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纽带:珠澳相融的文化进阶|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上世纪80年代,珠海影剧院,一场来自广州的粤剧演出足以点燃全城热情。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有人说珠海是一座不太有文化的城市。

而今,珠海大剧院、古元美术馆新馆、金湾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地标如同城市的“文眼”,成为辨识珠海、理解珠海的“第一印象”。

日月贝的穹顶下,西方交响与岭南粤韵碰撞回响,全年超千场惠民演出深入社区校园。昔日一票难求的珍贵体验,已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从3000年前的宝镜湾一路走来,45年间,珠海高水平构筑公共文化新地标、新空间、新格局,城市文化名片绽放湾区,“文化走亲”让珠澳越走越“亲”。

珠海,在以文兴城中走向未来。

底蕴

山海之间的文化基因

读懂珠海的文化,要先触摸它的山海骨骼。这座城市的生命脉络与文化底色,正深植于这片山环水抱之间。

咸淡水交汇处诞生的香山文化,恰是珠海气质的生动注脚。它既延续着岭南“耕读传家、重教兴文”的传统根脉,又因侨乡与留学文化的浸润,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基因。

从南屏走出的容闳,率领留美幼童推开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窗,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符号;唐廷枢、唐绍仪等一批香山人物,在推动民族工商业崛起的历程中,更将务实、敢闯、包容的精神,深深镌刻进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更多活化历史的实践,在这片土地持续生长。唐家湾古镇不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蜕变为岭南古村活化的生动样本;三灶鹤舞、斗门水上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从传统记忆里走出,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场景。

若说历史底蕴是珠海的“静景”,那么不断更新的文化地标,则彰显着它的“进取”姿态。从早年海滨公园的露天剧场,到如今新锐现代的珠海大剧院、金湾艺术中心等硬核场馆,文化坐标的迭代升级,不仅是建筑形态的更新,更是文化供给方式的革新。

在金湾艺术中心看中外话剧,于日月贝邂逅街头音乐会,去古元美术馆赏摄影展……在珠海,公共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融入街巷的日常风景,滋养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回望来路,香山故事并未随时代远去,而是沉淀为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色,它流淌在街巷之间,成为市民可感可触的日常。

活力

点亮城市的品牌矩阵

四十五载光阴流转,珠海的文化肌理在山海间日渐清晰。它以多元的文化品牌为笔,向世界从容书写属于自己的城市叙事。

这一文化图景的形成并非偶然。早在三十年前,首届珠海电影节便以惊鸿一瞥为中国影史留下独特印记;而1996年启航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已从区域展会跃升为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成为这座城市最硬核也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在“蓝天盛事”之外,珠海的艺术舞台同样绚烂多彩。年轻的珠海艺术节以开阔视野汇聚全球精品,话剧的深刻、舞蹈的灵动、交响乐的恢弘在此交织。这些多样化的高端演出,不仅补全了珠江口西岸的艺术生态拼图,更成为市民年年翘首以盼的文艺盛宴。

纪实影像也在这里找到了发声的土壤。华语纪录电影大会落地生根,吸引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团队纷至沓来。一批批记录时代、观照社会的佳作在此展映与交流,珠海正逐渐成长为纪实影像传播与创作的重要枢纽,并悄然带动本土影视生态的成熟。

而珠海的文化版图仍在不断延展。创始于2003年的沙滩音乐节,将碧海金沙化为天然舞台,从本土音乐人的聚会成长为数万人奔赴的户外音乐盛会;近年来,“草莓音乐节”“海市幻城音乐节”“VAC电音节”等新IP不断加入,共同构筑起珠海丰富而年轻的声音版图。

这些贯穿全年、层次丰富的文化品牌,不仅勾勒出珠海独树一帜的城市名片,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坐标系中占据了愈发鲜明的位置。

融合

文化走亲情深“艺”浓

在南国书香节珠海主会场的人流中,来自澳门的王女士带着两个孩子,饶有兴致地穿梭于多家特色书店展区。不远处的展演区内,澳门青年国际艺术文化协会带来的汉服非遗秀正缓缓开场,衣袂翩跹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这样的一幕,正是珠澳两地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珠海与澳门,一衣带水,同根同源。自“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每逢周末或假期,在珠海的书店、剧场中,澳门居民的身影已不再罕见。“一脚油门,跨城赴一场文化之约”,正逐渐成为许多澳门家庭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珠海以文化为通关密码,推动与港澳的物理联通,深化为“文化走亲”的情感共鸣。2021年底,珠澳共同启动“文化走亲”交流项目,以艺术为媒,持续拓展在展演互动、人才共育和原创剧目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一批讲述双城故事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簕杜鹃与金莲花》《横琴依依》等作品,以艺术语言抒写珠澳共同记忆;两地联合创排的《无声的功勋》不仅屡获好评,更在全国多地巡演,成为珠澳文化协作的亮眼名片。珠海艺术节与澳门“濠江之春”艺术盛会,也逐步发展成为两地艺术家展示、交流与共创的重要平台。

除了专业剧团交流,珠海还把文化互动带到澳门市民身边。通过面向澳门学校、社团及青年群体开展系统培训,推动文化交流从“送文化”的单向输出,升级为“种文化”的深耕培育,最终迈向“创文化”的协同共赢。

“粤港澳三地走亲的,又何止文化。”一位观察人士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更多港澳居民能够更便捷融入到湾区生活、参与到祖国发展大局之中。”

从文化互通到民心相通,从艺术共融到发展共进,珠海与澳门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范例。

珠海的故事,还在继续;湾区的交响,正待新章。

文化大事记:

1、1994年,珠海电影节首次举办;

2、2003年,珠海举办了第一届沙滩音乐派对(后更名为“珠海国际沙滩音乐节”),是中国音乐节的先驱之一;

3、2017年元旦,珠海大剧院正式对外开放,珠海迎来了这座中国唯一建设在海岛上的歌剧院;

4、2021年10月,首届珠海艺术节在珠海大剧院开幕;

5、2022年12月,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开幕;

6、2022年,珠海原创话剧《龙腾伶仃洋》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一条纽带:珠澳相融的文化进阶|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南方日报 2025-08-26 11:18

上世纪80年代,珠海影剧院,一场来自广州的粤剧演出足以点燃全城热情。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有人说珠海是一座不太有文化的城市。

而今,珠海大剧院、古元美术馆新馆、金湾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地标如同城市的“文眼”,成为辨识珠海、理解珠海的“第一印象”。

日月贝的穹顶下,西方交响与岭南粤韵碰撞回响,全年超千场惠民演出深入社区校园。昔日一票难求的珍贵体验,已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从3000年前的宝镜湾一路走来,45年间,珠海高水平构筑公共文化新地标、新空间、新格局,城市文化名片绽放湾区,“文化走亲”让珠澳越走越“亲”。

珠海,在以文兴城中走向未来。

底蕴

山海之间的文化基因

读懂珠海的文化,要先触摸它的山海骨骼。这座城市的生命脉络与文化底色,正深植于这片山环水抱之间。

咸淡水交汇处诞生的香山文化,恰是珠海气质的生动注脚。它既延续着岭南“耕读传家、重教兴文”的传统根脉,又因侨乡与留学文化的浸润,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基因。

从南屏走出的容闳,率领留美幼童推开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窗,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符号;唐廷枢、唐绍仪等一批香山人物,在推动民族工商业崛起的历程中,更将务实、敢闯、包容的精神,深深镌刻进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更多活化历史的实践,在这片土地持续生长。唐家湾古镇不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蜕变为岭南古村活化的生动样本;三灶鹤舞、斗门水上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从传统记忆里走出,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场景。

若说历史底蕴是珠海的“静景”,那么不断更新的文化地标,则彰显着它的“进取”姿态。从早年海滨公园的露天剧场,到如今新锐现代的珠海大剧院、金湾艺术中心等硬核场馆,文化坐标的迭代升级,不仅是建筑形态的更新,更是文化供给方式的革新。

在金湾艺术中心看中外话剧,于日月贝邂逅街头音乐会,去古元美术馆赏摄影展……在珠海,公共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融入街巷的日常风景,滋养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回望来路,香山故事并未随时代远去,而是沉淀为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色,它流淌在街巷之间,成为市民可感可触的日常。

活力

点亮城市的品牌矩阵

四十五载光阴流转,珠海的文化肌理在山海间日渐清晰。它以多元的文化品牌为笔,向世界从容书写属于自己的城市叙事。

这一文化图景的形成并非偶然。早在三十年前,首届珠海电影节便以惊鸿一瞥为中国影史留下独特印记;而1996年启航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已从区域展会跃升为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成为这座城市最硬核也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在“蓝天盛事”之外,珠海的艺术舞台同样绚烂多彩。年轻的珠海艺术节以开阔视野汇聚全球精品,话剧的深刻、舞蹈的灵动、交响乐的恢弘在此交织。这些多样化的高端演出,不仅补全了珠江口西岸的艺术生态拼图,更成为市民年年翘首以盼的文艺盛宴。

纪实影像也在这里找到了发声的土壤。华语纪录电影大会落地生根,吸引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团队纷至沓来。一批批记录时代、观照社会的佳作在此展映与交流,珠海正逐渐成长为纪实影像传播与创作的重要枢纽,并悄然带动本土影视生态的成熟。

而珠海的文化版图仍在不断延展。创始于2003年的沙滩音乐节,将碧海金沙化为天然舞台,从本土音乐人的聚会成长为数万人奔赴的户外音乐盛会;近年来,“草莓音乐节”“海市幻城音乐节”“VAC电音节”等新IP不断加入,共同构筑起珠海丰富而年轻的声音版图。

这些贯穿全年、层次丰富的文化品牌,不仅勾勒出珠海独树一帜的城市名片,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坐标系中占据了愈发鲜明的位置。

融合

文化走亲情深“艺”浓

在南国书香节珠海主会场的人流中,来自澳门的王女士带着两个孩子,饶有兴致地穿梭于多家特色书店展区。不远处的展演区内,澳门青年国际艺术文化协会带来的汉服非遗秀正缓缓开场,衣袂翩跹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这样的一幕,正是珠澳两地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珠海与澳门,一衣带水,同根同源。自“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每逢周末或假期,在珠海的书店、剧场中,澳门居民的身影已不再罕见。“一脚油门,跨城赴一场文化之约”,正逐渐成为许多澳门家庭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珠海以文化为通关密码,推动与港澳的物理联通,深化为“文化走亲”的情感共鸣。2021年底,珠澳共同启动“文化走亲”交流项目,以艺术为媒,持续拓展在展演互动、人才共育和原创剧目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一批讲述双城故事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簕杜鹃与金莲花》《横琴依依》等作品,以艺术语言抒写珠澳共同记忆;两地联合创排的《无声的功勋》不仅屡获好评,更在全国多地巡演,成为珠澳文化协作的亮眼名片。珠海艺术节与澳门“濠江之春”艺术盛会,也逐步发展成为两地艺术家展示、交流与共创的重要平台。

除了专业剧团交流,珠海还把文化互动带到澳门市民身边。通过面向澳门学校、社团及青年群体开展系统培训,推动文化交流从“送文化”的单向输出,升级为“种文化”的深耕培育,最终迈向“创文化”的协同共赢。

“粤港澳三地走亲的,又何止文化。”一位观察人士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更多港澳居民能够更便捷融入到湾区生活、参与到祖国发展大局之中。”

从文化互通到民心相通,从艺术共融到发展共进,珠海与澳门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范例。

珠海的故事,还在继续;湾区的交响,正待新章。

文化大事记:

1、1994年,珠海电影节首次举办;

2、2003年,珠海举办了第一届沙滩音乐派对(后更名为“珠海国际沙滩音乐节”),是中国音乐节的先驱之一;

3、2017年元旦,珠海大剧院正式对外开放,珠海迎来了这座中国唯一建设在海岛上的歌剧院;

4、2021年10月,首届珠海艺术节在珠海大剧院开幕;

5、2022年12月,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开幕;

6、2022年,珠海原创话剧《龙腾伶仃洋》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