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蓝的海洋,是开放与探索的永恒舞台。
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起点,到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再到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土,广东始终站在与海洋深度交融的潮头。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命题下,打造“海上新广东”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支点。
南海之滨,千帆竞发。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从一片滩涂上崛起,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奇迹,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45年后,这座海洋城市肩负起省委赋予的“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新定位,正以科技为翼,加速向深蓝进发。
经略海洋,科技先行。在“海洋强省”的战略支撑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作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以科技硬实力勇担蓝色使命,以冲刺姿态投身海洋科技前沿探索,成为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为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为“海上新广东”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改革破浪,机制创新激活蓝色动能

珠海作为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省前列。发展海洋经济是珠海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扎根珠海26载,近10年建筑面积扩展了近两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空间科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谱写了一阙敢为人先的华章。
在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一座青春之城与一所百年名校上演“双向奔赴”。2018年,南方海洋实验室在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的合力共建下应运而生,扎根珠海唐家湾,背靠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为珠海乃至广东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力量。
作为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南方海洋实验室对标国际先进实验室,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其首创的“政府所有、大学管理”体制机制,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壁垒,成为实验室快速发展的关键。
这种创新机制的生命力源于多方共赢:
实验室以科技创新为重心,肩负着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使命,助力海洋强省强市建设;以高水平人才建设为基石,以协同攻关为重要抓手,助力中山大学高质量建设大海洋学科群,奋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这一创新模式,成功架起了一座贯通政府海洋强省战略、高校海洋学科群建设与省实验室功能定位的坚实桥梁。”在南方海洋实验室党委书记刘梅看来,得益于此,实验室快速集结各类创新要素,迅速成为一支具备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加速产出重大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这种创新模式很快显现出强大生命力。“政府所有,大学管理”模式定位清晰、权责明确、优势明显,逐步成为省实验室的建设典范之一,正被逐步推广至其他实验室借鉴。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释放出强大活力——
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加速形成。实验室坚持“需求导向、任务牵引”原则,围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重点领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任务导向型研发。尤其是产业化办公室成立后,迅速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桥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海洋创新生态圈加速构建。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等共同建设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实验室、汉江实验室珠海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大湾区分中心。从牵手22所高校组建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到汇聚40多家境内外共建单位,再到打造“众川赴海·百舸聚珠”产业论坛,实验室加速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科技引航,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创客广东”珠海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由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的全球首个“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 Engine”项目斩获创业组一等奖。
“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逃不过这个系统的‘眼睛’,将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南方海洋实验室数据中心负责人刘健介绍道。这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牵头指导、研发历时5年的引擎,能将海洋二维数据转化为三维动态模型,实现了“高维数据空间可视化”的国际突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撑。
无独有偶,对传输容量要求极高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由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联合中山大学、烽火海洋、中国移动等单位研发的“基于空分复用的新型海底光缆通信关键技术”,近日通过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复杂度高、研究难度大、原创性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对我国海洋战略强化和海洋经济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这是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智慧海洋”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与珠海校地合作的智慧结晶。自成立以来,南方海洋实验室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与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是推动海洋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
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实施“双聘互认+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成果互认机制,每年单列50-60名硕博指标,携手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科技人才,目前已累计培养231人,吸引超800名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双方以重大科研任务为导向,构建“任务牵引+团队协同”模式,推行“跨单位双首席科学家”机制,破除“四唯”评价标准,强调标志性成果和青年骨干培养,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这种机制不仅打破了传统科研评价的壁垒,也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成长空间。”青年研究员杨虎博士被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环境所吸引,2023年从德国回国加入南方海洋实验室,投身海洋科学研究。
如今,在这片创新热土上,越来越多像杨虎一样的青年科研人员汇聚于此。实验室聚集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研人才112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0余人,逐步构建起持续优化的成长型高素质人才队伍。
校地资源共享汇聚高水平“科技利器”。
目光转向一望无际的海面,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如同移动的海洋实验室,通过搭载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进行面向任务的自适应组网,高效获取实时立体海洋观测数据,为我国自主航行相关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实战依据。
实验室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建设了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数据中心、万山海上测试场、南海四基观测系统、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等八大海洋公共科研平台,面向学校及社会用户开放共享。同时,中山大学为实验室提供科研场地,开放“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及“天河二号”超算等重大设施,支撑实验室建设发展。
产业创新,落好“海上新基建”先手棋
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海上新基建”成为热议的焦点。市委提出建设的“海上新基建”,是以海洋平台为物理依托,以海洋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海洋网络为连接纽带,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深度赋能,最终形成对特定海域实现“感知、认知、预测、管控”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网络化、可运营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要实现这一目标,海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南方海洋实验室凭借着前期高效建设发展和成果产出,背靠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布局整建制的海洋学科群,具备支撑“海上新基建”建设的坚实基础,助力珠海海洋经济在“蓝色赛道”上加速跃升。
“过去养鱼靠天吃饭,现在靠的是科技。”在万山群岛的海域上,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研发设计的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珠海琴”稳稳矗立在海面上,宛如一座移动的堡垒,具备抵抗15级台风和50年一遇恶劣海况的能力。
以“珠海琴”为代表的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正在引领现代渔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升级。目前,南方海洋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等自主研发“湛农一号”“珠海琴”“永绅1号”三类新型养殖平台,已在珠海、湛江和海南等地实现产业化应用,签约订单22台,带动珠海海洋牧场装备产业效益过亿元。
南方海洋实验室积极携手珠海本地企业及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让“海上新基建”跑出加速度,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耕海牧渔,与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珠海永绅航运、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等合作开展海洋牧场养殖规划与建设,共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育种育苗,建成运行国际一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联合中山大学、本土企业培育了石斑鱼、凡纳滨对虾国家水产新品种6个,苗种和养殖规模均位列全国首位;
产业强链,与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建海鲈早繁早育SPF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并揭示黄油蟹形成机制,为珠海打造100亿级海鲈产业和50亿级青蟹产业提供支撑。同时注重成果转化,成立蓝海科技产业园,孵化海洋光纤传感器等10多个项目落户珠海,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与此同时,全国首个海上测试场5G专网、全球领先的空分复用海底大容量光通信网络等相继在珠海落地,为“海洋新基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传输与处理保障,支撑珠海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来袭前夕,南方海洋实验室的预警系统提前36小时精准预测了台风路径,为防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珠海市“三防”成员单位,南方海洋实验室在台风季多次进行精准海洋风险预警,在台风路径、风暴潮和海浪风险分析等方面为市应急管理局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实验室研发的海上搜救预警系统已实际应用于人员落水与溢油漂移预测,为海洋安全提供科技保障。在生态环保领域,实验室主动响应市生态环境局需求,在夜光藻、球形棕囊藻爆发期间,及时提交赤潮影响调查报告,同时积极参与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助推万山区成功申报并获批中央财政3亿元的“2025年珠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这片蓝色疆域的探索中,凝结着创新结晶的“珠海造”海洋装备正劈波斩浪,勾画出海洋经济的新蓝图。
扬帆远航,开创海洋经济发展新篇
在星罗棋布的珠海万山群岛间,一片看似普通的海域,正悄然成为驱动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试炼场”。这里,就是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签署共同促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落实部省共建珠海试验场协议,有力推动珠海试验场成为彰显广东特色、坚持开放共享的世界一流海洋综合试验场,打通海洋装备由样机到产品“最后一公里”,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珠海正插上科技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行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南方海洋实验室的使命更重,但步履更沉稳,信念更坚定。
“南方海洋实验室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握时代机遇,牢牢锚定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将‘海上新广东’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验室的施工图、任务书,与40余家海内外顶尖大学、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携手并进,同心共筑经略深蓝的强国梦想。”刘梅表示。
筑牢科技设施底座。立足万山海域自然禀赋,南方海洋实验室将建设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面向海洋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试验需求,建设高精度试验测量系统、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海上通信系统,突破基于岛礁连廊的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技术,支撑珠海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激活产业创新动能。南方海洋实验室将联合多家单位打造海洋牧场海空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服务基地,助力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的“全珠海”模式,构建“湾区蓝鱼”溯源体系,推动深海养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织密海洋安全网络。南方海洋实验室将建设珠海海洋环境监测网,开发风暴潮漫堤、赤潮、航行安全等预警系统,发挥海洋数字孪生技术作用,实现“一屏统览、一网统管”,支持珠海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45年风雨兼程,45载沧海桑田。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珠海经济特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春天的故事”的精彩续章。
向海图强,科技引航。在经略海洋的澎湃大潮中,南方海洋实验室必将勇立潮头,助力珠海驶向更加辽阔的蓝色未来,在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蔚蓝的海洋,是开放与探索的永恒舞台。
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起点,到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再到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土,广东始终站在与海洋深度交融的潮头。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命题下,打造“海上新广东”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支点。
南海之滨,千帆竞发。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从一片滩涂上崛起,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奇迹,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45年后,这座海洋城市肩负起省委赋予的“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新定位,正以科技为翼,加速向深蓝进发。
经略海洋,科技先行。在“海洋强省”的战略支撑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作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以科技硬实力勇担蓝色使命,以冲刺姿态投身海洋科技前沿探索,成为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为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为“海上新广东”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改革破浪,机制创新激活蓝色动能

珠海作为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省前列。发展海洋经济是珠海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扎根珠海26载,近10年建筑面积扩展了近两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空间科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谱写了一阙敢为人先的华章。
在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一座青春之城与一所百年名校上演“双向奔赴”。2018年,南方海洋实验室在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的合力共建下应运而生,扎根珠海唐家湾,背靠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为珠海乃至广东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力量。
作为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南方海洋实验室对标国际先进实验室,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其首创的“政府所有、大学管理”体制机制,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壁垒,成为实验室快速发展的关键。
这种创新机制的生命力源于多方共赢:
实验室以科技创新为重心,肩负着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使命,助力海洋强省强市建设;以高水平人才建设为基石,以协同攻关为重要抓手,助力中山大学高质量建设大海洋学科群,奋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这一创新模式,成功架起了一座贯通政府海洋强省战略、高校海洋学科群建设与省实验室功能定位的坚实桥梁。”在南方海洋实验室党委书记刘梅看来,得益于此,实验室快速集结各类创新要素,迅速成为一支具备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加速产出重大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这种创新模式很快显现出强大生命力。“政府所有,大学管理”模式定位清晰、权责明确、优势明显,逐步成为省实验室的建设典范之一,正被逐步推广至其他实验室借鉴。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释放出强大活力——
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加速形成。实验室坚持“需求导向、任务牵引”原则,围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重点领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任务导向型研发。尤其是产业化办公室成立后,迅速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桥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海洋创新生态圈加速构建。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等共同建设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实验室、汉江实验室珠海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大湾区分中心。从牵手22所高校组建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到汇聚40多家境内外共建单位,再到打造“众川赴海·百舸聚珠”产业论坛,实验室加速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科技引航,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创客广东”珠海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由南方海洋实验室打造的全球首个“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 Engine”项目斩获创业组一等奖。
“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逃不过这个系统的‘眼睛’,将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南方海洋实验室数据中心负责人刘健介绍道。这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牵头指导、研发历时5年的引擎,能将海洋二维数据转化为三维动态模型,实现了“高维数据空间可视化”的国际突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撑。
无独有偶,对传输容量要求极高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由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联合中山大学、烽火海洋、中国移动等单位研发的“基于空分复用的新型海底光缆通信关键技术”,近日通过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复杂度高、研究难度大、原创性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对我国海洋战略强化和海洋经济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这是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智慧海洋”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与珠海校地合作的智慧结晶。自成立以来,南方海洋实验室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与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是推动海洋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
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实施“双聘互认+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成果互认机制,每年单列50-60名硕博指标,携手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科技人才,目前已累计培养231人,吸引超800名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双方以重大科研任务为导向,构建“任务牵引+团队协同”模式,推行“跨单位双首席科学家”机制,破除“四唯”评价标准,强调标志性成果和青年骨干培养,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这种机制不仅打破了传统科研评价的壁垒,也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成长空间。”青年研究员杨虎博士被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环境所吸引,2023年从德国回国加入南方海洋实验室,投身海洋科学研究。
如今,在这片创新热土上,越来越多像杨虎一样的青年科研人员汇聚于此。实验室聚集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研人才112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0余人,逐步构建起持续优化的成长型高素质人才队伍。
校地资源共享汇聚高水平“科技利器”。
目光转向一望无际的海面,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如同移动的海洋实验室,通过搭载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进行面向任务的自适应组网,高效获取实时立体海洋观测数据,为我国自主航行相关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实战依据。
实验室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建设了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数据中心、万山海上测试场、南海四基观测系统、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等八大海洋公共科研平台,面向学校及社会用户开放共享。同时,中山大学为实验室提供科研场地,开放“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及“天河二号”超算等重大设施,支撑实验室建设发展。
产业创新,落好“海上新基建”先手棋
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海上新基建”成为热议的焦点。市委提出建设的“海上新基建”,是以海洋平台为物理依托,以海洋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海洋网络为连接纽带,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深度赋能,最终形成对特定海域实现“感知、认知、预测、管控”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网络化、可运营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要实现这一目标,海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南方海洋实验室凭借着前期高效建设发展和成果产出,背靠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布局整建制的海洋学科群,具备支撑“海上新基建”建设的坚实基础,助力珠海海洋经济在“蓝色赛道”上加速跃升。
“过去养鱼靠天吃饭,现在靠的是科技。”在万山群岛的海域上,南方海洋实验室牵头研发设计的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珠海琴”稳稳矗立在海面上,宛如一座移动的堡垒,具备抵抗15级台风和50年一遇恶劣海况的能力。
以“珠海琴”为代表的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正在引领现代渔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升级。目前,南方海洋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等自主研发“湛农一号”“珠海琴”“永绅1号”三类新型养殖平台,已在珠海、湛江和海南等地实现产业化应用,签约订单22台,带动珠海海洋牧场装备产业效益过亿元。
南方海洋实验室积极携手珠海本地企业及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让“海上新基建”跑出加速度,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耕海牧渔,与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珠海永绅航运、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等合作开展海洋牧场养殖规划与建设,共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育种育苗,建成运行国际一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联合中山大学、本土企业培育了石斑鱼、凡纳滨对虾国家水产新品种6个,苗种和养殖规模均位列全国首位;
产业强链,与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建海鲈早繁早育SPF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并揭示黄油蟹形成机制,为珠海打造100亿级海鲈产业和50亿级青蟹产业提供支撑。同时注重成果转化,成立蓝海科技产业园,孵化海洋光纤传感器等10多个项目落户珠海,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与此同时,全国首个海上测试场5G专网、全球领先的空分复用海底大容量光通信网络等相继在珠海落地,为“海洋新基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传输与处理保障,支撑珠海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来袭前夕,南方海洋实验室的预警系统提前36小时精准预测了台风路径,为防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珠海市“三防”成员单位,南方海洋实验室在台风季多次进行精准海洋风险预警,在台风路径、风暴潮和海浪风险分析等方面为市应急管理局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实验室研发的海上搜救预警系统已实际应用于人员落水与溢油漂移预测,为海洋安全提供科技保障。在生态环保领域,实验室主动响应市生态环境局需求,在夜光藻、球形棕囊藻爆发期间,及时提交赤潮影响调查报告,同时积极参与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助推万山区成功申报并获批中央财政3亿元的“2025年珠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这片蓝色疆域的探索中,凝结着创新结晶的“珠海造”海洋装备正劈波斩浪,勾画出海洋经济的新蓝图。
扬帆远航,开创海洋经济发展新篇
在星罗棋布的珠海万山群岛间,一片看似普通的海域,正悄然成为驱动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试炼场”。这里,就是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签署共同促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落实部省共建珠海试验场协议,有力推动珠海试验场成为彰显广东特色、坚持开放共享的世界一流海洋综合试验场,打通海洋装备由样机到产品“最后一公里”,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珠海正插上科技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行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南方海洋实验室的使命更重,但步履更沉稳,信念更坚定。
“南方海洋实验室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握时代机遇,牢牢锚定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将‘海上新广东’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验室的施工图、任务书,与40余家海内外顶尖大学、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携手并进,同心共筑经略深蓝的强国梦想。”刘梅表示。
筑牢科技设施底座。立足万山海域自然禀赋,南方海洋实验室将建设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面向海洋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试验需求,建设高精度试验测量系统、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海上通信系统,突破基于岛礁连廊的海底数据中心关键技术,支撑珠海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激活产业创新动能。南方海洋实验室将联合多家单位打造海洋牧场海空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服务基地,助力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的“全珠海”模式,构建“湾区蓝鱼”溯源体系,推动深海养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织密海洋安全网络。南方海洋实验室将建设珠海海洋环境监测网,开发风暴潮漫堤、赤潮、航行安全等预警系统,发挥海洋数字孪生技术作用,实现“一屏统览、一网统管”,支持珠海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45年风雨兼程,45载沧海桑田。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珠海经济特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春天的故事”的精彩续章。
向海图强,科技引航。在经略海洋的澎湃大潮中,南方海洋实验室必将勇立潮头,助力珠海驶向更加辽阔的蓝色未来,在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