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至17日,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珠海“皓首初心”老干部宣讲团(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张洪声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我们一家人始终铭记,我们是党和人民的儿女,是军队长期培养造就的红色家庭,精忠报国是我们的基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本色。”大会上,张洪声作为代表发言时这样说道。
这位73岁的老人始终奔走在传承红色精神的第一线,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革命先辈的信念与情怀传递给年轻一代,以实际行动延续着精忠报国的家国使命,为培育时代新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

驻岛十九年,将青春谱成边塞诗
二十五年漫漫军旅生涯,张洪声把十九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海岛。
“我的父亲张斌,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张洪声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转战南海,成为一名海军,在万山群岛扎根奉献数十载。
15岁那年,张洪声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陆军海岛兵,在万山要塞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的青州岛上站岗放哨、参与国防建设。
海岛上的生活十分艰苦。淡水资源匮乏,张洪声和战友们每天只能分到一小缸水,刷牙、洗脸、洗衣、浇树,全靠它。蜈蚣更是岛上的“常客”——有时正吃着饭,它们会突然从顶棚掉进饭盆;站岗时,会悄悄从腿上爬过;甚至藏在鞋里,每天穿鞋前都得抖一抖。
彼时,驻岛战士们需要承担繁重的国防任务。“一包水泥有100斤,比我自己还重呢。”张洪声笑着说。挖坑道、修公路、建营房……为了筑牢防御工程,战士们每天扛着大包水泥爬上爬下,不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施工时浑身上下都是泥,海风湿黏,汗又流个不停,很多人身上都长了铜钱藓。”张洪声说,“有时跳进海里洗澡,海水一浸,疼得龇牙咧嘴。”
每个月最让人期盼的,是从大陆而来的百货船。只要船一靠岸,战士们便纷纷涌上甲板,寻找家信、采购日用杂货,“就像一个临时赶集的市场。”
在小小的青州岛上,张洪声发挥自己曾是学校宣传队队长的特长,在部队教唱样板戏、组织乐队、编排节目,和战友们苦中作乐。“那时我们连队会唱100多首样板戏歌曲,还经常去各个连队演出,特别受欢迎。”张洪声说,他们甚至还在广州军区的连队文艺汇演中拿过第一名。从此,海岛上不再只有寂寞的海浪声,还响彻着军人们或铿锵或悠扬的歌声。
张洪声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入伍仅一年后就被提拔为班长。1971年,还未满18岁的他,又因信念坚定、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一家三代,陆海空三军接力——我的儿子也光荣参军,成为一名空军战士。”张洪声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到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张洪声一家与人民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血脉中流淌着不变的忠诚与家国情怀。
从海疆到讲台,让红色种子在笑声中发芽
退休后,张洪声接过父亲的班,成了珠海市的一名关工委“五老”,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讲红军的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火炬,必须由我们稳稳接续。”他说,若不尽好这份责任,后人或许会逐渐遗忘民族曾经的苦难,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张洪声的宣讲从不“一刀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总有不一样的法子:面对学龄前儿童,他化身“故事大王”,边讲边互动,时不时发小礼物,寓教于乐;面对中小学生,他语速轻快、善于结合时事;走进大学生群体中间,他则侧重探讨时代与理想,激发大家的深层思考。
一次,张洪声来到珠海市香洲区吉莲小学宣讲,给孩子们讲爱国主义,谈怎样爱党、爱国、爱军队。“孩子和大人不同,得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他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将党史编成了一首诗歌,用诗朗诵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革命岁月的艰难、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以及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
“孩子们,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职业?”末了,张洪声提问。
“我要当解放军!”“我要当科学家!”“我要成为一名医生!”答案五花八门,满是纯真和希望。
“我要当共产党员!”突然,有个8岁的孩子喊道。
张洪声热泪盈眶,“这是我今天听到最动人的话”。
内容上,张洪声坚持原创,从不空讲道理。他把一家三代从军报国的真实经历化为动人故事,《爷孙三代报党恩》《向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做人做事》……都源自这份深厚的家族记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创作了《胜利的回忆》《卫国忠魂》等朗诵词,句句铿锵、声声有情。
凭借部队文艺工作经验,他还探索出“宣讲+文艺”新模式,将快板书编演融入宣讲。自创自演的《长征故事》等节目节奏明快、生动有趣,深受孩子喜爱。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他牵头组建“红色宣讲展演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巡讲50余场,成为珠海市理论宣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他的宣讲足迹遍布珠海的海岛、机关、社区和学校,年均宣讲超过40场。最远的地方,要乘两三个小时公交、转好几趟车,但他从不言疲倦。“肩上这份责任沉甸甸的,奔波一点不算什么。”如今走在大街上,常有孩子拉着家长的衣角说:“那是给我们讲红色故事的张爷爷!”
张洪声父亲张斌在87岁高龄时加入市关工委讲师团,坚持宣讲直至九十多岁。“我要像父亲那样,一直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张洪声动情地说,“就算真有那一天,我也会让我的儿女接过班,继续给孩子们讲那些不能忘记的红色故事。”
9月16日至17日,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珠海“皓首初心”老干部宣讲团(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张洪声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我们一家人始终铭记,我们是党和人民的儿女,是军队长期培养造就的红色家庭,精忠报国是我们的基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本色。”大会上,张洪声作为代表发言时这样说道。
这位73岁的老人始终奔走在传承红色精神的第一线,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革命先辈的信念与情怀传递给年轻一代,以实际行动延续着精忠报国的家国使命,为培育时代新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

驻岛十九年,将青春谱成边塞诗
二十五年漫漫军旅生涯,张洪声把十九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海岛。
“我的父亲张斌,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张洪声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转战南海,成为一名海军,在万山群岛扎根奉献数十载。
15岁那年,张洪声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陆军海岛兵,在万山要塞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的青州岛上站岗放哨、参与国防建设。
海岛上的生活十分艰苦。淡水资源匮乏,张洪声和战友们每天只能分到一小缸水,刷牙、洗脸、洗衣、浇树,全靠它。蜈蚣更是岛上的“常客”——有时正吃着饭,它们会突然从顶棚掉进饭盆;站岗时,会悄悄从腿上爬过;甚至藏在鞋里,每天穿鞋前都得抖一抖。
彼时,驻岛战士们需要承担繁重的国防任务。“一包水泥有100斤,比我自己还重呢。”张洪声笑着说。挖坑道、修公路、建营房……为了筑牢防御工程,战士们每天扛着大包水泥爬上爬下,不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施工时浑身上下都是泥,海风湿黏,汗又流个不停,很多人身上都长了铜钱藓。”张洪声说,“有时跳进海里洗澡,海水一浸,疼得龇牙咧嘴。”
每个月最让人期盼的,是从大陆而来的百货船。只要船一靠岸,战士们便纷纷涌上甲板,寻找家信、采购日用杂货,“就像一个临时赶集的市场。”
在小小的青州岛上,张洪声发挥自己曾是学校宣传队队长的特长,在部队教唱样板戏、组织乐队、编排节目,和战友们苦中作乐。“那时我们连队会唱100多首样板戏歌曲,还经常去各个连队演出,特别受欢迎。”张洪声说,他们甚至还在广州军区的连队文艺汇演中拿过第一名。从此,海岛上不再只有寂寞的海浪声,还响彻着军人们或铿锵或悠扬的歌声。
张洪声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入伍仅一年后就被提拔为班长。1971年,还未满18岁的他,又因信念坚定、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一家三代,陆海空三军接力——我的儿子也光荣参军,成为一名空军战士。”张洪声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到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张洪声一家与人民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血脉中流淌着不变的忠诚与家国情怀。
从海疆到讲台,让红色种子在笑声中发芽
退休后,张洪声接过父亲的班,成了珠海市的一名关工委“五老”,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讲红军的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火炬,必须由我们稳稳接续。”他说,若不尽好这份责任,后人或许会逐渐遗忘民族曾经的苦难,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张洪声的宣讲从不“一刀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总有不一样的法子:面对学龄前儿童,他化身“故事大王”,边讲边互动,时不时发小礼物,寓教于乐;面对中小学生,他语速轻快、善于结合时事;走进大学生群体中间,他则侧重探讨时代与理想,激发大家的深层思考。
一次,张洪声来到珠海市香洲区吉莲小学宣讲,给孩子们讲爱国主义,谈怎样爱党、爱国、爱军队。“孩子和大人不同,得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他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将党史编成了一首诗歌,用诗朗诵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革命岁月的艰难、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以及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
“孩子们,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职业?”末了,张洪声提问。
“我要当解放军!”“我要当科学家!”“我要成为一名医生!”答案五花八门,满是纯真和希望。
“我要当共产党员!”突然,有个8岁的孩子喊道。
张洪声热泪盈眶,“这是我今天听到最动人的话”。
内容上,张洪声坚持原创,从不空讲道理。他把一家三代从军报国的真实经历化为动人故事,《爷孙三代报党恩》《向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做人做事》……都源自这份深厚的家族记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创作了《胜利的回忆》《卫国忠魂》等朗诵词,句句铿锵、声声有情。
凭借部队文艺工作经验,他还探索出“宣讲+文艺”新模式,将快板书编演融入宣讲。自创自演的《长征故事》等节目节奏明快、生动有趣,深受孩子喜爱。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他牵头组建“红色宣讲展演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巡讲50余场,成为珠海市理论宣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他的宣讲足迹遍布珠海的海岛、机关、社区和学校,年均宣讲超过40场。最远的地方,要乘两三个小时公交、转好几趟车,但他从不言疲倦。“肩上这份责任沉甸甸的,奔波一点不算什么。”如今走在大街上,常有孩子拉着家长的衣角说:“那是给我们讲红色故事的张爷爷!”
张洪声父亲张斌在87岁高龄时加入市关工委讲师团,坚持宣讲直至九十多岁。“我要像父亲那样,一直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张洪声动情地说,“就算真有那一天,我也会让我的儿女接过班,继续给孩子们讲那些不能忘记的红色故事。”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