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东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正式投档,珠海多所高校录取分数线出炉。数据显示,珠海高校整体生源质量保持高位,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为代表的顶尖高校分数线表现尤为亮眼。珠海高校集群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随着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珠海作为高等教育高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将进一步彰显。(《珠海特区报》7月22日04版)
作为珠江西岸重要高等教育基地,珠海目前汇聚了10所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3所“985工程”高校,以及暨南大学珠海校区1所“211工程”高校,“985”高校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市高校在校生规模已突破14万人,总量居全省第二。高密度优质资源组合揭示珠海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路径:不以量取胜,而以质赋能。
录取分数线是衡量教育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如何将“高分生源”转化为高价值“创新要素”?这需要打破“重引进轻运营”的传统思维,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创业”全链条生态。当高校的实验室灯光与企业的生产线数据屏实现同频闪烁时,“珠海模式”才真正成型。
目前来看,珠海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仍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人才“高进低留”现象突出。尽管珠海高校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但毕业生本地留存率偏低。根据珠海市统计局2023年7月面向全市10所高校的5617名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超过93.1%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东省内就业创业,其中选择珠海的占23.2%,选择省内(深圳、广州)的占40%,选择省内(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占21.7%;另一方面,产业与高校匹配度有待提升。珠海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低空经济等产业,但高校专业设置与本地企业需求仍存在一定脱节。
珠海的高校集群无疑为城市带来了智力资源,但如何让这些资源真正服务于本地经济,仍面临三方面的关键问题:
其一,高校科研强,但企业承接能力稍弱。根据珠海市统计局2024年三季度数据,珠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860家,远少于深圳及广州,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外流。建议设立“珠海高校-企业联合创新基金”,鼓励本地企业直接对接高校实验室,优先采购珠海高校科研成果。
其二,学生人数多,但就业吸引力仍有提升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统计,2024年珠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万元,虽比上年增长3.6%,但仍低于广州和深圳,且高端岗位较少。建议推出“珠海青年人才计划”,对留珠就业的“985”及“211”高校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和购房优惠。
其三,专业设置广,但产业适配度不高。珠海高校的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招生火爆,但本地芯片、生物医药企业仍面临“招工难”。建议建立“产业-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发布《珠海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引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
从“高校聚集”到“产教融合”,要让珠海高校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可考虑推动“三个转变”。首先,从“学术研究”到“产业驱动”,借鉴美国波士顿“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模式,加大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实验室、研究院建设。其次,从“招生高分”到“培养高能”,推广“院士工作室+企业导师”双轨制、“订单式培养”,譬如,考虑由格力电器与珠海高校合作开设“智能制造专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核心岗位。再次,从“城市有大学”到“大学即城市”,参考剑桥科技园经验,在唐家湾打造“高校科创小镇”,让校园与产业园无缝衔接,“校园即产业园”融合开发,形成“学习-实习-就业-创业”闭环。
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提升,只是珠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步。真正挑战在于,如何让高分学子“学在珠海”,更能“留在珠海”“创业在珠海”。只有当高校的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珠海才能从“教育高地”升级为“创新之城”。
近日,广东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正式投档,珠海多所高校录取分数线出炉。数据显示,珠海高校整体生源质量保持高位,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为代表的顶尖高校分数线表现尤为亮眼。珠海高校集群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随着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珠海作为高等教育高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将进一步彰显。(《珠海特区报》7月22日04版)
作为珠江西岸重要高等教育基地,珠海目前汇聚了10所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3所“985工程”高校,以及暨南大学珠海校区1所“211工程”高校,“985”高校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市高校在校生规模已突破14万人,总量居全省第二。高密度优质资源组合揭示珠海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路径:不以量取胜,而以质赋能。
录取分数线是衡量教育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如何将“高分生源”转化为高价值“创新要素”?这需要打破“重引进轻运营”的传统思维,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创业”全链条生态。当高校的实验室灯光与企业的生产线数据屏实现同频闪烁时,“珠海模式”才真正成型。
目前来看,珠海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仍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人才“高进低留”现象突出。尽管珠海高校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但毕业生本地留存率偏低。根据珠海市统计局2023年7月面向全市10所高校的5617名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超过93.1%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东省内就业创业,其中选择珠海的占23.2%,选择省内(深圳、广州)的占40%,选择省内(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占21.7%;另一方面,产业与高校匹配度有待提升。珠海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低空经济等产业,但高校专业设置与本地企业需求仍存在一定脱节。
珠海的高校集群无疑为城市带来了智力资源,但如何让这些资源真正服务于本地经济,仍面临三方面的关键问题:
其一,高校科研强,但企业承接能力稍弱。根据珠海市统计局2024年三季度数据,珠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860家,远少于深圳及广州,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外流。建议设立“珠海高校-企业联合创新基金”,鼓励本地企业直接对接高校实验室,优先采购珠海高校科研成果。
其二,学生人数多,但就业吸引力仍有提升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统计,2024年珠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万元,虽比上年增长3.6%,但仍低于广州和深圳,且高端岗位较少。建议推出“珠海青年人才计划”,对留珠就业的“985”及“211”高校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和购房优惠。
其三,专业设置广,但产业适配度不高。珠海高校的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招生火爆,但本地芯片、生物医药企业仍面临“招工难”。建议建立“产业-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发布《珠海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引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
从“高校聚集”到“产教融合”,要让珠海高校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可考虑推动“三个转变”。首先,从“学术研究”到“产业驱动”,借鉴美国波士顿“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模式,加大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实验室、研究院建设。其次,从“招生高分”到“培养高能”,推广“院士工作室+企业导师”双轨制、“订单式培养”,譬如,考虑由格力电器与珠海高校合作开设“智能制造专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核心岗位。再次,从“城市有大学”到“大学即城市”,参考剑桥科技园经验,在唐家湾打造“高校科创小镇”,让校园与产业园无缝衔接,“校园即产业园”融合开发,形成“学习-实习-就业-创业”闭环。
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提升,只是珠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步。真正挑战在于,如何让高分学子“学在珠海”,更能“留在珠海”“创业在珠海”。只有当高校的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珠海才能从“教育高地”升级为“创新之城”。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