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绵五百里井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初夏时节,我站在黄洋界哨口,眼前翠色如海,脚下云雾蒸腾,远处一面红旗雕塑刺破青天,犹如不熄的火炬。山峦叠嶂,红绿交织,呈现出的正是井冈山四十载变迁的底色。
作为共和国军人,我对井冈山有着特殊的情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火车一路哐当,虽说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却仍被困锁于重峦之中,土路坎坷不平,下榻的招待所极其简陋,洗澡还得去远处拎水。
第二天上午,当我走进不远处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瞬间将我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芦溪河畔的艰难跋涉、朱毛会师的红旗招展、黄洋界保卫战的惊心动魄,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如此的波澜壮阔。
沿黄洋界陡峭的山道缓缓而下,一片高耸入云的竹林吸引了我,一位胳膊上套着红袖装的老人正在林间忙乎。见我风尘仆仆,立即把我让进不远处的一间小竹屋,从一节磨得发亮的竹筒里给我倒水。闲谈中得知,老人姓林,12岁就在井冈山参加了赤卫队,这片竹林,当年曾是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地方。当时老人奉命与战友扼守这个隘口,他们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当暮色笼罩竹林时,敌人溃退了,可有三位战友却长眠在竹林。说到这里,老人不由得老泪纵横。“我活下来了,但我忘不了牺牲的战友,守着这片竹林,就像仍和战友们在一起。”我的心被震颤了,多么可敬的井冈人,当年,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革命。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发愤图强,建设家园。
我把井冈老人的故事讲给战友听,讲给家人和孩子们听,大家无不为之感动。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井冈,却没有再碰到这位可敬的老人。当地民政局局长深情地说,像老林这样的功臣,井冈山有很多。你随意走进一家民居,只要是地道的井冈人,家家都有一本红色的家谱。
1996年秋,我率南空摄制组去井冈山拍摄一部反映驻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录片。在八角楼旁的那棵大枫树下,巧遇已经退休的军区空军老政委肖前将军。当时,老将军正在给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女深情讲述:“是毛主席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来井冈山的红军打到万安,我也加入了红军。如果没有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四军,就没有今天的我。”肖政委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红军老战士,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警卫团政委。这次,他携儿女缅怀圣地,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胜利来之不易。
当他得知我们在井冈山拍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录片时,连连说这个创意好。在红军无名烈士墓,老将军向先烈们致以庄重的军礼。说起当年保卫井冈那场惨烈的战斗,他泪眼朦胧。这支坚守井冈的是当年平江起义的队伍,战斗异常激烈,战壕里,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仍然是冲锋的姿势,布满弹孔的军旗,依然在阵地上猎猎飘扬。夕阳映照在老将军坚毅的脸庞上,此刻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时光的列车驶入新世纪,当我再次登上井冈山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带来勃勃生机,沥青马路已修到山巅,撤县设市后的城区更加整洁宽阔。在五龙潭风景区门口,我们被一家拥军小饭店的招牌吸引住了,店主是一名退伍的空军雷达兵。他姓郑,和妻子一起在这开旅游饭店。战友相逢格外亲,他热情为我们准备了地道的井冈美食,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我们的井冈之旅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情趣。不远处的一家竹器厂,自动生产线上,工人们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精美产品,这些产品如今远销海内外。科技开路,治穷致富已成为井冈山改革开放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回味一次次井冈之行,不由得感慨万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井冈山始终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绵绵五百里井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初夏时节,我站在黄洋界哨口,眼前翠色如海,脚下云雾蒸腾,远处一面红旗雕塑刺破青天,犹如不熄的火炬。山峦叠嶂,红绿交织,呈现出的正是井冈山四十载变迁的底色。
作为共和国军人,我对井冈山有着特殊的情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火车一路哐当,虽说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却仍被困锁于重峦之中,土路坎坷不平,下榻的招待所极其简陋,洗澡还得去远处拎水。
第二天上午,当我走进不远处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瞬间将我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芦溪河畔的艰难跋涉、朱毛会师的红旗招展、黄洋界保卫战的惊心动魄,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如此的波澜壮阔。
沿黄洋界陡峭的山道缓缓而下,一片高耸入云的竹林吸引了我,一位胳膊上套着红袖装的老人正在林间忙乎。见我风尘仆仆,立即把我让进不远处的一间小竹屋,从一节磨得发亮的竹筒里给我倒水。闲谈中得知,老人姓林,12岁就在井冈山参加了赤卫队,这片竹林,当年曾是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地方。当时老人奉命与战友扼守这个隘口,他们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当暮色笼罩竹林时,敌人溃退了,可有三位战友却长眠在竹林。说到这里,老人不由得老泪纵横。“我活下来了,但我忘不了牺牲的战友,守着这片竹林,就像仍和战友们在一起。”我的心被震颤了,多么可敬的井冈人,当年,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革命。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发愤图强,建设家园。
我把井冈老人的故事讲给战友听,讲给家人和孩子们听,大家无不为之感动。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井冈,却没有再碰到这位可敬的老人。当地民政局局长深情地说,像老林这样的功臣,井冈山有很多。你随意走进一家民居,只要是地道的井冈人,家家都有一本红色的家谱。
1996年秋,我率南空摄制组去井冈山拍摄一部反映驻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录片。在八角楼旁的那棵大枫树下,巧遇已经退休的军区空军老政委肖前将军。当时,老将军正在给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女深情讲述:“是毛主席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来井冈山的红军打到万安,我也加入了红军。如果没有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四军,就没有今天的我。”肖政委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红军老战士,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警卫团政委。这次,他携儿女缅怀圣地,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胜利来之不易。
当他得知我们在井冈山拍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录片时,连连说这个创意好。在红军无名烈士墓,老将军向先烈们致以庄重的军礼。说起当年保卫井冈那场惨烈的战斗,他泪眼朦胧。这支坚守井冈的是当年平江起义的队伍,战斗异常激烈,战壕里,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仍然是冲锋的姿势,布满弹孔的军旗,依然在阵地上猎猎飘扬。夕阳映照在老将军坚毅的脸庞上,此刻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时光的列车驶入新世纪,当我再次登上井冈山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带来勃勃生机,沥青马路已修到山巅,撤县设市后的城区更加整洁宽阔。在五龙潭风景区门口,我们被一家拥军小饭店的招牌吸引住了,店主是一名退伍的空军雷达兵。他姓郑,和妻子一起在这开旅游饭店。战友相逢格外亲,他热情为我们准备了地道的井冈美食,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我们的井冈之旅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情趣。不远处的一家竹器厂,自动生产线上,工人们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精美产品,这些产品如今远销海内外。科技开路,治穷致富已成为井冈山改革开放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回味一次次井冈之行,不由得感慨万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井冈山始终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