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言我语|桂山岛零碳之路,海岛乡村的绿色转型样板

8月26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万山区桂山镇桂山村近日获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颁发的零碳乡村标识证书,桂山成为广东首个零碳海岛乡村,为全国其他零碳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后续住建部门将在“双碳”领域深耕细作,持续推进零碳、降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珠海特区报》8月27日03版)

桂山岛零碳之路,海岛乡村的绿色转型样板

桂山成为广东首个零碳海岛乡村,这一成果无疑是在我国积极推进“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既有建筑改造方面来看,桂山村针对建筑能耗高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譬如,应用外窗百叶格栅遮阳系统、保温反射屋面以及外墙防水保温改造等。这些措施使得建筑节能率提升15%以上,数据直观地体现了技术改造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显著作用。在照明系统上,全面采用LED节能灯具,并引入智能照明模式,这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能源使用的明智之举。根据相关数据,LED灯具相比传统灯具可节能50%-80%,桂山村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节能理念的有力践行。

在海岛水资源利用上,桂山村的“多层级雨水涵养利用”模式堪称创新典范。通过山上和台地拦蓄、单体屋面屋檐分散积蓄、路面硬化集水集中调蓄三种方式,高效收集利用雨水。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生态设施。这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也减少了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海岛地区更是如此。桂山村水资源利用模式为海岛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桂山村实现风电全覆盖,这是其走向零碳的关键一步。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风电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桂山村还搭建了碳排放管理系统,通过对村内水、电、环境参数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对社区碳排放的动态监测与智慧管控。这一系统为精准掌握碳排放情况,制定进一步的减碳措施提供了依据。

为更好地推广桂山零碳乡村建设模式,笔者建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在建筑改造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乡村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譬如,按照节能改造的面积或者节能率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对于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可以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让更多的乡村技术人员掌握智能照明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技术。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海绵城市理念和雨水涵养利用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或者视频,在海岛乡村普及这些知识。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岛乡村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生态设施。

对于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政府可以协调能源企业,为海岛乡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例如,在风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以及电力并网等方面给予帮助。

在碳排放管理系统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碳排放管理系统,并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地区。

桂山作为广东首个零碳海岛乡村,是标杆,也是“海岛乡村的绿色转型样板”。其成功经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发展文旅产业,同时也为其他海岛乡村乃至全国的乡村在零碳建设方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首个零碳海岛乡村是一份完美的绿色答卷

在碳中和目标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桂山村的探索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和启示价值。

桂山村的零碳实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行路径。作为海岛乡村,其生态系统既独特又脆弱,传统发展模式极易造成生态破坏。而桂山通过系统性的绿色升级,如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低碳交通推广等,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这证明,乡村地区完全可以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甚至成为生态正向输出的贡献者。

从乡村振兴角度而言,零碳建设为其注入了新内涵。过去谈及乡村发展,往往陷入“要么保护、要么开发”的二元对立。而桂山模式表明,低碳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新的机遇。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了长期能源成本,生态旅游、低碳农业等产业因此获得差异化竞争力。这意味着,乡村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发展道路。

零碳乡村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深度融合。桂山村的转型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了人居环境,更通过清洁能源开发、生态旅游等新业态,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这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打破了“低碳等于高成本”的固有认知,彰显了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住建部门后续在“双碳”领域的深耕,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化、政策体系化,助力更多乡村实现低碳转型。

当然,我们也应理性认识到,零碳乡村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既需要前期系统规划、技术集成与资金投入,也依赖于持续运营维护和社区参与。桂山的成功,离不开政策引导、科技支持与村民环保意识的共同作用。这也提示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时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与社会文化特征,避免盲目照搬。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战略,桂山村的零碳实践恰逢其时。其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创造首个“零碳海岛”标签,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可落地的技术体系与运营范式。当传统渔村蜕变为绿色能源基地,当老旧农房升级为低碳建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涉及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期待更多乡村能像桂山一样,以本地资源为基、以低碳技术为径、以百姓受益为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零碳路径。

文字:郭道荣 徐刚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
微信
朋友圈
你言我语|桂山岛零碳之路,海岛乡村的绿色转型样板
珠海特区报 2025-08-28 01:45

8月26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万山区桂山镇桂山村近日获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颁发的零碳乡村标识证书,桂山成为广东首个零碳海岛乡村,为全国其他零碳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后续住建部门将在“双碳”领域深耕细作,持续推进零碳、降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珠海特区报》8月27日03版)

桂山岛零碳之路,海岛乡村的绿色转型样板

桂山成为广东首个零碳海岛乡村,这一成果无疑是在我国积极推进“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既有建筑改造方面来看,桂山村针对建筑能耗高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譬如,应用外窗百叶格栅遮阳系统、保温反射屋面以及外墙防水保温改造等。这些措施使得建筑节能率提升15%以上,数据直观地体现了技术改造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显著作用。在照明系统上,全面采用LED节能灯具,并引入智能照明模式,这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能源使用的明智之举。根据相关数据,LED灯具相比传统灯具可节能50%-80%,桂山村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节能理念的有力践行。

在海岛水资源利用上,桂山村的“多层级雨水涵养利用”模式堪称创新典范。通过山上和台地拦蓄、单体屋面屋檐分散积蓄、路面硬化集水集中调蓄三种方式,高效收集利用雨水。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生态设施。这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也减少了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海岛地区更是如此。桂山村水资源利用模式为海岛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桂山村实现风电全覆盖,这是其走向零碳的关键一步。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风电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桂山村还搭建了碳排放管理系统,通过对村内水、电、环境参数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对社区碳排放的动态监测与智慧管控。这一系统为精准掌握碳排放情况,制定进一步的减碳措施提供了依据。

为更好地推广桂山零碳乡村建设模式,笔者建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在建筑改造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乡村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譬如,按照节能改造的面积或者节能率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对于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可以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让更多的乡村技术人员掌握智能照明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技术。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海绵城市理念和雨水涵养利用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或者视频,在海岛乡村普及这些知识。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岛乡村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生态设施。

对于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政府可以协调能源企业,为海岛乡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例如,在风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以及电力并网等方面给予帮助。

在碳排放管理系统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碳排放管理系统,并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地区。

桂山作为广东首个零碳海岛乡村,是标杆,也是“海岛乡村的绿色转型样板”。其成功经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发展文旅产业,同时也为其他海岛乡村乃至全国的乡村在零碳建设方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首个零碳海岛乡村是一份完美的绿色答卷

在碳中和目标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桂山村的探索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和启示价值。

桂山村的零碳实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行路径。作为海岛乡村,其生态系统既独特又脆弱,传统发展模式极易造成生态破坏。而桂山通过系统性的绿色升级,如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低碳交通推广等,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这证明,乡村地区完全可以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甚至成为生态正向输出的贡献者。

从乡村振兴角度而言,零碳建设为其注入了新内涵。过去谈及乡村发展,往往陷入“要么保护、要么开发”的二元对立。而桂山模式表明,低碳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新的机遇。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了长期能源成本,生态旅游、低碳农业等产业因此获得差异化竞争力。这意味着,乡村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发展道路。

零碳乡村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深度融合。桂山村的转型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了人居环境,更通过清洁能源开发、生态旅游等新业态,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这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打破了“低碳等于高成本”的固有认知,彰显了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住建部门后续在“双碳”领域的深耕,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化、政策体系化,助力更多乡村实现低碳转型。

当然,我们也应理性认识到,零碳乡村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既需要前期系统规划、技术集成与资金投入,也依赖于持续运营维护和社区参与。桂山的成功,离不开政策引导、科技支持与村民环保意识的共同作用。这也提示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时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与社会文化特征,避免盲目照搬。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战略,桂山村的零碳实践恰逢其时。其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创造首个“零碳海岛”标签,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可落地的技术体系与运营范式。当传统渔村蜕变为绿色能源基地,当老旧农房升级为低碳建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涉及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期待更多乡村能像桂山一样,以本地资源为基、以低碳技术为径、以百姓受益为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零碳路径。

文字:郭道荣 徐刚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