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一块200多亩的连片稻田,呈现在蹲点记者眼前。
稻田里蓄满水,邝月嫦等村民正在手工育秧。“把秧盘放平整,均匀地撒上稻种,等秧苗长好后,就可以插秧了。”邝月嫦说,虽然现在育秧苗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但大家喜欢在这块稻田里干活,感觉很接地气。
这块稻田来之不易。
上洲村位于斗门镇西部,因在虎跳门水道上方而取名上洲,有“上善之洲”之意。立村时四面环海,后经过抛石筑堤围海造田,上洲村遂有了这块稻田。“这块大田,自古以来是上洲村的一块福地。”上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松有表示,作为祖祖辈辈的口粮田,村民们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历久情深。村民们守护着这块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祖祖辈辈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如何利用稻田资源为村民谋福利,成为村“两委”考虑的首要问题。
“这件事算得上是村里的重大决策,我们先开党员大会,得到党员的积极支持,然后开村民代表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余松有表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这块稻田作为村里的核心资源,要围绕稻田文化主题发展新业态,打造上洲村专属品牌。

上洲村启动“发展引擎”。先是签订稻田租赁协议书,将200多亩稻田租赁出去获得收益;接着利用农田冬闲时间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开展农耕体验活动。“收完晚造水稻,我们就种上油菜花、格桑花,春节期间来了好多客人,我们销售特色农产品、地道小吃……实实在在赚了一把。”今年68岁的村民黄邓加开心地说道。
“上洲的花,不但引来了蜜蜂,还引来了商机。”余松有表示,通过举办水稻收割节、“我有一亩田”等活动,打造旅游休闲体验式的农旅产业,这块稻田发展成为村里的一张名片。
今年33岁的余绪健是上洲村“两委”委员。在村里的支持下,余绪健在2024年牵头成立上洲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负责统筹流转这块稻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耕体验项目,预计每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50万元。
“稻田统筹流转时村民明确表示,用来耕作可以,要搞其他的话就不给了。”余绪健说道,公司由村党总支、村委会直接管理,这样做好处不少:这样不产生管理费用,实际上是变相增收了;“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没有辜负村民对这块稻田的感情,大家参与度高了,把村里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情”。
以200多亩稻田为核心资源,上洲村目前正谋划农业研学项目,与下洲村、新乡村联合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开展“三村一馆”农文旅研学线路试验,做大乡村旅游优势产业。
一阵短促的大雨过后,蹲点记者绕村而行。3里长3000多棵30多年树龄的落羽杉村道、绿植茂密的上洲山、青砖灰瓦的兰亭祠堂、“雨污分流”升级改造的巷道、平坦整洁的沥青路、环境优美的创美庭院……“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幅和谐田园景象。

在稻田的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有供销便民服务社、麻绳农家菜、拾陆巷咖啡店、星空营地等新业态,成为稻田文化主题的重要内容。
正是中午时分。麻绳农家菜迎来了客人。随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余律成毅然放弃了外地工作回乡创业,利用稻田边的“田景”房开了这家餐厅。
“这是现在‘最时令’的一道菜,蟹辣焖节瓜。你看,稻田前面有小河,小螃蟹就是从河里现抓的,就地取材。”余律成说,餐厅就在稻田边上,吃着饭就能闻到稻花香,很多客人就是冲着稻田来的。余律成笑称,他这里被客人们叫作“田景餐厅”,没有稻田怎么叫“田景”呢?
“哐当哐当……”当天下午,蹲点记者坐上稻田小火车欢快出发。稻田小火车轨道总长度2公里,途经稻田、风车、生态公园、兰亭祠堂、上洲碉楼等景点,单程约30分钟。“春可赏花草,秋可品稻浪,欢迎更多游客坐上稻田小火车,探寻上洲‘绿野仙踪’。”驾驶员吴叔开心地说道。

今年5月31日首次运行的稻田小火车是海畔·乡野星空营地项目之一,而星空营地项目正是上洲村稻田文化主题的一部分,采用村企合作模式,利用村里的闲置空地资源打造而成。“我们这里有10个户外帐篷(民宿),还有吊炉火锅、烧烤摊、星空舞台……周末都是客满,80%的客人来自香港、澳门。”星空营地店长吴霞说。
立秋时节,登上海拔近60米的上洲山,远眺崖门水道、虎跳门水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极为壮观。
从耕牛犁田、拖拉机耕地到现代化插秧,从口粮田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黄金田”……上洲村这块稻田,既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农业的践行者。
“村里的这块稻田,我们不但要守好它,还要发展好。”余松有感慨道,村里将不断丰富稻田文化内涵,以更多的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上洲村档案
上洲村位于斗门镇西部,背靠虎跳门水道。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面积1.82平方千米,人口1100多人,农田1600多亩。近年来,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中,上洲村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大力推行“党建+”模式,通过打造“党建+特色产业”“党建+美丽乡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成效,2024年村集体收入28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卫生村、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记者手记
这块200多亩的连片稻田,被上洲村当成核心资源,不断探索、培育、壮大多种新业态,祖祖辈辈的口粮田变身为“黄金田”,带动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得以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效益。
“百千万工程”明确:立足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珠海每一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核心资源。只有定准位、有举措、展所长,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把核心资源价值最大化,走特色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进一步凝聚一二三产不断融合的新业态,打造业兴村美民富的“黄金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一块200多亩的连片稻田,呈现在蹲点记者眼前。
稻田里蓄满水,邝月嫦等村民正在手工育秧。“把秧盘放平整,均匀地撒上稻种,等秧苗长好后,就可以插秧了。”邝月嫦说,虽然现在育秧苗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但大家喜欢在这块稻田里干活,感觉很接地气。
这块稻田来之不易。
上洲村位于斗门镇西部,因在虎跳门水道上方而取名上洲,有“上善之洲”之意。立村时四面环海,后经过抛石筑堤围海造田,上洲村遂有了这块稻田。“这块大田,自古以来是上洲村的一块福地。”上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松有表示,作为祖祖辈辈的口粮田,村民们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历久情深。村民们守护着这块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祖祖辈辈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如何利用稻田资源为村民谋福利,成为村“两委”考虑的首要问题。
“这件事算得上是村里的重大决策,我们先开党员大会,得到党员的积极支持,然后开村民代表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余松有表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这块稻田作为村里的核心资源,要围绕稻田文化主题发展新业态,打造上洲村专属品牌。

上洲村启动“发展引擎”。先是签订稻田租赁协议书,将200多亩稻田租赁出去获得收益;接着利用农田冬闲时间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开展农耕体验活动。“收完晚造水稻,我们就种上油菜花、格桑花,春节期间来了好多客人,我们销售特色农产品、地道小吃……实实在在赚了一把。”今年68岁的村民黄邓加开心地说道。
“上洲的花,不但引来了蜜蜂,还引来了商机。”余松有表示,通过举办水稻收割节、“我有一亩田”等活动,打造旅游休闲体验式的农旅产业,这块稻田发展成为村里的一张名片。
今年33岁的余绪健是上洲村“两委”委员。在村里的支持下,余绪健在2024年牵头成立上洲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负责统筹流转这块稻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耕体验项目,预计每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50万元。
“稻田统筹流转时村民明确表示,用来耕作可以,要搞其他的话就不给了。”余绪健说道,公司由村党总支、村委会直接管理,这样做好处不少:这样不产生管理费用,实际上是变相增收了;“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没有辜负村民对这块稻田的感情,大家参与度高了,把村里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情”。
以200多亩稻田为核心资源,上洲村目前正谋划农业研学项目,与下洲村、新乡村联合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开展“三村一馆”农文旅研学线路试验,做大乡村旅游优势产业。
一阵短促的大雨过后,蹲点记者绕村而行。3里长3000多棵30多年树龄的落羽杉村道、绿植茂密的上洲山、青砖灰瓦的兰亭祠堂、“雨污分流”升级改造的巷道、平坦整洁的沥青路、环境优美的创美庭院……“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幅和谐田园景象。

在稻田的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有供销便民服务社、麻绳农家菜、拾陆巷咖啡店、星空营地等新业态,成为稻田文化主题的重要内容。
正是中午时分。麻绳农家菜迎来了客人。随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余律成毅然放弃了外地工作回乡创业,利用稻田边的“田景”房开了这家餐厅。
“这是现在‘最时令’的一道菜,蟹辣焖节瓜。你看,稻田前面有小河,小螃蟹就是从河里现抓的,就地取材。”余律成说,餐厅就在稻田边上,吃着饭就能闻到稻花香,很多客人就是冲着稻田来的。余律成笑称,他这里被客人们叫作“田景餐厅”,没有稻田怎么叫“田景”呢?
“哐当哐当……”当天下午,蹲点记者坐上稻田小火车欢快出发。稻田小火车轨道总长度2公里,途经稻田、风车、生态公园、兰亭祠堂、上洲碉楼等景点,单程约30分钟。“春可赏花草,秋可品稻浪,欢迎更多游客坐上稻田小火车,探寻上洲‘绿野仙踪’。”驾驶员吴叔开心地说道。

今年5月31日首次运行的稻田小火车是海畔·乡野星空营地项目之一,而星空营地项目正是上洲村稻田文化主题的一部分,采用村企合作模式,利用村里的闲置空地资源打造而成。“我们这里有10个户外帐篷(民宿),还有吊炉火锅、烧烤摊、星空舞台……周末都是客满,80%的客人来自香港、澳门。”星空营地店长吴霞说。
立秋时节,登上海拔近60米的上洲山,远眺崖门水道、虎跳门水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极为壮观。
从耕牛犁田、拖拉机耕地到现代化插秧,从口粮田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黄金田”……上洲村这块稻田,既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农业的践行者。
“村里的这块稻田,我们不但要守好它,还要发展好。”余松有感慨道,村里将不断丰富稻田文化内涵,以更多的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上洲村档案
上洲村位于斗门镇西部,背靠虎跳门水道。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面积1.82平方千米,人口1100多人,农田1600多亩。近年来,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中,上洲村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大力推行“党建+”模式,通过打造“党建+特色产业”“党建+美丽乡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成效,2024年村集体收入28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卫生村、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记者手记
这块200多亩的连片稻田,被上洲村当成核心资源,不断探索、培育、壮大多种新业态,祖祖辈辈的口粮田变身为“黄金田”,带动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得以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效益。
“百千万工程”明确:立足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珠海每一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核心资源。只有定准位、有举措、展所长,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把核心资源价值最大化,走特色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进一步凝聚一二三产不断融合的新业态,打造业兴村美民富的“黄金田”。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