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之滨,风起云涌;特区热土,日新月异。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1992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的珠海高新区灼灼其华、好风正劲。
作为珠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珠海高新区始终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坚持以改革为帆、以创新为桨,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在30多年的壮阔征程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和精彩注脚。
这里以约8%的土地,聚集了珠海40%的上市公司和超四分之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高水平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着力打造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经济特区中的高新区,珠海高新区的血液里始终奔涌着“改革创新”的基因,在30多年追“高”逐“新”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聚力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成为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而今,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珠海高新区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目标,狠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提质,力争加快迈进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前十行列,在珠江口西岸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新样本”。
与特区同行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珠海高新区的成长史,是一部与特区共同发展、相互成就的奋斗史。
三十余载春秋更迭,珠海高新区从最初的几平方公里起步,逐步扩展至如今的“一区多园”,不仅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了跨越,更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精心绘就绿水青山画卷,努力交出民生满意答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最初的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到如今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珠海高新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试验田”到“高产田”的华丽蜕变。

2024年,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025年,珠海高新区瞄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加快向着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前十行列迈进。
今年9月,珠海高新区重点引进项目——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将建设完成投入运营。作为珠海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举措,该中心将以“一中心三平台”生态体系为支撑,推动珠海成为大湾区具身智能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的核心高地。
“珠海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落地支持和创新土壤。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开放创新环境,为我们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珠海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供了核心支撑。”该中心负责人唐凯感慨道,目前该中心已与北师大珠海校区和无界智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康养机器人数据和模型等领域达成合作,将凝聚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就在今天,该中心提供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还将参与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央视频直播,通过表演与互动展示珠海高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
无人机划破天际、“天琴”探测苍穹、莫界科技打造全球最轻AR眼镜、影石全景相机解锁全景拍摄无限可能、云洲无人船逐梦深蓝、《解限机》成文化出海新“战舰”……科技与想象在这里碰撞出城市的新模样,在这里,每个选择都通向更精彩的未来。
这是珠海高新区构建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特色产业体系的缩影。与经开区一起作为珠海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珠海高新区以“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为抓手,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今年以来,珠海高新区集聚算力供给服务、应用场景开放、科创平台共享等能力,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当前,珠海高新区正全力构建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特色产业新格局,推动四大产业集群集聚、提质增效,力争今年年底以化合物半导体、特色工艺和IC设计为主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以高性能诊疗、介入与康复器械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150亿元;聚焦新型储能与智能配电网的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超200亿元;软信业规模突破230亿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珠海高新区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截至目前,珠海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64家,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总数达11家。截至2025年6月,珠海高新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871件,同比增加1635件,同比增长19.8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7.63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3.95件,PCT申请量85件,同比增长136.11%,占全市38.12%。创新已成为珠海高新区最鲜明的特质和最强劲的动力。
与时代同步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遥想建区初期,珠海高新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总营收不到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不到90家。如今,高新区已成为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今天的珠海高新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等正在加快建设;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中,港澳青年正在将创意转化为产品……这里已不再是简单的制造基地,而是创新的策源地、技术的输出地。
作为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珠海高新区从“先行先试”到“深度改革”,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每一次跨越,都印证着“改革是关键一招”的深刻命题——率先探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首创以地方法规方式对“一区多园”管理体制予以系统性规定,唐家湾主园区获评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在全省率先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成立全市首个“一门受理、一站办结、一口反馈”企业服务中心……站在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回望,珠海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微观缩影。
珠海高新区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数字经济、能源改革等领域积极创新探索,力争在全国、全省率先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同时,打通以留学文化为桥梁的全球人脉,规划建设科学家人才社区,加快打造更有活力的青年人才家园,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汇聚珠海高新,为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此外,珠海高新区还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融合路径。区内集聚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师香港浸会大学4所知名高校,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这些创新资源不仅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通过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形式,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珠海高新区以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系统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年即第一时间发布“两个清单”,首批发布19个应用场景项目、13个创新型成长性企业能力清单,助力珠海打造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的“首发市”。此举既是珠海高新区深化改革的创新实践,也为全国探索“场景驱动发展”模式提供了先行经验。
珠海高新区的改革,是“系统集成”的改革。不同于零敲碎打的调整,其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纲,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开放等改革举措“一盘棋”谋划,形成“政策-平台-场景-人才”的闭环生态。这种系统性,让改革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突围”。
珠海高新区的改革,是“人民至上”的改革。无论是“一免两减”的人才住房,还是低空经济带来的民生便利,或是康养机器人对老龄社会的回应,改革始终聚焦“发展为了人民”的本质。这正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珠海高新区的改革,是“面向未来”的改革。从具身智能到低空经济,从RISC-V生态到微电网体系,其布局的不仅是当下的产业,更是未来的赛道。这种“前瞻性”,让珠海高新区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45年前,珠海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打开开放之门;45年后,珠海高新区以“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决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高新路径”。这里的故事,不仅是珠海的,更是中国的;这里的改革,不仅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与未来同向
从“新起点”到“新高度”
202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之年,也是珠海高新区实现“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珠海高新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打造珠江口西岸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场景应用试验区,高水平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
“新时代新征程珠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和‘本’,就是要让改革继续成为高新区最鲜明的旗帜、最强大的优势,让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为高新区最雄厚的家底、最靓丽的名片,在经济能级量级、创新辐射带动等方面为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在2025年初召开的全区工作会议上,珠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适剑讲话掷地有声,激发全区上下“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冲劲干劲,增强“再造一个新高新”的主动担当,明晰“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内涵路径。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珠海高新区确立了清晰的发展路径:重点实施“14531”系统工程。“1”是建设珠西科学城战略任务;“4”是做好教育、科技、人才、金融“四篇文章”;“5”是打造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智谱华章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生命健康应用场景创新示范中心“五大创新中心”;“3”是打造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第十一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本土自创品牌、欧美同学会留学生双创大赛(电子信息板块)“三大赛事活动”;“1”是打造“全球路演之城”,与高校、投资机构、科研机构联合打造“香山全球科创路演中心”,让科技创新成为珠海高新区最明显的特征,营造湾区一流的科创氛围。
7月25日,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在珠海高新区正式揭牌。这是建设珠西科学城的“关键落子”之一,也是珠海进一步服务港澳、辐射珠西的务实之举,将依托“高校+国家级平台+顶尖机构”的多维创新生态,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答好“港澳所需、湾区所向、高新所能”时代考题,为服务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新动能。

这一重大创新载体启动的背后,有完善的科创生态为支撑。为强化算力支撑,珠西科学城加快构建服务港澳企业的融合算力体系,部署超5000P智算算力,打造面向港澳的算力支撑底座;设立港珠澳高校联合虚拟实验室,拓展合作前沿技术研究实验室70个,让港澳科创团队“过桥即落地”;探索以“创新券”“模型券”“算力券”支持校企科创资源共享,促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场景合作项目,让更多港澳新技术、新产品在珠海高新区率先应用推广。
四十五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珠海高新区这片创新沃土,正沐浴着特区45周年的荣光,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珠海高新区将继续发扬特区精神,与特区同行、与时代同步、与未来同向,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奋力构建科创、产业、交通、民生“四大格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以实力更强、成色更亮的高质量发展在全市挑大梁、担重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封面图:吴长赋摄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叶维佳

南海之滨,风起云涌;特区热土,日新月异。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1992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的珠海高新区灼灼其华、好风正劲。
作为珠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珠海高新区始终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坚持以改革为帆、以创新为桨,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在30多年的壮阔征程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和精彩注脚。
这里以约8%的土地,聚集了珠海40%的上市公司和超四分之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高水平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着力打造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经济特区中的高新区,珠海高新区的血液里始终奔涌着“改革创新”的基因,在30多年追“高”逐“新”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聚力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成为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而今,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珠海高新区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目标,狠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提质,力争加快迈进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前十行列,在珠江口西岸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新样本”。
与特区同行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珠海高新区的成长史,是一部与特区共同发展、相互成就的奋斗史。
三十余载春秋更迭,珠海高新区从最初的几平方公里起步,逐步扩展至如今的“一区多园”,不仅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了跨越,更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精心绘就绿水青山画卷,努力交出民生满意答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最初的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到如今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珠海高新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试验田”到“高产田”的华丽蜕变。

2024年,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025年,珠海高新区瞄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加快向着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前十行列迈进。
今年9月,珠海高新区重点引进项目——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将建设完成投入运营。作为珠海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举措,该中心将以“一中心三平台”生态体系为支撑,推动珠海成为大湾区具身智能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的核心高地。
“珠海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落地支持和创新土壤。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开放创新环境,为我们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珠海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供了核心支撑。”该中心负责人唐凯感慨道,目前该中心已与北师大珠海校区和无界智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康养机器人数据和模型等领域达成合作,将凝聚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就在今天,该中心提供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还将参与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央视频直播,通过表演与互动展示珠海高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
无人机划破天际、“天琴”探测苍穹、莫界科技打造全球最轻AR眼镜、影石全景相机解锁全景拍摄无限可能、云洲无人船逐梦深蓝、《解限机》成文化出海新“战舰”……科技与想象在这里碰撞出城市的新模样,在这里,每个选择都通向更精彩的未来。
这是珠海高新区构建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特色产业体系的缩影。与经开区一起作为珠海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珠海高新区以“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为抓手,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今年以来,珠海高新区集聚算力供给服务、应用场景开放、科创平台共享等能力,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当前,珠海高新区正全力构建珠西科学城核心区特色产业新格局,推动四大产业集群集聚、提质增效,力争今年年底以化合物半导体、特色工艺和IC设计为主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以高性能诊疗、介入与康复器械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150亿元;聚焦新型储能与智能配电网的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超200亿元;软信业规模突破230亿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珠海高新区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截至目前,珠海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64家,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总数达11家。截至2025年6月,珠海高新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871件,同比增加1635件,同比增长19.8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7.63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3.95件,PCT申请量85件,同比增长136.11%,占全市38.12%。创新已成为珠海高新区最鲜明的特质和最强劲的动力。
与时代同步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遥想建区初期,珠海高新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总营收不到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不到90家。如今,高新区已成为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今天的珠海高新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等正在加快建设;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中,港澳青年正在将创意转化为产品……这里已不再是简单的制造基地,而是创新的策源地、技术的输出地。
作为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珠海高新区从“先行先试”到“深度改革”,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每一次跨越,都印证着“改革是关键一招”的深刻命题——率先探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首创以地方法规方式对“一区多园”管理体制予以系统性规定,唐家湾主园区获评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在全省率先出台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成立全市首个“一门受理、一站办结、一口反馈”企业服务中心……站在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回望,珠海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微观缩影。
珠海高新区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数字经济、能源改革等领域积极创新探索,力争在全国、全省率先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同时,打通以留学文化为桥梁的全球人脉,规划建设科学家人才社区,加快打造更有活力的青年人才家园,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汇聚珠海高新,为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此外,珠海高新区还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融合路径。区内集聚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师香港浸会大学4所知名高校,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这些创新资源不仅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通过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形式,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珠海高新区以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系统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年即第一时间发布“两个清单”,首批发布19个应用场景项目、13个创新型成长性企业能力清单,助力珠海打造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的“首发市”。此举既是珠海高新区深化改革的创新实践,也为全国探索“场景驱动发展”模式提供了先行经验。
珠海高新区的改革,是“系统集成”的改革。不同于零敲碎打的调整,其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纲,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开放等改革举措“一盘棋”谋划,形成“政策-平台-场景-人才”的闭环生态。这种系统性,让改革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突围”。
珠海高新区的改革,是“人民至上”的改革。无论是“一免两减”的人才住房,还是低空经济带来的民生便利,或是康养机器人对老龄社会的回应,改革始终聚焦“发展为了人民”的本质。这正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珠海高新区的改革,是“面向未来”的改革。从具身智能到低空经济,从RISC-V生态到微电网体系,其布局的不仅是当下的产业,更是未来的赛道。这种“前瞻性”,让珠海高新区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45年前,珠海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打开开放之门;45年后,珠海高新区以“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决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高新路径”。这里的故事,不仅是珠海的,更是中国的;这里的改革,不仅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与未来同向
从“新起点”到“新高度”
202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之年,也是珠海高新区实现“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珠海高新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打造珠江口西岸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场景应用试验区,高水平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
“新时代新征程珠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和‘本’,就是要让改革继续成为高新区最鲜明的旗帜、最强大的优势,让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为高新区最雄厚的家底、最靓丽的名片,在经济能级量级、创新辐射带动等方面为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在2025年初召开的全区工作会议上,珠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适剑讲话掷地有声,激发全区上下“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冲劲干劲,增强“再造一个新高新”的主动担当,明晰“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内涵路径。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珠海高新区确立了清晰的发展路径:重点实施“14531”系统工程。“1”是建设珠西科学城战略任务;“4”是做好教育、科技、人才、金融“四篇文章”;“5”是打造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智谱华章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生命健康应用场景创新示范中心“五大创新中心”;“3”是打造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第十一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本土自创品牌、欧美同学会留学生双创大赛(电子信息板块)“三大赛事活动”;“1”是打造“全球路演之城”,与高校、投资机构、科研机构联合打造“香山全球科创路演中心”,让科技创新成为珠海高新区最明显的特征,营造湾区一流的科创氛围。
7月25日,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在珠海高新区正式揭牌。这是建设珠西科学城的“关键落子”之一,也是珠海进一步服务港澳、辐射珠西的务实之举,将依托“高校+国家级平台+顶尖机构”的多维创新生态,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答好“港澳所需、湾区所向、高新所能”时代考题,为服务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新动能。

这一重大创新载体启动的背后,有完善的科创生态为支撑。为强化算力支撑,珠西科学城加快构建服务港澳企业的融合算力体系,部署超5000P智算算力,打造面向港澳的算力支撑底座;设立港珠澳高校联合虚拟实验室,拓展合作前沿技术研究实验室70个,让港澳科创团队“过桥即落地”;探索以“创新券”“模型券”“算力券”支持校企科创资源共享,促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场景合作项目,让更多港澳新技术、新产品在珠海高新区率先应用推广。
四十五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珠海高新区这片创新沃土,正沐浴着特区45周年的荣光,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珠海高新区将继续发扬特区精神,与特区同行、与时代同步、与未来同向,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奋力构建科创、产业、交通、民生“四大格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以实力更强、成色更亮的高质量发展在全市挑大梁、担重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封面图:吴长赋摄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叶维佳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