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下辖木头冲村的鹤道公园观景台上,远处碧海连天,近处40余栋灰褐色的石头屋错落有致,其中不少已被改造成精致民宿。公园里和村子里,除了悠闲生活的村民,还有许多游客惬意地漫步徜徉。
近日,记者来到木头冲村,跟着几位抱着书本和老照片的老人,一起走街串巷,跟村民们唠嗑“讲古”,来了一场特殊的“田野调查”。这几名老人大多年龄超过70岁,都是三灶人文学会的成员。
三灶人文学会成员采访村民。
走到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里面摆放着红蓝裹粽、凉茶等当地土特产品,墙上张贴着海岛女民兵的模范故事。“我们很快将把木头冲村的村史写出来,到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在这里展示,让游客更加了解我们村的历史。”三灶人文学会副会长杜观山说。
2016年,三灶人文学会正式成立。成员之中,除了土生土长的村民杜观山,还有扎根三灶几十年的退休干部王定一,在当地学校执教多年的老师刘昌言,以及10多年前来到这里做生意的李遵新等。
过去几年,三灶人文学会专注于系统性挖掘本土历史。在金湾区与三灶镇的支持下,依托基层一线的田野调查和“放大镜+手机”的写作模式,他们写出125万字三辑《三灶故事》,记录三灶的海岛文化、抗战烽火和红色传奇,成为珠海人文研究的珍贵底稿。去年,三灶民间故事入选珠海市级非遗名录。

学会顾问王定一自豪地告诉记者,随着三灶人文学会的挖掘,越来越多的三灶故事走进书本之中,走上学校课堂,“很多村子和村民开始意识到挖掘身边历史文化的重要性”。2024年,学会受中心村委托编写自然村村史,首本6万字的《史海回眸说屋边》一发布便引发轰动,其他自然村纷纷发出邀约。
“我们都六七十岁了,任务太重了,根本忙不过来。”杜观山的眼神满是紧迫。这段时间,只要大家的时间能约得上,学会成员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记者采访当天,村里不时下雨刮风,但也丝毫没有打乱他们的计划。
这一天,记者跟着这支调查队一共到了4户村民家中。对于村里很多故事,他们已经了然于胸,但每一次访谈的细节、征集的物料和照片,仍然让调查队成员都有新的收获。
在村民关世源家,调查队成员听说了一段惨痛故事。1938年日军在木头冲村进行了大屠杀,关世源的爷爷年仅11岁,躲进了山中,曾祖父不愿暴露家人位置而留守,最终被杀害于屋内,直到抗战胜利后,后人才找到了关世源曾祖父的遗骨。王定一感慨道:“这些故事值得我们把它写下来,要讲给后人听。”

时间快到中午,在村口的凉亭里,几位老人开启了复盘会。“就像织一张网,先立经纬,再填细节。”王定一,这位78岁的三灶镇原镇委书记,对于这部村史的架构已经“搭”好了雏形。“我们准备划分四大篇章:古代的生存挣扎、抗战时期的血泪抗争、自然灾害后的重建奋斗、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发展。”
最后一章,聚焦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这是三灶人文学会成员近年来面临的新课题。这几年,依托“百千万工程”,各个自然村都实现美丽蜕变,木头冲村的石头屋群落变身网红民宿,鹤道花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村内的红色记忆和非遗传承也正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
王定一娓娓道来,第四章“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发展”要体现“奋斗精神”的“当代延续”,避免写成“成就报告”。“通过‘新时代的挑战与突破’,展现奋斗精神从被动抗争到主动创造的升级,让精神主线在当代有新的落脚点。”
四大篇章的结构雏形有了,填充“血肉”的过程,则需要这些老人充满艰辛的付出。不为名利,只为家乡,这是三灶人文学会成员的共识。
杜观山告诉记者,调查队需走访耄耋老人、核查方言地名、翻寻族谱碑刻。为获取一手资料,他们常常自掏腰包买礼物登门拜访乡亲;为核实1938年大屠杀细节,他们反复比对日军侵华史料和幸存者口述;发现村中纪念碑碑文有误时,马上在书中修正错误。
王定一记录时,要把手机贴在放大镜前,缓慢地手写文字。他因视力衰退已看不清屏幕,这些年却仍坚持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近年来,他也学会了新技能,在手机上完成初步文稿的基础上,后续的校对编排等工作,开始尝试使用AI软件来辅助。

学会成员李遵新来自内蒙古,在三灶生活16年,早已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调研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语言不通,总要有会讲当地话的人跟着,但只要做这件事,我就心情舒畅。”
这段时间,大家的辛勤付出又有了新的收获:前不久,调查队寻找到首位嫁入木头冲村的斗门姑娘阿芳。她感叹:“从前有句话叫‘有女莫嫁木头冲’,现在木头冲村人气暴涨,火出了圈!”他们还挖掘出当地青年曾振强的创业故事:他将祖传石屋改造成民宿,收入翻倍,还计划推出“自行车慢生活”体验。
“等我们把木头冲的村史写好,把资料整理出来放在这里,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就成为具有村史馆功能的服务中心。”王定一十分期待他们的成果。接下来,他们还要组建宣讲团进校园讲课,将故事编成情景剧演出,邀请非遗传承人用《三灶八堡歌》唱诵历史。
他们为自己的写史立传自豪,也为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欣喜。近年来,中心村通过盘活古村、沙滩、农田等特色资源,成功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心村模式”,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169万元,同比增长16.2%。
其中,当天记者走访的木头冲自然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增长57%,游客量破百万人次,如今已经成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邻近的屋边村引入中医专家团队将自然资源与中医养生相结合,正在打造绿色家园生态康养基地,策划举办“宁山谣音乐节”乡村山谷音乐派对。另一头的石基村则在同步推进闲置农房盘活,目前已有多栋石头屋改造成为书吧、画展室、文创工作室等。

这几天,王定一开始筹备这本村史的序言部分。作为特区早期建设者,他见证了当年三灶岛的“草创岁月”。“经过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的努力,还有近年来‘百千万工程’的引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想在序言里把正能量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力量。”
走访调查、手机写作、整理出书、课堂讲述……对三灶人文学会成员来说,未来还有非常繁重的工作,但他们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坚信:这些历史文化记忆,恰似一条长河,既回溯源头,亦奔流向海。
█中心村档案

封面图:张洲摄文字:金璐 廖明山 陈素璧 图片:张洲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董帅奇


站在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下辖木头冲村的鹤道公园观景台上,远处碧海连天,近处40余栋灰褐色的石头屋错落有致,其中不少已被改造成精致民宿。公园里和村子里,除了悠闲生活的村民,还有许多游客惬意地漫步徜徉。
近日,记者来到木头冲村,跟着几位抱着书本和老照片的老人,一起走街串巷,跟村民们唠嗑“讲古”,来了一场特殊的“田野调查”。这几名老人大多年龄超过70岁,都是三灶人文学会的成员。
三灶人文学会成员采访村民。
走到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里面摆放着红蓝裹粽、凉茶等当地土特产品,墙上张贴着海岛女民兵的模范故事。“我们很快将把木头冲村的村史写出来,到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在这里展示,让游客更加了解我们村的历史。”三灶人文学会副会长杜观山说。
2016年,三灶人文学会正式成立。成员之中,除了土生土长的村民杜观山,还有扎根三灶几十年的退休干部王定一,在当地学校执教多年的老师刘昌言,以及10多年前来到这里做生意的李遵新等。
过去几年,三灶人文学会专注于系统性挖掘本土历史。在金湾区与三灶镇的支持下,依托基层一线的田野调查和“放大镜+手机”的写作模式,他们写出125万字三辑《三灶故事》,记录三灶的海岛文化、抗战烽火和红色传奇,成为珠海人文研究的珍贵底稿。去年,三灶民间故事入选珠海市级非遗名录。

学会顾问王定一自豪地告诉记者,随着三灶人文学会的挖掘,越来越多的三灶故事走进书本之中,走上学校课堂,“很多村子和村民开始意识到挖掘身边历史文化的重要性”。2024年,学会受中心村委托编写自然村村史,首本6万字的《史海回眸说屋边》一发布便引发轰动,其他自然村纷纷发出邀约。
“我们都六七十岁了,任务太重了,根本忙不过来。”杜观山的眼神满是紧迫。这段时间,只要大家的时间能约得上,学会成员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记者采访当天,村里不时下雨刮风,但也丝毫没有打乱他们的计划。
这一天,记者跟着这支调查队一共到了4户村民家中。对于村里很多故事,他们已经了然于胸,但每一次访谈的细节、征集的物料和照片,仍然让调查队成员都有新的收获。
在村民关世源家,调查队成员听说了一段惨痛故事。1938年日军在木头冲村进行了大屠杀,关世源的爷爷年仅11岁,躲进了山中,曾祖父不愿暴露家人位置而留守,最终被杀害于屋内,直到抗战胜利后,后人才找到了关世源曾祖父的遗骨。王定一感慨道:“这些故事值得我们把它写下来,要讲给后人听。”

时间快到中午,在村口的凉亭里,几位老人开启了复盘会。“就像织一张网,先立经纬,再填细节。”王定一,这位78岁的三灶镇原镇委书记,对于这部村史的架构已经“搭”好了雏形。“我们准备划分四大篇章:古代的生存挣扎、抗战时期的血泪抗争、自然灾害后的重建奋斗、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发展。”
最后一章,聚焦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这是三灶人文学会成员近年来面临的新课题。这几年,依托“百千万工程”,各个自然村都实现美丽蜕变,木头冲村的石头屋群落变身网红民宿,鹤道花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村内的红色记忆和非遗传承也正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
王定一娓娓道来,第四章“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发展”要体现“奋斗精神”的“当代延续”,避免写成“成就报告”。“通过‘新时代的挑战与突破’,展现奋斗精神从被动抗争到主动创造的升级,让精神主线在当代有新的落脚点。”
四大篇章的结构雏形有了,填充“血肉”的过程,则需要这些老人充满艰辛的付出。不为名利,只为家乡,这是三灶人文学会成员的共识。
杜观山告诉记者,调查队需走访耄耋老人、核查方言地名、翻寻族谱碑刻。为获取一手资料,他们常常自掏腰包买礼物登门拜访乡亲;为核实1938年大屠杀细节,他们反复比对日军侵华史料和幸存者口述;发现村中纪念碑碑文有误时,马上在书中修正错误。
王定一记录时,要把手机贴在放大镜前,缓慢地手写文字。他因视力衰退已看不清屏幕,这些年却仍坚持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近年来,他也学会了新技能,在手机上完成初步文稿的基础上,后续的校对编排等工作,开始尝试使用AI软件来辅助。

学会成员李遵新来自内蒙古,在三灶生活16年,早已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调研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语言不通,总要有会讲当地话的人跟着,但只要做这件事,我就心情舒畅。”
这段时间,大家的辛勤付出又有了新的收获:前不久,调查队寻找到首位嫁入木头冲村的斗门姑娘阿芳。她感叹:“从前有句话叫‘有女莫嫁木头冲’,现在木头冲村人气暴涨,火出了圈!”他们还挖掘出当地青年曾振强的创业故事:他将祖传石屋改造成民宿,收入翻倍,还计划推出“自行车慢生活”体验。
“等我们把木头冲的村史写好,把资料整理出来放在这里,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就成为具有村史馆功能的服务中心。”王定一十分期待他们的成果。接下来,他们还要组建宣讲团进校园讲课,将故事编成情景剧演出,邀请非遗传承人用《三灶八堡歌》唱诵历史。
他们为自己的写史立传自豪,也为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欣喜。近年来,中心村通过盘活古村、沙滩、农田等特色资源,成功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心村模式”,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169万元,同比增长16.2%。
其中,当天记者走访的木头冲自然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增长57%,游客量破百万人次,如今已经成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邻近的屋边村引入中医专家团队将自然资源与中医养生相结合,正在打造绿色家园生态康养基地,策划举办“宁山谣音乐节”乡村山谷音乐派对。另一头的石基村则在同步推进闲置农房盘活,目前已有多栋石头屋改造成为书吧、画展室、文创工作室等。

这几天,王定一开始筹备这本村史的序言部分。作为特区早期建设者,他见证了当年三灶岛的“草创岁月”。“经过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的努力,还有近年来‘百千万工程’的引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想在序言里把正能量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力量。”
走访调查、手机写作、整理出书、课堂讲述……对三灶人文学会成员来说,未来还有非常繁重的工作,但他们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坚信:这些历史文化记忆,恰似一条长河,既回溯源头,亦奔流向海。
█中心村档案

封面图:张洲摄文字:金璐 廖明山 陈素璧 图片:张洲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董帅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