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珠海|走近“海上大熊猫”,聆听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故事

说起大熊猫,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海上大熊猫”,会觉得有些许陌生。镜头聚焦,光影流转,让我们聆听“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动人故事。

跃起的中华白海豚。 图片由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摄制组提供

一部纪录片
揭开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密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探寻中国东南沿海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讲好粤港澳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2024年底,由珠海传媒集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反响热烈。

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 

珠江口生活着超过2000头中华白海豚,是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其中,珠海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在珠江口海域,“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同框”合影的画面屡见不鲜。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同框”合影。 资料图,钟凡 摄

作为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题材的大型生态纪录片,镜头聚焦中华白海豚的成长轨迹、繁衍历程、家族兴衰等,并结合客观环境、共生伙伴、生存危机的展现,以视听语言艺术,饱含真情的人文讲述,充满治愈力量的珍贵画面,系统、全面、生动地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长足进展,带领观众以全新视角看全球最大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华白海豚和谐共生的故事。

中华白海豚在海中嬉戏。 图片由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摄制组提供

纪录片整体创作历时三年,三年间,摄制组在珠江口静静守候,在海上航行超3600海里,用镜头捕捉海天之间四季轮转的景色,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下,记录了许多珍贵画面。其中,有到香港研究白海豚却意外结识了现在妻子的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先生;有和白海豚斗智斗勇的珠海泣澳岛渔民老胡;有经常自嘲“只有疯子才会来研究这个(白海豚)”的教授祝茜;有身受重伤却顽强活了20多年、并生下三个孩子的白海豚妈妈“豚坚强”;还有一头白海豚妈妈驮着“伤逝”的小海豚凄然远去的身影……这些真实、美丽、生动的中华白海豚生活镜头,让观众深刻体会这片栖息地的生命律动和鲜明的生态底色。

去年8月30日,珠海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这不仅是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历史延续、执着坚守,更是携手“海上国宝”打造美丽中国的城市典范、共建美好生态的全新承诺。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
预计2025年年底上映

今年3月18日,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广东优秀电影项目发布会在香港举行,发布会透露,2025年年底,珠海原创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将亮相。

珠海原创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亮相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凭借独特的叙事风格与高品质艺术表达,从广东全省多部年度佳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布会上吸睛的“珠海名片”,吸引了业界广泛关注。发布会现场播放了影片宣传片,震撼的海洋奇观、细腻的镜头语言、真实的影像记录引发观众期待,有观众表示:“中华白海豚是‘海上大熊猫’,我却还未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它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走进影院,一睹这些精灵的风采!”

据了解,纪录电影由珠海传媒集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摄制,影片通过双线叙事,生动呈现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拟人化手法演绎白海豚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既展现我国生态环境科学治理成效,又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以光影艺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

电影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如何为白海豚打造更优质的生存环境。包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保障白海豚的生存空间所作出的努力,实现“白海豚不搬家”的建设承诺;有人类对白海豚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还有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建成了电子围栏系统,对有效管理整个保护区范围内的船艇提供了执法依据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不仅受到国内外关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人类自己,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美好家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 资料图,程霖 摄

期待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以国际化的视听语言,鲜活生动的中华白海豚故事,向世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共建美丽家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文字:张映竹 编辑:张文单 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彭晶
微信
朋友圈
电影里的珠海|走近“海上大熊猫”,聆听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故事
观海融媒 2025-08-05 08:13

说起大熊猫,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海上大熊猫”,会觉得有些许陌生。镜头聚焦,光影流转,让我们聆听“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动人故事。

跃起的中华白海豚。 图片由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摄制组提供

一部纪录片
揭开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密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探寻中国东南沿海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讲好粤港澳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2024年底,由珠海传媒集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反响热烈。

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 

珠江口生活着超过2000头中华白海豚,是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其中,珠海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在珠江口海域,“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同框”合影的画面屡见不鲜。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与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同框”合影。 资料图,钟凡 摄

作为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题材的大型生态纪录片,镜头聚焦中华白海豚的成长轨迹、繁衍历程、家族兴衰等,并结合客观环境、共生伙伴、生存危机的展现,以视听语言艺术,饱含真情的人文讲述,充满治愈力量的珍贵画面,系统、全面、生动地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长足进展,带领观众以全新视角看全球最大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华白海豚和谐共生的故事。

中华白海豚在海中嬉戏。 图片由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摄制组提供

纪录片整体创作历时三年,三年间,摄制组在珠江口静静守候,在海上航行超3600海里,用镜头捕捉海天之间四季轮转的景色,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下,记录了许多珍贵画面。其中,有到香港研究白海豚却意外结识了现在妻子的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先生;有和白海豚斗智斗勇的珠海泣澳岛渔民老胡;有经常自嘲“只有疯子才会来研究这个(白海豚)”的教授祝茜;有身受重伤却顽强活了20多年、并生下三个孩子的白海豚妈妈“豚坚强”;还有一头白海豚妈妈驮着“伤逝”的小海豚凄然远去的身影……这些真实、美丽、生动的中华白海豚生活镜头,让观众深刻体会这片栖息地的生命律动和鲜明的生态底色。

去年8月30日,珠海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这不仅是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历史延续、执着坚守,更是携手“海上国宝”打造美丽中国的城市典范、共建美好生态的全新承诺。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
预计2025年年底上映

今年3月18日,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广东优秀电影项目发布会在香港举行,发布会透露,2025年年底,珠海原创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将亮相。

珠海原创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亮相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凭借独特的叙事风格与高品质艺术表达,从广东全省多部年度佳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布会上吸睛的“珠海名片”,吸引了业界广泛关注。发布会现场播放了影片宣传片,震撼的海洋奇观、细腻的镜头语言、真实的影像记录引发观众期待,有观众表示:“中华白海豚是‘海上大熊猫’,我却还未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它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走进影院,一睹这些精灵的风采!”

据了解,纪录电影由珠海传媒集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摄制,影片通过双线叙事,生动呈现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拟人化手法演绎白海豚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既展现我国生态环境科学治理成效,又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以光影艺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

电影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如何为白海豚打造更优质的生存环境。包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保障白海豚的生存空间所作出的努力,实现“白海豚不搬家”的建设承诺;有人类对白海豚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还有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建成了电子围栏系统,对有效管理整个保护区范围内的船艇提供了执法依据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不仅受到国内外关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人类自己,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美好家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 资料图,程霖 摄

期待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以国际化的视听语言,鲜活生动的中华白海豚故事,向世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共建美丽家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文字:张映竹 编辑:张文单 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