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色尚未亮透,外罗渔港却醒了。
“嘟嘟……嘟嘟嘟……”渔船的汽笛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汽笛声沉闷而急促,像是要把渔港的记忆唤醒。
“靠岸喽——”粗犷的吆喝声划破晨雾,惊起一滩鸥鹭。木质渔船、钢质渔船、水泥渔船、铝合金渔船次第拢岸。甲板上,一筐筐渔获堆得如小山丘。这些渔船虽大小不一,却承载着无数渔民家庭的生计与期盼。
鱼贩们早已候在码头,他们背着手,向海远眺,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电筒。他们的眼睛不时瞟向渔船,心里盘算着流水和渔获。
“起渔咯!”渔民们吆喝着,将一筐筐的鱼虾蟹贝搬上岸。筐里的鱼虾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突然,一尾硇洲族大黄鱼从筐中跃出,在水泥地板上蹦跶抽搐。那大黄鱼足有两尺长,鱼鳃还在微微翕动,带着刚离水的鲜活气。渔民“八爪聪”蹲下身,与大黄鱼对视。“海里来的总是带着三分野性,让它再蹦跶一会儿吧!”
“八爪聪”是一位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老渔民。他和外罗渔港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从十六岁那年起,“八爪聪”便随父亲出海打鱼。有一次,渔船在外罗门海域突遭狂风恶浪袭击。狂风呼啸着,怒吼着,卷起恶浪狠狠砸向渔船,船身剧烈摇晃,几乎要被劈成两半。狂风越刮越猛烈,渔船瞬间倾斜,下沉……
风浪渐息,父亲尝试逃生,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通向甲板的紧急出口。
一浮出水面,父亲便伸长脖子张望,四处寻找“八爪聪”。
“聪仔,你在哪里?”他的嗓子已经嘶哑,发不出声了,还在拼命地呼喊。
这时,船肚里传来微弱的哭声。父亲深深吸了一口气,沉下去。摸来摸去,终于在船肚里摸到“八爪聪”的脚。父亲用洪荒之力将“八爪聪”拽出来,然后托出水面……
脱险后,父亲便叮嘱“八爪聪”:“待海如待虎,敬三分,畏七分。”
翌日清晨,“八爪聪”照旧出海。
船行至半途,忽见海鸟聚集。“八爪聪”立即抛锚,“呼啦”一下就把渔网撒出去。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八爪聪”开始收网。绞盘吱呀呀地转着,网一寸寸离水,网出水面时,银光迸溅,鱼尾噼里啪啦地打着水花。
“大的进舱,小的回海!”他一边分拣,一边与大海定下契约。
“半船风雨半船鱼。”三十多年来,“八爪聪”的足迹几乎遍布外罗门所有的渔场。每次撒网,他都先向大海洒三杯酒;收网后,也必给大海留下三条小鱼……
渔船还在靠岸,一艘接一艘,渔获也一箩箩扛上岸。虾蛄、花蛤、带鱼、马友鱼、白鲳鱼、马鲛鱼、黄花鱼、兰花蟹、梭子蟹……渔嫂们一边分拣,一边掏出纸笔记账,码头鱼市瞬间热闹起来。
海鸥不知从何时飞了过来,在渔港上空盘旋,它们清脆的叫声与鱼市的喧嚣声交织在一起,为这繁忙的清晨增添了几分生机。
鱼贩陈阿虾趿着胶鞋走来,他的眼睛总是骨碌碌地转个不停,仿佛在寻找什么。“这次出海,收成不错吧?”陈阿虾凑过来,递给“八爪聪”一支烟。
“八爪聪”接过烟,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紧接着,“八爪聪”从舱底搬出一筐黄鱼。陈阿虾伸出手指,轻轻按压大黄鱼的鱼身,随后把鼻子凑近嗅了嗅。紧接着,伸出五个手指。“八爪聪”摇了摇头,比了个六。陈阿虾沉吟片刻,点头成交。
陈阿虾曾是一位泥水匠,后转行卖鱼。卖鱼这么多年,陈阿虾早就摸清了外罗人的脾气。他知道,外罗人吃鱼讲究一个“鲜”字。
陈阿虾将刚从“八爪聪”手里购来的海产分类摆放,然后支起摊子,摆好砧板,贴上二维码。
陈阿虾的摊位在最潮湿的角落里,挨着下水道的出口。别人都不肯要这地方,他却安之若素。买主多是些精明的妇人,她们伸出手指,戳戳这条,翻翻那条,最后总要抱怨几句“不够生猛”。他也不争辩,只从浑浊的水中捞起一尾鲈鱼,“啪”地摔在案上,然后刮鳞、去鳃、剖腹、取内脏……
沈三娘挎一个竹篮,篮里放着一杆小秤。她身影瘦小,背微驼,眼睛却亮得惊人。
“虾头,来一条马鲛!”
陈阿虾手脚麻利地把马鲛鱼往电子秤上一搁,张嘴就报:“3斤,每斤23元,一共69元。”
“用我的秤。”沈三娘从篮子里拿出一杆秤,那杆秤黄铜秤盘,楠木秤杆,生铁秤砣,吊绳已磨出深色油光,像一件古董。
陈阿虾摇头苦笑:“抠门的人,眼睛都长在钱包上了!”
沈三娘抬头瞅了陈阿虾一眼,随后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一个旧钱包,一层层打开,露出里面的纸币。然后一张一张递给陈阿虾。沈三娘说:“从紧日子里过出‘好日子’。”
太阳升高了,照得鱼鳞闪闪发光。鱼贩们的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及擦,只怕错过每一个主客。陈阿虾趁忙闲间隙,赶紧从车尾箱取出快餐盒,匆匆扒了几口饭。扒饭时,眼睛还时刻紧盯来往的顾客。
日上三竿时,鱼市更见热闹。餐馆老板、家庭主妇、美食博主、“海鲜代购”纷纷前来“抢鲜”,将原本就不甚宽阔的街道堵得满满当当。腥味、咸味、汗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这是渔港的味道,大海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
日头偏西,买卖声渐歇。海鲜大排档却越发红火,忙碌了一天的渔民、鱼贩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烤着生蚝,喝着啤酒,谈天气,说收成,讲流水。
暮色四合时,鱼市的灯火次第亮起,电灯、马灯、车灯在风中闪烁,照亮了食客们的脸,也照亮了摊主的脸。
陈阿虾蹲在船头,清点着一天的收获。
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像是在诉说着外罗鱼市的古老传说。
有人说,这鱼市里不仅藏着百姓的生计,还藏有鲜活的人间烟火。

天色尚未亮透,外罗渔港却醒了。
“嘟嘟……嘟嘟嘟……”渔船的汽笛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汽笛声沉闷而急促,像是要把渔港的记忆唤醒。
“靠岸喽——”粗犷的吆喝声划破晨雾,惊起一滩鸥鹭。木质渔船、钢质渔船、水泥渔船、铝合金渔船次第拢岸。甲板上,一筐筐渔获堆得如小山丘。这些渔船虽大小不一,却承载着无数渔民家庭的生计与期盼。
鱼贩们早已候在码头,他们背着手,向海远眺,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电筒。他们的眼睛不时瞟向渔船,心里盘算着流水和渔获。
“起渔咯!”渔民们吆喝着,将一筐筐的鱼虾蟹贝搬上岸。筐里的鱼虾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突然,一尾硇洲族大黄鱼从筐中跃出,在水泥地板上蹦跶抽搐。那大黄鱼足有两尺长,鱼鳃还在微微翕动,带着刚离水的鲜活气。渔民“八爪聪”蹲下身,与大黄鱼对视。“海里来的总是带着三分野性,让它再蹦跶一会儿吧!”
“八爪聪”是一位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老渔民。他和外罗渔港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从十六岁那年起,“八爪聪”便随父亲出海打鱼。有一次,渔船在外罗门海域突遭狂风恶浪袭击。狂风呼啸着,怒吼着,卷起恶浪狠狠砸向渔船,船身剧烈摇晃,几乎要被劈成两半。狂风越刮越猛烈,渔船瞬间倾斜,下沉……
风浪渐息,父亲尝试逃生,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通向甲板的紧急出口。
一浮出水面,父亲便伸长脖子张望,四处寻找“八爪聪”。
“聪仔,你在哪里?”他的嗓子已经嘶哑,发不出声了,还在拼命地呼喊。
这时,船肚里传来微弱的哭声。父亲深深吸了一口气,沉下去。摸来摸去,终于在船肚里摸到“八爪聪”的脚。父亲用洪荒之力将“八爪聪”拽出来,然后托出水面……
脱险后,父亲便叮嘱“八爪聪”:“待海如待虎,敬三分,畏七分。”
翌日清晨,“八爪聪”照旧出海。
船行至半途,忽见海鸟聚集。“八爪聪”立即抛锚,“呼啦”一下就把渔网撒出去。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八爪聪”开始收网。绞盘吱呀呀地转着,网一寸寸离水,网出水面时,银光迸溅,鱼尾噼里啪啦地打着水花。
“大的进舱,小的回海!”他一边分拣,一边与大海定下契约。
“半船风雨半船鱼。”三十多年来,“八爪聪”的足迹几乎遍布外罗门所有的渔场。每次撒网,他都先向大海洒三杯酒;收网后,也必给大海留下三条小鱼……
渔船还在靠岸,一艘接一艘,渔获也一箩箩扛上岸。虾蛄、花蛤、带鱼、马友鱼、白鲳鱼、马鲛鱼、黄花鱼、兰花蟹、梭子蟹……渔嫂们一边分拣,一边掏出纸笔记账,码头鱼市瞬间热闹起来。
海鸥不知从何时飞了过来,在渔港上空盘旋,它们清脆的叫声与鱼市的喧嚣声交织在一起,为这繁忙的清晨增添了几分生机。
鱼贩陈阿虾趿着胶鞋走来,他的眼睛总是骨碌碌地转个不停,仿佛在寻找什么。“这次出海,收成不错吧?”陈阿虾凑过来,递给“八爪聪”一支烟。
“八爪聪”接过烟,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紧接着,“八爪聪”从舱底搬出一筐黄鱼。陈阿虾伸出手指,轻轻按压大黄鱼的鱼身,随后把鼻子凑近嗅了嗅。紧接着,伸出五个手指。“八爪聪”摇了摇头,比了个六。陈阿虾沉吟片刻,点头成交。
陈阿虾曾是一位泥水匠,后转行卖鱼。卖鱼这么多年,陈阿虾早就摸清了外罗人的脾气。他知道,外罗人吃鱼讲究一个“鲜”字。
陈阿虾将刚从“八爪聪”手里购来的海产分类摆放,然后支起摊子,摆好砧板,贴上二维码。
陈阿虾的摊位在最潮湿的角落里,挨着下水道的出口。别人都不肯要这地方,他却安之若素。买主多是些精明的妇人,她们伸出手指,戳戳这条,翻翻那条,最后总要抱怨几句“不够生猛”。他也不争辩,只从浑浊的水中捞起一尾鲈鱼,“啪”地摔在案上,然后刮鳞、去鳃、剖腹、取内脏……
沈三娘挎一个竹篮,篮里放着一杆小秤。她身影瘦小,背微驼,眼睛却亮得惊人。
“虾头,来一条马鲛!”
陈阿虾手脚麻利地把马鲛鱼往电子秤上一搁,张嘴就报:“3斤,每斤23元,一共69元。”
“用我的秤。”沈三娘从篮子里拿出一杆秤,那杆秤黄铜秤盘,楠木秤杆,生铁秤砣,吊绳已磨出深色油光,像一件古董。
陈阿虾摇头苦笑:“抠门的人,眼睛都长在钱包上了!”
沈三娘抬头瞅了陈阿虾一眼,随后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一个旧钱包,一层层打开,露出里面的纸币。然后一张一张递给陈阿虾。沈三娘说:“从紧日子里过出‘好日子’。”
太阳升高了,照得鱼鳞闪闪发光。鱼贩们的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及擦,只怕错过每一个主客。陈阿虾趁忙闲间隙,赶紧从车尾箱取出快餐盒,匆匆扒了几口饭。扒饭时,眼睛还时刻紧盯来往的顾客。
日上三竿时,鱼市更见热闹。餐馆老板、家庭主妇、美食博主、“海鲜代购”纷纷前来“抢鲜”,将原本就不甚宽阔的街道堵得满满当当。腥味、咸味、汗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这是渔港的味道,大海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
日头偏西,买卖声渐歇。海鲜大排档却越发红火,忙碌了一天的渔民、鱼贩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烤着生蚝,喝着啤酒,谈天气,说收成,讲流水。
暮色四合时,鱼市的灯火次第亮起,电灯、马灯、车灯在风中闪烁,照亮了食客们的脸,也照亮了摊主的脸。
陈阿虾蹲在船头,清点着一天的收获。
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像是在诉说着外罗鱼市的古老传说。
有人说,这鱼市里不仅藏着百姓的生计,还藏有鲜活的人间烟火。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