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日月贝
□ 李春鹏
一位爱好摄影的朋友,跟我说起日月贝的光影之美,语气里满是沉醉。我被撩拨得心动,决意随他亲访这海上明珠。凌晨时分,城市还在熟睡当中,我们循嶙峋怪石攀援,登上了石景山。
清晨的风,有些清凉。我伫立屏息凝神东方海天相接处。港珠澳大桥静卧碧波之上,已然一道隐隐约约的墨线。墨线之上,忽就有了亮色,有了极淡的一丝浅紫,有了羞赧少女脸上的绯红。继而,这绯红洇染开来,不断加深、扩散,仿佛要将低垂的云絮点燃。海的尽头,遽然闪出一道金光,炫丽灼目。那是光之精魂,它奋力挣扎、跃动,摆脱海平面的束缚,以饱满庄重的仪式,以昂然崛起的姿态,将海面铺成粼粼的金色大道。绚烂的朝霞,披在日月贝银白的身躯上。那两枚巨大的贝壳,相拥着在晨曦中苏醒。漫天云锦在钛合金光滑的曲面流淌、跳动、滑跃、变幻,宛如贝壳自身喷吐的火焰与流光。人们常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眼前这非凡乐章,莫非是被朝晖赋予了瞬息万变的神采,在晨光中欣然奏响?
日月贝,即珠海大剧院,坐落在野狸岛北侧陆海相接处,是中国唯一建在海岛上的大剧院。蓝天之下,碧涛之上。一面朝山,三面向海。洁白通透,蔚为壮观。日月贝由一大一小两个贝壳形建筑组成:主剧场日贝高90米,可容纳1550人;小剧场月贝高60米,可容纳550人。朋友告诉我,日月贝以“珠生于贝,贝生于海”为核心意象,其设计灵感源自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寓意纯洁与美好。日月是最纯净的天体,贝壳是海洋中最美的存在。日月贝的形象,与大剧院的艺术属性极度吻合。这一创新性设计,凸现珠海的海洋文化特色,也融入其浪漫之城的文化特质。同时,贝壳的螺旋结构暗合“藏风聚气”的格局,双贝环抱,既有“聚财纳福”的吉祥之意,更蕴含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华灯初上,随着长长的人流,我缓缓步入这巨大贝壳的腹地。剧场内光线柔和沉静,我仿佛置身于孕育珍珠的母体之内。帷幕徐徐打开,舞台的光束骤然亮起。音乐如无形的潮水,漫溢剧场每一寸空间,触碰观众每一根神经。舞台上上演的,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美丽的白天鹅公主,足尖轻轻点地,旋转、腾跃、舒展,令人叹为观止。剧情在演进,音乐时而激越如惊涛拍岸,时而低沉如江河呜咽,时而轻柔如月光流泻。每一位表演艺术家,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向观众呈现了一种极致的舞蹈之美。这贝壳孕育的艺术殿堂里,演绎着人类灵魂深处对爱与美永恒的向往。这是艺术的美,是美的艺术。在这里,艺术因恢宏的建筑有了璀璨的绽放,恢宏的建筑因艺术而有了丰蕴的内涵,有了心跳和活力。
步出剧场,夜已深,剧院外侧商业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我没有逗留,过了海燕桥,走上情侣路,悠悠海风拂过面颊。我手扶石头栏杆,隔水凝望夜色中的日月贝——白天圣洁的银白贝体,此刻通体流转着奇幻的光华。设计师在贝壳上巧妙嵌入无数光源,如繁星点点闪烁,又似星河倒注灿灿生辉,沿着贝壳流畅的曲线蜿蜒明灭。那光色如同海的呼吸一般,脉动、流转、幻化,从恬淡的月白,到温润的浅紫,再到梦幻的幽蓝……夜幕下的日月贝玲珑剔透,美轮美奂。大自然无意间的馈赠,在香炉湾畔被人类的智慧之光永恒定格。我惊奇地发现,水波不兴的海面,托起了日贝月贝流光溢彩的倒影。此刻,天上的月亮、海里的月亮、人间的月亮(日月贝),在深沉的夜色里默然相对,彼此映照。
海风低语,海浪轻漾。夜的凉意浸透衣衫,身后城市的灯火依然明亮如昼。我久久凝望日月贝,流连忘返。在涛声与风声的交响里,光与影、真与幻,在寂静中铺展。这斑斓的光之贝,其实是寄予了人们对永恒与美的无尽想象与渴求。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与日月贝之间,看似隔着这一方水面,又似乎并没有什么间隔。这巨大的双体建筑,从海平面下生长出来,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它不是孤立的,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海岸线与香炉湾与野狸岛与石景山……融为一体,成为迷人的城市天际线;甚至,它也不是静止的,而是有生命的,有蓬勃的心跳和奔涌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汲取星月的精华,向着无垠的夜空和深沉的海洋,无声地吐故纳新。
是的,它是有生命的。我在看它,它也在看我。它在听我说话,它也在向我倾诉。不同的只是,我在岸上,它在水里。


向夏天表白(组诗)
□ 邓红琼
赛龙舟
一群彪悍的汉子
在喧嚣的锣鼓声中
挖开河泥,庄严起龙
一条条数百年不坏的龙舟
纷纷亮相,惊飞一群群鸥鹭
发出《天问》的和声
这不屈的声音,响彻南粤大地
他们追逐问天者的背影
早已把悲愤化成了奋发的力量
每一桨,都是重生
掀起滔天巨浪
岸上的人,挥动着时光
用热烈的呐喊为舟上的人加油
他们都不是诗人
却让每一条江河
完成了史诗般的交响
一场一场的龙舟雨
如温热的眼泪洗尽人间尘埃
一代又一代人
用血液提纯的爱国之心
向着《九歌》,飞渡银汉
向夏天表白
坐在碧荫下,在光影婆娑里
看绿意葳蕤。我撷取一片
擎在眼前,内心的期许
沿着叶脉伸向蓝天
静静耹听,那些颤抖与舒展
像一个个装满心跳的信
等待夏日的手,轻轻揭开
读懂里面的表白
我的心像一只鸟儿
随着枝叶摇摆
风声里,有一场浩大的梦
推向旷远。潮湿了许久的心事
终会被烈日慢慢烘干
看,时间正追赶着落日
寂静或荡漾,往往不可预测
我要把自己写进余辉里
守着未知的事物
等待黎明的地平线,托举新的希望
爱情邮局
渔女托起夜明珠,照亮情侣路
每一次眺望
都令我的诗情潮起又潮落
站在爱情守护塔前
海风撩拨我的长发
丝丝缕缕的痒
将涛声与梦境融合
多想是一尾鱼,跃进你的思念
快乐地游来游去
一些词语,开始抵达月光的素笺
像簕杜鹃,一朵一朵地盛开
我确定,你站在花里
摇动夜半的风。那飘飞的
是自由放任的春情
我的掌纹,涌动海的密语
波澜壮阔,奔向爱情邮局
一只海鸥飞起,更多的海鸥飞起
我看到,黎明的海岸线上
一串坚定的脚印
正携风挟雷,向我走来
与一只瓢虫的对视
午后,在一杯咖啡的时光里
我与你
隔着一块玻璃,默然对视
你残缺的手
缓慢地,滑过透明玻璃
留下一抹细微的印痕
你的眼睛
布满如我一般的落寞
需要用一次飞翔
打开生命的内核,在自由的风里
找到心的归途
辽阔的人间,行色匆匆
我从一个汉字出发
逢山开路,寻找爱的暖意
曾几何时,笔是我的手
哪怕带着你一样的残缺
也要在心里,装上隐形的翅膀
此刻,我想用分行的诗
重新排列命运
轻轻地
送你一羽清风,与蓝天对接

一个人的消失
□ 白云苍狗
有天晚上,小姑子突然问我,嫂子,睡了吗?打电话方便吗?急事。我立刻连了语音电话。姥爷去世了。
几天前,男人问我能不能搞到一种稀缺的药,说姥爷需要,我当天就发动朋友快递了,药还在,也摸清了渠道,姥爷却不在了。
每年回内蒙古的婆家,我们都会去稻香村买糕点,有几种特定的一定要买给姥爷。合肥有个詹氏的糕点,每一样都很好吃,每次我们都说要带些回去给姥爷尝尝。那之前的夏天我们回去,买了螃蟹蒸着吃,后来姥爷想吃螃蟹炖豆腐,问螃蟹壳还有没有留下?可能因为贵,他们几乎不会买,我一听就嚷嚷,那还怎么吃,想吃还不容易?改天再买就是!
我现在落下心病了,那詹氏的糕点、那螃蟹炖豆腐,我们终究没让姥爷吃上。
姥爷是一位工人,天津蓟县人,闯关东去的内蒙古,五个子女都走了他的老路。
男人匆匆忙忙去了一周,回来后提到一嘴,说在头七上坟回来的家庭会议上时,姥姥有点激动,哭着对子女说,年纪大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后来才知道,和所有的多子女家庭一样,丧事后总有纷争,无非就是那几件事,因为当着姥姥的面,所以,平日里装聋作哑的姥姥终究还是看明白了。
一个亲人的逝去,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年二十九,他们提前给姥爷烧三七,一早就上山走了,回来的时候孩子们还在睡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那天吃席,全家人都到齐了,那是我在姥爷去世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姥姥脸色一如既往的煞白,满头银色的自然卷发,穿着仿佛唯一的那件针织衫,老姨坐在她的旁边,给她倒什么她就喝什么,给她夹什么菜她就吃什么菜,平静而又略带呆滞,睁着大眼睛,因为耳朵背,她不太接话。
大家吃喝敬酒、议论餐食、说笑打岔,二姨夫哭笑不得地说,五分钟的路途,接送姥姥姨妈她们上车下车花了半个小时。我们哄堂大笑,妇孺老幼多了,这就是今后的常态了吧。二姨夫还开了一个头,大家一起对桌上的菜评头论足,褒贬不一,没有人提起姥爷。
第二天除夕,所有人都去了姥姥家,以前,他们说,去姥爷家。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没有姥爷的姥爷家。姥姥、姥爷都是工人,有退休工资,有医保,到点开工资,本份地花自己的钱,有多大脑袋戴多大帽子,突然离世也不存在让子女有什么支出,也没有遗产可以争夺,貌似家庭关系还算和谐。
我进屋转了又转,家具摆设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姥爷的遗像、香炉或者类似的牌位祭祀的用品。
我趁着大舅、二舅在厨房做饭的时候,表达了对姥爷去世未能到场的遗憾,他们表示理解,我也提了想上支香的意思,他们说他们这边不兴,家里不放这些东西。我有点失落,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试图寻觅一个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但是我神奇地发现这一切非常徒劳,一个人的离去仿佛从不曾来过一般。
那天,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热闹拥挤,屋子里的暖气、热气、人气烘得人满脸通红,很燥热。那天两桌人,大家吃得热火朝天。吃完饭,我们开始吆喝着打麻将,以前姥爷在,他们打麻将总会在差不多的时候被遏制撵走,他们还有顾忌,今年,没有人管他们了。以后,再也没有人管他们了。
半大孩子们跑进跑出在院子里放炮。夏秋季的时候,院子里长满了藤蔓,挂满了冬瓜豆角,地上长满了青菜、芫荽、葱、蒜、辣椒、西红柿,每一颗果实都是姥爷的宝贝。
我曾经这么记录过:多少人的终极梦想——一帘幽梦、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瓜果田园、高龄康健、自食其力、心无旁骛、知足常乐、无欲无求。
可是距离这段记录仅隔着一个秋天,刚入冬,园子已经肃杀贫瘠,老人也突然撒手人寰。看着院子里泥土被孩子跑跳扬起的飞尘,夏日里那繁盛茂密的生命迹象,仿佛一个幻影,那日姥爷还能一手提起一大桶水浇园灌溉,今日连那只桶都消失不见了。

小人书
□ 李 方
念到小学五年级,差不多认识了三百多个汉字,能画天安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会了,头脑中就有了“经济”的概念:我自己可以搞钱,攒钱。花钱,就用不着看大人的脸色了。
春天,砍下杨柳的嫩枝,每枝两分,卖给造林队;酷夏,到处搜集杏核,卖给供销社;深秋,钻进山里摘毛桃,剥了皮把核卖给村里串帘子的老光棍;寒冬里最大的指望是收集猪毛猪鬃。全年随时随地捡破烂换钱。这一过程艰难、漫长,充满了心酸和委屈,甚至上当受骗。但所有漫长的坚持都值得期待,而期待,总是美好的。所得的收入,花费基本上指向一个目标:小人书。
在旧书摊上,二分钱可以看一本。像《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杨家将》都是成套的,不宜看,全部看完的费用差不多可以买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拥有一本,就可以和小伙伴相互交换看很多本。
新华书店最好不要进去,一进去,看到玻璃柜台内铺成斜面的小人书花花绿绿的封面,首先是眼睛直了,紧接着双腿就像两根被打桩机栽进地里的钢筋,丝纹不能动了。把那些书名、图案都刻进脑子里,小手攥得越来越紧,都出了汗,可就是拿不出钱来,最后扭着头露着绝望的眼神再看一眼,便被父母拽出门去。
等我经历过千辛万苦、费尽了小小的算计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之后,情况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我平生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是《红灯记》,是从看果园的文盲李德清手里买来的,七成新,5分钱。我们一群孩子吵嚷着让他摘杏子给我们吃,他可能是守园子寂寞,不知道从哪里偶然得到了这本连环画,自己连蒙带猜看了个大概,要给我们讲故事,翻着页指着画面乱讲:这个人(李玉和)是个赶马车的,有盏马灯(信号灯),这个人(鸠山)想要,他死活不给,就把他(李玉和)抓去,用铁链拴起来了,他(李玉和)媳妇(铁梅)叫了另一帮人(游击队)把他(鸠山)打死了,才把马灯(信号灯)夺回来了。我是识字的,看见是奶奶、爹爹、孙女三辈人,他是在胡说八道。杏子也不吃了,就掏5分钱买下来仔仔细细地看,才知道《红灯记》是怎样非亲非故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贺又直绘的《山乡巨变》,那乡野美丽的景致,那活灵活现的鸡鸭猪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摇曳生姿的花草树木,那些房舍、农具,好像就是从我家搬到画框里去的。这些现实中的场景,原本看着是那样的平淡无奇,而一经画家的描绘,印在了书上,如同施了魔法,变得那样不同凡响,富有魅惑的力量。对照图画,再反观生活中的事物,我竟然有了动手绘画的冲动。
等上了初中之后,对小人书的热爱慢慢地减退了,识的字越来越多,眼界也打开了,可以阅读更为厚重的书籍,况且学校里有图书室可以借阅,不必再自己掏钱购买。但是如果“逮”到自己心仪的小人书,那种蛰伏起来的对小人书喜爱的热情,就会瞬间爆棚,还是会想法设法购买到手,轻轻地抚摸,反复翻看,像珍藏一件稀世珍宝那样,藏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
小人书,是我童年的梦,给予我美的教育和艺术的启蒙,但也是我青春的殇。因为跟她分手的时候,她手里自始至终握着一本小人书,彩色封面,是电影连环画册。我到现在都没有看过那本小人书,但我记住了书名:《伤逝》。

心 曲
□ 彭 健
咏叹
早年励志争上游,风雨兼程未尽酬。
人事天时多错忤,一樽聊复润吟喉。
静心
书斋静坐一炉香,几时凝然万虑忘。
非是息心除妄想,只缘灵台净空旷。
喑然
老来万事付无心,巧语如簧不如喑。
是非闲言慎出声,犹获安慰受人敬。

走近日月贝
□ 李春鹏
一位爱好摄影的朋友,跟我说起日月贝的光影之美,语气里满是沉醉。我被撩拨得心动,决意随他亲访这海上明珠。凌晨时分,城市还在熟睡当中,我们循嶙峋怪石攀援,登上了石景山。
清晨的风,有些清凉。我伫立屏息凝神东方海天相接处。港珠澳大桥静卧碧波之上,已然一道隐隐约约的墨线。墨线之上,忽就有了亮色,有了极淡的一丝浅紫,有了羞赧少女脸上的绯红。继而,这绯红洇染开来,不断加深、扩散,仿佛要将低垂的云絮点燃。海的尽头,遽然闪出一道金光,炫丽灼目。那是光之精魂,它奋力挣扎、跃动,摆脱海平面的束缚,以饱满庄重的仪式,以昂然崛起的姿态,将海面铺成粼粼的金色大道。绚烂的朝霞,披在日月贝银白的身躯上。那两枚巨大的贝壳,相拥着在晨曦中苏醒。漫天云锦在钛合金光滑的曲面流淌、跳动、滑跃、变幻,宛如贝壳自身喷吐的火焰与流光。人们常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眼前这非凡乐章,莫非是被朝晖赋予了瞬息万变的神采,在晨光中欣然奏响?
日月贝,即珠海大剧院,坐落在野狸岛北侧陆海相接处,是中国唯一建在海岛上的大剧院。蓝天之下,碧涛之上。一面朝山,三面向海。洁白通透,蔚为壮观。日月贝由一大一小两个贝壳形建筑组成:主剧场日贝高90米,可容纳1550人;小剧场月贝高60米,可容纳550人。朋友告诉我,日月贝以“珠生于贝,贝生于海”为核心意象,其设计灵感源自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寓意纯洁与美好。日月是最纯净的天体,贝壳是海洋中最美的存在。日月贝的形象,与大剧院的艺术属性极度吻合。这一创新性设计,凸现珠海的海洋文化特色,也融入其浪漫之城的文化特质。同时,贝壳的螺旋结构暗合“藏风聚气”的格局,双贝环抱,既有“聚财纳福”的吉祥之意,更蕴含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华灯初上,随着长长的人流,我缓缓步入这巨大贝壳的腹地。剧场内光线柔和沉静,我仿佛置身于孕育珍珠的母体之内。帷幕徐徐打开,舞台的光束骤然亮起。音乐如无形的潮水,漫溢剧场每一寸空间,触碰观众每一根神经。舞台上上演的,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美丽的白天鹅公主,足尖轻轻点地,旋转、腾跃、舒展,令人叹为观止。剧情在演进,音乐时而激越如惊涛拍岸,时而低沉如江河呜咽,时而轻柔如月光流泻。每一位表演艺术家,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向观众呈现了一种极致的舞蹈之美。这贝壳孕育的艺术殿堂里,演绎着人类灵魂深处对爱与美永恒的向往。这是艺术的美,是美的艺术。在这里,艺术因恢宏的建筑有了璀璨的绽放,恢宏的建筑因艺术而有了丰蕴的内涵,有了心跳和活力。
步出剧场,夜已深,剧院外侧商业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我没有逗留,过了海燕桥,走上情侣路,悠悠海风拂过面颊。我手扶石头栏杆,隔水凝望夜色中的日月贝——白天圣洁的银白贝体,此刻通体流转着奇幻的光华。设计师在贝壳上巧妙嵌入无数光源,如繁星点点闪烁,又似星河倒注灿灿生辉,沿着贝壳流畅的曲线蜿蜒明灭。那光色如同海的呼吸一般,脉动、流转、幻化,从恬淡的月白,到温润的浅紫,再到梦幻的幽蓝……夜幕下的日月贝玲珑剔透,美轮美奂。大自然无意间的馈赠,在香炉湾畔被人类的智慧之光永恒定格。我惊奇地发现,水波不兴的海面,托起了日贝月贝流光溢彩的倒影。此刻,天上的月亮、海里的月亮、人间的月亮(日月贝),在深沉的夜色里默然相对,彼此映照。
海风低语,海浪轻漾。夜的凉意浸透衣衫,身后城市的灯火依然明亮如昼。我久久凝望日月贝,流连忘返。在涛声与风声的交响里,光与影、真与幻,在寂静中铺展。这斑斓的光之贝,其实是寄予了人们对永恒与美的无尽想象与渴求。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与日月贝之间,看似隔着这一方水面,又似乎并没有什么间隔。这巨大的双体建筑,从海平面下生长出来,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它不是孤立的,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海岸线与香炉湾与野狸岛与石景山……融为一体,成为迷人的城市天际线;甚至,它也不是静止的,而是有生命的,有蓬勃的心跳和奔涌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汲取星月的精华,向着无垠的夜空和深沉的海洋,无声地吐故纳新。
是的,它是有生命的。我在看它,它也在看我。它在听我说话,它也在向我倾诉。不同的只是,我在岸上,它在水里。


向夏天表白(组诗)
□ 邓红琼
赛龙舟
一群彪悍的汉子
在喧嚣的锣鼓声中
挖开河泥,庄严起龙
一条条数百年不坏的龙舟
纷纷亮相,惊飞一群群鸥鹭
发出《天问》的和声
这不屈的声音,响彻南粤大地
他们追逐问天者的背影
早已把悲愤化成了奋发的力量
每一桨,都是重生
掀起滔天巨浪
岸上的人,挥动着时光
用热烈的呐喊为舟上的人加油
他们都不是诗人
却让每一条江河
完成了史诗般的交响
一场一场的龙舟雨
如温热的眼泪洗尽人间尘埃
一代又一代人
用血液提纯的爱国之心
向着《九歌》,飞渡银汉
向夏天表白
坐在碧荫下,在光影婆娑里
看绿意葳蕤。我撷取一片
擎在眼前,内心的期许
沿着叶脉伸向蓝天
静静耹听,那些颤抖与舒展
像一个个装满心跳的信
等待夏日的手,轻轻揭开
读懂里面的表白
我的心像一只鸟儿
随着枝叶摇摆
风声里,有一场浩大的梦
推向旷远。潮湿了许久的心事
终会被烈日慢慢烘干
看,时间正追赶着落日
寂静或荡漾,往往不可预测
我要把自己写进余辉里
守着未知的事物
等待黎明的地平线,托举新的希望
爱情邮局
渔女托起夜明珠,照亮情侣路
每一次眺望
都令我的诗情潮起又潮落
站在爱情守护塔前
海风撩拨我的长发
丝丝缕缕的痒
将涛声与梦境融合
多想是一尾鱼,跃进你的思念
快乐地游来游去
一些词语,开始抵达月光的素笺
像簕杜鹃,一朵一朵地盛开
我确定,你站在花里
摇动夜半的风。那飘飞的
是自由放任的春情
我的掌纹,涌动海的密语
波澜壮阔,奔向爱情邮局
一只海鸥飞起,更多的海鸥飞起
我看到,黎明的海岸线上
一串坚定的脚印
正携风挟雷,向我走来
与一只瓢虫的对视
午后,在一杯咖啡的时光里
我与你
隔着一块玻璃,默然对视
你残缺的手
缓慢地,滑过透明玻璃
留下一抹细微的印痕
你的眼睛
布满如我一般的落寞
需要用一次飞翔
打开生命的内核,在自由的风里
找到心的归途
辽阔的人间,行色匆匆
我从一个汉字出发
逢山开路,寻找爱的暖意
曾几何时,笔是我的手
哪怕带着你一样的残缺
也要在心里,装上隐形的翅膀
此刻,我想用分行的诗
重新排列命运
轻轻地
送你一羽清风,与蓝天对接

一个人的消失
□ 白云苍狗
有天晚上,小姑子突然问我,嫂子,睡了吗?打电话方便吗?急事。我立刻连了语音电话。姥爷去世了。
几天前,男人问我能不能搞到一种稀缺的药,说姥爷需要,我当天就发动朋友快递了,药还在,也摸清了渠道,姥爷却不在了。
每年回内蒙古的婆家,我们都会去稻香村买糕点,有几种特定的一定要买给姥爷。合肥有个詹氏的糕点,每一样都很好吃,每次我们都说要带些回去给姥爷尝尝。那之前的夏天我们回去,买了螃蟹蒸着吃,后来姥爷想吃螃蟹炖豆腐,问螃蟹壳还有没有留下?可能因为贵,他们几乎不会买,我一听就嚷嚷,那还怎么吃,想吃还不容易?改天再买就是!
我现在落下心病了,那詹氏的糕点、那螃蟹炖豆腐,我们终究没让姥爷吃上。
姥爷是一位工人,天津蓟县人,闯关东去的内蒙古,五个子女都走了他的老路。
男人匆匆忙忙去了一周,回来后提到一嘴,说在头七上坟回来的家庭会议上时,姥姥有点激动,哭着对子女说,年纪大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后来才知道,和所有的多子女家庭一样,丧事后总有纷争,无非就是那几件事,因为当着姥姥的面,所以,平日里装聋作哑的姥姥终究还是看明白了。
一个亲人的逝去,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年二十九,他们提前给姥爷烧三七,一早就上山走了,回来的时候孩子们还在睡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那天吃席,全家人都到齐了,那是我在姥爷去世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姥姥脸色一如既往的煞白,满头银色的自然卷发,穿着仿佛唯一的那件针织衫,老姨坐在她的旁边,给她倒什么她就喝什么,给她夹什么菜她就吃什么菜,平静而又略带呆滞,睁着大眼睛,因为耳朵背,她不太接话。
大家吃喝敬酒、议论餐食、说笑打岔,二姨夫哭笑不得地说,五分钟的路途,接送姥姥姨妈她们上车下车花了半个小时。我们哄堂大笑,妇孺老幼多了,这就是今后的常态了吧。二姨夫还开了一个头,大家一起对桌上的菜评头论足,褒贬不一,没有人提起姥爷。
第二天除夕,所有人都去了姥姥家,以前,他们说,去姥爷家。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没有姥爷的姥爷家。姥姥、姥爷都是工人,有退休工资,有医保,到点开工资,本份地花自己的钱,有多大脑袋戴多大帽子,突然离世也不存在让子女有什么支出,也没有遗产可以争夺,貌似家庭关系还算和谐。
我进屋转了又转,家具摆设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姥爷的遗像、香炉或者类似的牌位祭祀的用品。
我趁着大舅、二舅在厨房做饭的时候,表达了对姥爷去世未能到场的遗憾,他们表示理解,我也提了想上支香的意思,他们说他们这边不兴,家里不放这些东西。我有点失落,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试图寻觅一个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但是我神奇地发现这一切非常徒劳,一个人的离去仿佛从不曾来过一般。
那天,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热闹拥挤,屋子里的暖气、热气、人气烘得人满脸通红,很燥热。那天两桌人,大家吃得热火朝天。吃完饭,我们开始吆喝着打麻将,以前姥爷在,他们打麻将总会在差不多的时候被遏制撵走,他们还有顾忌,今年,没有人管他们了。以后,再也没有人管他们了。
半大孩子们跑进跑出在院子里放炮。夏秋季的时候,院子里长满了藤蔓,挂满了冬瓜豆角,地上长满了青菜、芫荽、葱、蒜、辣椒、西红柿,每一颗果实都是姥爷的宝贝。
我曾经这么记录过:多少人的终极梦想——一帘幽梦、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瓜果田园、高龄康健、自食其力、心无旁骛、知足常乐、无欲无求。
可是距离这段记录仅隔着一个秋天,刚入冬,园子已经肃杀贫瘠,老人也突然撒手人寰。看着院子里泥土被孩子跑跳扬起的飞尘,夏日里那繁盛茂密的生命迹象,仿佛一个幻影,那日姥爷还能一手提起一大桶水浇园灌溉,今日连那只桶都消失不见了。

小人书
□ 李 方
念到小学五年级,差不多认识了三百多个汉字,能画天安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会了,头脑中就有了“经济”的概念:我自己可以搞钱,攒钱。花钱,就用不着看大人的脸色了。
春天,砍下杨柳的嫩枝,每枝两分,卖给造林队;酷夏,到处搜集杏核,卖给供销社;深秋,钻进山里摘毛桃,剥了皮把核卖给村里串帘子的老光棍;寒冬里最大的指望是收集猪毛猪鬃。全年随时随地捡破烂换钱。这一过程艰难、漫长,充满了心酸和委屈,甚至上当受骗。但所有漫长的坚持都值得期待,而期待,总是美好的。所得的收入,花费基本上指向一个目标:小人书。
在旧书摊上,二分钱可以看一本。像《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杨家将》都是成套的,不宜看,全部看完的费用差不多可以买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拥有一本,就可以和小伙伴相互交换看很多本。
新华书店最好不要进去,一进去,看到玻璃柜台内铺成斜面的小人书花花绿绿的封面,首先是眼睛直了,紧接着双腿就像两根被打桩机栽进地里的钢筋,丝纹不能动了。把那些书名、图案都刻进脑子里,小手攥得越来越紧,都出了汗,可就是拿不出钱来,最后扭着头露着绝望的眼神再看一眼,便被父母拽出门去。
等我经历过千辛万苦、费尽了小小的算计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之后,情况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我平生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是《红灯记》,是从看果园的文盲李德清手里买来的,七成新,5分钱。我们一群孩子吵嚷着让他摘杏子给我们吃,他可能是守园子寂寞,不知道从哪里偶然得到了这本连环画,自己连蒙带猜看了个大概,要给我们讲故事,翻着页指着画面乱讲:这个人(李玉和)是个赶马车的,有盏马灯(信号灯),这个人(鸠山)想要,他死活不给,就把他(李玉和)抓去,用铁链拴起来了,他(李玉和)媳妇(铁梅)叫了另一帮人(游击队)把他(鸠山)打死了,才把马灯(信号灯)夺回来了。我是识字的,看见是奶奶、爹爹、孙女三辈人,他是在胡说八道。杏子也不吃了,就掏5分钱买下来仔仔细细地看,才知道《红灯记》是怎样非亲非故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贺又直绘的《山乡巨变》,那乡野美丽的景致,那活灵活现的鸡鸭猪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摇曳生姿的花草树木,那些房舍、农具,好像就是从我家搬到画框里去的。这些现实中的场景,原本看着是那样的平淡无奇,而一经画家的描绘,印在了书上,如同施了魔法,变得那样不同凡响,富有魅惑的力量。对照图画,再反观生活中的事物,我竟然有了动手绘画的冲动。
等上了初中之后,对小人书的热爱慢慢地减退了,识的字越来越多,眼界也打开了,可以阅读更为厚重的书籍,况且学校里有图书室可以借阅,不必再自己掏钱购买。但是如果“逮”到自己心仪的小人书,那种蛰伏起来的对小人书喜爱的热情,就会瞬间爆棚,还是会想法设法购买到手,轻轻地抚摸,反复翻看,像珍藏一件稀世珍宝那样,藏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
小人书,是我童年的梦,给予我美的教育和艺术的启蒙,但也是我青春的殇。因为跟她分手的时候,她手里自始至终握着一本小人书,彩色封面,是电影连环画册。我到现在都没有看过那本小人书,但我记住了书名:《伤逝》。

心 曲
□ 彭 健
咏叹
早年励志争上游,风雨兼程未尽酬。
人事天时多错忤,一樽聊复润吟喉。
静心
书斋静坐一炉香,几时凝然万虑忘。
非是息心除妄想,只缘灵台净空旷。
喑然
老来万事付无心,巧语如簧不如喑。
是非闲言慎出声,犹获安慰受人敬。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