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26名学生乘科考船“嘉庚”号远洋实训

把本科生带上科考船,把课堂搬到远海上。今年暑假,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26名学生跟随7位老师踏上厦大科考船“嘉庚”号,参与该校第六届“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海丝学堂”)第二航段的远洋科考实训及国际交流活动。

该航段的特别之处在于,“嘉庚”号在此期间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首次停靠印尼雅加达并举办开放日活动。17日,该航段师生代表首次在返程后接受了媒体采访,分享此次科考之旅的难忘瞬间。

总航程2368公里

第一次远洋实训

“‘海丝学堂’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精品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把他们带到深海大洋进行海上实训,实地体验什么是海洋科考,教会他们如何在海上操作仪器、采集样品、分析和推演数据等。”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第六届“海丝学堂”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周宽波介绍,该航段7月24日从厦门港起航,8月6日抵达印尼雅加达,海上航行了两个星期,总航程2368公里。8月10日,结束在印尼的活动后,33名师生从当地乘飞机返厦。

这次上船的26名学生,都是第一次随“嘉庚”号远洋。“学生都特别兴奋,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蓝的海,就像蓝宝石般的大海。”周宽波说。

不过这门课的学分并不好赚。变幻莫测的海洋送来的除了美景,也有晕船。“嘉庚”号此次航行还遇见了台风,虽然可以绕行,但糟糕的海况是躲不掉的。很多学生因此晕船,“走路都像飘着”。晕得厉害了,就只能躺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周宽波说,当时他们一度想放弃正准备进行的一项海上作业,“但后来觉得还是要坚持下去,学生也需要经历一些困难”。

深度3000米

第一次采集低温海水

整个科考过程中,海洋都在持续带给学生们震撼。

2022级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陈伯涛在船上主要负责营养盐测定,采集水样并分析测定其中的成分。不同于在陆地和近海采样,“嘉庚”号上的采样装置更庞大,能够采集海面下超3000米深处的海水。

“非常冰凉!”在热带海域突然接触到低温海水,体感上的刺激让陈伯涛记忆深刻,“那种巨大的温差真的很震撼,大自然真的很神奇。”甚至有很多同学抢着来采集低温海水,就为了体验那种来自深海的“冰凉感”。

除了震撼,远洋科考带来的更多是挑战,比如挑战大家的生物钟。作业点有固定坐标,科考船几点到,相关工作就得几点开始,有时要早起,有时就得熬夜。

“我们组的任务是过滤叶绿素和环境DNA。南海的生物量较大,我们每次作业都有十至二十个层位的海水要收集,每个层位都需要过滤10升海水。”2022级海洋生物方向本科生刘智恩和同伴,常常提着大桶运送沉重的海水到实验室,一次次过滤保存样品。有次,他们从下午两三点开工,忙到了次日早上八九点。

如果算一笔账,“嘉庚”号这样的科考船,出海一天的成本非常昂贵,仅此段航程用在每名学生身上的花费都远超其在校几年的全部学费。“但我们依然提倡学生出海,因为远洋科考的体验是在陆地上完全感受不到的,它非常直观,而书本上的图片是冷冰冰的。”周宽波说。他还提到一点特别的意义——未必这些学生都能成为海洋科学家,也未必所有人将来都会从事海洋事业,那么这可能就是他人生中经历的唯一一次远洋科考。

跨越赤道时刻,师生们在前甲板合影留念。(图/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提供)

“嘉庚”号是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厦门大学建造的3000吨级科考船,采用国外方案设计、国内转化详细设计,是中国首艘由船东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
厦大26名学生乘科考船“嘉庚”号远洋实训
厦门日报 2025-09-19 16:29

把本科生带上科考船,把课堂搬到远海上。今年暑假,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26名学生跟随7位老师踏上厦大科考船“嘉庚”号,参与该校第六届“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海丝学堂”)第二航段的远洋科考实训及国际交流活动。

该航段的特别之处在于,“嘉庚”号在此期间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首次停靠印尼雅加达并举办开放日活动。17日,该航段师生代表首次在返程后接受了媒体采访,分享此次科考之旅的难忘瞬间。

总航程2368公里

第一次远洋实训

“‘海丝学堂’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精品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把他们带到深海大洋进行海上实训,实地体验什么是海洋科考,教会他们如何在海上操作仪器、采集样品、分析和推演数据等。”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第六届“海丝学堂”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周宽波介绍,该航段7月24日从厦门港起航,8月6日抵达印尼雅加达,海上航行了两个星期,总航程2368公里。8月10日,结束在印尼的活动后,33名师生从当地乘飞机返厦。

这次上船的26名学生,都是第一次随“嘉庚”号远洋。“学生都特别兴奋,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蓝的海,就像蓝宝石般的大海。”周宽波说。

不过这门课的学分并不好赚。变幻莫测的海洋送来的除了美景,也有晕船。“嘉庚”号此次航行还遇见了台风,虽然可以绕行,但糟糕的海况是躲不掉的。很多学生因此晕船,“走路都像飘着”。晕得厉害了,就只能躺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周宽波说,当时他们一度想放弃正准备进行的一项海上作业,“但后来觉得还是要坚持下去,学生也需要经历一些困难”。

深度3000米

第一次采集低温海水

整个科考过程中,海洋都在持续带给学生们震撼。

2022级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陈伯涛在船上主要负责营养盐测定,采集水样并分析测定其中的成分。不同于在陆地和近海采样,“嘉庚”号上的采样装置更庞大,能够采集海面下超3000米深处的海水。

“非常冰凉!”在热带海域突然接触到低温海水,体感上的刺激让陈伯涛记忆深刻,“那种巨大的温差真的很震撼,大自然真的很神奇。”甚至有很多同学抢着来采集低温海水,就为了体验那种来自深海的“冰凉感”。

除了震撼,远洋科考带来的更多是挑战,比如挑战大家的生物钟。作业点有固定坐标,科考船几点到,相关工作就得几点开始,有时要早起,有时就得熬夜。

“我们组的任务是过滤叶绿素和环境DNA。南海的生物量较大,我们每次作业都有十至二十个层位的海水要收集,每个层位都需要过滤10升海水。”2022级海洋生物方向本科生刘智恩和同伴,常常提着大桶运送沉重的海水到实验室,一次次过滤保存样品。有次,他们从下午两三点开工,忙到了次日早上八九点。

如果算一笔账,“嘉庚”号这样的科考船,出海一天的成本非常昂贵,仅此段航程用在每名学生身上的花费都远超其在校几年的全部学费。“但我们依然提倡学生出海,因为远洋科考的体验是在陆地上完全感受不到的,它非常直观,而书本上的图片是冷冰冰的。”周宽波说。他还提到一点特别的意义——未必这些学生都能成为海洋科学家,也未必所有人将来都会从事海洋事业,那么这可能就是他人生中经历的唯一一次远洋科考。

跨越赤道时刻,师生们在前甲板合影留念。(图/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提供)

“嘉庚”号是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厦门大学建造的3000吨级科考船,采用国外方案设计、国内转化详细设计,是中国首艘由船东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