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下午,珠海市举行2025年教师节座谈会。会上,11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代表齐聚一堂,结合各自的教育实践与深刻思考作交流发言。
他们分享了投身教育事业的感悟与收获,展现了珠海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潜心育人的使命担当与教育情怀。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特聘教授姜久春:
安静学术之城孕育科技引领之力
国际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变革尤为显著。中国在新能源等领域已从过去的跟随走向现在的引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领导地位,将先进科研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培养能继续引领全球的拔尖人才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
支持基础科研、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指导原则与当前中国的科技状况相匹配。同时,通过科研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一代,无论他们未来是投身产业还是投身科研,对于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珠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个能安静下来做学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郭江平:
将“以生为本”理念融入课堂
40年来,我聚焦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例如学院与格力电器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建设RISC-V教育基地;将教育家“以生为本”理念融入课堂,助力学生“技成就业”。我们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实践。
未来,我将继续传承教育家精神,发挥余热带教青年教师,为珠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躬耕教坛四十载,我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感谢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关怀。

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
教育要用“微光”去影响学生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缓慢、优雅且独特的过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珠海一中始终坚持质量立校,致力培养不仅学业优秀,更具备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我们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1+7”模式彰显教育影响力。教育要用“微光”去影响照亮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家访,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

珠海市实验中学教师彭水清:
教育是师生双向奔赴的幸福修行
教育是一场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唤醒心灵的修行。其终极使命是培养学生有能力追求并体验幸福。
我认为提升幸福感有三把钥匙: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我努力营造“你可以犯错,但不可以停止尝试”的班级氛围,一个眼神的鼓励,一句“没关系,我们再来”,都是在告诉学生:这里很安全。我致力于建设有温度的班集体,让学生明白我们是彼此支持的战友,共同驱散青春期的孤独。我坚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舞台,让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获得喝彩。

珠海市礼和教育集团总校长文艺:
让每一位师生都获得关爱与发展
礼和中学作为文园中学礼和校区,虽建校仅3年,但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迅速成长。借力文园教育集团“青蓝工程”,师资从初建时的5名骨干发展为110人优质队伍,硕士占比44%,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在集团化办学的浪潮中,我们既是“受益者”也是“传播者”。珠海高新区高度重视教育,提供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协助对接高新企业、高校及港澳资源。未来,我们将坚守“办家门口好学校”承诺,以“以礼为规,由和而顺”为特色,当好集团化办学的“受益者”与“传播者”。

珠海市南水中学教师黄小珍:
扶智先扶志,点亮乡村学子眼中的光
对珠海西部地区边远乡村学校的教师而言,所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适配学情”。南水中学务工人员子女占比80%,面对他们,我们坚持“扶智先扶志”,不仅传授知识,更给予情感关怀和价值引领,通过“教学辅导+心理聊天”点亮他们眼中的光。
学校推行“青蓝工程”搭建成长平台,教育局投入资金改善设施,这种支持让我们有了底气,也让珠海西部地区的孩子有了更多“看见未来”的可能。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
六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级长陈笑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扎根六乡中学这所乡镇初中15年,我始终坚信“仁而爱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乡村学生缺少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作为老师必须给予更多耐心和陪伴。
担任九年级级长以来,我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利用课间、午休、晚修等时间辅导学生,让后进生从没有希望到看到希望,从被动学到主动要求提高成绩,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真心为他好。近三年的中考成绩证明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在斗门区质量分析会上,教育局领导充分肯定了我们这所“在角落里的学校”所取得的优异成绩,那一刻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副校长王慧杰:
教育是一场公平而温暖的接力
我的职业生涯有三堂课:第一课叫“教育公平”,它源于招聘程序的公正,在我心中种下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种子,在支教时更深刻体会到无差别关爱的重要性。
第二课叫“站稳讲台”,从初登讲台的慌乱到各级赛课的磨砺,我深知就像农民要守得住土地一样,归根到底教师属于讲台。
第三课叫“薪火相传”,教育不是独行而是一场接力,我很幸运得到众多前辈的托举,因此也希望将这份幸运传递下去,带领团队成员和徒弟追求属于他们的职业幸福。最美丽的风景总是在路上、在远方。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
桂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莫国清:
坚信教育没有孤岛
虽然地处偏远,但我们坚信教育没有孤岛。我们注重“五育”融合,利用教师特长开设了足球、非洲鼓和创意美术等特色课程,近年来师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
目前,海岛教育的主要困难在于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接触先进理念有限;学生课外服务项目少。与香洲区海湾小学结对、加入云峰教育集团,为海岛教育带来很大帮助,为学校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珠海市香洲区翠香幼儿园教师万英:
用专业守护童真,用智慧启迪生命
回望23年幼教之路,最初我认为只是陪孩子“玩”,到现在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份需要科学设计与真挚情感交融的爱的事业。帮助孩子适应集体、更换尿湿的裤子、哄睡、与特殊孩子一对一沟通,这些艰辛总会被孩子一个冲过来的拥抱、一声“老师我爱你”轻易融化。
我曾获省说课大赛特等奖和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这些“以赛促教”的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孩子的心灵,也唤醒自己的成长自觉。未来,我将深耕游戏化课程,构建家园成长共同体,助推师资建设,守护童真,启迪生命。

珠海市技师学院副校长纪东伟:
让技能成才之路更加宽广明亮
学院紧贴珠海现代产业发展开设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100%,留珠就业率近90%。我们深化东西部协作,与遵义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等开展联合培养,建立“珠海班”,已有215名学生来珠就读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拓展国际合作,与西门子共建中德国际学院;飞机维修专业与香港企业合作,学生可赴港就业。
职业教育承载着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重大使命,希望市委、市政府持续支持,让技能成才之路更加宽广。

9月9日下午,珠海市举行2025年教师节座谈会。会上,11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代表齐聚一堂,结合各自的教育实践与深刻思考作交流发言。
他们分享了投身教育事业的感悟与收获,展现了珠海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潜心育人的使命担当与教育情怀。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特聘教授姜久春:
安静学术之城孕育科技引领之力
国际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变革尤为显著。中国在新能源等领域已从过去的跟随走向现在的引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领导地位,将先进科研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培养能继续引领全球的拔尖人才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
支持基础科研、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指导原则与当前中国的科技状况相匹配。同时,通过科研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一代,无论他们未来是投身产业还是投身科研,对于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珠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个能安静下来做学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郭江平:
将“以生为本”理念融入课堂
40年来,我聚焦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例如学院与格力电器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建设RISC-V教育基地;将教育家“以生为本”理念融入课堂,助力学生“技成就业”。我们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实践。
未来,我将继续传承教育家精神,发挥余热带教青年教师,为珠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躬耕教坛四十载,我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感谢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关怀。

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
教育要用“微光”去影响学生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缓慢、优雅且独特的过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珠海一中始终坚持质量立校,致力培养不仅学业优秀,更具备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我们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1+7”模式彰显教育影响力。教育要用“微光”去影响照亮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家访,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

珠海市实验中学教师彭水清:
教育是师生双向奔赴的幸福修行
教育是一场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唤醒心灵的修行。其终极使命是培养学生有能力追求并体验幸福。
我认为提升幸福感有三把钥匙: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我努力营造“你可以犯错,但不可以停止尝试”的班级氛围,一个眼神的鼓励,一句“没关系,我们再来”,都是在告诉学生:这里很安全。我致力于建设有温度的班集体,让学生明白我们是彼此支持的战友,共同驱散青春期的孤独。我坚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舞台,让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获得喝彩。

珠海市礼和教育集团总校长文艺:
让每一位师生都获得关爱与发展
礼和中学作为文园中学礼和校区,虽建校仅3年,但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迅速成长。借力文园教育集团“青蓝工程”,师资从初建时的5名骨干发展为110人优质队伍,硕士占比44%,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在集团化办学的浪潮中,我们既是“受益者”也是“传播者”。珠海高新区高度重视教育,提供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协助对接高新企业、高校及港澳资源。未来,我们将坚守“办家门口好学校”承诺,以“以礼为规,由和而顺”为特色,当好集团化办学的“受益者”与“传播者”。

珠海市南水中学教师黄小珍:
扶智先扶志,点亮乡村学子眼中的光
对珠海西部地区边远乡村学校的教师而言,所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适配学情”。南水中学务工人员子女占比80%,面对他们,我们坚持“扶智先扶志”,不仅传授知识,更给予情感关怀和价值引领,通过“教学辅导+心理聊天”点亮他们眼中的光。
学校推行“青蓝工程”搭建成长平台,教育局投入资金改善设施,这种支持让我们有了底气,也让珠海西部地区的孩子有了更多“看见未来”的可能。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
六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级长陈笑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扎根六乡中学这所乡镇初中15年,我始终坚信“仁而爱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乡村学生缺少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作为老师必须给予更多耐心和陪伴。
担任九年级级长以来,我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利用课间、午休、晚修等时间辅导学生,让后进生从没有希望到看到希望,从被动学到主动要求提高成绩,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真心为他好。近三年的中考成绩证明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在斗门区质量分析会上,教育局领导充分肯定了我们这所“在角落里的学校”所取得的优异成绩,那一刻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副校长王慧杰:
教育是一场公平而温暖的接力
我的职业生涯有三堂课:第一课叫“教育公平”,它源于招聘程序的公正,在我心中种下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种子,在支教时更深刻体会到无差别关爱的重要性。
第二课叫“站稳讲台”,从初登讲台的慌乱到各级赛课的磨砺,我深知就像农民要守得住土地一样,归根到底教师属于讲台。
第三课叫“薪火相传”,教育不是独行而是一场接力,我很幸运得到众多前辈的托举,因此也希望将这份幸运传递下去,带领团队成员和徒弟追求属于他们的职业幸福。最美丽的风景总是在路上、在远方。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
桂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莫国清:
坚信教育没有孤岛
虽然地处偏远,但我们坚信教育没有孤岛。我们注重“五育”融合,利用教师特长开设了足球、非洲鼓和创意美术等特色课程,近年来师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
目前,海岛教育的主要困难在于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接触先进理念有限;学生课外服务项目少。与香洲区海湾小学结对、加入云峰教育集团,为海岛教育带来很大帮助,为学校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珠海市香洲区翠香幼儿园教师万英:
用专业守护童真,用智慧启迪生命
回望23年幼教之路,最初我认为只是陪孩子“玩”,到现在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份需要科学设计与真挚情感交融的爱的事业。帮助孩子适应集体、更换尿湿的裤子、哄睡、与特殊孩子一对一沟通,这些艰辛总会被孩子一个冲过来的拥抱、一声“老师我爱你”轻易融化。
我曾获省说课大赛特等奖和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这些“以赛促教”的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孩子的心灵,也唤醒自己的成长自觉。未来,我将深耕游戏化课程,构建家园成长共同体,助推师资建设,守护童真,启迪生命。

珠海市技师学院副校长纪东伟:
让技能成才之路更加宽广明亮
学院紧贴珠海现代产业发展开设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100%,留珠就业率近90%。我们深化东西部协作,与遵义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等开展联合培养,建立“珠海班”,已有215名学生来珠就读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拓展国际合作,与西门子共建中德国际学院;飞机维修专业与香港企业合作,学生可赴港就业。
职业教育承载着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重大使命,希望市委、市政府持续支持,让技能成才之路更加宽广。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