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诸多记载中,大、小万山岛往往以并列的姿态出现。
小万山岛因比大万山岛小而得名。两岛隔海相望,相距约1公里,船程仅10分钟。
“舌尖美味”让人记住了广东六大渔场之一的大万山岛。然而,很少有人知晓,作为无居民海岛的小万山岛,也曾是一些渔民的“隐世”桃源。

小万山岛面积不大,仅4.3平方公里,但岛上水源充足,终年有水。小溪十余条,草绿木盛,葱茏苍郁,还有大小沙滩多处。
上世纪以来,岛上曾住着几户渔民,他们代代在这里撒网捕鱼、耕作收获。
直到1967年,由于岛上生活条件有限,按照安排,小万山岛居民悉数搬去了大万山岛,并入万山大队。
岁序更迭,昔日的村落旧址被草木覆盖,渔歌唱晚的日子渐渐远去。而小万山岛因其自然野趣,依然是无数游人向往的“隐世秘境”。

渔歌唱晚归来处
成为无居民海岛前,小万山岛东部的海湾附近曾住着7户人家。一边是何家三兄弟,另一边是四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他们从香港大屿山来,住下后世代打鱼为生。
在万山渔业的鼎盛时期,渔汛来时,小万山岛的鱼也多得堆积如山。

“经常都跳到岸上来,跳得到处都是。”殷金莲是11岁搬离小万山岛的,这座小岛填满了她整个童年,最深的记忆都是关于鱼的。
上世纪初以来,万山群岛渔民长期居无定所、漂流度日。直到1950年,大、小万山岛解放后,周边渔民逐渐在岛上扎根定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1至4月是著名的“万山春汛”,每逢渔汛来临,来自广西、福建和本省各地的500多艘渔船,云集万山出海捕捞海鱼,补给卖鱼和中转。“万山渔场”的主场在大万山岛,但小万山岛的渔民也凭此过得丰衣足食。
彼时,整个小万山岛生产队有一条渔船。大人们出海捕鱼,小孩就各自在家。殷金莲记得,那时出海不用太远,夜晚在家里就能看到海上渔船的灯火。“捕回来的鱼满船舱都是,太多就腌起来,堆得像山一样,等人来搬走。”
如果说有一座岛适合建一所房子,喂马劈柴、春暖花开,小万山岛便是选择之一。

许多海岛的开发受困于水源缺乏,但小万山岛有终年不息的淡水,11条小溪涓涓流淌,渔民曾在此钻井取水。缘山而行,树木郁郁葱葱,平地处能种植水稻和青菜,还曾有人发现珍贵的中药鸡血藤。
对曾经的岛民而言,在小万山岛的生活与外界差异不大。捕鱼之外,岛上的孩子在放学后摸黑走上一个小时去看露天电影。岛上有一个小学校,仅有的一名老师轮流给各年龄段的孩子上课。
那是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虽宁静无扰,却也清苦辛劳。岛上没有卫生站,外出交通也不便,学校、社区等成熟的基础设施都在大万山岛。于是,在1967年,小万山岛居民完成整体搬迁,并入大万山岛。

“世外仙渚”寂寞林
乘船前往小万山岛,从海面望去,小岛的山顶隐入雾霭,仿佛书里描述的“人间仙境”。
东岸流水湾附近的简易码头还在使用。甫一登岛,第一眼便看见地面分散摆放的石块,那是上岛的游客压帐篷所用。再往里行,几个居住用的临时集装箱留在岛碑旁,这里曾住过一支无人船试验的考察队。
在一名老海岛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小万山岛曾经村庄的位置。远远望去,房屋已完全倒塌,地基也被树木荒草掩埋,看不出曾有人居住的痕迹。

小万山岛至今未作太多开发,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风貌。登临山顶,可俯瞰万山群岛的壮阔海景,感受“山海相依”的磅礴气势。沿海而行,岸线有大小沙滩多处,可近距离感受海的温度。
许多搬离小万山岛的居民都未曾再上过岛。作为无居民海岛,小万山岛人迹罕至,但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探险、观景、海钓。

在小万山岛北部,有一个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名为铲湾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铲湾长约72米,宽约57米,面积约4100平方米。此处沙滩连着山坡,有溪水自石岩而下,遗址发现时可见网坠和陶片。这是珠海地区为数不多的古遗址之一,也是研究古代珠海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材料。
不过,今日的铲湾遗址已大部分损毁。遗址上杂草丛生,由于山水冲刷,加之长期无人管理,遗址面积较之前大大减少。而此前发现的古陶瓷片,大部分已被文物爱好者收藏。
海的那边是什么?当我们离岛越来越近,曾经对海的想象,都在逐一照进生活。

近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推进,珠海海岛保护与利用持续规范,小万山岛等无居民海岛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依托万山群岛的整体规划,小万山岛也逐渐成为生态旅游的潜在热点。大、小万山岛与东澳、白沥“四岛联动”,将打造一条国际化特色化精品海洋旅游线路。
蝴蝶山、望鱼台,流水湾畔帆几回?小万山的风吹过千万年,在无数个明月照白石的夜晚,她曾不断被当时的人们发现。

在诸多记载中,大、小万山岛往往以并列的姿态出现。
小万山岛因比大万山岛小而得名。两岛隔海相望,相距约1公里,船程仅10分钟。
“舌尖美味”让人记住了广东六大渔场之一的大万山岛。然而,很少有人知晓,作为无居民海岛的小万山岛,也曾是一些渔民的“隐世”桃源。

小万山岛面积不大,仅4.3平方公里,但岛上水源充足,终年有水。小溪十余条,草绿木盛,葱茏苍郁,还有大小沙滩多处。
上世纪以来,岛上曾住着几户渔民,他们代代在这里撒网捕鱼、耕作收获。
直到1967年,由于岛上生活条件有限,按照安排,小万山岛居民悉数搬去了大万山岛,并入万山大队。
岁序更迭,昔日的村落旧址被草木覆盖,渔歌唱晚的日子渐渐远去。而小万山岛因其自然野趣,依然是无数游人向往的“隐世秘境”。

渔歌唱晚归来处
成为无居民海岛前,小万山岛东部的海湾附近曾住着7户人家。一边是何家三兄弟,另一边是四户不同姓氏的人家。他们从香港大屿山来,住下后世代打鱼为生。
在万山渔业的鼎盛时期,渔汛来时,小万山岛的鱼也多得堆积如山。

“经常都跳到岸上来,跳得到处都是。”殷金莲是11岁搬离小万山岛的,这座小岛填满了她整个童年,最深的记忆都是关于鱼的。
上世纪初以来,万山群岛渔民长期居无定所、漂流度日。直到1950年,大、小万山岛解放后,周边渔民逐渐在岛上扎根定居。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1至4月是著名的“万山春汛”,每逢渔汛来临,来自广西、福建和本省各地的500多艘渔船,云集万山出海捕捞海鱼,补给卖鱼和中转。“万山渔场”的主场在大万山岛,但小万山岛的渔民也凭此过得丰衣足食。
彼时,整个小万山岛生产队有一条渔船。大人们出海捕鱼,小孩就各自在家。殷金莲记得,那时出海不用太远,夜晚在家里就能看到海上渔船的灯火。“捕回来的鱼满船舱都是,太多就腌起来,堆得像山一样,等人来搬走。”
如果说有一座岛适合建一所房子,喂马劈柴、春暖花开,小万山岛便是选择之一。

许多海岛的开发受困于水源缺乏,但小万山岛有终年不息的淡水,11条小溪涓涓流淌,渔民曾在此钻井取水。缘山而行,树木郁郁葱葱,平地处能种植水稻和青菜,还曾有人发现珍贵的中药鸡血藤。
对曾经的岛民而言,在小万山岛的生活与外界差异不大。捕鱼之外,岛上的孩子在放学后摸黑走上一个小时去看露天电影。岛上有一个小学校,仅有的一名老师轮流给各年龄段的孩子上课。
那是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虽宁静无扰,却也清苦辛劳。岛上没有卫生站,外出交通也不便,学校、社区等成熟的基础设施都在大万山岛。于是,在1967年,小万山岛居民完成整体搬迁,并入大万山岛。

“世外仙渚”寂寞林
乘船前往小万山岛,从海面望去,小岛的山顶隐入雾霭,仿佛书里描述的“人间仙境”。
东岸流水湾附近的简易码头还在使用。甫一登岛,第一眼便看见地面分散摆放的石块,那是上岛的游客压帐篷所用。再往里行,几个居住用的临时集装箱留在岛碑旁,这里曾住过一支无人船试验的考察队。
在一名老海岛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小万山岛曾经村庄的位置。远远望去,房屋已完全倒塌,地基也被树木荒草掩埋,看不出曾有人居住的痕迹。

小万山岛至今未作太多开发,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风貌。登临山顶,可俯瞰万山群岛的壮阔海景,感受“山海相依”的磅礴气势。沿海而行,岸线有大小沙滩多处,可近距离感受海的温度。
许多搬离小万山岛的居民都未曾再上过岛。作为无居民海岛,小万山岛人迹罕至,但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探险、观景、海钓。

在小万山岛北部,有一个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名为铲湾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铲湾长约72米,宽约57米,面积约4100平方米。此处沙滩连着山坡,有溪水自石岩而下,遗址发现时可见网坠和陶片。这是珠海地区为数不多的古遗址之一,也是研究古代珠海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材料。
不过,今日的铲湾遗址已大部分损毁。遗址上杂草丛生,由于山水冲刷,加之长期无人管理,遗址面积较之前大大减少。而此前发现的古陶瓷片,大部分已被文物爱好者收藏。
海的那边是什么?当我们离岛越来越近,曾经对海的想象,都在逐一照进生活。

近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推进,珠海海岛保护与利用持续规范,小万山岛等无居民海岛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依托万山群岛的整体规划,小万山岛也逐渐成为生态旅游的潜在热点。大、小万山岛与东澳、白沥“四岛联动”,将打造一条国际化特色化精品海洋旅游线路。
蝴蝶山、望鱼台,流水湾畔帆几回?小万山的风吹过千万年,在无数个明月照白石的夜晚,她曾不断被当时的人们发现。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