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珠海经济特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篇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自那时起,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五年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上,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珠海经济特区正在谱写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时代新篇。

一、准确把握经济特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应当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与时俱进更好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一)始终牢记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使命。45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经济特区工作,对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一以贯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与时俱进,就关系经济特区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要求经济特区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经济特区发展的“十个必须”宝贵经验,要求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总书记对珠海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经济特区、怎样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经济特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将改革开放的大旗扛得更稳、举得更高。新时代新征程上,珠海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担当作为、加快发展、不懈奋斗,坚定不移朝着万亿级城市的目标奋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作为,实现省委对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新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经济特区新的更大贡献。

(二)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以来,面对内外环境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明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我们探索经济规律、掌握发展主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思想武器。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珠海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掌握好、运用好这一思想武器,落实好党中央、省委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坚持实体为本、创新为要,加快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链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现代企业体系,以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促进生产力加快向新的质态跃升。

(三)清醒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即将过去的“十四五”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但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究其原因,重要一条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的工业化形态下,经济增长每隔10年左右会翻一番;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增长加快,10年左右经济总量增长提升至2.5倍左右,这一现象被概括为“‘2.5倍增’密码”。例如,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是4672亿元,与珠海目前经济总量相当,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2014年GDP达到5250.09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增幅高达42.5%和65.8%);到2024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智能家电产量和动态存储出货量领先全国,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GDP增长至13507.7亿元,10年间增长到2.57倍。再例如,经济体量与珠海大致相当的四川省宜宾市,近年来重点布局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GDP总量从2014年的1443.8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05.76亿元,10年间增长到2.77倍,较大幅度地领先珠海市同期增长的2.23倍。这展现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也展现了珠海加快发展的更大可能和潜力。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是必答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可以照抄的答案、照搬的案例。珠海要清醒把握时与势,正确认识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思考,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把历史视角、战略思维落实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上。

二、着力发展具有珠海标识性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珠海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40多年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珠海标识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建设“云上智城”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珠海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百万科技重奖”,引发巨大反响;建设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载体。经过40多年发展,珠海已初步形成了基础软硬件支撑、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服务等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适宜构建城市“全域数字域”的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在建设“云上智城”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珠海将打造“国内发达地区最高性价比的算力洼地”作为关键举措,发起国内首个RISC-V特定域架构(RDSA)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在算力、网络、数据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超前布局。大力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瞄准开源生态、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等产业风口精准发力,出台“算力券”等创新政策措施,建设“模数空间”“模创源区”等大模型专业园区,产业氛围日益浓厚。成立云上智城管理局,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特区专项法规,积极构建应用场景和开放生态,推动千行百业乘云而上、借智发展。2025年上半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8.2%,高出全省13.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大幅增长433.4%,增速全省第一。

(二)打造“天空之城”开辟低空经济新局面。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发展前景广阔。珠海具有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陆岛应用场景丰富,机场、航空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完备。特别是作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地,自1996年首届航展开幕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珠海航空产业聚集了中航通飞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为珠海建设“天空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珠海将安全可控作为根本前提,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珠海标识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构筑低空经济先发新优势。筑牢安全根基,组建低空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上线全国首套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实现市域重点区域全程监管并与港澳低空系统对接,完成全国首次无人机跨境融合飞行,让低空应用可见可管可控。强化统筹协调,成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通过《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立法,实施系列支持政策,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低空经济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推动应用场景深度开发创造,eVTOL跨海跨城航线、海岛无人机公共物流航线等特色航线相继开通,“珠海造”无人机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中执行大面积巡查、消杀任务……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旅游等低空应用场景持续落地,低空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推进“海上新基建”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将“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纳入“1310”具体部署。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要求珠海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珠海经济特区扼珠江口咽喉要地,是珠三角海岛数量最多、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省前列,拥有云洲智能等超3600家涉海企业、南方海洋实验室等4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0所在珠高校的60多个涉海研究团队(平台),10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以及吞吐量过亿吨的华南沿海主枢纽港之一高栏港,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珠海将海洋经济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在全省率先设立市海洋发展局、成立海洋发展集团,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四个一”创新举措。积极依托海洋牧场等平台载体探索推进“海上新基建”,打造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和陆海联动的“四通一联”,引领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初步构建起“五个三”的工作体系(即以信息、融合、创新“三类设施”为重点,形成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支撑;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互促”为路径,构建城市陆海统筹的新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抓手,锻造海洋科技创新的新优势;以海洋牧场、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三产联动”为引擎,激活现代海洋产业的新动能;以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共治”为核心,打造海洋生态治理的新典范),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四)坚持“因地制宜”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四个字,指出“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要求“注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以新化旧、循序渐进”。市第九次党代会后,经过深入摸底和调研论证,珠海选择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和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其中,强化产业链高附加值和国产替代环节,优化关键供应链企业布局,大有文章可做。同时,从研发设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到数字赋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会展业、旅游业等珠海传统优势产业中也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会亟待挖掘。

未来珠海还将继续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具有珠海标识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家电产品创新与消费体验升级的进程,推动优势家电企业创新推出一批智能化、场景化的代表性产品。再例如,生物医药领域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作为前沿生物技术首要攻关方向,是解决罕见病、癌症未满足领创需求的战略工具,精细化工领域的高端电子化学品、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领域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等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战略空间,必将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开放命题。要求我们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一)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持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常委会、市委财经委会议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讨论决定重大经济事项。2024年4月市委优化财经委员会运行机制,聚焦“六个重大”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支持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实施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倍增行动,打造数据归集、融资撮合和企业增信于一体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等,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与时俱进深化经济改革创新。市委财经委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推动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经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有效盘活闲置农房和集体土地,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破题。研究出台“1+N”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探索整体解决国资国企历史遗留问题,着力形成国资国企改革珠海范式。扎实推动绿色微电网改革,着力构建主干电网保生活必需和生产日常、分布式电网支持重点园区和用能大户的新型城市用电格局。

(三)锐意进取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珠海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珠西都市圈建设,以开放促改革。牢牢扭住“澳门+横琴”战略定位深化澳珠琴合作,空港、海港合作和中拉经贸合作迈上更高水平。创新构建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珠海西部中心城区、珠西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创造开放价值挖掘类、商业开发类、创新培育类等城市级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珠海率先应用推广。

(四)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珠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抓好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大平安建设领域改革创新和应用场景创造开放力度,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与推广应用,加快打造平安珠海样板试点,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作者系中共珠海市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文字:王志成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珠海经济特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篇
珠海特区报 2025-08-24 02:24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自那时起,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五年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上,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珠海经济特区正在谱写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时代新篇。

一、准确把握经济特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应当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与时俱进更好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一)始终牢记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使命。45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经济特区工作,对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一以贯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与时俱进,就关系经济特区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要求经济特区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经济特区发展的“十个必须”宝贵经验,要求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总书记对珠海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经济特区、怎样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经济特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将改革开放的大旗扛得更稳、举得更高。新时代新征程上,珠海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担当作为、加快发展、不懈奋斗,坚定不移朝着万亿级城市的目标奋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作为,实现省委对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新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经济特区新的更大贡献。

(二)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以来,面对内外环境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明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我们探索经济规律、掌握发展主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思想武器。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珠海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掌握好、运用好这一思想武器,落实好党中央、省委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坚持实体为本、创新为要,加快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链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现代企业体系,以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促进生产力加快向新的质态跃升。

(三)清醒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即将过去的“十四五”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但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究其原因,重要一条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的工业化形态下,经济增长每隔10年左右会翻一番;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增长加快,10年左右经济总量增长提升至2.5倍左右,这一现象被概括为“‘2.5倍增’密码”。例如,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是4672亿元,与珠海目前经济总量相当,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2014年GDP达到5250.09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增幅高达42.5%和65.8%);到2024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智能家电产量和动态存储出货量领先全国,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GDP增长至13507.7亿元,10年间增长到2.57倍。再例如,经济体量与珠海大致相当的四川省宜宾市,近年来重点布局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GDP总量从2014年的1443.8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05.76亿元,10年间增长到2.77倍,较大幅度地领先珠海市同期增长的2.23倍。这展现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也展现了珠海加快发展的更大可能和潜力。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是必答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可以照抄的答案、照搬的案例。珠海要清醒把握时与势,正确认识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思考,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把历史视角、战略思维落实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上。

二、着力发展具有珠海标识性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珠海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40多年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珠海标识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建设“云上智城”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珠海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百万科技重奖”,引发巨大反响;建设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载体。经过40多年发展,珠海已初步形成了基础软硬件支撑、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服务等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适宜构建城市“全域数字域”的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在建设“云上智城”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珠海将打造“国内发达地区最高性价比的算力洼地”作为关键举措,发起国内首个RISC-V特定域架构(RDSA)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在算力、网络、数据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超前布局。大力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瞄准开源生态、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等产业风口精准发力,出台“算力券”等创新政策措施,建设“模数空间”“模创源区”等大模型专业园区,产业氛围日益浓厚。成立云上智城管理局,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特区专项法规,积极构建应用场景和开放生态,推动千行百业乘云而上、借智发展。2025年上半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8.2%,高出全省13.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大幅增长433.4%,增速全省第一。

(二)打造“天空之城”开辟低空经济新局面。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发展前景广阔。珠海具有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陆岛应用场景丰富,机场、航空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完备。特别是作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地,自1996年首届航展开幕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珠海航空产业聚集了中航通飞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为珠海建设“天空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珠海将安全可控作为根本前提,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有珠海标识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构筑低空经济先发新优势。筑牢安全根基,组建低空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上线全国首套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实现市域重点区域全程监管并与港澳低空系统对接,完成全国首次无人机跨境融合飞行,让低空应用可见可管可控。强化统筹协调,成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通过《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立法,实施系列支持政策,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低空经济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推动应用场景深度开发创造,eVTOL跨海跨城航线、海岛无人机公共物流航线等特色航线相继开通,“珠海造”无人机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中执行大面积巡查、消杀任务……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旅游等低空应用场景持续落地,低空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推进“海上新基建”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将“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纳入“1310”具体部署。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要求珠海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珠海经济特区扼珠江口咽喉要地,是珠三角海岛数量最多、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省前列,拥有云洲智能等超3600家涉海企业、南方海洋实验室等4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0所在珠高校的60多个涉海研究团队(平台),10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以及吞吐量过亿吨的华南沿海主枢纽港之一高栏港,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珠海将海洋经济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在全省率先设立市海洋发展局、成立海洋发展集团,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四个一”创新举措。积极依托海洋牧场等平台载体探索推进“海上新基建”,打造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和陆海联动的“四通一联”,引领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初步构建起“五个三”的工作体系(即以信息、融合、创新“三类设施”为重点,形成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支撑;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互促”为路径,构建城市陆海统筹的新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抓手,锻造海洋科技创新的新优势;以海洋牧场、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三产联动”为引擎,激活现代海洋产业的新动能;以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共治”为核心,打造海洋生态治理的新典范),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四)坚持“因地制宜”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四个字,指出“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要求“注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以新化旧、循序渐进”。市第九次党代会后,经过深入摸底和调研论证,珠海选择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和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其中,强化产业链高附加值和国产替代环节,优化关键供应链企业布局,大有文章可做。同时,从研发设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到数字赋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会展业、旅游业等珠海传统优势产业中也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会亟待挖掘。

未来珠海还将继续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具有珠海标识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家电产品创新与消费体验升级的进程,推动优势家电企业创新推出一批智能化、场景化的代表性产品。再例如,生物医药领域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作为前沿生物技术首要攻关方向,是解决罕见病、癌症未满足领创需求的战略工具,精细化工领域的高端电子化学品、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领域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等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战略空间,必将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开放命题。要求我们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一)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持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常委会、市委财经委会议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讨论决定重大经济事项。2024年4月市委优化财经委员会运行机制,聚焦“六个重大”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支持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实施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倍增行动,打造数据归集、融资撮合和企业增信于一体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等,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与时俱进深化经济改革创新。市委财经委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推动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经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有效盘活闲置农房和集体土地,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破题。研究出台“1+N”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探索整体解决国资国企历史遗留问题,着力形成国资国企改革珠海范式。扎实推动绿色微电网改革,着力构建主干电网保生活必需和生产日常、分布式电网支持重点园区和用能大户的新型城市用电格局。

(三)锐意进取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珠海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珠西都市圈建设,以开放促改革。牢牢扭住“澳门+横琴”战略定位深化澳珠琴合作,空港、海港合作和中拉经贸合作迈上更高水平。创新构建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珠海西部中心城区、珠西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创造开放价值挖掘类、商业开发类、创新培育类等城市级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珠海率先应用推广。

(四)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珠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抓好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大平安建设领域改革创新和应用场景创造开放力度,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与推广应用,加快打造平安珠海样板试点,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作者系中共珠海市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文字:王志成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