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2025年7月28日)
十上井冈山

□ 陈汉忠

绵绵五百里井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初夏时节,我站在黄洋界哨口,眼前翠色如海,脚下云雾蒸腾,远处一面红旗雕塑刺破青天,犹如不熄的火炬。山峦叠嶂,红绿交织,呈现出的正是井冈山四十载变迁的底色。

作为共和国军人,我对井冈山有着特殊的情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火车一路哐当,虽说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却仍被困锁于重峦之中,土路坎坷不平,下榻的招待所极其简陋,洗澡还得去远处拎水。

第二天上午,当我走进不远处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瞬间将我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芦溪河畔的艰难跋涉、朱毛会师的红旗招展、黄洋界保卫战的惊心动魄,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如此的波澜壮阔。

沿黄洋界陡峭的山道缓缓而下,一片高耸入云的竹林吸引了我,一位胳膊上套着红袖装的老人正在林间忙乎。见我风尘仆仆,立即把我让进不远处的一间小竹屋,从一节磨得发亮的竹筒里给我倒水。闲谈中得知,老人姓林,12岁就在井冈山参加了赤卫队,这片竹林,当年曾是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地方。当时老人奉命与战友扼守这个隘口,他们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当暮色笼罩竹林时,敌人溃退了,可有三位战友却长眠在竹林。说到这里,老人不由得老泪纵横。“我活下来了,但我忘不了牺牲的战友,守着这片竹林,就像仍和战友们在一起。”我的心被震颤了,多么可敬的井冈人,当年,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革命。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发愤图强,建设家园。

我把井冈老人的故事讲给战友听,讲给家人和孩子们听,大家无不为之感动。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井冈,却没有再碰到这位可敬的老人。当地民政局局长深情地说,像老林这样的功臣,井冈山有很多。你随意走进一家民居,只要是地道的井冈人,家家都有一本红色的家谱。

1996年秋,我率南空摄制组去井冈山拍摄一部反映驻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录片。在八角楼旁的那棵大枫树下,巧遇已经退休的军区空军老政委肖前将军。当时,老将军正在给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女深情讲述:“是毛主席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来井冈山的红军打到万安,我也加入了红军。如果没有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四军,就没有今天的我。”肖政委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红军老战士,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警卫团政委。这次,他携儿女缅怀圣地,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胜利来之不易。

当他得知我们在井冈山拍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录片时,连连说这个创意好。在红军无名烈士墓,老将军向先烈们致以庄重的军礼。说起当年保卫井冈那场惨烈的战斗,他泪眼朦胧。这支坚守井冈的是当年平江起义的队伍,战斗异常激烈,战壕里,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仍然是冲锋的姿势,布满弹孔的军旗,依然在阵地上猎猎飘扬。夕阳映照在老将军坚毅的脸庞上,此刻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时光的列车驶入新世纪,当我再次登上井冈山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带来勃勃生机,沥青马路已修到山巅,撤县设市后的城区更加整洁宽阔。在五龙潭风景区门口,我们被一家拥军小饭店的招牌吸引住了,店主是一名退伍的空军雷达兵。他姓郑,和妻子一起在这开旅游饭店。战友相逢格外亲,他热情为我们准备了地道的井冈美食,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我们的井冈之旅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情趣。不远处的一家竹器厂,自动生产线上,工人们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精美产品,这些产品如今远销海内外。科技开路,治穷致富已成为井冈山改革开放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回味一次次井冈之行,不由得感慨万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井冈山始终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古镇的花

□ 毛岸琴

唐家古镇,宛如一首藏在时光深处的诗篇,只有脚步慢下来,心安下来,才有机会听她的悠悠往事。

与唐家古镇亲密接触,深入体会他的温柔与浪漫是在儿子上高中以后,在接来送往的周末时光,我用慢镜头感受着古镇的美和优雅。

古镇的花,是时光写下的轻悄信件,是岁月洒落的欣喜浪漫。春日的古镇,三角梅开得最肆意,团团簇簇,红似火,艳似霞,在斑驳的老墙上随意攀援,墙角的骑楼拐角处,那怒放的生命仿佛将绯红泼洒在青砖黛瓦间,一抹抹从深巷处探出头来,忽明忽暗。微风吹过,花瓣纷纷如雨,在地板上铺成一条小径,通往岁月深处。店铺前盛开的绣球花,紫粉的、蓝白的,朵朵花苞张扬,片片花瓣娇艳,盛开在店铺门口,用它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晚上8点,店内人头攒动,可见绣球花是不容小觑的。悬挂在一家老房子门前的矮牵牛也格外吸人眼球。紫堇色、粉白色衬托着绿叶尽情开放,宛如一串串紫风铃,摇响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粉色、白色交织的五瓣形使君子长在墙角边,这寓意着健康和长寿的幸福之花,花的香、花的影、花的形状构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美景。

鸟瞰大厦升起(综合材料绘画)       席湖 作品
那株倔强的桂花

□ 白 杨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在阳台上晒着暖阳,慵懒地刷着直播间。一株枝繁叶茂、满树挂着淡黄色桂花的盆栽映入了我的眼帘,仿佛此刻沁心雅致的花香已扑入我的鼻腔。伶牙俐齿的主播在直播间里不停地喊着“家人们,我家的桂花保证所见即所得,抓紧时间拍下,马上就要下链接了”,仿佛你不抓紧下单,就会错过满屋花香似的。我的新家此时的确非常需要一些绿植去点缀,更何况桂花有吉祥富贵、高洁品格、爱情团圆的寓意,正合我心意,于是迅速下单。

很快我就见到了她真实的模样。到货后,满心欢喜地拆快递,当打开包装盒的瞬间,有点傻眼,像是两个陌生网友奔现后一种见光死的感觉。它的主径比我的小指还细,配着三三两两蔫了巴唧的叶子,说好的桂花呢?踪影全无。对无良商家的气愤、对实物的失望让我瞬间无语,如果直接把它扔了吧,还有点于心不忍,它是否活着?能否有救?就死马当活马医试一下吧,不管怎么说这是到家的第一盆绿植。

于是我把它种进盆中,培好土,浇透了水,把叶片沾湿并擦干净,放在阳台上静观其变。随着一天天的日出日落,到家的花花草草也逐渐增多,看到谁盆里的土干了,我就会去浇浇水。而这株桂花依旧瘦弱,像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只是高,要不真不起眼。没几天我发现它叶子焕发生机了,它没死。尽管没有花,但活着就是生活对它最大的馈赠,能把它抢救回来已经足以让我很高兴了,也就没有更多的期待了。

一日傍晚,我在阳台上踱步,一股微弱的清雅香气游丝般钻进我的鼻腔,打开灯,很费力地找了一圈,那株桂花树开花了。淡黄的花朵,金黄的花蕊,从分叉的枝丫间开出一簇共5朵小花,是它们散发出的香气。桂花香气清雅持久却不艳丽争春,常被赞为“自是花中第一流”,象征着谦和低调、德才兼备的君子风范。来到我家跟我有缘的这株桂花,其貌不扬、弱不禁风,只在水的浇灌和阳光的沐浴下便悄无声息地活了下来,并努力绽放出它的美、它的香、它的雅。一种毫无期待的意外之喜油然而生,我凑近细细打量,像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又不敢离得太近,怕呼吸污浊了它的香气,因为只有一簇。此后,我每天都会去看它一下,跟它说说话,给它浇浇水,它竟然给我欢喜不断,桂花一簇一簇地开,开得我都有点心疼,因它太瘦弱了,一定吸收了全部的营养供给了花,才能开得那么多、那么持久,让我的阳台香气越发的浓郁。花朵之多、花期之久,大大超出了我对它的期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个月来它用无言的行动,倔强地活着、努力地绽放着,把它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我看。

在不知不觉中,花期过了,枝丫上再也看不到有新的花朵冒出来,我想它是不是已经耗尽了所有心血,需要补充一下营养?于是买了一些花肥,掩埋进土里,浇足了水,让它恢复。可渐渐地发现,它却开始掉叶子了,我以为是花肥埋得太多,于是又浇水想稀释,可往往事与愿违,有一天我发现盆里浇的水好几天都没干,它已经失去了吸收水的能力,当它掉下了最后一片叶子,即宣布了它的彻底枯萎。

我自责不已,本想好好照顾它,期待更多和它的明年、后年,一年年,陪它茁壮成长,看它枝繁叶茂,却由于我不懂得怎么去照顾它,而导致了它的凋零,短暂的惺惺相惜转瞬即逝。就像一个满眼是你的人,由于你不懂用何种方式去爱她或是用她需要的方式去回馈她对你的爱,而错失所爱。

如今,我没有换盆,那株已经枯萎的桂花树还在我的阳台一角占有一席之地……它当时绽放的花朵已被我拍下,置顶在我微信的朋友圈里,让记忆温暖。

六月随想(组诗)

□ 郑智兴

小满

下一站旅程

将从小满时节开启

列一张告示未来的清单

剔除尘世的贪念和俗举

不再消耗生命于麻木的庸常

却无妨在热爱的事物里浪费

纯然地活在当下

像偶遇的紫蝴蝶随性起舞

收藏好岁月温柔的馈赠

月光下诗情满溢的良辰

友伴相聚时欢饮的美意

无论走在风中雨里

不失旁若无人放声歌唱的勇气

在邂逅惊喜的转角

蓝花楹和紫薇次第开放

何必在意花开的姿态是否完美

六月随想

在起心动念的刹那

订票 登车 扺达

在盛开着格桑花的高原之上

雪山闪烁着耀眼光芒

牧羊女的彩色裙裾随风起舞

有一匹银灰色的骏马

要带你飞奔向草原深处

那里有烧酒羊肉

还有纵情地歌唱

这份梦中的冲动何时来过

又是何时不辞而别?

视频中的女子用催眠一般的声音

诫示你乘兴去想去的地方

见想见的人 因为

某一天你会去意彷徨

是的 岁月在匆匆流逝

流逝中一切都变得模糊

你终究不能

将六月盛夏的热情

打包到冬天享用

小迈

这位英国老先生叫迈克尔弗里曼

已经八十岁

喜欢别人叫他小迈而不是老迈

他说工作是做马提尼酒

和喝马提尼酒

其实是个国际知名的摄影师

他潜入上海的街头

用镜头捕捉烟熏火燎的市井生活

喜欢上吃猪头肉

手机里下载了很多笑话

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期望被爱而不是被尊敬

他说会工作到最后一刻

他喜欢上中国的白酒

我想他喜欢的是那种燃烧的感觉

日全食(组诗)

□ 李广财

日全食

日食 看见世界的黑瞳仁

黑色很慷慨

看完万物之后就吐出来

从此 我们时常明亮又崭新

拍月亮的人

你拍了那么多天月亮

月亮在某一天想记住你

它在某月初一按下快门,曝光

用三十天的开合来拍拍你

迷人的过去

海洋里 爱情的小鱼是副产物

但是很迷人

时不时回想

就像吞掉过去蜕的皮

一次次 不由自主地张开嘴

沙滩夜聚

杯子的声音 鸟和雨的声音

过分的热情

雨打在芭蕉叶上

点亮作男的半框眼镜

面皮含笑

构成一种冷的

是海边的霓虹灯

冬天要开始了

我们干燥地搓一搓手

月光照着回家的人

□ 魏振强

晚上打电话,母亲刚刚回到家。“帮你大哥家烧了两天饭,鸭子、鱼、肉、豇豆、茄子、骨头海带汤……每餐都是十几个菜,栽秧的人都说好吃。”母亲显然很开心,声音提到最大量,有些尖,有些失真。

前些天连续高温,我有些担心,母亲在电话里说,早上出门买菜,然后和父亲开了空调,待在屋子里,不出门,没事的,末了又说大哥家的秧苗还没插下去,好不容易约好几个妇女帮忙,但大哥不敢让她们来干活。“天这么热,要是把人家累昏倒,就对不住了。”我没听明白这是母亲转述大哥的话,还是她自己的意思,但我知道她和大哥都会顺理成章地这么想。

好在来了台风,天气凉了一些,大哥赶紧开着三轮车去往临近的村庄把那几位妇女逐一接过来。母亲怕人手不够,也要下地帮着插秧苗,大哥坚决不让,母亲还要坚持,大哥说,你要是下田,我家今年就不栽秧了。母亲脾气倔,但她知道大哥脾气更倔,只好让了步,要帮着烧饭,让大嫂安心带小孙子。村中已有人家请人插了秧,是在街上买盒饭给帮忙的人吃的,但大哥和大嫂说插秧太辛苦,要烧点好菜给人家吃。母亲虽然八十多岁,但身子骨还硬朗,做事又麻利,烧得一手好菜。她一大早坐乡村公交去镇上,买了两篮子菜,回来后择、洗、烧,又切好西瓜,等着那些辛苦的人从地里回来。妇女们回来后,洗净手,先吃两瓣西瓜,再吃饭,边吃边夸母亲烧的菜好吃。那些人吃好了饭,休息一会,又去往田里。十几亩田,本来至少要两天时间才能插满,但她们只用一天半的时间就完了工。

大哥家本来没有那么多田。他六十多岁,两个儿子已成家,负担不像以往那么重,但他还是闲不下来,农忙之余,和两个北方人走村串户,帮人家锯门前屋后挡手绊脚、遮天蔽日的树,再拉到木材加工厂出售,赚些辛苦费。前年在村子里养殖龙虾的人突然不干了,大哥接手了其中的十来亩田,学着养龙虾,连续两年辛辛苦苦,却只是保了本,今年开始才赚点钱。龙虾六月底就卖完,田空了下来,他舍不得让它荒废,要种些水稻。其实,除却人力、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辛辛苦苦一季,一亩田最多也就赚个百把两百块钱。两个儿子怎么劝阻,大哥都不听,母亲也给他帮腔:“种田的人哪能让田废了?”说的也是,就像吃饱饭的人哪能浪费粮食,读书的人哪能糟蹋书呢。

完工后,那八九位妇女并没有拿着两天的辛苦费立马走人,而是问大妈家有没有田要栽秧。大妈就是我母亲。母亲说有,但你们要帮我栽,我就要给钱,那些妇女说:“大妈这不是打我们脸吗?”她们笑笑闹闹地去了田里,很快就把那两亩田给插满了青青的禾苗。那些妇女都是地道的庄稼人,她们岁数大了,不能出门打工赚钱,只能零打碎敲地在周围村庄农忙或人家有婚丧嫁娶时出点苦力,赚点零花钱。母亲知道有好几个人能喝点酒,特地买来两瓶白酒和一箱子啤酒,让大哥陪她们喝。母亲说:“都是心肠好的人。”我说:“你也心肠好嘛,把人家照顾得好。”母亲说:“是哟,人心换人心嘛。”

晚上大哥陪着几位妇女喝酒,妇女们喝得开心,又硬拉着烧菜的“大妈”上了桌子,母亲果真端起了酒杯,和她们说说笑笑,两瓶白酒和一箱子啤酒被喝得干干净净。妇女们笑哈哈地出门,大哥说喝了酒,不能开三轮车送她们,有妇女说:“这么近,二三十分钟就到家了。”母亲说:“你们喝了酒,走路都要慢点。”有人抬头一看:“有月亮照着,看得清路呢。”

跟母亲挂了电话,想起来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十六,乡下的月光应该是很亮的。明亮的月光照着村庄,照着田野,照着这一群辛劳又善良的人,她们一路有说有笑,真是太好了。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湾韵(2025年7月28日)
珠海特区报 2025-07-28 04:31
十上井冈山

□ 陈汉忠

绵绵五百里井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初夏时节,我站在黄洋界哨口,眼前翠色如海,脚下云雾蒸腾,远处一面红旗雕塑刺破青天,犹如不熄的火炬。山峦叠嶂,红绿交织,呈现出的正是井冈山四十载变迁的底色。

作为共和国军人,我对井冈山有着特殊的情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火车一路哐当,虽说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却仍被困锁于重峦之中,土路坎坷不平,下榻的招待所极其简陋,洗澡还得去远处拎水。

第二天上午,当我走进不远处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瞬间将我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芦溪河畔的艰难跋涉、朱毛会师的红旗招展、黄洋界保卫战的惊心动魄,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如此的波澜壮阔。

沿黄洋界陡峭的山道缓缓而下,一片高耸入云的竹林吸引了我,一位胳膊上套着红袖装的老人正在林间忙乎。见我风尘仆仆,立即把我让进不远处的一间小竹屋,从一节磨得发亮的竹筒里给我倒水。闲谈中得知,老人姓林,12岁就在井冈山参加了赤卫队,这片竹林,当年曾是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地方。当时老人奉命与战友扼守这个隘口,他们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当暮色笼罩竹林时,敌人溃退了,可有三位战友却长眠在竹林。说到这里,老人不由得老泪纵横。“我活下来了,但我忘不了牺牲的战友,守着这片竹林,就像仍和战友们在一起。”我的心被震颤了,多么可敬的井冈人,当年,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革命。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发愤图强,建设家园。

我把井冈老人的故事讲给战友听,讲给家人和孩子们听,大家无不为之感动。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井冈,却没有再碰到这位可敬的老人。当地民政局局长深情地说,像老林这样的功臣,井冈山有很多。你随意走进一家民居,只要是地道的井冈人,家家都有一本红色的家谱。

1996年秋,我率南空摄制组去井冈山拍摄一部反映驻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录片。在八角楼旁的那棵大枫树下,巧遇已经退休的军区空军老政委肖前将军。当时,老将军正在给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女深情讲述:“是毛主席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来井冈山的红军打到万安,我也加入了红军。如果没有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四军,就没有今天的我。”肖政委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红军老战士,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警卫团政委。这次,他携儿女缅怀圣地,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胜利来之不易。

当他得知我们在井冈山拍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录片时,连连说这个创意好。在红军无名烈士墓,老将军向先烈们致以庄重的军礼。说起当年保卫井冈那场惨烈的战斗,他泪眼朦胧。这支坚守井冈的是当年平江起义的队伍,战斗异常激烈,战壕里,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仍然是冲锋的姿势,布满弹孔的军旗,依然在阵地上猎猎飘扬。夕阳映照在老将军坚毅的脸庞上,此刻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时光的列车驶入新世纪,当我再次登上井冈山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带来勃勃生机,沥青马路已修到山巅,撤县设市后的城区更加整洁宽阔。在五龙潭风景区门口,我们被一家拥军小饭店的招牌吸引住了,店主是一名退伍的空军雷达兵。他姓郑,和妻子一起在这开旅游饭店。战友相逢格外亲,他热情为我们准备了地道的井冈美食,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我们的井冈之旅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情趣。不远处的一家竹器厂,自动生产线上,工人们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精美产品,这些产品如今远销海内外。科技开路,治穷致富已成为井冈山改革开放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回味一次次井冈之行,不由得感慨万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井冈山始终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古镇的花

□ 毛岸琴

唐家古镇,宛如一首藏在时光深处的诗篇,只有脚步慢下来,心安下来,才有机会听她的悠悠往事。

与唐家古镇亲密接触,深入体会他的温柔与浪漫是在儿子上高中以后,在接来送往的周末时光,我用慢镜头感受着古镇的美和优雅。

古镇的花,是时光写下的轻悄信件,是岁月洒落的欣喜浪漫。春日的古镇,三角梅开得最肆意,团团簇簇,红似火,艳似霞,在斑驳的老墙上随意攀援,墙角的骑楼拐角处,那怒放的生命仿佛将绯红泼洒在青砖黛瓦间,一抹抹从深巷处探出头来,忽明忽暗。微风吹过,花瓣纷纷如雨,在地板上铺成一条小径,通往岁月深处。店铺前盛开的绣球花,紫粉的、蓝白的,朵朵花苞张扬,片片花瓣娇艳,盛开在店铺门口,用它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晚上8点,店内人头攒动,可见绣球花是不容小觑的。悬挂在一家老房子门前的矮牵牛也格外吸人眼球。紫堇色、粉白色衬托着绿叶尽情开放,宛如一串串紫风铃,摇响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粉色、白色交织的五瓣形使君子长在墙角边,这寓意着健康和长寿的幸福之花,花的香、花的影、花的形状构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美景。

鸟瞰大厦升起(综合材料绘画)       席湖 作品
那株倔强的桂花

□ 白 杨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在阳台上晒着暖阳,慵懒地刷着直播间。一株枝繁叶茂、满树挂着淡黄色桂花的盆栽映入了我的眼帘,仿佛此刻沁心雅致的花香已扑入我的鼻腔。伶牙俐齿的主播在直播间里不停地喊着“家人们,我家的桂花保证所见即所得,抓紧时间拍下,马上就要下链接了”,仿佛你不抓紧下单,就会错过满屋花香似的。我的新家此时的确非常需要一些绿植去点缀,更何况桂花有吉祥富贵、高洁品格、爱情团圆的寓意,正合我心意,于是迅速下单。

很快我就见到了她真实的模样。到货后,满心欢喜地拆快递,当打开包装盒的瞬间,有点傻眼,像是两个陌生网友奔现后一种见光死的感觉。它的主径比我的小指还细,配着三三两两蔫了巴唧的叶子,说好的桂花呢?踪影全无。对无良商家的气愤、对实物的失望让我瞬间无语,如果直接把它扔了吧,还有点于心不忍,它是否活着?能否有救?就死马当活马医试一下吧,不管怎么说这是到家的第一盆绿植。

于是我把它种进盆中,培好土,浇透了水,把叶片沾湿并擦干净,放在阳台上静观其变。随着一天天的日出日落,到家的花花草草也逐渐增多,看到谁盆里的土干了,我就会去浇浇水。而这株桂花依旧瘦弱,像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只是高,要不真不起眼。没几天我发现它叶子焕发生机了,它没死。尽管没有花,但活着就是生活对它最大的馈赠,能把它抢救回来已经足以让我很高兴了,也就没有更多的期待了。

一日傍晚,我在阳台上踱步,一股微弱的清雅香气游丝般钻进我的鼻腔,打开灯,很费力地找了一圈,那株桂花树开花了。淡黄的花朵,金黄的花蕊,从分叉的枝丫间开出一簇共5朵小花,是它们散发出的香气。桂花香气清雅持久却不艳丽争春,常被赞为“自是花中第一流”,象征着谦和低调、德才兼备的君子风范。来到我家跟我有缘的这株桂花,其貌不扬、弱不禁风,只在水的浇灌和阳光的沐浴下便悄无声息地活了下来,并努力绽放出它的美、它的香、它的雅。一种毫无期待的意外之喜油然而生,我凑近细细打量,像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又不敢离得太近,怕呼吸污浊了它的香气,因为只有一簇。此后,我每天都会去看它一下,跟它说说话,给它浇浇水,它竟然给我欢喜不断,桂花一簇一簇地开,开得我都有点心疼,因它太瘦弱了,一定吸收了全部的营养供给了花,才能开得那么多、那么持久,让我的阳台香气越发的浓郁。花朵之多、花期之久,大大超出了我对它的期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个月来它用无言的行动,倔强地活着、努力地绽放着,把它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我看。

在不知不觉中,花期过了,枝丫上再也看不到有新的花朵冒出来,我想它是不是已经耗尽了所有心血,需要补充一下营养?于是买了一些花肥,掩埋进土里,浇足了水,让它恢复。可渐渐地发现,它却开始掉叶子了,我以为是花肥埋得太多,于是又浇水想稀释,可往往事与愿违,有一天我发现盆里浇的水好几天都没干,它已经失去了吸收水的能力,当它掉下了最后一片叶子,即宣布了它的彻底枯萎。

我自责不已,本想好好照顾它,期待更多和它的明年、后年,一年年,陪它茁壮成长,看它枝繁叶茂,却由于我不懂得怎么去照顾它,而导致了它的凋零,短暂的惺惺相惜转瞬即逝。就像一个满眼是你的人,由于你不懂用何种方式去爱她或是用她需要的方式去回馈她对你的爱,而错失所爱。

如今,我没有换盆,那株已经枯萎的桂花树还在我的阳台一角占有一席之地……它当时绽放的花朵已被我拍下,置顶在我微信的朋友圈里,让记忆温暖。

六月随想(组诗)

□ 郑智兴

小满

下一站旅程

将从小满时节开启

列一张告示未来的清单

剔除尘世的贪念和俗举

不再消耗生命于麻木的庸常

却无妨在热爱的事物里浪费

纯然地活在当下

像偶遇的紫蝴蝶随性起舞

收藏好岁月温柔的馈赠

月光下诗情满溢的良辰

友伴相聚时欢饮的美意

无论走在风中雨里

不失旁若无人放声歌唱的勇气

在邂逅惊喜的转角

蓝花楹和紫薇次第开放

何必在意花开的姿态是否完美

六月随想

在起心动念的刹那

订票 登车 扺达

在盛开着格桑花的高原之上

雪山闪烁着耀眼光芒

牧羊女的彩色裙裾随风起舞

有一匹银灰色的骏马

要带你飞奔向草原深处

那里有烧酒羊肉

还有纵情地歌唱

这份梦中的冲动何时来过

又是何时不辞而别?

视频中的女子用催眠一般的声音

诫示你乘兴去想去的地方

见想见的人 因为

某一天你会去意彷徨

是的 岁月在匆匆流逝

流逝中一切都变得模糊

你终究不能

将六月盛夏的热情

打包到冬天享用

小迈

这位英国老先生叫迈克尔弗里曼

已经八十岁

喜欢别人叫他小迈而不是老迈

他说工作是做马提尼酒

和喝马提尼酒

其实是个国际知名的摄影师

他潜入上海的街头

用镜头捕捉烟熏火燎的市井生活

喜欢上吃猪头肉

手机里下载了很多笑话

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期望被爱而不是被尊敬

他说会工作到最后一刻

他喜欢上中国的白酒

我想他喜欢的是那种燃烧的感觉

日全食(组诗)

□ 李广财

日全食

日食 看见世界的黑瞳仁

黑色很慷慨

看完万物之后就吐出来

从此 我们时常明亮又崭新

拍月亮的人

你拍了那么多天月亮

月亮在某一天想记住你

它在某月初一按下快门,曝光

用三十天的开合来拍拍你

迷人的过去

海洋里 爱情的小鱼是副产物

但是很迷人

时不时回想

就像吞掉过去蜕的皮

一次次 不由自主地张开嘴

沙滩夜聚

杯子的声音 鸟和雨的声音

过分的热情

雨打在芭蕉叶上

点亮作男的半框眼镜

面皮含笑

构成一种冷的

是海边的霓虹灯

冬天要开始了

我们干燥地搓一搓手

月光照着回家的人

□ 魏振强

晚上打电话,母亲刚刚回到家。“帮你大哥家烧了两天饭,鸭子、鱼、肉、豇豆、茄子、骨头海带汤……每餐都是十几个菜,栽秧的人都说好吃。”母亲显然很开心,声音提到最大量,有些尖,有些失真。

前些天连续高温,我有些担心,母亲在电话里说,早上出门买菜,然后和父亲开了空调,待在屋子里,不出门,没事的,末了又说大哥家的秧苗还没插下去,好不容易约好几个妇女帮忙,但大哥不敢让她们来干活。“天这么热,要是把人家累昏倒,就对不住了。”我没听明白这是母亲转述大哥的话,还是她自己的意思,但我知道她和大哥都会顺理成章地这么想。

好在来了台风,天气凉了一些,大哥赶紧开着三轮车去往临近的村庄把那几位妇女逐一接过来。母亲怕人手不够,也要下地帮着插秧苗,大哥坚决不让,母亲还要坚持,大哥说,你要是下田,我家今年就不栽秧了。母亲脾气倔,但她知道大哥脾气更倔,只好让了步,要帮着烧饭,让大嫂安心带小孙子。村中已有人家请人插了秧,是在街上买盒饭给帮忙的人吃的,但大哥和大嫂说插秧太辛苦,要烧点好菜给人家吃。母亲虽然八十多岁,但身子骨还硬朗,做事又麻利,烧得一手好菜。她一大早坐乡村公交去镇上,买了两篮子菜,回来后择、洗、烧,又切好西瓜,等着那些辛苦的人从地里回来。妇女们回来后,洗净手,先吃两瓣西瓜,再吃饭,边吃边夸母亲烧的菜好吃。那些人吃好了饭,休息一会,又去往田里。十几亩田,本来至少要两天时间才能插满,但她们只用一天半的时间就完了工。

大哥家本来没有那么多田。他六十多岁,两个儿子已成家,负担不像以往那么重,但他还是闲不下来,农忙之余,和两个北方人走村串户,帮人家锯门前屋后挡手绊脚、遮天蔽日的树,再拉到木材加工厂出售,赚些辛苦费。前年在村子里养殖龙虾的人突然不干了,大哥接手了其中的十来亩田,学着养龙虾,连续两年辛辛苦苦,却只是保了本,今年开始才赚点钱。龙虾六月底就卖完,田空了下来,他舍不得让它荒废,要种些水稻。其实,除却人力、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辛辛苦苦一季,一亩田最多也就赚个百把两百块钱。两个儿子怎么劝阻,大哥都不听,母亲也给他帮腔:“种田的人哪能让田废了?”说的也是,就像吃饱饭的人哪能浪费粮食,读书的人哪能糟蹋书呢。

完工后,那八九位妇女并没有拿着两天的辛苦费立马走人,而是问大妈家有没有田要栽秧。大妈就是我母亲。母亲说有,但你们要帮我栽,我就要给钱,那些妇女说:“大妈这不是打我们脸吗?”她们笑笑闹闹地去了田里,很快就把那两亩田给插满了青青的禾苗。那些妇女都是地道的庄稼人,她们岁数大了,不能出门打工赚钱,只能零打碎敲地在周围村庄农忙或人家有婚丧嫁娶时出点苦力,赚点零花钱。母亲知道有好几个人能喝点酒,特地买来两瓶白酒和一箱子啤酒,让大哥陪她们喝。母亲说:“都是心肠好的人。”我说:“你也心肠好嘛,把人家照顾得好。”母亲说:“是哟,人心换人心嘛。”

晚上大哥陪着几位妇女喝酒,妇女们喝得开心,又硬拉着烧菜的“大妈”上了桌子,母亲果真端起了酒杯,和她们说说笑笑,两瓶白酒和一箱子啤酒被喝得干干净净。妇女们笑哈哈地出门,大哥说喝了酒,不能开三轮车送她们,有妇女说:“这么近,二三十分钟就到家了。”母亲说:“你们喝了酒,走路都要慢点。”有人抬头一看:“有月亮照着,看得清路呢。”

跟母亲挂了电话,想起来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十六,乡下的月光应该是很亮的。明亮的月光照着村庄,照着田野,照着这一群辛劳又善良的人,她们一路有说有笑,真是太好了。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