的。用小麦粉擀面条,不仅是桩技术活,也是桩力气活。夏天出力,肯定要出汗。每家擀面条的多为妇女,因天热,一些年龄大的妇女顾不得讲究,在院子的大树下,铺张小饭桌,光着上身,脖子上挂条毛巾就擀起来,胸部的两只“布袋”晃来荡去,根本不管外人的眼光。一些年轻点的妇女不好意思这样在外面光膀子,那就在房间里打赤膊。热怎么办?有办法——让孩子手持芭蕉扇,为她扇风。如果有两个小孩更好,一边一个,左一股风,右一股风,直扑袒露的肌肤,擀一场面,也没见出多少汗。村里一位爱惜老婆的男人,在屋里为擀面条的老婆扇风,还不时在老婆身上揩一把油,笑笑骂骂中,面条擀得很轻快。村里的女人嘴上骂那男人不正经,心底却羡慕得要死。
凉面的第二食材,则是蔬菜。老家的面条常用的蔬菜,有黄瓜、长豆角、西红柿(那时候乡下人叫番茄)、青辣椒,有咸菜疙瘩,如果有香椿芽更好。黄瓜、长豆角、西红柿讲究一个嫩字,老了就不适合做凉面了。将长豆角和香椿芽放滚水里焯一下,长豆角不能焯面,要嫩,嚼起来有脆生生的感觉,捞出来,将长豆角和香椿芽用冷水淘几次,等凉了,将长豆角切成豆角碎,香椿芽切成细丝,放入盆中,撒点细盐,腌一腌。黄瓜不要去皮,切成黄瓜丝,也放在细盐里腌,杀出的水分滤出。长豆角切成豆角碎,黄瓜和香椿芽切成细丝,要大小均匀长度均等,这需要一定的刀工。小时候,去表舅家走亲戚,吃凉面条,表舅切的黄瓜丝,大小长短厚薄不均,被表妗子数落,说切得豁豁牙牙跟狗啃的似的。这样的黄瓜丝不美观,口感也不好。咸菜疙瘩要切成细丝,但和其他食材不一样,它需要去盐。怎么去?就是先尝一尝有多咸,放清水里泡,再尝一尝,如果依然咸,再换清水泡,直到咸淡适宜为止。西红柿和青椒都不用焯水,也不用盐腌,将其切成西红柿丁和青椒丝,放碗里备用。
凉面的佐料有麻酱、醋、蒜泥和味精。麻酱可以说是凉面的灵魂,这种麻酱是不提取麻油的芝麻酱,软乎乎的,不板结,可以拎着瓶子(一般是广口罐头瓶)直接浇。如果没有麻酱,也可以浇香油(皖北对麻油的叫法)。那时候的香油货真价实,浇在凉面上,口感尽管稍逊麻酱,但依然是不错的选择。放到现在,麻酱和香油很难买到正宗的,会令凉面的口味大打折扣。蒜泥是用蒜瓣放在蒜臼子里捣成泥的,如果青椒不切丝,也可以和蒜瓣放一起,捣成蒜椒泥,青碧色,诱人食欲。醋是当地的私酿土醋,现在陈醋香醋果醋白醋尽管品种繁多,但那种土醋的味道很难寻觅。有一年回老家,在一家乡村小饭店里,从凉拌菜里吃出久违的土醋味道。提到味精,估计有很多人都认为吃不得,但以素为主的凉面中不加,味道还真提不起来。
凉面如何能凉,跟水有关系。那时候没有冰箱,用的是井水。小时候几乎每家都有压水井,压出两大桶水来,放阴凉处备用。如果在城镇里,用的是自来水,那是不能淘凉面条的,怎么办?找深井打水,再抬回来,比较辛苦。
万事俱备,只待煮面。面条煮熟了,捞出,盛入一只加入凉水的搪瓷盆里,用凉水淘三四遍,待面条凉了,将水滤净,把备好的各种食材铺在面条上,搅拌均匀,凉面就做成了。盛碗,大啖,美味入口,暑气顿消。我一个小学同学,当时个子很瘦小,却很能吃凉面,外号四大碗。那时候的陶瓷碗,比现在的要大得多哟,拿碗要双手捧着。
不仅凉面好吃,煮面的面条汤也好喝。因面条用的手擀面,面条汤里含有很多面粉,黏黏稠稠的,喝起来有一股麦面的清香味,也是一道不错的解渴饮品。
凉面究竟有多好吃?没吃过的人,想象不出来。而吃过的人,总也念念不忘。老家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小孩子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闹着吃凉面条。家长给他做没做?不得而知。但想到现在冬天里冰淇淋生意依然不错,有孩子冬天要吃美味的凉面,也不是不可能。
可能有人会问,你讲的凉面用的都是这蔬菜那蔬菜的,有没有用荤的?告诉你,还真有荤的。比如,将煮熟的鸡胸肉用手撕成细丝,拌入凉面,就是鸡丝凉面;比如,将干卤牛肉切成薄片,拌入凉面,就是牛肉凉面。不过,因天太热,很少有人做荤的凉面,以免吃出事故来。
□ 王亚平
一
鸟儿倒挂在树上
变不成蝙蝠
鸟还是鸟
它只是好奇
另外一种活法
二
根扎在地下
久了 抱怨暗无天日
当大白于天下
被阳光暴晒
却会丢掉性命
三
一瓶水不响
半瓶水咣当
我认为
形容那些自视清高
狂妄自大之人
比较贴切
□ 刘合军
关于书写《钉子》的诗,读到不少,由于没有找到一把语言的锤子,到现在我一直不敢触碰,一是怕钉子钉得太浅,既挂不住浮云,也挂不住尘世。
钉子是传统的一件工具,但可以有思想者的锐气。在诗人李自国笔下的《钉子》中,没有浮泛的“传统”复制,而是具有批判性的内视与独立特质,诗人以“一枚钉子”自喻,将个体置于“时代的旧锤”与“人群”的背景中,既暗示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被动性,也暗含着一种坚韧的存在——即便生锈、不动,依然是具体的“存在”。“斜斜歪歪的钉子”则指向另一种个体:他们被历史标记为“耻辱”,成为时代的反面注脚,与“我”这枚沉默的钉子形成对照,凸显了不同个体在时代中的不同境遇与定位。这是一种微缩的生存空间,暗示了现代人虽身处人群却倍感孤立的生存状态。
诗中“史书”“战争、天灾和瘟疫”等词语,勾勒出宏大的历史轮廓,但诗人的目光始终落回“钉子”这一个体身上:历史的剧烈动荡(战争、天灾等),与个体“难于翻一次锈身”的静止形成强烈反差,既写出了个体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沉重——即便历史翻页,个体的状态依然难以改变。这种“大与小”“动与静”的对比,让诗歌在极简的文字中充满了张力,引人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全诗语言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字字精准:“小小人间”既指钉子的生存空间,也暗喻个体所处的有限世界,举重若轻。“旧锤”“锈身”“耻辱柱”等词语,带着强烈的时间感与历史感,让抽象的“时代”变得可触可感。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钉子”为切口,用冷静的笔触剖析了个体在时代中的生存状态,既有对自我存在的审视,也有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简短却余味悠长。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单一意象纵深发展的策略,通过“钉子”这个日常物件的多维度开掘,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隐喻系统。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钉”字在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暴力暗示。由“小小人间”到“耻辱柱”的意象演进,展现了诗人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
只有具备灵魂与艺术思想的人,才能准确地抓住身边的《钉子》,让它成为一个事件,以“传统”而赋予全新的艺术,让作品在一个新事物中演绎出艺术的经典,将独立的语言构成一个理想的特殊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用“内心”挖掘出新的撼动心灵的作品。

□ 陆 飚
那应该是最隐秘的一道门
或者一扇窗
当你站在海岸的任何一处
眼前是风平浪静
身后则是如火如荼
她和高大的雪山一样
你必须保持眺望
才能看到远处绝美的风光
因为接近天堂
她的真实表情你永远无法把握
因为辽阔
她的波光会抵达你最远的地方
然后随着波浪起伏
直到你感到身体在抽丝剥茧
慢慢地自愈
来吧 离开你久居的房子
去到你真爱的地方
就像一条朝圣的路
有些人在一念之间
有些人却要耗尽一生
这就像一场洗礼
除了顶礼膜拜
你的任何赞叹和语言都是多余
就像屹立千年的佛像
她什么也不说却已表达了所有
周末的街道
古老封闭的街道
连接着一座又一座城堡
我必须尽快通过
到达你的另一端
到处是空空如也
只剩某些角落
还残留着人间的烟火
我极力地不去打扰
但仍然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还是形同陌路
甚至渐行渐远
有些想法是奢侈的
我不能再次走进同一条街道
曾经有那么一瞬间
你充满了温暖
变得丝滑
甚至像阳光扫过一样的鲜亮
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原样
我必须坚持走下去
这是基于一种本能的欲望
不论前路多窄逼
我仍然想做最后的冲刺
以缩短你我的距离
□ 冯 亮
一
黄盖湖的水
每一滴都有青鱼、龙虾的味道
都有香莲的味道
黄盖的兵
出自文人的笔
出自老人的口
出自那个讲了无数次的三国
时间的长河里
成败 悲欢 离合不值一提
黄盖湖的水
泡浓了临湘的口音
口音里流传的倔强
二
以人命名的湖有两个
曲阜孔子湖和临湘黄盖湖
一北一南 一文一武
孔子周游列国未过长江
将军自捕蛇的永州而来
在长江赤壁放了一把火
三
江南不是一个地方
正如江湖不是一片水域
黄盖不仅仅是一个人物
有缕缕炊烟
熊熊烈火 阵阵东风
有盘发的女子打着花伞
站在高处的哀怨
□ 邢继学
骤雨下的落叶
放弃了呐喊
放弃了冲动
放弃了梦想成真
远离了世俗的灰烬
一路向北
寻觅前世今生的灵魂
我弯腰拾起一片落叶
看到了夙愿依旧
看到了风骨中的从容
我将落叶对准太阳
摇晃,摇晃
我看到了指日可待
看到了故乡
撕裂的云绵
斜阳缓缓西下
托举落霞狂欢
红色的是烈火
橙色的是激情
黄色的是冲动
绿色的是眷恋
青色的是理智
蓝色的是沉默
紫色的是不知所措
……
头顶的闪电
撕碎了高不可攀的云绵
零乱且破碎
伤口还流淌着透明的血液
明天或会愈合
□ 彭 健
成人始出小稚孩,天真活泼犹可爱。
心智性格细细裁,习惯品行孜孜栽。
练球
控球拉球若掌揉,夭矫毂转胜苍狗。
英俊少年戏蹴球,冠绝几多大国手。
□ 林买荣
岭南多奇境,而斗门则尤似一枚奇异之珠,在咸淡水交汇处孕育着独特的风骨,咸水浩荡奔涌,淡水则蜿蜒恬静,两者相融,涵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精魂,咸水涵养胆识,淡水滋养仁厚,悄然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微风拂过,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斗门的未来更加传奇。
到了近代,斗门人民渐渐不再囿于脚下方寸田畴,开始将目光投向那遥远的海平线之外。一代代斗门人到海外淘金、求学,他们利用学到的新文化、新知识,服务于各个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斗门有多少常住人口就有多少海外华侨,他们遍布世界各地,是名符其实的侨乡,也是名符其实的“珠江门户金水岸”。
近代革命种子传播中国时,也传播到了斗门,斗门便化身为珠海新思想的摇篮。最为人熟知者,当属邝任生,他组建的珠海市第一个党支部,使革命的种子在珠海生根发芽。他从小濠涌出发,足迹踏遍全国。胸中酝酿着改变旧中国的宏图伟业——咸水带来的开阔视野,淡水赋予的深沉根基,在他身上仿佛交融成一种磅礴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斗门人如榕树根须一般,深深扎进咸淡水交融的土壤之中。他们围海造田、艰苦创业,在各个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斗门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建设家乡;侨胞们带着新科技、新知识回乡投资创业;体育健儿勇敢拼搏夺取多项世界金牌……
历史如江水奔流,斗门人的精神亦随之绵延不息。斗门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大巡游、龙舟赛、美食节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国家非遗水上婚嫁、装泥鱼吸引无数人的目光。斗门还是中国曲艺之乡、禾虫之乡、海鲈之都……
站在黄杨河畔,看着奔涌的浪花,我心潮起伏,神思悠悠。新时代让斗门人有了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站在黄杨山巅,俯瞰着这片钟灵毓秀的沃土,我深信,斗门的明天更加璀璨烂漫,熠熠生辉。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