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海岛奇观、看白鹭归巢、享湖畔静谧,268.5公里碧道盛情相邀
7月29日,珠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质量建设碧道工作最新成果。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市水务局副局长王玲现场向市民游客发出邀请——在出游中解锁碧道“水岸秘境”的N种打开方式,来一场“慢行治愈系”旅行。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邱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苑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李正安也从不同角度介绍相关工作中的亮点。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朱清发主持。
东澳岛碧道。李建束摄
01
“碧道+”,添绿美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珠海计划到2035年建成594.9公里碧道,形成“五脉通海,九湾一岸,两翼协同,碧秀珠海”的碧道空间总体布局。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碧道,为市民游客出游出行增添好去处。

王玲介绍,特色碧道将治水、治城、兴产相结合,使治水从改善生态环境进化为引导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情侣路出发,可以乘船登岛沿着碧波荡漾的桂山岛碧道一路攀登,穿行海岛奇观;也可以在平沙的湿地公园碧道旁,看黄茅海大桥日落、红树林里白鹭归巢,感受自然与文明的交融;还可以在香山湖公园和金湖公园露营,品味湖畔的野趣与静谧。珠海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碧道+”模式,以“碧道+水经济”为例,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正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平沙水乡游将结合平塘涌碧道,构建“水乡”联动的空间游憩方式,致力打造融合水上运动培训、教育研学、生态观光、亲子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计划2026年10月完成,预计年度收益约50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此外,2025年珠海正在建设南水沥、黄杨河、前山水道等3个幸福河湖和情侣路高新区段、黄杨河、三灶湾海堤等3条绿美碧带,力争申报第二批省级幸福河湖和绿美碧带。

香山湖碧道。赵梓摄
02
好环境,好惠民

推进碧道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湿地保护与修复,从而推动效益转化?邱烨介绍,碧道建设强调水岸联动,珠海大力推进林分优化、新造林抚育、森林抚育,统筹推进高质量水源林建设。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推进亮点颇多。例如后环公园碧道等“小微湿地+”建设的开展,推进湿地保护与碧道建设合理利用;结合淇澳岛碧道建设,在淇澳担杆岛保护区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湿地监测。在深化综合效益转化方面,珠海创新构建“自然教育+社区共建”模式,在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常态化开展红树林自然科普教育,年均开展约400场自然教育活动,惠及3.4万参与者,接待访客30万人次,保护区成功获评全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后续珠海自然资源部门还将以湿地保护利用作为碧道建设的重要抓手,打造“湿地+”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

高新区后环湿地公园碧道。吴长赋摄
03
“会呼吸”,更宜居

刘苑平则以金湾区中心河(即二号主排河)碧道建设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海绵城市等技术手段打造宜居环境。该碧道一方面全线采用生态堤岸,通过合理的标高控制,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时作为临时泄洪场地,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另一方面减缓坡度,打造适合市民休闲露营的草坪空间,旱季为公众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碧道建设时保留了凝结岭南农耕文化的桑基鱼塘,在维持其本底形状及本土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底泥清淤及生态修复等措施,将其改造为雨水湿塘,增强对雨水的调蓄能力。中心河与中心湖连通,设置循环补水系统及人工湿地系统,将中心河水净化后回补至中心湖,增强水系统的环境容量及生态韧性。

碧道运行维护和管理养护同样十分重要,影响着碧道的景观游憩功能能否充分发挥。李正安介绍,碧道种植易存活、好养护、花期长的彩色花卉,打造“小而精”的绿化小景,以绿为媒,链接生态与民生。切实做好碧道地面的巡查检查、预防性养护和维修施工等工作,提高养护维修效率和养护修复质量。碧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保持地面清洁、干净,建筑物立面无明显污渍、无乱张贴、乱涂写。因地制宜设置驿站,做好公共停车场、行人休憩点、自行车服务区、标识牌、零售亭等服务设施管养工作,提供优质、便利的游览环境。

文字:陈颖 实习生付陶陶 图片:李建束 赵梓 吴长赋 编辑:陈伟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赏海岛奇观、看白鹭归巢、享湖畔静谧,268.5公里碧道盛情相邀
珠海特区报 2025-07-30 00:18
7月29日,珠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质量建设碧道工作最新成果。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市水务局副局长王玲现场向市民游客发出邀请——在出游中解锁碧道“水岸秘境”的N种打开方式,来一场“慢行治愈系”旅行。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邱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苑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李正安也从不同角度介绍相关工作中的亮点。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朱清发主持。
东澳岛碧道。李建束摄
01
“碧道+”,添绿美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珠海计划到2035年建成594.9公里碧道,形成“五脉通海,九湾一岸,两翼协同,碧秀珠海”的碧道空间总体布局。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碧道,为市民游客出游出行增添好去处。

王玲介绍,特色碧道将治水、治城、兴产相结合,使治水从改善生态环境进化为引导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情侣路出发,可以乘船登岛沿着碧波荡漾的桂山岛碧道一路攀登,穿行海岛奇观;也可以在平沙的湿地公园碧道旁,看黄茅海大桥日落、红树林里白鹭归巢,感受自然与文明的交融;还可以在香山湖公园和金湖公园露营,品味湖畔的野趣与静谧。珠海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碧道+”模式,以“碧道+水经济”为例,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正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平沙水乡游将结合平塘涌碧道,构建“水乡”联动的空间游憩方式,致力打造融合水上运动培训、教育研学、生态观光、亲子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计划2026年10月完成,预计年度收益约50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此外,2025年珠海正在建设南水沥、黄杨河、前山水道等3个幸福河湖和情侣路高新区段、黄杨河、三灶湾海堤等3条绿美碧带,力争申报第二批省级幸福河湖和绿美碧带。

香山湖碧道。赵梓摄
02
好环境,好惠民

推进碧道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湿地保护与修复,从而推动效益转化?邱烨介绍,碧道建设强调水岸联动,珠海大力推进林分优化、新造林抚育、森林抚育,统筹推进高质量水源林建设。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推进亮点颇多。例如后环公园碧道等“小微湿地+”建设的开展,推进湿地保护与碧道建设合理利用;结合淇澳岛碧道建设,在淇澳担杆岛保护区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湿地监测。在深化综合效益转化方面,珠海创新构建“自然教育+社区共建”模式,在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常态化开展红树林自然科普教育,年均开展约400场自然教育活动,惠及3.4万参与者,接待访客30万人次,保护区成功获评全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后续珠海自然资源部门还将以湿地保护利用作为碧道建设的重要抓手,打造“湿地+”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

高新区后环湿地公园碧道。吴长赋摄
03
“会呼吸”,更宜居

刘苑平则以金湾区中心河(即二号主排河)碧道建设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海绵城市等技术手段打造宜居环境。该碧道一方面全线采用生态堤岸,通过合理的标高控制,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时作为临时泄洪场地,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另一方面减缓坡度,打造适合市民休闲露营的草坪空间,旱季为公众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碧道建设时保留了凝结岭南农耕文化的桑基鱼塘,在维持其本底形状及本土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底泥清淤及生态修复等措施,将其改造为雨水湿塘,增强对雨水的调蓄能力。中心河与中心湖连通,设置循环补水系统及人工湿地系统,将中心河水净化后回补至中心湖,增强水系统的环境容量及生态韧性。

碧道运行维护和管理养护同样十分重要,影响着碧道的景观游憩功能能否充分发挥。李正安介绍,碧道种植易存活、好养护、花期长的彩色花卉,打造“小而精”的绿化小景,以绿为媒,链接生态与民生。切实做好碧道地面的巡查检查、预防性养护和维修施工等工作,提高养护维修效率和养护修复质量。碧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保持地面清洁、干净,建筑物立面无明显污渍、无乱张贴、乱涂写。因地制宜设置驿站,做好公共停车场、行人休憩点、自行车服务区、标识牌、零售亭等服务设施管养工作,提供优质、便利的游览环境。

文字:陈颖 实习生付陶陶 图片:李建束 赵梓 吴长赋 编辑:陈伟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